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的外语叙事策略研究

2024-12-26 00:00:00谢立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1期

摘要: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成为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和增进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广西既地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又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多元文化区域,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国际传播价值。该文基于叙事学相关理论和广西民族文化外语叙事现状,聚焦YouTube平台上有关广西民族文化叙事的短视频,深入分析其叙事语言、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并提出增强广西民族文化外语叙事的有效策略,旨在提升用外语讲好广西故事的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广西民族文化;外语叙事;短视频;现状;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54-05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Guangxi Ethnic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king Short Video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XIE Lifang

(Nanning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200, China)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multipolarit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important avenue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e cultures and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Guangxi, located at a crucial strategic positdb8d310b1a98153350f65ba7c52dd516fb29895849f9b23c1666b2bef253b20fion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home to a diverse range of ethnic minorities, possesses rich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value. This paper, based on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narratives in foreign languages in Guangxi, focuses on short videos about the ethnic culture of Guangxi on the YouTube platform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narrative language, themes, perspectives,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exts, and narrative structures. Then,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foreign language narratives of Guangxi's ethnic cultures will be proposed, aiming to enhance the ability to tell Guangxi stories well in foreign languages,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ethnic culture, and bolster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ethnic culture of Guangxi; Foreign language narratives; Short video; Current situation; Narrative strategies

跨文化传播,“既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1]。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和文化冲突现象愈加普遍,如何加强跨文化传播实践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文化认同,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广西地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区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独特,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鉴于此,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切入,以YouTube平台有关广西民族文化的短视频为例,分析其叙事语言、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征,进一步探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外语叙事的策略,以提升用外语讲好广西故事的能力,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 广西民族文化外语叙事的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

1.1 理论依据:叙事及外语叙事

“叙事”一词的核心意思就是叙述故事,即讲述一个或一连串事件。我国学者童庆炳[2]对叙事给出了最本土化、最直截了当的理解,即叙事就是讲故事。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就开始关注叙事与文化的关系。法国叙事学家热耐特(Genette)认为,故事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话语的题材,而话语是故事的表达形式[3]。以申丹、赵毅衡、傅修延为代表的学者根据中国民族文化积淀和传统文化讨论了中国独有的叙事行为、主体、时间、叙述方位、叙述言语等系列问题,进而衍生出了中国文化叙事学。张开焱[4]在《文化与叙事》一书中把“从文化角度切入对叙事问题的研究”作为文化叙事学的界定。可见,叙事与文化有着密切且深远的内在联系。

“外语叙事”,即用外语将故事进行跨文化讲述[5]。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掌握受众语言,了解和尊重他们的语言风格、语言习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让世界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要[6]。谭君强[7]提出在中国社会现代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让叙事回归语言,回归精神审美和自我审美,才可能让叙事学真正为中国文化所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叙事框架。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外语叙事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减少跨文化传播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加强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1.2 广西民族文化外语叙事的研究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深化,有关广西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结合叙事学方法的研究并不多。从研究内容看,成果主要体现在创新民族文化传播路径或传播模式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两个方面;从研究视角看,大部分研究选取传播学视角和翻译学视角,例如,有研究从深度翻译视角出发,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英译研究,通过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升跨文化传播效果;只有极少数研究选取叙事学角度,例如,覃健[8]以展厅叙事为话题,切入广西民族博物馆“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展厅的叙事内容、形式、主题,讨论其展厅叙事背后的认同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对话的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探索广西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多以“自者”视角为主,重点探索对外传播形式及传播内容,忽略了传播受众的语言需求、文化需求和接受程度,缺乏“他者”视角,民族文化整体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2 广西民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外语叙事案例解析

