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季大学梦

2024-12-26 00:00:00李鹏
中国教师 2024年12期

2020届高二分科后,我在班级举办“我的大学我的梦”系列活动。第一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全班随机分成7个小组演讲,每组选出讲得最好的学生。第二阶段是7名学生的演讲比赛。我将他们找来,告诉他们:在接下来的两年半里,我将举办五次“我的大学我的梦”主题演讲,第一季主要讲讲梦想大学是哪一所,为什么;从第二季开始,重点谈过去半年你如何为大学梦奋斗;第五季将在你们考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举行,到时我会邀请你们和我带的新高一共同为这次活动画上句号。如果你愿意参加此活动,想挑战自己,就要一诺千金,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不想,尊重你的选择,现在就可以退出。令我非常欣慰的是,7位同学经过慎重考虑,都表示愿意参加。

前四季顺利进行,遗憾的是第五季受疫情影响学生无法回到学校,我只好让他们录制一段视频,将他们每个人五季的视频纵向剪辑在一起,发送给他们留作纪念,并且送上了新的祝福:吃一堑,长一智;希望人生的下一个目标能好梦成真—因为事实上,除了一个人比较接近自己的目标,其他人都相去甚远。

面对2023届学生,在进行新的“大学梦”活动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2020届的视频,希望他们能作为前车之鉴:定目标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逐梦路上要严以律己,不要食言而肥。如果这一届能够顺利按照计划完成,他们将回校和2026届学生一起分享交流—这也是我为2026届新一轮“大学梦”系列活动做的铺垫。

相信看到这里,同行们会提出不少疑问,比如—

形式单一,吸引力低?

每次都是演讲,学生会兴致盎然、始终如一,不觉得枯燥无聊吗?其实,每一季我们都穿插了其他环节,既用来丰富形式,也用来达成更多教育目的。

第一,家校合作,父母鼓励。

第一季时,我请几位家长提前录制了鼓励视频,等学生讲完后现场播放。家长们除了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支持之外,还提出了期望和要求,还有家长向孩子道歉,说童年的时候耽误了孩子的“绘画梦”……总之,现场情形非常感人,一些学生眼里泛着泪光。

第三季时,我请全体家长一起观摩。学生讲完后,邀请相关家长上台谈谈自己的“听后感”。家长们各抒己见,角度内容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非常真诚。有家长说:“我娃说得比做得好。”全班同学会心地笑了。还有家长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到底的人不多,我希望你是其中一个。”—孩子拼命点头,其他同学也若有所思。

第二,同伴互助,良性刺激。

不少中学生对来自师长的谆谆教诲“天然”有抵触心理,而对来自哥们、闺蜜的劝诫接受度显然要更高。第三季,我们穿插了一个“诤友时间”环节,即邀请演讲者的好友提出一两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给一些赠言。

现场效果好得出人意料。每个站起来发言的“诤友”的问题都十分犀利:“你从高一第一学期就说要努力,第一学期结束了又说暑假要努力,暑假结束了又说高二要努力—我想问你一直无法开始努力的原因是什么?”“你说的那些客观原因也可以说是借口吧!那把这些借口撕烂之后,导致你没有吃到那一口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劝谏也都是发自肺腑:“你很聪明,但是你继续这样下去,真的会浪费掉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其实我说再多也没有用。万丈迷津需自渡,道阻且长行将至。奔跑吧,兄弟!”

每个人都知道“诤友”是为了自己好,所以现场可能一瞬间有一丝丝的尴尬,但绝没有反感和抗拒。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吧!

第三,教师引导,高屋建瓴。

第二季、第四季穿插过“导师追问”环节,即每个人讲完之后由我提一两个问题。我的问题都是结合平时的观察,力争触及灵魂。因为我的教育目标可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那么简单。

比如,一位同学的目标大学是火箭军工程大学,第二季等他讲完了之后我的追问是:军人在我们的印象里应该有干练的作风、强健的体魄、坚忍不拔的意志,那么你觉得目前你在哪个方面最缺乏?他的答案是强健的体魄。我问他:你准备怎么办?他说,从第二天起开始锻炼身体。我又追问,能不能定一个看得到的小目标,等下一季的时候让大家见证一下?他说,40个俯卧撑。第三季时,他果然现场做了40个俯卧撑,博得了大家的一片喝彩。相信这些正反馈都能赋予他更多坚持下去的力量。

作为“见多识广”的过来人、作为老师,我们“阅人无数”,经验丰富,能跳出学生视野的局限;同时跟家长和同伴相比,我们的审视和追问会更全面、更理性、更专业。在“大学梦”这个富有仪式感的活动中说给学生,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四,节目助兴,丰富多彩。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好几季活动中间,我都有意安排了一些小节目,主要是挑选一些跟演讲主题有关的励志歌曲,请有特长的同学现场演唱。有一次选的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我们关掉了教室后面的灯,只留下讲台上的一盏,班里的“忧郁王子”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唱:“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前行……”那一刻教室里出奇地安静,所有人不只是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更多地陷入了深邃的思考。

对象较少,受益面窄?

可能有读者会问,每一季都是这几名学生讲,其他学生只是当了一个“看客”,花了这么长的时间、费了这么多的精力,只教育了这几名学生,是不是效益太低了?

