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鬼”文化的研究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信仰和价值观等。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民族特质,使得由本土诞生的文学作品中,对“鬼”形象的描写各具特色,反映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该文从“鬼”的来源与类型、演化与变迁等方面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鬼”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中西方“鬼”形象产生异同的原因,包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制度等,以揭示“鬼”形象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通过“鬼”这一在中西文化中都不可或缺的形象,该文深入探讨文化内涵的差异,对生命与死亡、演变与传承有更专业与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吸血鬼小说;鬼神小说;神话故事;“鬼”形象对比分析;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59-0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host" Imag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XU Zixuan, LIU Tinglan, QIU Xinning, PAN Junlin, ZHANG Guang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0, China)
Abstract: By studying and exploring the "ghost" culture,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beliefs, and value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s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at the "ghost" image in literature born in the homeland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hind i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ghost" imag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origin and type, evolution and change,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ghost" imag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clu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cial systems, to reveal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the "ghost" image. By studying the "ghost" image, an indispensable figure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rovides more professional and unique insights into life and death,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
Key words: Vampire novels; Ghost-and-god novel; Mythological stories; "Ghost" image contrast analysis;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鬼”作为一个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主题,出现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中,人们对“鬼”的认知存在差异,中国历史文化中比较典型的“鬼”形象是妖怪、冤魂等,而在西方历史文化中则多出现幽灵、吸血鬼等形象。对中西文学作品中“鬼”形象的对比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鬼”所进行的不同的塑造、刻画,还可以揭示这些文学作品背后所存在的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中西文化各自所具有的特殊性。
目前国内外对“鬼”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鬼”形象的传播与变迁、不同文化背景下“鬼”形象的区别及其所隐含的思想、心理层面的意义等。多数研究针对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从而分析中西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少部分研究从“鬼”的形象出发进行分析,针对中西方“鬼”形象所进行的系统、全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的“鬼”与西方的“鬼”这两种诞生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形象,为揭示这些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中西历史文化各自具备的特殊性搭建一座桥梁。
1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鬼”形象的对比分析
“鬼”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现,以中国经典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和西方经典小说《夜访吸血鬼》为例,从来源和类型、受众认知、“鬼”与各方面关系、蕴含的各类因素等作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善恶观等方面的不同特色。
