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视角下大运河文化育人价值与实施路径

2024-12-26 00:00:00赵文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1期

摘要:大运河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大运河文化进高校,有利于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提高文化育人实效;有利于拓展第二课堂,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有利于盘活大运河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该文以江苏运河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运河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省内线上联动多而不精、各市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文化宣传难以破局出圈。针对具体问题,结合江苏丰富的高校资源,探索大运河文化育人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文化育人品牌项目;完善制度措施,建设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大运河文化符号体系。

关键词:馆校合作;中国大运河文化;文化育人;第二课堂;文化符号;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89-06

The Education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eum-School Cooperation

—Taking Jiangsu Canal Museum Group as an Example

ZHAO Wenjie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Abstract: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has rich humanistic educational valu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into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exerting th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improving cultural education; expand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make education taking root in Chinese soil; revitaliz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Grand Canal and promot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Grand Canal thematic museums in Jiangs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online linkage in the province is too much but not fine, the resource endowment of each city is very different, and the cultural publicity is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the circle. In order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for Jiangsu to make full use of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explore the concrete path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egrate regional resources and build cultural education brand projects; improve the system measures and build the second classroom practice ba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symbol system must uphol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 new ground.

Key words: Museum-school cooperation; The Grand Canal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Second class; Cultural symbol; Cultural innovation

2024 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载悠悠,大运河已实现全线通水绽新颜,千载文脉焕新生。京杭大运河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贯穿古今、联通南北、跨越江河,承载了沿线地区生产生活的变迁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大运河沿线城市始终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以为人民带来美好生活为目标,统筹推进大运河生态、经济和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密集,且拥有唯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的江苏,十年间打造了一大批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文旅产品。当前,江苏省运河沿线八市已拥有京杭大运河相关的市级以上物质文化遗产7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00余项[1]。江苏运河博物馆群急速发展,初步实现:线下展览定位明确,呈现一定差异化;线上虚拟博物馆系统于2023年正式推出,集中了全省26个博物馆和99个文化景区。

在大运河文化建设蒸蒸日上的同时,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股“文博热”。2024年第一季度百强博物馆榜单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跻身前十[2]。自2021年建成开放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接待海内外游客超700万人次,每逢假期,更是一票难求。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这不仅是公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更展现了新时代人们对大运河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寻根需求。但令人惊讶的是,线下博物馆火爆与线上大运河话题热度低迷形成鲜明对比。不难看出,当前提供的大运河文化产品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急需引入新思想新力量去突破大运河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苏省高校资源丰富,可作为大运河文化谋求突破与创新的试点平台。通过馆校合作,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育人价值,探索有效可行的实施路径,推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1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

“大运河文化是什么?”是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遇到的首要难题。截至目前,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术界对大运河文化都没有一个准确定义[3]。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时,因缺乏运河文化价值的界定导致申遗工作难以推进[4]。当前,有关大运河文化的论文数量较少,主要以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分层、分类、分领域、分地区的归纳为主。与运河有关的其他论文往往选择避开大运河文化的界定。可以说,大运河文化内涵的界定,不仅困住了学术届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也限制了大运河文化的符号化与场景化塑造,以致于无法发挥出京杭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IP的真正价值。

纵向来看,学者们分不同的历史阶段讨论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主要功能。2002年,王永波将大运河文化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运河流域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跨水系、跨领域的网带状区域文化集合体。”[5]2008年,李泉[6]详细介绍了隋唐时期运河的漕运功能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河政管理、水利建设和商品贸易发展。2019年,姜师立从早期运河文化(春秋战国—秦汉)到民国运河文化,分6个时期归纳运河文化特点。

横向来看,学者们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理解。2008年,王健[7]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分布区域分为核心区、重心区和影响辐射区,将区域内的各类遗产划分为核心遗产、关联遗产和影响遗产。2012年,张志荣和李亮[8]对杭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将其分为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2022年,胡克诚[9]将大运河文化分为三类:大运河本体文化及文化遗产、运河区域社会文化和运河文献。

