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与探索

2024-12-26 00:00:00周家举罗从忠
中国教师 2024年12期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学校的整体发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机制。本文从校本层面,聚焦专业写作、组织变革、教师评价、教研、活动平台五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机制 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与水平。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构建以“以校为本、教学相长”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路径,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学习的时间、场地、课程等都是必备条件[1]。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中,学校是实施主体,学校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文化氛围、师资队伍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氛围都会对教师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实现了学校办学理念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统一,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长远性的,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良性运行,必须将“以校为本、教学相长”作为核心,实现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的协同发展。

一、以专业写作为纲,推进教师思想变革

专业写作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加以归纳、分析、整理,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教师专业写作不仅能帮助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也会得到进一步革新。中小学教师通过专业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可以提高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水平和反思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为积极推进思想变革,学校探索实施以“三分机制”与“三驱并行”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变革“三三”架构,以此来促进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三分机制”:一是指“分层推进”,即对中层以上干部、班主任、青年教师、临退教师等群体,分别制订不同的标准,分层推进,促进共同成长;二是指“分级评价”,即每月组织教师优秀作品评选,划分等级进行通报表彰,推动创先争优;三是指“分项撰写”,即聚焦关键问题,划分主题,进行专业写作。“三驱并行”:一是实行每周汇总、每月评比、每年表彰的阶梯性专项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价驱动教师专业写作;二是将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纳入学术积分管理,以学术性成果驱动教师开展专业写作;三是在奖教基金中设置教师专业写作专项,提高教师专业写作的热情。

二、以组织变革为轴,让学校架构自带动能

组织变革是实现学校管理优化的最佳途径。学校聚焦以“激发活力、唤醒潜力、点燃动力”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变革目标,大刀阔斧地推动改革,实现教师自主管理与发展,呈现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动力保障,推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一是坚持理论学习,奠定组织变革基础。学校要为教师购买相关专业资料或书籍,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座谈、研讨,经过自下而上的思维碰撞,最终确定组织变革思路。二是构建体系,让变革更有深度。学校要全面梳理、构建学校的发展战略与价值观体系,明确核心价值观、愿景与使命、培养目标及战略目标;重塑学校组织架构,构建分权赋能的治理体系;构建丰富多样可选择的、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涵养课程体系;盘活资源,激活家校社共育新活力,打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航道。三是优化体系,让管理更加高效。学校要优化管理层级,精简支持部门,实行扁平化、分布式、分权制、制衡型的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实现从“管理”走向“服务”,让权利、资源和精力流向一线,促进学生成长。

三、以教师评价为舵,让专业发展自主进阶

建立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评价程序,是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创新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评价程序,对教师实施发展性的、多元化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激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引导教师锚定目标实现自主进阶发展。

一是探索学术积分制度,构建自主进阶体系,驱动教师层级发展。学校制订青年教师达标管理办法和骨干教师认定评审办法,逐步探索更具特色的“本土化”层级发展策略,从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成果、公开课、总结交流、社团指导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评先树优、职称竞聘,作为教师层级发展、自主进阶的主要依据。

二是修改完善考核办法,加大工作业绩比重,驱动教师勇挑重担。学校发动广大教师充分讨论,修订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持续加大教师工作量、工作业绩的考核比重,鼓励教师勇挑重担,争创最优业绩;实行教研组、备课组、级部管理、班级管理团队等捆绑式评价,引领教师树立大局意识,携手并进,共同提高;探索增值评价,关注教师的进步与能力提升。

三是开展优秀人物评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教师创先争优。学校通过自主申报、级部推选、学校审核等流程,从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评选优秀教师,召开点评会,由校领导点评教师事迹,多渠道宣传,真正起到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作用。

四是设置奖项,激励教师教育教学,驱动专业能力提升。强化学校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引入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团队,使之成为激励教师教育教学和层级发展的新引擎。

四、以教研为帆,让专业能力破浪远航

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应结合跨学科学习新趋势与新课标新理念,探索教研新机制,推动教研工作实现“校际融通、学科融合、生活交融”。

一是要创新搭建区域学校教研联合体,实施跨学校集体教研,助推校际融通。教研联合体于每周固定时间开展联合调研,联合体学校可选派教师轮流担任联合教研组组长,以提升各校参与积极性。联合体教师可设计统一模板,根据各学科各年级单元教学计划内容科学分工,分项目进行集体备课,建立体例科学、内容翔实、功能实用的课程资源库。教师上课前再根据学情、教情以及个人特点进行二次备课,然后进入课堂使用,以此保障先进教学理念与联合教研成果在课堂的落实。

二是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鼓励跨学科联合教研,助推学科融合。例如,学校推行走班制的社团活动,多学科教师搭配共同指导社团活动,实现跨学科备课,以实用性为导向,打通课堂内外,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注重理念、知识与方法等方面的跨学科融合。

五、以活动平台为媒,让专业素养赋能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推动课堂变革,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学校要在教师培养方面探索创新举措,创新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骨干团队扩优工程、名师团队引领工程、高效课堂锻造工程,坚持不懈开展系列活动,打造专业发展平台,全面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推动课堂变革真实发生。

学校应以“思想上引领、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关心”为指导思想,多措并举,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整体规划青年教师发展目标,引领青年教师结合个人实际制订成长规划,确立个人成长目标,设计成长路径和发展策略,增强专业发展意识;要根据青年教师成长规划,为每位青年教师选配导师,制订个性化的培养策略,组织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结成帮扶,带领青年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由适应型快速成长为骨干型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晚上等业余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业务沙龙活动,重点进行集体研讨、经验分享、困惑交流等业务学习。青年教师提前组织材料,轮流发言交流,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还应定期组织课堂教学大赛、业务能力大比武、青年教师课堂推介等活动,组织专家评委现场点评,打分量化,评选优秀选手进行表彰,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让青年教师在大赛中磨砺,在磨砺中成长。

为进一步扩大骨干教师队伍,针对部分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乐于上进的优秀教师,大力实施骨干团队扩优工程。学校应组建专业帮扶团队,帮助抓亮点、找不足、研对策,打磨、提炼优秀教学方法;发现、培养和推介典型,为在某个项目、某个方面有突出成绩、有独特做法的教师组建“特色催化”工作室,实现“抱团”发展;通过组织学科论坛、金点子论坛、试卷分析展评等交流活动,推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促进共同成长。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组成学术委员会,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学校学术活动的开展,大力实施名师团队引领工程。学校要组建项目团队,制订项目管理计划书,发挥个人优势进行集中攻关,突破发展“瓶颈”。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也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2]。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作保障,要将其纳入学校整体管理,形成学校领导、教师之间的协调机制;要将其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要将其纳入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雪,冯用军.内生与外控协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2):26-28.

[2] 顾斐.关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121-122.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明德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