1.1 “鬼”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来源和类型
中国的“鬼”与西方的“吸血鬼”起源并不相同,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鬼”通常被认为是人死后才能形成的一种游离于有心跳、有呼吸地活着和彻底死亡之间的状态,他们通常保持着死去年纪和模样,且出现的原因多半是生前的执念未了或者怨气深重。李耀辉指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自身的生产就非常明晰地展示了老一代必将死去的生存现实,为了‘圆满’地解释这一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解除自身对这一过程的恐惧,给人们的心灵以安慰,先民们就充分发挥想象力,幻化出了一个放置人们灵魂的世界——灵魂的世界。”[1]而西方的吸血鬼则不然,虽然他们也保持着人类的模样,但吸血鬼是由人类转化而来的,并不需要经历死亡这一过程,也不需要符合某些特定条件,人类只要喝下吸血鬼的血液就可以完成转化,只是过程有一些痛苦。
以《聊斋志异》为例,书中的鬼怪通常展现出大量的人类情感,他们有着世俗的情感、欲望和道德,心里含着贪、嗔、怨。“鬼”之间较少交往,更偏向于和人类交流甚至产生纠葛。这样人性化的描述,更拉近了“鬼”与人类之间的距离,贴近现实生活。不仅如此,在《聊斋志异》以及其他多种志怪类小说中,大量的故事都是有关报恩、复仇或某种执念,反映出作者对善恶的评价以及因果循环、害人终害己的道德观念。
而在西方“鬼”文化中,安妮·赖斯的《夜访吸血鬼》改变了吸血鬼本身在传统印象中凶残无情的形象,赋予了他们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善良的一面,尤其刻画了吸血鬼对生命的追求和情感的追寻。吸血鬼同样有善有恶,他们中有的蔑视生命,有的渴望从漫长的生命里寻找自己的情感寄托,他们仍然拥有人类的感情,会因为杀人而痛苦,不断寻找存在的意义,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接受和理解。吸血鬼大都以群居为主,因为不被社会接受,大多选择抱团取暖,内部也有明显的阶级特质。
这些都反映了中西方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中华文化中,人们着重强调家庭、祖先和道德的重要性,因此“鬼”文化带有浓厚的家庭宗法特色;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灵魂,这两部作品虽然都涉及“鬼”的元素,但在表现手法、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聊斋志异》更注重“鬼”与人性的结合,通过一个个“鬼故事”,借其中“鬼”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而《夜访吸血鬼》则更侧重对吸血鬼文化的探讨,通过吸血鬼的形象与经历反映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通过对这两种“鬼”的比较分析,可以从更新、更多面的视角来了解和欣赏中西方文化。
1.2 “鬼”在其文化受众中的认知
在中国,“鬼”的概念由来已久,这一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受众认知,历朝历代以来,人们对“鬼”的看法褒贬不一。例如,孔子曾提过“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2](《论语·雍也》),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魏朝夕认为:“中国人视‘鬼’为人在另一个世界的一种延续,所以人间的道德观念也在‘鬼’的世界里继续存在,认为‘鬼’亦有善恶之分,这在《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好人变成‘好鬼’,坏人变成‘厉鬼’,而其他平凡又有一些嗜好或偏执的普通人则变成亦善亦恶之‘鬼’”[3]。因此,“鬼”形象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受众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敬畏,反映了人们对生死、灵魂等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而反观《夜访吸血鬼》则展现了另一种“鬼”——吸血鬼的文化形象。吸血鬼作为欧洲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西方历史文化中,吸血鬼往往被视为欲望和恐怖的代表。但安妮·赖斯改变受众对吸血鬼的认识,在她的笔下,吸血鬼不再是冷漠无情,堕落且邪恶,只知道追逐鲜血的冰冷生物,反之,他们是和人类一样有感情有温度的,他们会痛苦、麻木甚至内疚。孙梦天认为:“吸血鬼们能感觉到爱意、寂寞、愧疚和悔恨等,有的还经常思考一些诸如善良、邪恶、存在等哲学问题,他们也像人类一样,敏感纤细且承受着痛苦,同时又惊为天人地美丽和性感。”[4]因此,在《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更多地体现了西方现代文化中对个性、自由和人性的追求,受众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1.3 “鬼”与“鬼”的关系
东西方历史文化中关于“鬼”与“鬼”之间关系的描述和理解更多的存在着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不仅源于各自文化的深层价值观和社会观念,还揭示了不同文化对超自然现象的独特视角和解释方式。在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东西方的“鬼”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以某种特殊的关系或场所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在中国传统的鬼神信仰里,鬼魂常常聚集在特定的地方,如荒郊野外、废墟等,形成一种类似社群的结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鬼魂的传说和故事。一些民间信仰认为,某些特定的地点或时期会聚集大量的鬼魂。这种地方往往是与死亡、灾难或历史悲剧相关的场所,在古战场飘荡的惨死的兵魂、在荒郊野外被抛尸的孤魂以及废墟中出现的亡灵等,往往都是以特定原因而聚集的鬼魂。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中元节,也被认为是鬼魂活动频繁的时间,这些节日起源于古老的农耕文化,与敬祖祭宗、缅怀先人密切相关。李绍芬对这些节日做出了解释:“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民间流传着各种关于鬼魂的传说和习俗,通过超度孤魂、宰鸡杀鸭、烧香烧钱来拜祭鬼魂,旨在安抚无依的孤魂野鬼,保持世间的和谐平稳。”[5]
