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教育戏剧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于教学,让学生在自发创作、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等过程中学习、成长,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1]。小学一年级是一个尤为关键的适应性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实现学习方式、社交模式以及心理层面的全面调整与适应。因此,将教育戏剧融入一年级适应性课程,既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又可以提升其情感调节能力、加强情绪认知与表达等,有助于解决入学焦虑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戏剧在小学一年级适应性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付诸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一、教育戏剧在小学一年级适应性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戏剧在小学一年级适应性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在多个方面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1. 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是促进学生观察力与注意力的发展。在进行戏剧表演时,学生要认真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台词等,并且把这些要素融入他们的演出中。这一观察与模仿过程既加强了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若干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加深对人物、场景的认识。
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戏剧活动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塑造人物,设计情境,安排情节。这一过程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戏剧活动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与表演手段,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另外,在教育戏剧中融入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对演出中感情的深入理解与抒发,进而增强演出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2. 增强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表达
教育戏剧既重视认知发展,又重视情感培养。戏剧表演中学生要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并且通过演出表现出这种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加强情感的理解与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并学习到在各种场景中调整情绪的方法。例如,在表演游戏中,学生可以尝试将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表达出来,在表演中释放自我,并在与同伴的共同演绎中解决问题。另外,教育戏剧和心理教育的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并有助于他们深刻地了解情感产生的根源以及调节方法。
3. 提升社交技能
一是学会团队合作。教育戏剧注重的是团队的配合,在开展戏剧活动时,需要学生和同学配合来完成演出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交流与协调能力的发展。排练、演出时,学生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对方的演出,学习怎样在小组里扮演好角色。
二是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教育戏剧中学生需要借助语言与非语言两种形式交流与表达,有利于促进其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戏剧表演中要与同伴、教师以及观众互动交流,用语言、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传递人物的感情和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非语言沟通能力也得到促进。在音乐表演形式中则能够通过歌曲演唱与音乐剧表演,来实现语意传达与艺术表现。
二、教育戏剧融入小学一年级适应性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rmmUob7UsGzw7/8AxS6GXQ==教育戏剧融入小学一年级适应性课程中的实践探索,旨在通过戏剧这一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要使教育戏剧真正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选择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戏剧内容。这一过程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考验,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
1. 选取合理的教育戏剧内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正经历从直观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选择戏剧内容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
一是考虑教育戏剧内容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依赖直观感知和具体形象。因此,戏剧内容应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的元素,如色彩鲜艳的服装、形象鲜明的角色,以及易于理解的情节。例如,可以选择一些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如《三只小猪》《小红帽》等,这些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鲜明,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考虑教育戏剧内容的简单性与趣味性。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复杂情节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戏剧内容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情节转折和复杂的角色关系。同时,内容应富有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校园生活小品《新朋友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等故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同时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
三是考虑教育戏剧内容的教育性与启发性。虽然戏剧内容应简单有趣,但也不能忽视其教育性和启发性。通过戏剧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人生哲理和社会规则,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等。例如,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明白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狼来了》则能引导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 设计多样化的戏剧活动
为了最大化地发挥教育戏剧的价值,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戏剧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戏剧的魅力。
第一,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允许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从而拓宽视野,增强同理心。基础角色扮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从简单的角色扮演开始,如《三只小猪》中的小猪、《小红帽》中的小红帽和大灰狼等。这些角色形象鲜明,易于模仿,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角色创造:随着学生表演经验的积累,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角色创造,如设计一个新的童话角色,或者为已有的故事添加新的角色。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角色互换: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互换的环节,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视角和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第二,进行情境模拟。教育戏剧重在创设情境、 融入情境[2]。情境模拟是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以达到提升社交技能、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校园生活模拟:如模拟班级选举、课间游戏、午餐时间等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班长、同学、教师等,通过互动和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如组织班级活动、处理同学间的矛盾等。社会场景模拟:如模拟超市购物、餐厅点餐、公共交通出行等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消费者、服务员、司机等角色,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互动,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问题解决情境模拟: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情境,如模拟火灾逃生、寻找丢失的物品等,让学生在其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进行即兴表演。即兴表演是一种没有剧本、没有预设的表演形式,它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根据给定的主题或情境,迅速构思并表演出来。这种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主题即兴: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快乐的周末”“我的梦想”等,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即兴表演。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构思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情境即兴:教师描述一个情境,如“突然下雨了,你没有带伞怎么办”,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即兴表演。这种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即兴: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即兴表演,要求表演内容连贯、有情节。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表演技巧和创造力。
3. 进行家校合作
家长参与教育戏剧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还能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在戏剧活动中的表现,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特长所在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
同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准备服装、道具等表演所需的物品,为孩子的表演增添色彩和亮点。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剧本、设计动作和台词,共同探索戏剧表演的艺术魅力。这种亲子合作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家长作为观众参与到孩子的戏剧表演中来,是对孩子努力付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舞台上,孩子通过表演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成果;在台下,家长的掌声和赞美则是对他们的支持。这种正面反馈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表演欲望,让他们更加热爱戏剧、享受表演。同时,家长作为观众还能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感受孩子在不同阶段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参考文献
[1] 武怡帆,姚春敏.教育戏剧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育人价值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62-64.
[2] 程丽娜.教育戏剧在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4(24):47-49.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纬二路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