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现状的研究

2024-12-26 00:00:00罗泽昊胡荣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1期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教育的意义深远且多维,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包含了儒、道、释等多元思想,强调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现代高校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融合;文化传承;道德素养;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40-06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UO Zehao1, HU Rongfang2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2.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is profoundly and multi-dimensionally significant. It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enhancing students' moral attainment, facilitat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but also nurtures compound talents with national sentiment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s the spiritual bedrock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compasses diverse thoughts such as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emphasiz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hical and moral principl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backdrop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not only shoulders the heavy burden of carrying forward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is paper aims to delve into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offer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Cultural heritage; Moral literacy; Cultural confidenc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社会规范。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导致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并产生认同危机;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我国在教育改革中正逐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以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德育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愈发突出,促使人们深入探讨这一主题的学术研究[1]。

当前,社会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理念渗透到德育教育中[2]。德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引导与价值观的塑造。例如,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等为核心的价值观,能为当代学生的道德素养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力求通过课程设计的创新与多元化课程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3]。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德育课程,如通过开展“国学”研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体验等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学生不仅能掌握其主要内容,更能够从中体悟到儒家文化对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指导意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在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宗教及伦理等领域所积淀的丰富文化成果。其内涵广泛,既包括语言文字、民俗习惯、传统信仰等具体表现形式,也涵盖了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联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从总体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累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也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按照社会人类学的观点,传统文化可视为一个社会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符号系统,承载着该社会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还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如“中庸”及“和而不同”。这些理念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体现为“礼仪”和“仁爱”的伦理规范,强调尊重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与西方文化普遍追求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相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维系。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其主要特征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积淀,也反映出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这一理念源于《论语》的伦理主张,强调多元共存与相互尊重。在社会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人们在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寻求共识,构建和谐社会。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引导个体在国家和家庭中承担道德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丰富的习俗与节庆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比如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在时间上传承下去,更在空间上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如春节的“年夜饭”习俗,不仅是一种家庭团聚的表现,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能有效促进人们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再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表现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例如,书法被视为“文房四宝”中的灵魂之一,其内在的美学价值与文化符号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书法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对于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视,体现了书法家作为文化传承者所需具备的道德修为与艺术素养。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的附属,更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高校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其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不仅具备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承载着实践上的深远意义。

2.1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蕴藏着深厚的道德理念和智慧结晶。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到高校的德育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接纳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在全球化的环境中维护中华文化的根基,抵挡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与冲击。

2.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例如“仁”“义”“礼”“智”4种基本人文精神。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在道德品质方面,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情感共鸣,促使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例如,将《论语》中孔子的“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理解能力和实践道德情感,从而提升其道德批判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传统“仁爱”思想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力量,可以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道德资源与价值支撑,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重要思想道德源泉[6]。

2.3 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等教育的德育实践,能够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欣赏,促使他们在传承与创新的活动中积极参与。这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稳定,还有利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的革新与发展。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德育教育融合的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当代大学生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愈显艰巨,因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3.1 文化氛围初显

在当今社会,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重视,大学校园内的文化氛围逐渐显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校通过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设立文化长廊、悬挂经典诗词书画等方式,打造出一种既现代又富含历史韵味的校园文化环境。这种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为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融合形式多样

大学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形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部分高校通过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如“《论语》选读”“《道德经》解析”等,将经典著作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国学沙龙、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在线文化课程、社交媒体互动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提供新的途径。

3.3 教育内容较为丰富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被融入德育教育中,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资源。同时,古代先贤的治国理政智慧、人生哲理等也被引入德育课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丰富的内容不仅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4 学生参与度有所提高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一方面,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积极参与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朗诵、汉服展示等。另一方面,通过德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个人品德、提升道德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大学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然而,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深入分析与探讨。

4.1 学生参与度不足

由于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一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于相关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相对较少,导致他们对相关课程与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另外,在教育方法上,现阶段高校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和思维的碰撞。因此,根据学生的需求与特点,革新教学策略和手段,探索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成为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的目标与方向。