在西方的吸血鬼传说中,吸血鬼常常以家族或族群的形式存在,有着严格的登记制度以及统一的特征和行为方式。在《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如同人类一样群居,他们一起聚集在巴黎的阴暗之处,等待着新鲜血液的降临。吸血鬼族群中的成员以某种仪式或方式相互连接,形成紧密的联系。资深吸血鬼会对新晋吸血鬼进行保护和指导,这不仅是对个体的照顾,更是对整个族群文化和传统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不仅确保了吸血鬼族群的生存和稳定,也加深了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如同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法律,为了维护族群的稳定和秩序,吸血鬼族群内部也存在着严格的规则和纪律,包括禁止伤害同类、尊重族群领袖等。
另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说,“鬼”之间都会有相互作用甚至发生冲突。在《聊斋志异》中《聂小倩》篇对鬼魂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聂小倩本是人间女子,死后成为怨灵,被树精控制,在与宁采臣相爱后,受到了树精和其他鬼魂的重重阻碍。鬼魂之间的矛盾往往都由于某种羁绊和嫉妒心理,不仅是对生前情感的牵挂,更是对死后存在的不满。
1.4 “鬼”与人的关系
“鬼”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臆想。东西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认知差异和道德观,这导致人们在臆想过程中为“鬼”的形象赋予了鲜明的主观色彩。“鬼”往往会做出伤害人类的事情,但是东西方的“鬼”却是出于不同的目的。
东方的“鬼”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的行为方式多样,有的寻求正义,有的为复仇,有的为报恩,如《太平广记》中,一位“女鬼”因为一行人在其墓前留下了食物和祭品,她为了表示感谢,不仅保护他们免受野兽的攻击,还指引他们找到了回家的路。这一故事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6]。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东方的鬼故事多用于讽喻现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时,“鬼”的形象多样,既有恐怖的一面,也有温柔善良的一面。“鬼”的存在和活动也往往与社会的道德秩序和个人行为紧密相关。在《聊斋志异》的神秘世界中,聂小倩、林四娘以及小谢和连锁等“女鬼”以其美丽与智慧著称;而“男鬼”王六郎同样以其善良和正直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相对地,画皮和喷水等“恶鬼”则以其恐怖的面目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恐惧[7]。这些多样化的“鬼”形象共同构成了《聊斋志异》中独特的超自然世界,展现了善恶之间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多重面貌。
而在西方,“鬼”通常没有太多的故事和情感背景,他们的行为方式较为固定,主要是伤害人类、满足自己的邪恶欲望,所以西方的“鬼”都是人类憎恶的对象,是恶魔的化身。在西方文化中,“鬼”往往被描绘为邪恶与恐怖的化身。这些灵体不仅给人们造成极大的伤害,还以其可怕的外观和缺乏道德感而闻名。诸如吸血鬼德拉库拉、布尔维尔,《鬼宅》中的幽灵,以及威尔小姐的幽灵等角色,这些都是恶鬼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基本上不会被善良所感化。《鬼宅》中的幽灵通过制造不寻常的声响和视觉幻象来营造恐怖氛围,这种恐怖手段不仅直接扰乱了居民和访客的精“神”状态,也使他们对现实产生了怀疑,从而陷入恐怖和不安之中。这些经典的恶鬼形象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反映了人们对邪恶的一种深刻认知和道德评判。
1.5 “鬼”与“神”的关系
“鬼”千奇百怪,“神”则各具特色。然而,在看待“鬼”与“神”的关系上,中西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其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鬼”与“神”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对立或从属的。妖魔鬼怪、牛鬼蛇“神”,这些充满“神”话色彩的词汇,自中国古代以来便渗透于人们的信仰与文化之中。在这些传说中,“鬼”与“神”的关系及其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传说的精髓,使得“鬼”与“神”的形象变得丰富而复杂。在许多传统故事中,“鬼”不仅是死后的灵魂,有时还具有超凡的能力,能够与“神”明交互、影响人间事。事实上,在一些故事里,“鬼”通过积累功德或者特殊的机遇,得以转化为“神”,显示了两者之间界限的流动性。例如,吕洞宾的身世里有提及他死亡后作为鬼魂的经历,但后来通过修炼成了一位仙人,最终实现了从“鬼”到“神”的转变,位列八仙之一,体现了超越死亡的希望和灵魂不灭的观念。
在西方,“鬼”与“神”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鬼”就是“鬼”,“神”就是“神”,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转化。“鬼”和“神”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信仰和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分。西方的“神”被视为天堂中的大“神”,拥有创造和掌控自然的力量,是人们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而“鬼”则专指地狱中的“恶鬼”或已逝去的人类,通常与邪恶、恐怖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创世纪》中描述了“神”创造天地的过程,强调了“神”对宇宙万物的主权。相比之下,“鬼”或邪恶势力,如撒旦,原本是天使长,因背叛神而被逐出天堂,其能力有限且必须服从神的权威。这种本质差异确立了神与“鬼”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