不是的。

首先,单是直接参与此活动的学生,也不只这7名。第一季采用的是演讲比赛的形式,有7名学生评委,他们除了打分,还要一对一地点评;“诤友时间”也有7名学生参与;表演节目也有若干个人;每一次都换不同的学生主持,给更多人锻炼的机会;还有负责摄影、摄像、报道的学生;如果有家长,还要安排学生负责接待引导。第二季有一个“我也想说”环节,第四季有一个“××,我想对你说”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因为受到同学演讲内容的触动,许多学生都主动上台,真诚表达。有人说:“我要对着摄像机给自己说—做你日记里想做的人,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有人说:“希望你在高考结束之后还能像今天这么乐观,而不是哭着对自己说‘当初为什么没努力’!”

其次,即使是那些没有上台一直默默当观众的学生,他们真的在情感上、思想上没有参与吗?他们真的对身边人的故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吗?当他们审视在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同窗好友时,难道不会关照一下自己吗?难道不会想一想如果换作自己上去,该怎么说?接下来,该怎么办?高考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修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上不上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就够了。

最后,这个活动我坚持了很多年,每一届都留下了丰富的视频资料。在新一届学生开始“大学梦”活动之前,我会给他们播放上一届的视频作为“参考”,这里“参考”的意思包括更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扬长避短。2023届的第五季中我还特意设计了一个“薪火相传”环节,学弟学妹提问,学长学姐回答,有些话由他们这些“过来人”说出来,效果更好。比如,有人问:“周围的人都在卷,自己感觉‘压力山大’怎么办?”学长的建议是:“你跟自己比就好了,不断超越自己,自然就会超越别人。”

内容单薄,效果寥寥?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两年多时间都围着考大学一个目标进行,教育的内容是不是太狭隘了?上高中难道仅仅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吗?

从表面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虽然每一季我们都有不同的主标题—“梦想一秀,开始奋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尘埃落定,继往开来”,但副标题都是一样的—“‘我的大学我的梦’主题演讲”。不过,换个角度看,可能教育的内容用“丰富”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第一,激励学习。

学习当然是重中之重。有人在演讲中提到:“每次当我想懈怠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就这么堕落下去,那下一季面对同学和老师,我讲什么呢?说空话、假话,自己心里有愧不说,大概率也会被同学戳破。所以,赶紧让自己紧张起来,免得到时候被同学嘲笑。”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当高考似乎还离得很远的时候,更容易触发“拖延症”。每个学期一次的“大学梦”活动可是近在眼前,适当且持续的压力对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大有裨益。它不仅仅对参加演讲的学生而言“恰到好处”,对其他“看客”也同样适用。

第二,提升技能。

演讲是人生的必修课,具备高超的演讲水平一定会为学生的人生增光添彩。演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真实的情境。系列化的“大学梦”活动,恰恰能给学生提供真正的锻炼机会。我要求学生脱稿演讲,活动前反复打磨稿件,结束后向其他同学征求意见、建议,下一季要纵向超越,不仅要讲得言之有物、严谨清晰,还要努力有自己的风格、引人入胜。在这个过程中,演讲的学生自己能体会到,我和其他同学也能看到他们的明显进步:从期期艾艾到收放自如,从缩手缩脚到自信大方,从拘泥死板到随机应变。这些学生上了大学之后,纷纷反馈,当初锻炼的这些能力,让他们相比其他同学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在班干部竞选、参与社团活动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第三,养成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更需要具体的实践。开始是老师的督促,被动完成;后来尝到甜头,逐步自觉;接下来按部就班,形成习惯。“五季大学梦”坚持下来,总结反思的习惯已经浸入学生的血液,成为一种生命自觉。当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也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四,培养品质。

不管学生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想在自己的行业内从平凡走向卓越,所需要的优秀品质是具有共性的。“品质”,看不见、摸不着,需要附加在某种载体上慢慢渗入学生的思想里。

“五季大学梦”系列活动毫无疑问具备这样的功用,而且它承载的内容也很丰富。每一个直接参与此活动的学生都至少得到了以下方面品质的培养:对待事情不是敷衍塞责而是认真严谨,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持之以恒;遇到困难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屡败屡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求诸己,等等。

第五,认识自我。

要明确“我要到哪里去”,前提是知道“我是谁”。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又难有自知之明,有时候必须借助一些外部因素的支持。一是经历,所谓“在做中学”。二是反思,再丰富的经历没有反思的加工也不过是价值寥寥,成不了人生的高级营养。三是照镜子,以人为鉴。同伴、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取个交集,是不是距离“我是谁”的正确答案更近一些了呢?—恰恰,“五季大学梦”活动能帮学生经历、反思、照镜子。一个真正知道“我是谁”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宠辱不惊的人,一个不容易被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困难击垮的人。

第六,调整心态。

这一点对于高中生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不少高中生承受的压力极大,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说出来,本身就是消极情绪的宣泄。同伴、师长的开导可以带去新的情绪赋能。借助这几季的活动,学生的情绪可以经历从压抑紧张到释然放松的调节,让他们既不至于压力大到崩溃,也不至于过度放松而耽误学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态。

如果要给这两届学生十季“大学梦”活动贴上标签,应该如何定义?我觉得,它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更是指向自我教育的教育,同时它还是接地气、容易上手的教育。在“五季大学梦”系列活动中,我和我的学生一直在坚持,并且精益求精,与时俱进,迭代创新。且不说其中蕴含的其他意义,仅“坚持”“创新”这些本身就很有价值,它被学生或实践,或看见,然后带走。我们都觉得,很不错。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航天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