鉴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短视频等新媒体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模式和新形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海外官方账号“Splendors of Guangxi”(壮美广西)发布国际主流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上的系列短视频为分析对象,提取其中的外语叙事特点,针对不足之处提S2Uux+l36+clO6KYEIvTiQ==出改进策略。截至2024年7月24日,该账号在YouTube平台发布视频共413个,本文选取其中与广西民族文化直接相关的226个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多彩非遗”13个,“文化体验”113个。其中,“带你看广西”(中国—东盟秀)16个,“广西文旅”7个,“玩乐广西”15个,“广西城市”17个,“声临广西”14个,“食在广西”31个。结合叙事学相关理论,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2.1 叙事语言:以中文为主,中英结合较少,外语语种应用单一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叙事语言是指在叙述故事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结构和风格。本文聚焦短视频中叙事的语言形式。统计发现,226个视频中,用中文叙事的有96个,英文41个,中英文结合的22个,其他语言3个(粤语和壮话),还有64个视频未采用任何语言符号,而仅采取了图片和视频等非语言符号叙事。可见,该平台有关广西民族文化的叙事语言仍以中文为主,外语叙事偏少,且叙事采用的外语语种较为单一,目前仅有英语。

同时,笔者关注到叙事语言和短视频热度之间的密切关联,在视频分析过程中筛选出热度较大(浏览次数>1 000次)的视频数,并按不同的叙事语言进行各类视频热度比统计,视频热度比用各类视频浏览次数大于1 000的视频在该类视频总数中的占比来表示,得出的比例越大,代表该类视频越受欢迎。数据表明,用中英文双语叙事的视频热度最大,在22个中英文双语叙事的视频中,有19个视频的浏览次数在1 000次以上,其中有9个在1万次以上,热度比为86.4%;纯英文叙事、中文叙事或纯图像视频叙事的视频热度相当,三者的热度比分别为48.8%、42.7%和42.2%;用其他语言叙事的视频热度比为33.3%。226个视频总体的热度比仅为47.8%,总体热度有待提升。

2.2 叙事主题:以饮食、节日和手工艺为主,民族主题分布不均

叙事主题是指故事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信念或主旨,它代表了故事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或概念。笔者根据文化的内涵,将广西民族文化常见的各要素罗列成表,在视频分析过程中对照各要素统计各视频的叙事主题,具体包括:服饰、饮食、建筑、出行、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节日文化、人生礼仪、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体育、手工艺、医药、其他和综合叙事等16个要素指标。

经过统计得出,226个视频中各文化主题的视频数量分别为:饮食44个、节日44个、艺术36个、手工艺19个、服饰10个、建筑4个、人生礼仪1个、体育1个、医药1个、语言文字1个、出行1个,另外有41个视频从综合的角度叙事,23个视频叙述了其他主题,如现代城市风光、经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江海经济文化、古镇文化等。由此可见,视频叙事主题分布不均,主要涉及饮食、节日、艺术、手工艺等方面,对于社会制度与组织、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涉及不足。各叙事主题涉及的相关民族分布不均。比如,服饰方面,主要涉及壮锦、侗绣和苗绣。统计还发现,短视频中结合某一具体民族叙事的数量共38个,其中壮族15个、侗族10个、苗族5个、瑶族4个、京族2个、毛南族和仫佬族各1个。

2.3 叙事时空:叙事时间起步较晚,叙事空间以南宁和柳州为主

叙事时空指的是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根据国内叙事学研究专家申丹[9]的定义,叙事时间可指“故事时间”(所述事件发生的实际时间)和“话语时间”(叙述事件的时间)。叙事空间可指“故事空间”(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话语空间”(叙述行为发生的地点)。

视频的叙事时间,在226个短视频中,仅有5个视频的发布时间在2020之前,最早时间为2017年1月30日,其他是在2020年之后近5年内发布。从视频的故事时间看,因大部分故事涉及传统,所以其时间跨度较大,从历史到现代的纵向叙事较多。视频的故事空间方面,有148个有明确的地点,广西14个地级市均有涉及,以南宁和柳州为主,分别为36个和27个;北海和钦州次之,均为11个;玉林和来宾较少,各占2个。另外,有2个的叙事地点在港澳,8个在其他国家(马来西亚2个,意大利2个,越南1个,泰国1个,老挝1个,加拿大1个)。

