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而克制的诗意之舞

2024-12-26 00:00:00马容
星星·诗歌理论 2024年12期

收 回

闻一多

那一天只要命运肯放我们走!

不要怕,虽然得走过一个黑洞,

你大胆的走;让我掇着你的手,

也不用问哪里来的一阵阴风。

只记住了我今天的话,留心那

一掬温存,几朵吻,留心那几炷笑,

都给拾起来,没有差;——记住我的话,

拾起来,还有珊瑚色的一串心跳。

可怜今天苦了你——心渴望着心——

那时候该让你拾,拾一个痛快,

拾起我们今天损失了的黄金。

那斑斓的残瓣,都是我们的爱,

拾起来,戴上。

你戴着爱的圆光,

我们再走,管他是地狱,是天堂!

——选自闻一多《红烛 死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2月版,第170页。

闻一多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代表了一个流派——新月诗派,该流派影响力最大的两位诗人便是闻一多和徐志摩。闻一多不仅从理论上建构了新诗“三美”说,而且身体力行地创作了许多具有“三美”特质的优秀诗篇,堪称完善现代格律诗理论第一人。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在诗艺上践行的是将主观情感客观化的原则,反对毫无节制的情感宣泄;主张在诗歌中运用意象,有节制地表达情感,这对于矫正早期白话诗情感过于直白和泛滥的倾向有着积极的作用。用闻一多自己的话说,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跳舞是自由而奔放的,但同时又戴着镣铐,这就是限制。规范,就是适度的克制。

我们来看这首选自诗集《死水》的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自由奔放与适度克制的。

从全诗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我们单知道闻一多是爱国主义诗人,却很少了解到他的爱情诗。诗歌第一句“那一天只要命运肯放我们走”,极具诗意空间,给人无限遐想,又有一种宿命感。“只要命运肯放我们走”,哪怕是刀山火海,诗人温柔又无比坚定地鼓励着爱人“不要怕”,一往无前,“你大胆的走;让我掇着你的手”。在爱情的世界里,虽有未知的困难和阻力(黑洞和一阵阴风),有诸多的渺茫,却并不会使情人感到害怕。一个“走”字,写出了诗人对抗现实的果敢行动力,冲破世俗阻挠的刚毅决心。联系到经典的“死水”意象,这是诗人对旧中国现实的总体感受和象征,出版于1928年的诗集《死水》中的大部分诗篇都反映出当时旧中国的现实——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心灵相依的自由恋爱也很难有出路。诗歌第一节就含蓄地揭示出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爱情从来都是单纯坚定的,然而现实是复杂艰难的,冲不破的不是情网,是“死水”一样令人绝望的现实,是命运的无形之手。

第二节,为了安慰在艰难现实面前举步维艰的爱人,也为了安慰自己,诗人历数爱情中的美好与柔情,“一掬温存”“几朵吻”“几炷笑”“我的话”,还有“珊瑚色的一串心跳”,这些细腻微小甚至显得有些寻常的意象,对爱情中的两人却具有特殊的含义,短暂而珍贵。诗人用的量词(掬、朵、炷)今天看来似乎不是很自然,我的理解是,这种看似有点刻意的用词,是对前期新诗语言过于白话的矫正,具有一种陌生化的诗性表达效果。同时这几个量词也带有转瞬即逝、不能长存的意味,将爱情的甜蜜与短暂很好地表现出来。“珊瑚色的一串心跳”更是极富诗意美,化无形为有形,令人耳目一新,刻画出爱情中怦然心动的鲜活、热烈与动人。这一节中不能忽略的是“拾”这个动词,“拾”是指捡起掉落、丢失的东西,爱情中那些美好记忆已经丢失了,只能“拾起来”。如果说第一节中“走”这个动作表现的是对爱情的坚定和果敢,这里的“拾”则表现出了这对有情人面对现实的辛酸与无奈。

诗歌最后一节,诗人对现实的苦涩感和对理想爱情的期待交织在一起。“可怜今天苦了你——心渴望着心”,纵然两心相许,却被冷酷现实阻隔,本应自由的爱恋不能自由。即便如此,诗人也没有放弃希望,他仍然执着地向往着,坚定地认为只要“拾起我们今天损失了的黄金”,美好的爱情就不会被毁灭,“你戴着爱的圆光,/我们再走,管他是地狱,是天堂”,斩钉截铁的语气表现出诗人毫不动摇、绝不妥协的坚毅,是诗人主体精神真实又炽热的抒发。对于闻一多而言,爱情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热烈的需求和精神愉悦,更是一种具体而真实的生命历程,是对爱和美,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和艰难求索。标题《收回》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拾起”相呼应,传递出诗人在残酷现实面前依然想要再次争取的不屈斗志,颇有“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的刚毅精神。

《收回》尽管体现着诗人热烈而坚定的情感,意象和想象也颇具开阔美好的诗意,但是诗人的表达是克制的,情感并不泛滥,形式上以整饬的格律收束着强烈的感情。诗行整体上是比较整齐的,也有明显的韵脚,但是句子短而明了,口语化特征比较明显。诗人在句中用逗号或分号将句子断成小句,显得句式灵活而不呆板,同时也更能表达一种轻盈、热烈的情绪。最后三行变换韵脚,连押“ang”韵,铿锵响亮,气势恢宏,表现出坚定而强烈的决心。全诗没有明确的背景,一连串鲜明的意象背后是富有暗示意味的开阔空间,既有强烈的情感,又富于想象和不确定性。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收回》都很好地体现了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的美学主张和艺术追求,在束缚和规范中寻求诗歌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