4.2 文化价值挖掘深度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多样的道德信念、哲学思想与审美追求,这些元素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及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于关注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锻炼,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人文情怀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探寻其核心价值。

4.3 资源整合不足

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材料、实践基地等。然而,当前高校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教学材料和实践平台,限制了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在德育教育中普遍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学生难以通过亲身参与来体验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德育价值。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4 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高校对于德育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效果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部分高校在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学术成绩,对德育成果的考核机制尚显薄弱,这种单一的评估标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反馈循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难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融合实践,也难以准确评估融合效果。

5 对未来融合发展的建议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推动这一融合,必须通过系统的实践探索,深入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元素,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5.1 政策建议

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以构建良好的培养环境。例如,国家可以通过“中华文化推广计划”来鼓励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的课程与活动,包括增加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财政投入,或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政策支持,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促进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

5.2 对高校的具体建议

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时,需要明确高校的特点与其在文化传承及德育培育中的独特角色[7]。为构建系统性、层次化的融合策略,实现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有机协调,本文提出如下的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5.2.1 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实课程体系。可通过增设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旨在系统和深入地阐释其核心价值。比如通过设立“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论语》等经典文献的过程中,理解伦理道德的内涵和当代价值。这种课程不仅应涵盖文本研究,还需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8]。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与参与度,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此外,还可以在其他相关的学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和文学课程等,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来扩展学生的文化认知。历史课程中引入《论语》 的文本分析,以此探讨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社会道德价值的影响;在社会学课程中讨论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另外,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传统文化课程,例如,为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中医文化与医德教育”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中国传统艺术鉴赏”课程等。

5.2.2 创新教学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仅用文字、图片等形式难以完全展现其内容,也难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9],教育模式亟需变革。例如:利用情境模拟、团队协作、案例探讨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互联网资源,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影像、音频及视频内容,以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及短视频等新兴媒体渠道,来传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和资源,提升其影响力及可及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前往博物馆和历史遗址等地,进行现场学习和探访。

5.2.3 有效的师资培训

教师是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增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指导,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效果。建议高等院校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师职业发展项目,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以加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其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10]。高校可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邀请传统文化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社区,鼓励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协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激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以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和研究成果。

5.2.4 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的文化活动是传承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传统文化庆典、经典诗词朗读比赛、书法和绘画作品展及戏曲演出等各类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如可以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或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开展传承仪式、书法比赛等,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身份认同;可以创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加丰富多彩,还能提升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2.5 强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鼓励学生参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志愿服务和社会活动,诸如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项目是评估和巩固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高校可以不断拓展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价值。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资源。这些实践平台的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5.2.6 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测试德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将文化传承的要素融入德育教学的考核内容中。课程考核可以通过多样的方式,如测验、作业、学术论文及实践总结等,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可程度及其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彼此间的知识交流。通过对参加活动的学生开展调查与访谈,可以收集关于活动效果、学生认知、心理变化等数据。这种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反馈实践,能够不断修订和优化课程设计,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更加灵活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6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是应对当前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能够促使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从而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及有效的师资培训,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环境,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身感受和认同。在此过程中,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机制,不仅有助于反映教学效果,更将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确保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能够不断优化和提升。借助跨校交流和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促进高校之间的经验互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高校能够更好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认知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秦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9):138-140.

[2] 滕津汝.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21):95-96.

[3] 郑树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资源挖掘与应用:评《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电影,2023(9):182.

[4] 谭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训练现状分析及建议[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0):118-120,129.

[5] 张海生.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64-65.

[6] 袁和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传统文化渊源[J].齐鲁学刊,2024.(5):72-82.

[7] 张文彬.高校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评《高校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3(6):118.

[8] 姜春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1):64-67.

[9] 林霖.教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J].出版广角,2024(S1):121-125.

[10]仝江红.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