2.4 叙事视角:以“内聚焦”和“零聚焦+内聚焦”为主

叙事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也被称为“聚焦”,也就是谁来观察故事、讲故事。笔者根据热奈特的三大类叙事聚焦模式——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对所有短视频进行叙事视角分析。零聚焦指无固定观察角度的全知叙述;内聚焦指某个人物或多重人物的有限视角;外聚焦即从外部客观观察人物的言行,不透视人物内心。

在短视频中,有124个采取内聚焦模式,让观众紧紧跟随故事中的人物去观察文化、体验文化,故事中人物包含体验文化的主持人、被采访者、文化传承人和地方群众等。视频采取人物有限视角的叙述,细致真实地描绘了各种文化相关的历史发展、文化细节等,既能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又能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当地文化。例如,“文化体验”板块中有关“和Kiki一起体验‘村晚’”系列视频中,观众全程随Kiki这位故事中的文化体验者和讲述者,一起进入柳州三江侗寨,体验侗族人民的春节文化。Kiki的所见所闻也就是观众的所见所闻,内容具有高度的保真性,给观众带来了众多悬念和惊喜,同时也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此外,采用得较多的是零聚焦和内聚焦相结合的模式,相关视频共61个。例如,“多彩非遗”板块中有关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故事的短视频中,在短短3分44秒之内,视频画外音(零聚焦)和视频故事中古建筑技艺传承人(内聚焦)来回切换共4次,通过技艺传承人的自我介绍和自身对发展广西古建筑技术的理想及实践的叙述,观众能深刻感受到故事内容的真实性;而通过画外音全知视角的融入,让观众能较快较全面地了解广西古建筑技艺的特点和发展,理解其重要性和前景。

2.5 叙事结构:故事结构完整的视频热度较高

叙事结构指“文本内部的叙事方式安排,为文章结构”[10]。根据西方叙事学代表人物拉波夫(Labov)的叙事理论,完整的叙事模式包括:点题(叙事概要)、指向(叙事背景)、进展(系列事件)、评议(扩展文本内涵)、结局(复杂事件的终止)和回应(美好愿景的表达)[11]。笔者结合这一模式分析热度较高的视频文本,并发现其叙事结构基本能包含以上6个方面的内容。以“多彩非遗”板块中的“南宁邕江(Yong Opera)”为例作出以下叙事结构分析。

点题:该视频的标题能起到很好的点题作用,题目“南宁邕剧,中国邕剧的传承与发展”(Yong Opera: How to Inherit and Develop by Innovations?),简单直接地表明该视频的主题和概要。

指向:视频以南宁市解放路42号的新会书院为场景开头,该书院建于清乾隆期间(1736年),叙事者简单介绍其历史、建筑结构和风格之后指出,目前该书院是南宁邕剧的展示中心。新会书院作为叙事背景,为后面详细介绍邕剧做好了铺垫。

进展:即对邕剧的详细介绍,具体包括其剧名的起源,邕剧的地位、种类、特点、特技,演员及素质要求等方面。

评议:与中国其他剧种一样,邕剧有人文和教育价值。邕剧历经兴衰沉浮,如今重新焕发生机。

结局:如何传承和发展邕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回应:邕剧传承人给出回应并指出戏剧创作发展的三方面——演员、政府和观众。

最后,叙事画外音总结邕剧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一批新创的剧目正在精彩上演,表达了对邕剧光明未来的展望。

基于以上叙事结构,该视频主要采用英文叙事,故事中穿插真实的中文叙事片段,采取零聚焦和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总体传播效果较好,自2021年12月13日发布至2024年7月24日,其浏览次数高达21 866次。

