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教育下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研究

2024-12-26 00:00:00潘妤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1期

摘要:乡土文化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乡村少年儿童的乡土文化自信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该文抽取浙江省T市五所代表性乡村学校的学生为重点研究对象,了解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的基本现状,发现乡村衰落致使乡村文化土壤贫瘠、乡村教育中乡村文化缺失、乡村家庭教育主体缺失;揭示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乡村少年儿童的乡土文化自信;明晰以下路径:创新乡村生成载体、乡村教育,以及夯实家庭教育等。该文旨在提升乡村少年儿童的乡土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少年儿童热爱乡土、认同乡土、服务乡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关键词:在地化教育;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25-05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nhancing Rural Children's Confidence in Local Culture under Localized Education

PAN Yuyu

(Ta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aizhou Zhejiang, 318020, China)

Abstract: Local culture has a strong regional color and contains abund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confidence of rural children in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five representative rural schools in T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tatus of rural children's confidence in local cul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decline of rural areas has led to a poor soil of rural culture, a lack of rural culture in rural education, and a lack of rural family education subjects. The article reveals that factors such as society, schools and families affect the local cultural confidence of rur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clarifies the following paths: innovating rural generation carriers, ru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famil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rural children in loc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o love, identify with, and serve their hometown.

Key words: Localized education; Rural; Children; Local area; Cultural confidence; Improvement path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的重要样本。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乡土文化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国家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新内涵的生产力,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培养好人才,才能让人才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一定的弥散性,乡土文化有着自己的内生逻辑,在乡村场域当中活跃着多元主体。在乡村这个场域之中,乡村学校的文化性本身就具备着乡土的意蕴。乡村教育要回归乡村社会的土壤中,在地化的乡村教育是乡村未来人力资本提升的动力来源,关乎国家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及经济进阶的时代现实。与此同时,掌握科学文化素质的乡村少年儿童是建设乡村的未来力量,是未来乡村社会的主导者,我们要通过培养乡村少年儿童对乡土文化的正向传播能力,提升他们的乡土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1 在地化教育的内涵

在地化教育起源于对教育核心素养的关注,是当下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地化教育是以当地社区和环境为起点,强调亲身实践和在真实世界中的学习体验。”[1]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逐渐发现,从实践形式上看,在地化教育是以地方社区为基础,在一定的地域和环境中进行基于项目的学习教育。Cuervo,H.更进一步从价值范畴来探讨,提出“在地化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儿童及青少年生活及社区福祉三者进程之间的关系”[2]。

好的教育是适应少年儿童的教育,尊重他们的生活经历、认知习惯、思维习惯等,以少年儿童的生活圈或所处环境为基础,是基于地方的学校行动。“在全部课程中探索教育教学内容同地方教育资源和儿童社会经验的连接,最终达至教育教学现代化的过程。”[3]在地化教育旨在强调学习与当地生活建立密切联系,“将学习同当地社会联结起来,促进国家要求、当地发展和生态关怀等诉求在少年儿童培养上的融通和落实”[4]。实施在地化教育是要乡村教育利用乡村地域优势回归的教育改革理念,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对于乡村儿童的乡土文化自信提升有重要作用。

2 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现状

乡村少年儿童的乡土文化自信需要在乡村学校中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的方法,深入本次研究。访谈的对象为T市6—9岁的乡村少年儿童,样本共243人。在性别方面,女性少年儿童116人,占样本总数的47.52%;男性少年儿童127人,占样本总数的52.47%。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目的是促进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乡土文化是赋能乡村振兴的灵魂,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中去,校本乡土课程是深化在地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有96.80%的少年儿童表示不清楚校本乡土课程的意思,仅知道校本乡土课程是学校的一门科目。在调查中发现,乡村少年儿童对自己的家乡是非常热爱的,占比在96.00%以上。但与此同时,在这其中97.00%的乡村少年儿童表示对自己的家乡不太了解。乡村少年儿童获得的乡土文化知识大概95.00%来源于家长和乡村教师,5.00%来源于课外书籍的阅读等。在对乡村少年儿童学习乡土文化校本乡土课程方式的调查中,笔者发现他们喜欢富有创新性的学习方式,更倾向于通过走出校园,参加有关乡土文化的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课程活动中切实地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发现乡村少年儿童辨识乡土文化的能力很是欠缺。乡村少年儿童肩负的建设责任越重,越能增强乡土文化的活力与自信,乡村发展才能越有活力和希望。

