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热赋能广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4-12-26 00:00:00毛娟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1期

摘要:近年来,各地文旅消费热点层出不穷。以文为媒、以旅促融,文旅融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而大学生是当前旅游的重要人群,通过旅游促进大学生了解各地文化,进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教育实践。该文通过探究文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分析文旅热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通过政府主导、景区打造、教育引领等多方面不断促进各民族“三交”,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等,进一步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

关键词:文旅热;赋能;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35-05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mpow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Cultural and Tourism Passion to Forge a Strong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MAO Juancui

(Guangxi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hotspots of cultural tourism consumption in various places have emerged endlessly. Taking texts as the media and promoting melting, cult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d4150c8b4c68f0bb4e4d47304b6efc0b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group of current tourism. It is a effec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 for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s of various places through tourism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s of various places through tourism, and then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xchange of all nations.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warenes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cast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alyzes the path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Guangxi. Let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strengthen the "five identities", etc., further cast a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Guangxi,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ethnic regions, and build a magnificent Guangxi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ultural tourism fever; Empowerment; Guangxi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Path; Research

从淄博“赶烤”到贵州“村超”,到岁末的哈尔滨“冰雪奇缘”,再到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近两年文旅消费新热点层出不穷。随着各地文旅纷纷行动,开启一场场“双向奔赴”,南北交流互动的热潮持续升温,同时在人们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通过文旅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广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广西立足区域实际,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载体,不断拓展各民族“三交”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广西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壮美广西发展的使命,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祖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而文旅热恰好对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 文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1.1 文旅融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

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下简称“三交”计划)。文旅活动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文旅还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1]。 “三交”计划实施以来,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旅活动在促进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并且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发布,对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以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2]。各地各级景点立足地方特色,全方位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文旅不仅可以积极推动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民族交融,并不断打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独特文旅品牌,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2 文旅融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旅游景区是凝聚“五大认同”的重要场域。通过旅游使得游客对中国各地历史和民族风情进行深刻的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文旅活动通过有力激活地缘和业缘等社会关系,在旅游中实现价值的同频共振,推动各民族实现全方位互嵌。通过文旅活动让人们在相互交往交流中,彼此欣赏从而越走越近,结下深情厚谊,从而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2 文旅热对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2.1 促进“三交”

文旅热是促进各民族“三交”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有利举措。如今,各地景区人潮涌动,“淄博赶烤”“天水麻辣烫”“我的阿勒泰”等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当前大学生是旅游的重点人群,各类节假日“特种兵式旅游”打卡纷纷涌现[4]。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主流媒体、直播或是短视频等网络媒体的加持下,游客个人的满足感会变成全民的“大联欢”,因此从哈尔滨“冰雪奇缘”到如今的“天水麻辣烫”,兴起一阵阵文旅热潮。因此,不管是大学生亲自去各旅游景点旅游还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当前的文旅热潮,都有利于广西大学生了解各地的经济、文化和国家相关政策,从而升华爱国情感。

2.2 坚定“四个自信”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各民族你来我往、交融汇聚的重要途径,也是游客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重要方式,在旅游的过程中强化游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知。当前,媒体争相报道各地文旅热,大学生足不出户通过主流媒体、朋友圈、短视频等也可以了解到各网红景点的特色,领略祖国的美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从哈尔滨的雪花到上海的繁花,从泉州的簪花到三亚的浪花,我国四面八方都掀起旅游热潮,通过文旅热潮的传播,各地都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游客“打卡”[5]。

“广西小砂糖橘进东北”引发全网关注,随后广西赠送砂糖橘和东北回礼蔓越莓,这场双向奔赴促进了南北交往交流交融。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在于他们掏心掏肺地对待游客,对游客的宠溺和服务赢得了大家的青睐,随后各地文旅纷纷出招,各类“花式整活”,主打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当前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文旅热的重要驱动力。

