【摘 要】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自主劳动实践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实现幼儿参与活动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儿童劳动日”活动,通过预约劳动项目内容、组建劳动朋友圈、制订劳动计划、混龄/班劳动实践、进行劳动评价和展示五个步骤,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着力探索基于幼儿自主的劳动组织模式。
【关键词】自主劳动 儿童劳动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培育儿童的独立意识,发展儿童的自理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抓住生活环节,渗透劳动教育,支持儿童通过劳动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本文依托幼儿认知特点及心理特性,以“儿童劳动日”的组织形式,激发幼儿劳动的主动性,探索幼儿自主劳动的可行性路径。
一、“儿童劳动日”的含义
“儿童劳动日”指打破年龄和班级的界限,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的幼儿,以“小小劳动家”的身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每周五)内,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自主进行劳动体验。
“儿童劳动日”的设计遵从幼儿期劳动的特点,即劳动游戏化、劳动生活化和劳动经验化。劳动游戏化意味着劳动要与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劳动。劳动生活化强调劳动内容应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劳动经验化则要求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帮助幼儿自然卷入多方面的经验,通过实际操作积累知识和技能。
二、“儿童劳动日”的内容
笔者所在园所根据劳动教育的游戏化、生活化和经验化特点,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征与发展规律,从生活劳动、种植和饲养劳动、工艺劳动、工程劳动等类别出发,梳理形成“小小生活家”“小小田园家”“小小工艺家”和“小小工程家”四大劳动项目,共同组成“儿童劳动日”的活动内容。这些项目支持幼儿围绕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劳动内容,自主选择并参与劳动实践。
具体而言,“小小生活家”聚焦衣着穿戴、盥洗如厕、物品整理等生活自理劳动,帮助幼儿在自我服务、集体服务、社群服务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热爱劳动。“小小田园家”通过农业生产体验、农事习俗体验和动物饲养体验等劳动,让幼儿感知种植饲养习俗、拓展种植饲养经验。“小小工艺家”则围绕传统工艺、美食工艺和环境工艺等微项目群,将美育融入劳动教育中,展现劳动的育美价值。“小小工程家”立足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和运输工程等工程劳动,促进幼儿思维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儿童劳动日”的组织与开展
园所有效链接幼儿的真实经验和发展需要,形成较为完整的“5M”儿童劳动日组织链,即预约劳动项目内容(Make an appointment)—组建劳动朋友圈(Make a circle of friends)—制订劳动计划(Make a plan)—混龄/班劳动实践(Mixed game)—进行劳动评价和展示(Make a feedback)。
1. 1M:预约劳动项目内容
每周五为幼儿园的“儿童劳动日”。在上一周的周一,幼儿通过商议劳动内容—发布劳动项目清单—自主预约劳动内容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从四大劳动项目中自由选择和认领想要参与的项目。这种开放式的预约制项目聚焦幼儿兴趣,尊重幼儿劳动选择权和参与权,让劳动选择能够自然而然地与儿童的生活“水乳交融”。
例如,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从“小小生活家”劳动项目中确定了自我服务劳动、集体服务劳动、社群服务劳动三个微项目群。为了确保微项目群的内容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在具体内容决议的形式和范围上进行约定:自我服务劳动的内容由幼儿自主决定;集体服务劳动的内容根据服务主体的不同,由班级幼儿共同商议决定或由混龄儿童圆桌会议协商推荐;社群服务劳动的内容由参与活动的幼儿自行确定。经过以上多种形式商议,最终小班幼儿选择整理玩具、清洗水果等自我服务劳动;中班幼儿选择轮流担任“小小值日生”,开展“幼儿园大扫除”活动,努力为集体服务;而大班幼儿则选择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等公益性社群服务。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还通过自主选择和参与劳动项目,帮助幼儿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素养和责任感,逐步成长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小小生活家”。
2. 2M:组建劳动朋友圈
确定劳动内容之后,园所依托强强联手、互补携手、大带小拉手三种幼儿劳动朋友圈组合模式[1],满足基本劳动需求,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强强联手是指由某一项劳动技能较强的若干幼儿组成劳动朋友圈。例如,在“小小生活家”项目中,可以鼓励对“幼儿园大扫除”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拖把使用经验的幼儿组成劳动朋友圈,幼儿可以互相学习和分享不同类型、材质拖把的使用技巧,拓宽劳动工具使用的经验。
互补携手是指由不同劳动强项的若干幼儿组成劳动朋友圈。例如,在清洁活动中,可以将擅长扫地的幼儿与擅长擦桌子的幼儿配对,既能保证清洁工作的全面性,又能发挥每一名幼儿的优势,提高劳动效率。