3 影响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的因素

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复杂变量下形成的,有不同的文化形态显现。人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实际上来自自然,自然生长物的培育,就隐喻着文化这个词”[5]。影响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提升的因素同样也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1 乡村衰落致使乡村文化土壤贫瘠

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前进,城市生活在一些方面有着乡村生活无法比拟的便利性,使得乡村少年儿童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时,当下的乡村工业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目前很多乡村在不断开发之中,追逐和城市一样的经济利益,使得乡村这个乡土文化的载体场域,在客观上面临挑战。近些年来,乡村劳动力很多去往城市寻找发展机遇,乡村人口流失严重,随之而来,以乡村为载体的农耕文化、民俗习惯等逐渐消失,导致乡土文化面临虚化。

3.2 乡村教育中乡村文化的缺失

教育传承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乡村教育关乎国计民生,根植于乡村,带有浓厚乡土文化基因,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阵营。乡村教育传承地域文化,将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主要载体,虽然一直以来发展相对滞后,但其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和独特价值,承担着守望乡土文化的重要使命,促进乡村少年儿童对乡土文化产生独特的教育记忆。

3.2.1 乡村学校乡村文化传承功能的减弱

乡村文化在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落后的文化,致使乡村教育中的乡村文化存在一段缺失。社会需要文化的支撑,学校更需要文化的全面滋养。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文明的中心,在人口变动的新形势下,其独特价值反而会增强,成为实现乡土文化符号、乡土文化情感及乡土文化行为传承最重要的途径。乡村学校对乡村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带给他们精神依赖和地位认同,蕴含着他们的乡土情怀和乡土文化记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乡村学龄儿童人口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大量乡村学校撤点并校,导致教育资源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凸显。乡村学校中的课程体系呈现城市化倾向,致使乡村学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以城市学校为参考标准的外来文化价值取向。乡村少年儿童人口的稀疏化,又导致乡土文化传承主体骤减。这些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土文化传承难度逐渐增加。同时,随着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传承功能逐渐减弱,乡村居民对乡村学校的认同降低,加剧了乡村校社疏离,乡村少年儿童进城求学成为一种大趋势。

3.2.2 乡村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的缺失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基层知识分子,在乡村少年儿童受教育过程中有着多重角色。乡村教师所持有的对乡土教育的情怀会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扎根乡村立德树人,提高乡村少年儿童的文化水平。学者朱秀红、刘善槐曾对全国18个省35个县的乡村教师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可知“81.17%的乡村教师有流动意愿,其中54.28%的乡村教师想要转到县级学校,11.97%的乡村教师表示想要转到省会城市的学校”[6]。在乡村工作的乡村教师,如果陷入自我角色迷失,不以乡村少年儿童的乡土文化为出发点,不了解他们的生活场域,就难以产生共情,乡村少年儿童的文化自信内源性动力便会不足,自然就达不到乡土文化自觉的理想状态。

3.3 乡村家庭教育主体缺失

家庭是少年儿童与生俱来依附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发生于家庭场域,是家长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或晚辈进行的教育。乡村少年儿童了解乡土知识等最重要的途径是家庭,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家庭中有些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家里老年人来抚养教育,由老年人来承担教养孙辈的责任。乡间不少年轻的劳动力选择外出谋生,留下老人和儿童,从而造成部分中青年父母在乡村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过较长时间的缺席,这必然会造成乡村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贫乏和乡土文化的整体失落。乡村留守的少年儿童与隔代抚养的老人们很少有共同的话题,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乡土文化的低效代际传承和乡村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的匮乏。

4 提升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的策略

推动乡村少年儿童更好地融入乡土,需要不断让他们熟悉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认可及认同乡土文化,乡村少年儿童一旦具有了认同感,不仅会产生学习动力,而且也将更好地接受乡村教育,对乡村社会产生喜爱之情。