2.3 增强“五个认同”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与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当前文旅热潮通过各种形态为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增强了广西大学生的“五个认同”。2024年初,一场广西砂糖橘和黑龙江蔓越莓的“双向奔赴”,南北交流互动的热潮持续升温,也在人们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哈尔滨火爆出圈,在于“尔滨”掏心掏肺掏家底的“宠溺”和服务旅客,也让大家看到了东北人民的豪爽和热情好客,促进了各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随后,各地文旅纷纷吹响冲锋号,不断整绝活、拼创意、出实招、打造各地特色的文旅宣传号,不断解锁“流量密码”找流量担当。文旅热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当前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展现出“风景这边独好”。

3 文旅热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3.1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统筹布局

3.1.1 强化保障措施

文旅热对于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文旅产业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结合。

对于文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文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第一,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要支持文旅企业通过跨界合作、营销引流等措施实现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民营文旅企业的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第二,加强财政支持。如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资力度,支持建设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宣传推广。对一些优质品牌单位和企业进行嘉奖,审时度势,研究发放文旅消费券。通过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文旅活动中来,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1.2 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加大对文旅市场的执法力度。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顿,严查各种强迫或是变相强迫游客购物、不明码标价、不合理低价游等行为。健全旅游市场举报投诉制度,加大数据信息共享,健全咨询服务,能迅速处理涉旅舆情,惩防并举,坚决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其次,还要做好旅游安全监管。相关部门要开展安全管理和检查,督促相关企业和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并强化事故灾害防范应对措施,提高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感,升华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1.3 加强合作共建

相关单位可以与各地签署合作协议,相互帮扶促进各地旅游业发展。如“广西小砂糖橘”赴黑龙江游学历程引发全网关注。2024年1月25日,广西和黑龙江两省民宗委以此为契机,签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跨区域合作协议。通过文旅促“三交”,不断拓展各民族“三交”的实践路径,扩大资源共享、平台共搭、项目共建,促进南北“双向奔赴”,实现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广西和黑龙江在相关研究成果方面资源共享,利用南北两地旅游资源,跨区域开展大学生研学游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实现民族交融[6]。

3.2 强化景区建设,打造文旅品牌

3.2.1 深挖民族文化

广西各地景区要加强民族文化研究,深入研究和挖掘广西各地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风俗,打造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旅品牌。首先,讲好“壮族三月三”、铜鼓文化、刘三姐、瑶族油茶等文化故事;讲好徐霞客、柳宗元等历史名人故事;讲好刘永福、冯子材、瓦氏夫人等民族英雄故事,还有韦拔群、李明瑞等革命英雄故事,各地根据当地民族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塑造广西文旅形象IP。此外,通过在景区内设立民族文化展区,通过图片、文物、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广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到景区建设中,打造广西独有的文旅品牌。多整绝活,多拼创意,多出实招,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文旅品牌,解锁“流量密码”和“流量担当”。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直观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2 创新文旅体验方式

当今时代信息高速发展,各地景点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游客旅游体验。通过线下文旅和线上文旅的有机结合,提升文旅高质量发展,让人们同时享受来自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的文旅活动。因此景区应该主动做好数字化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各项准备,以文旅元宇宙新赛道,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如景区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VR或AR等,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让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氛围。如广西正在加快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数智文旅建设。完善线上预约、扫码入园、智慧停车、自助入住等服务功能,实现智慧化升级以及线上线下联动,让游客有更好的旅行体验。让学生在游览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3.2.3 提升服务质量

近年来,网红城市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多,一时的火爆出圈不等于长久的出圈,要想留住文旅热度,各地需要出实招、妙招、高招。关键是各地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景点,提升景区旅游质量。“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哈尔滨的火爆出圈,在于他们对游客的“宠爱式”礼遇,掏心、掏肺、陶家底地服务游客。由此,“会整活”“会摇人”,能够提升流量,提高大众的关注度,还要改善文旅服务质量,创造消费新场景,推出丰富的新产品,练好内功真正实干,用诚意打动游客,才能实现长久出圈。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旅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觉悟,提高专业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导游人才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导游职业行为能力,避免出现强迫游客购物的行为,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让大学生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景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感受到家庭般温暖,潜移默化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4 强化宣传力度