大带小拉手是指由年龄、能力有一定差异的幼儿组成劳动朋友圈。例如,在新生入园季,可以让大班的哥哥姐姐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一些简单的整理玩具、擦桌子等劳动。这不仅能帮助小班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还能增强大班幼儿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3. 3M:制订劳动计划
“儿童劳动日”中推进自主学习,关键在于在发现、探索、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儿童劳动日”引入项目式学习,以劳动问题为核心,以劳动项目活动为线索,鼓励幼儿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劳动计划制订,用“计划”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和谁组建劳动朋友圈、如何合理安排分工、如何选择适宜工具、如何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创意符号、绘画表征等方式梳理和归纳,并通过分享计划,在各抒己见、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意义和自我反思。
例如,在“幼儿园大扫除”中,幼儿通过交流讨论、实地调查等方式观察与记录幼儿园中“哪里需要打扫”;随着劳动实践的推进,“如何打扫”“要用什么工具打扫”“如何合理分工”等问题接连产生,幼儿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发展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4. 4M:混龄/班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儿童劳动日”的重要体现,园所根据不同的劳动朋友圈组合模式,形成了自我管理、能者引领和群组合作三种劳动实践样态。
自我管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儿童劳动日”当天,依托劳动计划的内容安排,独立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能者引领强调别人的事情帮助做,让技能娴熟的幼儿发挥经验优势,引领劳动朋友圈内的幼儿,分工合作完成劳动任务,实现劳动经验在幼儿之间自然流动。
群组合作则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学习机会和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也对教师的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于前两种样态下教师的隐性指导,在群组合作中,教师需要发挥显性指导功能,根据幼儿的关键经验,从技能、材料等方面进行设计,让不同年龄或班级的幼儿共同参与劳动项目,形成共同经验,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和合作能力。
5. 5M:进行劳动评价和展示
(1)关注主体属性, 展开幼儿自评
幼儿作为自身发展的主体,在劳动中具有评价主体属性。“儿童劳动日”的评价尊重幼儿发展的主动性,让幼儿参与评价指标和相关劳动标准的制订,通过给予幼儿自我评价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幼儿明确自己需要关注和提升的方面,还促使他们从个人角度出发,深入思考自己的需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心中构建起一个关于良好表现的清晰图景。例如,教师积极创设项目分享会、圆桌交流会等,提供参与决策调整的机会,幼儿可以讲述自己在劳动中的感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可以对活动空间的环境、材料发表观点,让幼儿的评价时刻“在场”。
(2)关注对象属性,展开同伴互评
幼儿作为评价对象,天然具有对象属性。幼儿之间开展相互评价,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实现劳动经验的互鉴共生。一方面,尽可能收集幼儿的劳动记录表征、幼儿劳动过程中真实的照片和视频素材,为幼儿互评提供直观支持,引领幼儿发现自己和同伴的优点和不足并形成改进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创设“小小劳动明星风采墙”、设置“二维码动态点赞小程序”、开展“劳动成果展示会”等无固定评比者、无统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激发幼儿参与评价的热情,使不同年龄、不同劳动能力的幼儿都能获得积极正面的情绪体验。
(3)关注发展属性,展开成人评价
教师为每一名幼儿建立“劳动档案袋”,研制尽量多样的弹性评价标准,从动态维度评估幼儿的劳动品质和发展潜力,进行个性化的质性评价,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在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家长可以借助幼儿“劳动日记”,通过一对一倾听,为幼儿从“自我反思”到“自我表达”提供机会,实现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如通过评价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尝试利用不同的工具”“努力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等表现,了解劳动日开展情况和幼儿的劳动参与、能力发展情况,并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
以“儿童劳动日”为路径的创新实践,将教育视野从“劳动”转向“幼儿”,以幼儿成长的视角推进适合幼儿发展的劳动教育,更关注幼儿主体性发展,使幼儿成为内在力量、丰富情感以及鲜活品质的主动拥有者,实现劳动教育的“全人”发展旨归。
参考文献
[1] 李江美.儿童劳动社: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可行性路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1):18-2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游文幼儿园)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