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陇南市位于陕甘川毗邻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组成区域。这里不仅有历史深厚的早期秦文化、陇蜀道文化、乞巧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李白、杜甫等众多文人留下的诗篇,有多种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古代羌、氏、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但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地理因素严重制约了陇南的经济发展,乡村基础教育也相对落后。文章在陇南市乡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地域文化融入乡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地域文化与乡村基础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地域文化;基础教育;融合;校园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30-05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e into Basic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aking Longnan Region as an Example
WANG Haoq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Longn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xian Gansu, 742500, China)
Abstract: Longnan City is located in the adjacent area of Shaanxi, Gansu, and Sichuan provinces. It is the only Yangtze River Basin area in Gansu Province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Huaxia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Zone. Not only does this place have a rich history of early Qin culture, Longshu Road culture, Qiqiao culture, and Red culture, but it also has poems left by many literati such as Li Bai and Du Fu, as well as various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re is also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Qiang, Shi, Tibetan and other ethnic cultures with Han culture. However,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deep mountains and ravines, and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severely restri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ngnan, and rural basic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backwar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 Longnan C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e into rural teaching,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regional culture with rural basic education, strengthens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erpetuates the roots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Regional culture; Basic education; Integration; Campus culture; Strategy
中国教育现代化正在加速推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共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以增强课程思想性,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责无旁贷。陇南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但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与陇南深厚的地域文化相融合,既可以振兴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又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姿卓然地生长于乡村教苑。
1 陇南地域文化概述
如果说甘肃文化是一“长卷轴”,那么其最早的源头是在陇南。陇南是秦人、秦文化的发祥地,是秦人第一个都邑“西陲”的建国之地,是秦王朝东进关中的后防保障,更是大秦帝国的摇篮,被称为“秦皇祖邑”。秦国第一陵园(西垂陵园)、东汉《西狭颂》摩崖石刻、三国“六出祁山”古战场、南北朝“南五国”遗址及南宋“仙人关大战”等文化遗产星罗棋布。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秦风》中就已窥见与陇南相关的早期歌谣,其中既有描写朦胧爱情的《蒹葭》,也有反映陇南早期农耕生活的《车邻》,还有记录战争场景的《无衣》《小戎》《驷驖》等。唐宋时期诸多诗人途径陇南,留下许多经典诗篇,其中文坛巨匠李白和杜甫的影响最大。李白的《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用极尽夸张的笔法再现了蜀道的艰险,其中“青泥岭”一般认为就是徽县东南青泥岭。杜甫在入蜀途中经过陇南,更是留下了24首诗篇,如《法镜寺》《盐井》《白沙渡》《龙门镇》等。尤其是杜甫在同谷县(今成县)的一个多月更被看成杜甫一生中最绝望的经历,他的《同谷七歌》便是对这段绝望处境的悲情哀号。后世历代都有文人探寻杜甫在陇南的足迹,留下许多缅怀之作,如晚唐诗人李商隐、张祜等。北宋文豪苏轼因读杜甫对西和仇池的描述后也在其诗歌中表达了对仇池胜景的无限向往。
陇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多文化融合的地方,既有古代羌、氏、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陇巴蜀文化的大交汇,形成多元化的地域文化。西和乞巧节、文县池哥昼、武都高山戏、两当号子、西和麻纸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千年。西和七夕节是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傩舞“池哥昼”是文县白马人的狂欢节、武都高山戏是“歌舞演故事”的艺术、两当号子又称为“陇南乐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不仅如此,西和麻纸更是延续千年的民间手工造纸,还原了《天工开物》中的制作技艺。
陇南还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留下了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等众多革命旧址、遗迹和革命文物。老一代革命家在国民党队伍中进行秘密斗争实践、探索在旧军队中发展党组织、领导发动“两当兵变”。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数量众多、价值重大,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可移动革命文物XxLRNQ3qXlO5Nd/956/1d6EcJyKM6JbcgFxfk0jGTBg=1 885 件,主要收藏于陇南市9个县区的纪念馆。无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构成了陇南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成为我们奋进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此丰富的地域文化如何有效地融入基础教育中,让学生在注重课堂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成为当下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 地域文化融入乡村基础教育的意义
2.1 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考察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陇南历来是众多民族和东西方多种文化融合的舞台,对丰富、存续华夏文明,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促进了中华文明强盛生命力的延续和壮大。而在文学领域,把中华文明、中国文学地图推向西北地区的首功应归于《诗经·秦风》。霍志军教授在其著作《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中提道:“自从有了《秦风》,中国文学地图中就留在了黄土、黄河,留住了纵横驰骋的战车、战马,留住了卫国戍边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增添了一种勇武刚烈的民族性格。《秦风》以其独特的刚健质朴之美,丰富、改造、拓展了华夏民族的诗性精神结构,不但是中国文学的渊源之一,更在中国文学一上路便注入了强劲的血脉。”[1]作为陇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这种融合式教学不正是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吗?