2018 年,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运河文化分为——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和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10]。以大运河遗存的“物”为载体,代表性文化有漕运文化、水工文化、园林文化等。以运河两岸“人”为载体,流淌伴生的文化有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文化交流中,凝练、升华形成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如伦理道德、理想信念、情感性格等。尽管大运河文化已有了科学的分类,却难有进一步的内涵概括。京杭大运河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的难点,更是文化价值挖掘的难点。它难以归纳成一个明确的文化精神,难以塑造一个广泛认可的文化符号。它只是沉默地滋养着中国大地,两千多年的文化都能在其中寻觅到踪迹。这也是大运河文化线上话题热度低迷,线下火爆的原因所在。因为各行各业各地的人们都可以从广袤丰富的大运河文化中获得关于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

1.2 大运河文化的教育功能

大运河文化走进高校有利于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提高文化育人实效。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区人民共同的思想认同和行为模式的文化基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对于高校而言,将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大运河文化引入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源头,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更能强化高校地域性办学特色,塑造风格鲜明、质量优良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大运河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有利于涵养良好的品行,塑造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青年学子的本土归属感,为地区留住建设性人才。

大运河文化走进高校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地方高校应积极推动馆校合作,充分调动本地馆藏资源、人才优势和场所条件,切实做好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实践教育。内容上,引入大运河文化,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特定领域的感兴趣题材,进行内容的丰富和创作。教师必须时刻把控探索的方向和内容,不断调整打磨,使其成为反映当下时代内涵的高质量作品。形式上,拓展实践渠道,转移教学场所,在博物馆内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学习,如参与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惠山泥塑研学体验项目;构建虚拟场景,如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体验数字化沉浸式的展览活动;探寻红色足迹,如联动体验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和南京市博物总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由此,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建设,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大运河文化走进高校有利于盘活大运河文化资产,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尽管京杭大运河是家喻户晓的知名IP,近年来国家对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大运河相关文化产业实际表现较差,各平台大运河官方号以及大运河相关词条搜索量均低迷。相比其他省份,江苏省更有资金、技术和高校资源去做好大运河文化产品,挖掘文化生命力,发挥示范作用。一方面,地方高校利用大运河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以优质的文化内容吸引受众,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政教育,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建设性人才,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江苏运河博物馆群的现状分析

2.1 省内线上联动多而不精

大运河滋养下的文化名城不胜枚举。北京、杭州和扬州均建有省级以上运河专题博物馆,其他城市的运河专题类展馆超过20所(江苏占比过半)。更多的城市则是选择在综合性博物馆内设置大运河文化专区。作为大运河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江苏一直致力于做好大运河文化资源的统筹。目前,江苏已搭建中国大运河网站,在多个媒体平台运营大运河文化官方号。网站设有运河精神、云游(云上博物和云游景区)、VR博物馆(汇集全国31处博物馆和文化景区)、5G大运河直播、数绘河档等。尽管各地联动的场馆数量众多,但选择上存在问题,造成网站特色不鲜明、文化底蕴不深厚、上传材料陈旧单调,没有实现差异化、品牌化。

从江苏“运河百景”评选,到26个云上博物,再到99个云游景区,江苏运河文旅产品一直贪多、贪快。导致线下各市运河文化资产各具特色,线上则千篇一律,无法做到大放异彩。譬如,云上博物选择了淮安市博物馆,却没有选择(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选择了无锡博物院,没有选择坐落在无锡清名桥古运河历史街区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云上景区的选择也是过于强调名气,忽略了实际的人文价值,较多古运河遗迹保存完整河段和文化景区落选。因此,缺乏文化支撑的选品,削弱了平台的权威性,自然也就无法赢得大运河文化受众的支持,导致关注度低迷。

此外,中国大运河平台仍需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内容、丰富功能,提高便捷性和实用性。目前,该平台进入方式单一(以微信小程序为主),没有实现多平台畅通。不仅需要在“云上博物”栏目联动各地抢票系统,增设特色活动的推文;还要在每个博物馆的官方平台增加“云上博物”栏目,进行引流和联动。“VR博物馆”栏目应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可以考虑增加文娱演出、大运河文化讲堂的视频介绍。线上联动不仅拓宽了大运河文化学习的渠道,更能吸引观众到线下体验大运河文化魅力。