1.6 “鬼”形象中的文化心理因素
本文着重描写的是代表西方经典“魔鬼”形象的吸血鬼(vampire),曾被引入各类小说、电视剧等。而其中较为世人所熟知的当属美国作家写于1976年的长篇小说《夜访吸血鬼》,这部著作为“吸血鬼编年史”系列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以吸血鬼路易与一位男孩的谈话,向读者们展示了引人入胜的吸血鬼文化。在这部小说中,吸血鬼的形象被完全颠覆,不再是另类的杀人怪物,而是与人类几乎无异,甚至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在安妮进行创作的那个年代,由于水门丑闻等事件,公众对于性行为、暴力、酗酒、法律与秩序等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态度。而后诞生的女权运动和同性恋自由运动也展示了社会对于不同身份的认可与冲击。在《夜访吸血鬼》之中,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吸血鬼渴求被社会接受,与普通人一样也会感到孤独脆弱,以此来暗喻在社会中不被接受的弱势群体也渴求被认可的心理。
而在“鬼”形象领域的另一部巨作《聊斋志异》之中,各种狐仙、花妖的形象也被颠覆。在蒲松龄的笔下,狐仙、花妖不像人们认知的那般害人不浅、红颜祸水。鲁迅曾经这样评价《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8]由此窥见,在《聊斋志异》之中,妖怪的形象与常人无异,也渴望亲情爱情,也会流泪心碎。
2 中西方“鬼”形象产生异同的原因
“鬼”形象从广义的层面来说包含着“妖”和“怪”等各种怪异事物。
妖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地反物为■。”意为反常的事物。而“怪”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异也。”意为异常的事物,所以妖怪所指代的事物便是妖异反常的超自然现象。
而如果从狭义的层面来说“鬼”不包含所谓的“妖怪”,在《说文解字》中:“鬼,人所归为鬼。”[9]鬼形象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认为人死后会有“灵魂”徘徊于世间,故将其称之为“鬼”。
而在《牛津词典》里“鬼”的单词(ghost)所涵盖的是以下意思:死者的灵魂;不好的记忆;幽灵;魔鬼;邪灵;亡灵。
从文字本身的释义就能得出“鬼”形象的部分异同,而“鬼”形象在中西方的异同建立在文化这个根源之上,不同的条件构筑出了不同的文化体系,自然而然导致了“鬼”形象的不同,所以本文将从文化层面寻找“鬼”形象有所差异的原因。
2.1 地理环境
中国最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是作者以自己的故乡山东为蓝本写下的故事,而山东是一个充满丰富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地方。蒲松龄出生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地处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地势平坦,气候适宜,适合耕作和人类活动。有大量人群聚居的地方,便会开始流传一些所谓的“传说”,而这些往往与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这导致了《聊斋志异》中“鬼”的形象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狐仙、花妖等超自然元素。
以《聊斋志异》为例,在中国,人们主要聚居在平坦开阔、水源充足的地带,正是因为这种适宜耕作的土地使得人群得以聚居,为鬼怪故事的诞生提供了苗床。
而西方吸血鬼的起源有很多,在美国,吸血鬼的由来往往依靠着阴森恐怖的地理环境,以《夜访吸血鬼》为例,这部作品主要记录的是在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一座以独特的爵士乐文化、吸血鬼传说以及丰富的历史背景而著称的城市,发生的与吸血鬼等具有西方幻想文化有关的故事。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是全美地势较低的地方,多沼泽湿地而且全年无冬气候湿度较大,各种昆虫蚊子很多。一旦遇到阴雨天,天气阴沉,沼泽湿地生物在泥潭中发出可怕的声音,沼气之声与动物之声混在一起,再加上低空飞行的大群蚊子变换成各种形状嗡嗡作响,使得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会不自觉地幻想出各种离奇的鬼怪故事。
以《夜访吸血鬼》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鬼”形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地形和环境的阴森与当地独特的人文社会,在黑暗阴森的地带人们将带来恐惧的事物幻想成非人或者将环境过分扭曲地解读后所产生的类人鬼怪形象。
因此,中国与西方在地理环境的描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的鬼怪故事将当地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强调该地域神秘和浪漫的氛围;而中国的鬼怪小说则聚焦于地理环境与当地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不同环境铸就的文化背景必然导致了文化内涵的差异,所以在《聊斋志异》中鬼怪的形象丰富多彩,而在《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的形象总是充满魅力又阴森恐怖。
2.2 历史制度
一部小说的撰写往往逃脱不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中国传统的鬼怪小说中,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和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贯穿全书,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影响着下层百姓的生活。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因一生科举不第,所以创作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批评。《太平广记》更是以中国社会制度为根基,跨越了不同朝代,是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大相径庭的社会制度的产物。