2.2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终身学习者、主动探究者、有效沟通者、积极助人者及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因此区域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文化素养、人格魅力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做善于学习的表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熟知地域文化,不断增加知识储备。要勇于面对挑战、紧跟时代、孜孜以求、树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人民教育家于漪说:“我干了一辈子老师,却学了一辈子老师!”[2]她用这句话不断鞭策自己,同时也给更多的年轻教师做榜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是教师教学的要求,也是衡量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
2.3 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平台,学校在重视国家教育的同时,教材中也应引入地域文化、历史,使学生了解故乡文化的源远,以提高自己地域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年轻人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传承人,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了解地域文化,在生活中感知地域文化,在内心认可并尊重地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
3 地域文化融入乡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位于陕甘川毗邻区的陇南市,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东临陕西,南接四川。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及历史原因,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来说,陇南在乡村基础教育方面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所以陇南的教育质量同周边的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在陇南一些孩子们的眼中,陇南是一个自然环境好但经济落后的小地方,大多数学生想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学生最看重是考试成绩,至于与考试无关的家乡历史文化在他们眼中则是无关紧要的。当地中小学生很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是一个拥有丰厚地域文化的城市,更别说能列举出一二。他们在课堂上学过杜甫的诗歌,却不知道杜甫来过陇南;知道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却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渊源就在自己的家乡陇南;知道四大发明中有蔡伦改造的造纸术,却不知陇南西和麻纸开我国造纸之先等。由此可见,地域文化在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中是缺失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教育理念落后。教师课堂上以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为主,与教学无关或课本以外的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健康发展培养不足。未能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有效地将地域文化与学科教学建立联系,更好地促进教育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实现[4]。
第二,校园内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元素种类很丰富,如泥塑、绘画、民间音乐、舞蹈、诗词、歌赋、名人等,并且每片区域的文化元素都有所不同。如今,在校园里名言警句、时事政治、诗人画像等随处可见,却鲜有地域文化元素。所以建议学校在校园环境的设置中,可以尝试张贴一些与地域文化有关的挂画、绘制班级板报,让学生了解地域历史名人,以先贤为榜样,争做时代好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地域文化传承途径单一。地域文化的传承重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在课堂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地传授。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平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和传承方式还有很多[5]。比如,走访当地历史古迹杜甫草堂,现场讲解名人诗词;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再现那段千古之恋;走进文县白马古寨,感受不一样的世外桃源。还可以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乡村新面貌等,加深当地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让人们知道陇南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4 地域文化融入乡村基础教育的策略
4.1 地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
4.1.1 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人们只知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闻名遐迩,却不知在陇南市成县也有一座纪念这位大诗人遗迹的杜甫草堂,虽说从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不及成都的杜甫草堂,却也是当地人引以为荣的历史文化古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掌握基础的字词,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但知识的拓展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讲授与杜甫有关的诗歌时,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讲解自己对杜甫的了解及在杜甫草堂的所见所感,这对学习杜甫的古诗有很大帮助。讲授北宋秦观的《鹊桥仙》这篇诗文时,就不得不提到陇南的“乞巧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文化”在全国享有盛誉,研究表明陇南西和县漾水河流域直到礼县盐官一带,是中华乞巧风俗的发源地,至今这里保存着我国规模最大、活动时间最长、礼仪程式最完整的乞巧活动,堪称中华乞巧的“活化石”。陇南学子可以充分利用每年的乞巧活动,积极参与其中,切身感受《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离愁别绪,感受千百年来的爱情绝唱。还有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秦风》中,数篇文章都记录了早期秦人东迁关中以前在天水及陇南一带的社会活动,如《蒹葭》《车邻》《无衣》《小戎》《驷驖》《终南》等诗篇。这些都是祖先留给陇南人的宝贵财富,教师在讲授课本上文章的同时,务必将知识拓展延伸,在日常授课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地域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6]。
4.1.2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活动