2.2 各市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实际流经城市仅6处,各市资源禀赋差异大。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第一锹的挖掘城市,拥有最多的大运河遗产点和信息化最成熟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国家级)。而镇江早已没有了运河踪迹,但其打造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仍是优质的大运河文化产品。

发展大运河文化要立足于地区文化特色,做好区域内的联动。譬如,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以独特的视角徐徐展开地区发展的历史图景。一些运河遗迹不复存在或古今变化较大的地区,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古运河图景,将运河历史与运河两岸现代化建设成果对比,讲好新时代的运河故事,将其所承d0N2Yg2mymx5Mlpc/C62ZQ==载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发展大运河文化还要加强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可以遵循产业的发展脉络,形成京杭大运河孕育而生的产业合集。以丝绸文化为例,江苏地区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数量众多,如苏州丝绸博物馆、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无锡中国丝业博物馆等。以此为切入点,跨区域打造联动的丝绸文化体验项目,不仅有科普讲堂、手工实践,还可以体验地区独特的非遗文化,体验相似主题下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引入地区高校资源,鼓励相关产业研究的教师群体、学CtDKzyMERXifyB1UL8Kgkw==生社团参与其中,充分利用馆内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共同摸索和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2.3 文化宣传难以破局出圈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IP,文化宣传上却一直鲜有成效,没有打造过爆款内容,也没有形成特色的文化符号。具体可以从“京杭大运河”话题在多个媒体平台传播热度低和“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效果不佳两处进行分析。

“大运河”相关话题在多个媒体平台热度低迷,一方面在于运河类作品质量差、缺乏文化层面的讨论;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抓住当下宣传的潮流热点,没有成功打造大运河文化符号、重塑集体记忆。以抖音平台为例,“大运河”相关话题,排在前三位的话题播放量分别为3.1亿、3 256.1万、764.7万。榜首话题中,只有三个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0万,最高17.5万。超过1万播放量的视频仅33个。整体传播数据并不乐观。而与大运河内容相似,更有集体文化记忆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榜首话题的播放量达21.9亿,最高的视频播放量162.4万。搜索近年来的抖音热词“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榜首话题播放量8.3亿,单个最热视频播放量119.7万。这两个话题,内容上与大运河相似度极高,但传播效果都更好,这反映了打造大运河文化符号、重塑集体记忆的重要性。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是由江苏省发改委、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新华日报社承办的大运河文化“百家讲坛”栏目。查阅新华日报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该栏目共召开6场,4场在南京、1场在淮安、1场在宿迁。截至目前,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官网只更新了2022年1月第一期,往期内容难以回顾,各期的讲座内容并不贯通,难以增加用户黏性。

文化宣传难以破局出圈,根本原因在于参与主体缺乏多元化,不仅需要政府账号、地区传统媒体账号和企业账号进行宣传,还要鼓励网络红人、非遗传承人、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不断进行优质文化内容的生产,尝试塑造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实现大运河文化的创新发展。

3 依托馆校合作,探索大运河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

3.1 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文化育人品牌项目

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育人品牌项目,可以遵循两条线索——运河流域的产业发展和运河沿线的红色足迹。

以运河流域的产业发展为线索,深入挖掘所在地区的大运河文化资源,并与地区高校资源紧密结合。通过与高校特色专业、学生社团合作,邀请专业教师、非遗传人作为实践活动指导专家,培育经典大运河文化育人项目。以无锡为例,无锡作为京杭大运河南北运输的重要节点,集米码头、布码头、钱码头、丝码头和窑码头于一体。为讲好中国砖瓦发展史,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已开设砖瓦烧制、惠山泥塑等研学体验项目。此外,还要推动区域间联动,深耕特定领域。如打造丝绸文化研学项目,联动苏州、南京、无锡等多地丝绸文化展馆,体验相似主题下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以运河沿线的红色足迹为线索,可以联动江苏多地红色资源。这有利于打破以往单一的宣传模式,解决历史类博物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递民族精神。譬如,可以联动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南通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和南京市博物总馆(渡江胜利纪念馆),优化历史类博物馆主题展现方式和叙事脉络,充实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载体,使得红色文化主题更加鲜明、更有意义。

打造文化育人品牌项目,不仅要深耕本地传统的馆校合作项目,进一步挖掘地区资源的独特性;还要目标清晰、主题明确地开展多地联动,打破信息茧房,加强文化交流。由此,不断丰富学校实践素材,更新学校实践案例库,提高文化育人效果。