同样,在西方,阶级意识也映射在最广为人知的鬼怪形象——吸血鬼之上。吸血鬼社会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地位,各有对立且有高低之分,氏族和血族本身爵位之间存在对立和权利之间的对抗,以及下层对上层的服从。各个吸血鬼之间存在竞争和冲突,体现了社会中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的现实。而且在《夜访吸血鬼》中隐含着权力与统治,在小说中,吸血鬼莱斯特拥有巨大的权力和统治能力,可以控制其他吸血鬼和人类[10]。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吸血鬼这一神秘而又充满现实意味的形象,同时也映射出社会中存在的权力结构和不同的统治阶级。
中西方“鬼”文化的相同点本质要归结于封建的等级制度,而不同点也归结于此。封建等级制度的不同让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鬼怪与西方的吸血鬼有了较大的差异。
2.3 文化传统
中国鬼怪小说具有那个时代独特的中国古典文学审美风格,内容里包含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神话故事与狐仙、鬼魂等神秘元素,其中蕴含了民俗文化和封建社会文化等,而中国人受到儒学的影响,更强调集体利益,所以书中的人物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家族伦理的约束,重视道德纲常伦理。
西方鬼怪小说中蕴含的神秘元素是吸血鬼、狼人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欲望,讨论人性的黑暗面与欲望,它反映了西方人对永生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哥特文化。
与中国传统的鬼怪小说相比,西方鬼怪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未必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且家庭观念相对较弱,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具冲突性,这也说明中西方文化中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聊斋志异》中通过“果报”思想来警示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从而对读者进行道德教化。这种因果报应的观念在故事中屡见不鲜,旨在告诉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Luo Hui认为:“鬼魂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文化话语领域,它作为一种文学、一种信仰和一种审美结构,在道德行为教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的种种奇幻故事,都在强调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行善积德,否则将会有恶报。” [11]《夜访吸血鬼》中涉及了吸血鬼们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他们困惑于自己的存在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不过吸血鬼在传说中作为魔怪生物,缺乏作为人常有的道德观念和相应的人性。
2.4 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和谐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讲究个体对社会的影响,因此,中国的鬼故事中往往包含了道德教化的成分,如善恶有报、因果循环等主题。
西方文化则更偏向于分析性、对立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不在意个体对社会影响的大小,所以西方的鬼怪故事中,恶魔往往代表着个人的诱惑和罪恶的根源。
种种不同的因素导致了中西方“鬼”形象的不同,但随着时代的更替,“鬼”的形象也随着它们所指向的文化根源发生了改变。不论是地理环境还是其他的因素,这些都是一个地区产生不同文化的源头。
3 结束语
通过对鬼文化的研究和探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增进交流。鬼魂的存在方式、行为模式、具体特征等都象征着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深层次思考和对终极死亡的探索。尽管科技和理性思维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人们对于未知和超自然的探索从未停止,鬼魂文化也成为人类社会多样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李耀辉.向死而生:鬼魂文化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视野,2014(3):82-84.
[2] 孔子.论语译注[M].2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魏朝夕.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37-541.
[4] 孙梦天.吸血鬼文学与安妮·莱斯的吸血鬼[J].文教资料,2014(23):30-31.
[5] 李绍芳.中西方“鬼节”不等现象阐释[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3):67-68,71.
[6] 李昉.太平广记:第 6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 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
[9] 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RICE A.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M].London:Warner,1995.
[11]LUO H.The Ghost of Liaozhai: Pu Songling's Ghostlore and Its History of Reception[D].Mississauga:University of Toronto,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