信息化时代,各景区要顺应市场需求,做好营销策划,开展精准宣传,提升精品路线或网红景点热度。加强与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其他融媒体合作,深入开展旅游文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文旅宣传也要坚持正面、恰当的原则。“尔滨”火爆出圈后,各地文旅局长各类“花式整活”,“文旅局长”荣登2024年开年“最卷职业”。各地文旅纷纷出招,全国文旅业联动盛况前所未有,各地“挖空心思追流量”,多地文旅官方账号粉丝量猛增,多地文旅账号开始“比赛”,宣传力度前所未有,全网兴起文旅热潮。文旅热可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各地的文旅特色和风土人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外,各景区要积极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媒体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加大宣传全国各地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7]。如媒体可以多报道广西的文旅活动,展示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特色,让大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广西的民族文化。还可以在景区设置宣传栏,播放相关宣传片,或开展民族文艺活动,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坚定“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

最后,打造特色文创商品。各地景区可以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例如,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把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印刷在文创产品上,让游客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认同。

3.3 突出教育引领,凸显文旅资源育人导向

3.3.1 将文旅热融入课堂教学

将文旅热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文旅热的相关案例,分析文旅热现象反映的本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文旅热的原因,理解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升华爱国情感。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的作用,也需要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其他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文旅热适当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理解文旅热跟自己专业的相关性,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提高了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自信心,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8]。

3.3.2 举办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

首先,高校可以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可以组织东中西部高校举办共建活动,组织大学生一起研学,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9]。

其次,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民族地区的高校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在“广西三月三”节日,广西高校可以开展相关民族游园活动,设置民族游戏畅玩区,大学生可以参加捶丸、竹竿舞、投壶、滚铁圈等游戏[10]。还可以设置民族风情展示区,展示我国56个民族的手工艺品、服饰、美食等,开展民族服装走秀等。此外,还可以设置民族手工体验区、民族非遗制作区、茶文化制作区、民族体育竞技、山歌擂台挑战区、民族美食流水席等多个板块,潜移默化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引入文旅资源和民族文化,将文旅资源或民族文化恰当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在学校的教学楼、广场、食堂、文化长廊等地,都可以粘贴相关的景点标志性建筑或博物馆、纪念馆、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等图片,或是景点的相关历史故事和民族文化故事,让学生在校园随处可见、可学,增进民族交往交流[11]。

3.3.3 与景区合作共建

各地景区可以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文旅项目、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文旅学术交流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在景区开发建设方面,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如高校举办文旅方面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发挥专业特长为文旅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景区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参加文旅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如让大学生参加导游讲解、景区管理和服务等,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此外,景区可以让高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文旅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当地的文旅资源和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最后,高校与景区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在红色旅游景点,比如,广西湘江战役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共建红色实践教育基地,便于高校开展研学活动。由此,通过高校和景区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不断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 结束语

广西大学生作为广西发展的重要力量,用文旅热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实践育人,推进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的重要举措。文旅热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除了政府、景区、学校等,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铸牢广西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EB/OL].(2022-06-27)[2024-08-10].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206/1157735.shtml.

[2]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04-29)[2024-08-10].https://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3/content_5615106.htm.

[3] 陈立鹏,闫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实践:以广西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9(5):14-22.

[4] 杨雅童,李海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阈下的研学旅游探析:以广西11个“小砂糖橘”的东北研学旅游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4,29(1):65-71.

[5] 卢萍.民族地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3,33(5):75-80.

[6] 广西与黑龙江签订协议共促民族“三交,创新建立联创共建、互学互助跨区域合作机[EB/OL].(2024-01-28)[2024-08-10].http://www.gxzf.gov.cn/gxyw/t17917041.shtml.

[7] 李恒.新媒体背景下宁夏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1.

[8] 马光选,陆涛.多维度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路径考察:基于对“砂糖橘进东北”的个案阐释[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4,29(2):28-34.

[9] 蔡倩.以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S1):45-49.

[10]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8-40.

[11]杨美霞,王慧雯.研学旅游产品“立德树人”功能增效路径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3(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