3.2 完善制度措施,建设第二课堂实践基地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持续优化具体的实践活动方案,增进馆校合作深度。活动前,开展基本理论学习和知识调研。通过观看纪录片、研读产业报告等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布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盲点,明确学生的参馆需求。科学统筹需要掌握学生参馆人数、讲解需求、交通条件、场馆设施等信息。搭建教师与场馆专职讲解员的交流平台,精心设计讲解方案,实现馆藏资源和学校理论知识的联动。活动中,增加互动式体验,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感受文化,实现情理交融,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实践教育的感染力。活动结束后,摒弃常规的作业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如开展科普视频的录制,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等。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开展“博物馆+”各类教育活动,如“博物馆+研学”体验、“博物馆+大运河文化研究”科研项目等。可以开展大运河文化主题演讲、征文、知识竞答等,还可以征集优秀稿件作为大运河特色栏目内容。在党团日活动、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博物馆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志愿者进入社区街道开展文化宣讲,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

大运河文化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激活馆藏资源的魅力,吸引学生群体学习和感悟特色文化;有利于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打造高质量研学实践;更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构建,构建人人向学的良好氛围。此外,大运河文化的实践探索可以为其他优秀文化提供模板和经验。

3.3 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大运河文化符号体系

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构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符号体系。谈到黄河,人们会立刻联想到母亲,耳畔会响起《黄河大合唱》,黄河往往代表着澎湃的生命力,蕴含着中国人民对民族自由、独立和解放的追求[11]。但谈起京杭大运河,人们往往难以描述。相比于文化符号是否能涵盖大运河文化的全部内涵,在运河记忆越来越陌生的今天,把大运河文化植入人们心中更为重要。

守正,就是需要梳理已有成果,定期总结经验并分享交流。虚拟平台建设方面,中国大运河网尚未实现多平台联动,需要加强与各地场馆、优质文旅产品的链接。“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官网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往期作品,做好内容回顾,可以考虑成为中国大运河网的子栏目,打造名家讲坛。中国大运河网文化内容选题需要加强内在逻辑,可以分城市、分朝代进行选题,让大运河文化受众更便捷、精准地找到想要了解的题材和内容。除了技术层面的优化外,还要加强馆校合作,广泛征集学生志愿者、教师,共同完成系列推文内容。与地方高校知名公众号联动,吸引青年群体关注并参与其中。线下优秀的实践教育是需要线上平台进行内容宣传的。可以将各地博物馆已开设的校馆合作项目,系统整理后,以独立的子栏目发布在中国大运河官网(公众号)上,同时附上项目报名渠道。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做好文化宣传。

创新,需要把握时代特点,持续优化大运河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宣传。随着短视频的爆火,微信软文宣传模式逐渐遇冷。因此,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必须要在短视频方向下苦功,需要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文化宣传主体多元化,吸引青年人参与到视频分享之中。青年人不仅是文化育人的受益者,更是创作者,不断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4 结束语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华史。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把握大运河文化精神特质,讲好大运河故事,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十年运河建设之路,江苏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给出了文化宣传的优秀范本。如何进一步打破现实条件制约,如何实现大运河文化破局出圈,是当下研究的重点。本文总结大运河文化内涵与价值,深入分析运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困境,探索馆校合作下大运河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道路的探索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力物力以及试错的空间,运河文化建设需要吸纳更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共同做好优质文化内容的生产,尝试打造新的文化符号,重塑集体记忆,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小瑜.遗产廊道视域下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活化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3.

[2] 周娴.一组大数据,洞见江苏博物馆文化密码[N].新华日报,2024-04-17.

[3] 姜师立.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分类研究[J].中国名城,2019(2):82-87.

[4] 谢光前.论运河文化与中国道路[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85-91.

[5] 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J].东南文化,2002(4):33-38.

[6] 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3.

[7] 王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分层保护与发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4):1-6.

[8] 张志荣,李亮.简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58-61.

[9] 胡克诚.大运之旅:运河学研究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10]国家发改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Z].2018-12-13.

[11]冯月季,石刚.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J].思想战线,202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