学校既要注重理论引领,也要注重课堂实践。应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让学生把身边的民俗文化带进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陇南民间艺术。如陇南成县的竹篮寨泥人、木偶;粗犷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文县白马藏家山寨跳的面具舞等民间文化形式。在教学《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不仅要讲授课本上的知识,也要融入陇南红色文化,还可以通过参观纪念馆的方式,现场聆听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讲解,感受革命文化[7]。如宕昌县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礼县龙池湾战役纪念馆等。同时,教师要在德育、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红色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创编新颖,编写富有特色的红色校本教材;创建本土红色文化课外实践基地,课堂内外相互融合,在学生日常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能彰显红色文化教育的功效;为实现学生与红色资源零距离沟通交流提供更多亲身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意义和所蕴含的独特时代价值。
4.1.3 循序渐进式教学
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渗透地域文化,地域特色的教学设计才能收到实效。教师要主动研究、收集、整理、归纳地域文化资源,改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创新设计传统文化的途径[8]。在基础课中,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穿插教学,可采用渗透式教学,寓教于乐;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可通过临摹、赏析、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入专题研讨,深入剖析地域,把握地域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完成从研究、创意、设计实施到推广的全过程,将特定的地域文化资源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如陇南成县著名的《西狭颂》摩崖石刻,以方劲浑厚的汉隶真迹,在书坛成为一方蛮声。教师指导小学生书写毛笔字时,可以讲解相关知识背景,供学生欣赏并临摹,培养他们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4.2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
童年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外,还应该有各种文化活动来丰富校园生活。陇南市徽县实验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徽县被誉为“银杏之乡”,学校就紧紧围绕“银杏文化”,在校园显性文化方面做出诸多努力,银杏元素在校园中随处可见,校园内高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图书室以银杏树设计为主体,校园吉祥物“银银(赢赢)”和“杏杏(信信)”深受师生喜爱。校园文化整体设计布局分别以“悦己、容人、爱国、崇礼、尚学、广志”为主题,廊柱文化五横八纵,教室文化各具特色,力求做到“每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徽县实验小学将凤山北校区创建成为该县第一个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学校还开辟了“怡心园”“开心农场”“交通体验区”等劳动教育、科普学习基地;各功能室齐全,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独特的学校生态文化铸就独特的学校精神,学生在和美校园中培德启智,自理自立,拔节成长为具有“淳朴、生机、进取、正直”品质的银杏好少年,与校园文化内涵相呼应,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循环,孩子们成了“美丽校园”创建的践行者、宣传者、监督者。
4.3 家校共育开展课外实践
除了在学校课堂内实施教学外,还应该注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可以在节假日陪伴孩子参观、体验地方文化历史民俗馆,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学习知识、养成习惯、了解地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陇南礼县是早期秦文化的发源地,秦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城市最中心,这里也成为孩子了解历史文化的最佳场所。此外,家长让孩子参加研学旅行,突破书本、课堂与学校的局限,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让孩子感受了当地自然景色的美妙,也让孩子用心去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了解当地人文景观,践行体验式教育理念,在放松中学习,在游玩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小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历史上,杜甫来过陇南,并在这里生活了一个多月,对于杜甫的这段经历小学生是很少了解的。成县“杜甫草堂”就是一个不错的研学点,在草堂前家长和孩子一起诗歌吟诵《绝句》,在碑像前探索诗圣足迹,在行进中感受诗歌文化魅力[9-10]。
5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者,更是一片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助推力。因此,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过程,它往往决定了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地域文化的融入既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有效地弘扬和赓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霍志军.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 闫素允.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十年教学心得随笔[J].中小学教育,2012(8):6-7.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4] 李灵玲.儿童国学经典教育的两次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4,33(5):161-164.
[5] 潘瑜婷.“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探究[J].汉字文化,2022(10):95-97.
[6] 张万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宁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55-58.
[8] 李继林.“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的优化转型[J].韶关学院学报,2021(42):104-108.
[9] 邹芳,肖昭勇.基础教育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J].华夏教师,2017(11):11-12.
[10]尚靖君,马闽营.文化强国战略视阈下大学文化使命、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9):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