3 广西民族文化外语叙事策略的思考

3.1 建立多语种叙事模式,减少语言障碍,扩大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覆盖面

采用外语讲述民族故事,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提高故事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从前文的短视频叙事语言分析可见,采用中英文结合叙述的视频比较受欢迎,原因有多方面,其中英语叙述便于国际受众理解,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同时中文叙述能保持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加强了对受众的吸引力。然而,世界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共同体,要扩大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覆盖面,除采用英语叙事外,还需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建立多语种外语叙事模式和通道,在外语叙事中巧妙融入中国本土语言叙述,以更好地吸引使用不同语种的国际受众。对于短视频而言,除了中外双语叙事声音之外,建议配上“外语+中文”双语字幕。

3.2 深挖本土特色,建立“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多层次的叙事主题和内容体系

大叙事讲述民族复兴和繁荣富强的故事,包括传统的广西文明复兴和转型的文化故事、现代化建设发展故事、参与全球治理故事;中叙事讲述城市、乡村、企业和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故事;小叙事讲述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广西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包括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各民族的独特传统、习俗、节庆、语言、艺术形式、信仰和传统手工艺等。应深入挖掘这些民族的本土特色文化,充分展示各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核心元素,形成生动的叙事主题和内容。

3.3 采用多元叙事视角,引入多元化叙事主体,融入全球视野

通过内聚焦有限视角和零聚焦全知视角的综合运用,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认知,提升推动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例如,通过个人故事或回忆录,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亲切动人,既可以使受众与叙述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入了解文化,也易于展示文化细节,激发受众兴趣,形成更深的文化理解。而零聚焦全知视角便于叙事者从整体、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提供对民族文化的全局分析和综合理解,客观性较强。同时,引入多元叙事主体,包括不同民族、年龄、性别和社会背景的个体,展现他们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不同理解和体验,构建立体的文化叙事图景。加强和国际叙事主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国际留学生在讲好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

3.4 明确叙事主线,构建清晰完整的叙事结构框架,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

首先,聚焦核心文化元素,确定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作为叙事核心,这些文化符号包括各民族的传统习俗、饮食、服饰、语言、建筑、音乐、舞蹈、手工艺、文学、宗教信仰等,如壮族“三月三”歌节、壮锦制作等。在此基础上挖掘深层文化内涵,不仅描述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使叙事具有深度和内涵。其次,确立叙事主线情节。情节围绕人物或事件展开,可选取一位或几位代表性人物(如民族艺术家、文化传承者)的生活经历,或是以一次重要的民族节庆活动作为主线,通过他们的故事或活动来串联整个叙事。同时,突出文化传承与发展,可将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为主线,展现广西民族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并不断创新。最后,构建清晰完整的叙事结构框架。可依据Labov的完整叙事结构,将广西民族文化的叙事按照“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6个部分进行。注重情节衔接与推进,强化细节描写与情感共鸣。

4 结束语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叙事学研究方法为理解和传播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本研究通过对YouTube平台上广西民族文化短视频叙事案例的深入分析,从其叙事语言、主题、视角、时空和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些叙事元素不仅反映了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为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支持。研究表明,合理运用外语叙事策略能够增强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广西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他平台或形式下的广西民族文化外语叙事策略,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听到广西的声音,感受广西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推动国家和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3-252.

[3] 西蒙斯.讲故事:故事的结构和讲故事的技巧[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32.

[4] 张开焱.文化与叙事[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12.

[5] 杨华.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思政的新探索[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4):10-17.

[6] 崔璨,李莹莹.叙事认同视域下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4):42-44.

[7] 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8.

[8] 覃健.广西民族博物馆《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展厅叙事与人类学反思[J].文化学刊,2009(9):16-19.

[9] 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语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12,128-129,97.

[10]董小英.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5.

[11]喻旭燕.外籍人士的浙江叙事:跨文化传播文本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12(3):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