4.1 创新乡村生成载体: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自信场域

乡村是乡村少年儿童生活的场域,也是乡土文化的特殊载体。乡土文化依托乡村存在和持续发展,这是乡土文化自信的最基本要求。在乡村原有文化特色上,要尽可能保障原有的文化生态,传承非物质文化,保存物质文化,不让乡土文化具体物象消失。

随着城乡文化的一体多元融合发展,数字化技术建立起新的乡村文化生存方式和空间。在强势的城市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与现代化生活不断碰撞。乡村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乡土文化场域,克服与城市文化的同质性;依托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平台和机制,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人才,丰富乡土文化阵地类型,优化乡土文化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引导乡村民众树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念;拓宽新时代数字化乡土文化的载体类型,进而外化为乡土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乡村民众是乡土文化发展成果的既得利益者,

乡村经济的发展是乡土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我们要立足乡村的特色文化产业,提升乡村群体整体的生活水平,不断缩小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夯实经济支撑,让乡村民众积极进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促进乡村少年儿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缓解乡土文化危机,重构乡土文化自信。

4.2 乡村教育:乡村少年儿童文化自信的“关键点”

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根植于乡村,乡村学校作为乡村重要的文化聚居地,是乡土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形态,对乡土文化传承的责任不言而喻。

首先,乡村学校教育有着自己的特质和使命,要改变过去把少年儿童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的看法,确保在教育教学设计中,将教育内容与乡村少年儿童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努力实现“儿童习得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知识,发扬并传承其文化和传统,进而提升儿童的文化自豪感,促进文化的资本转化和在文化情境中的动态发展”[7]。各乡村学校需要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凸显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逐步形成以培育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情怀为教学目标的思维。

其中,最重要的是校本乡土教材的开发。乡土教材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深入调研乡村文化特色,注重乡村当地区域红色文化传承精神内核的挖掘,引导少年儿童从中汲取信仰和担当的力量,这样乡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乡土教材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乡土知识的传承与传播,实现乡村社会的文化认同,进而构建乡村社会的精神家园。”[8]通过多主体协同,多资源共育,将乡村少年儿童置于乡土文化真善美的教育场域,不断激活文化自信。

其次,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弘扬教育家精神,厚植一批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乡村教师队伍,发挥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自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的智库,他们熟悉当地乡村环境,会根据乡村地方的文化特点,尽可能获取到乡土文化中的实际育人价值。他们由内而外传递的文化价值观是乡村少年儿童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职前培养乡村教师的师范教育中,师范生需要对乡村教育的背景、前景等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要对乡村教师职业价值有全面认识,要以乡土教育情怀为核心,在城乡文化差异的现实下,构建具有乡土文化独特特征的课程。教育实习实践是师范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更多地贴近乡村的实际教育需求,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服务乡村教育,为乡村教师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对在职乡村教师培养时,需要不断完善在职乡村教师的培训,提升乡村教师对他们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这样他们拥有的乡村教育情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乡村少年儿童。此外,对扎根于乡村的乡村教师,还需要提高其生活质量,让他们从边缘化回归到乡村文化的中心位置。教育情怀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核,是支撑教育工作者奉献教育的内驱力,增强乡村教师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可,让乡村教师助力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教育回归。通过乡村教师的正确引导,乡村少年儿童在乡村文化中继而会寻找到更多的自信,提升乡土文化自信。

4.3 夯实家庭教育:把牢乡土文化自信“支撑点”

现代教育观念是一种大概念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9],越来越多的乡村民众也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这一观念,“把家庭教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0]。乡土文化的场域不仅在于学校,外围环境的渲染也不可或缺,家庭是影响少年儿童精神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系统,系统内各成分之间信息交换,互相影响,共同变化。人的行为是以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沟通后,相互的影响才更有效果。从对乡村少年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到,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内容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习得,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乡村少年儿童反映家庭中日益不重视乡土文化内容,逐渐淡化习俗活动,对一些重要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乡村少年儿童所处内外空间的窄化无形中弱化了乡土文化的传承。

乡村少年儿童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文化的习得等都来自家庭成员的示范。对于乡村少年儿童,父母是地方文化习俗、技能等乡土内容的最初传播者。家庭关系的和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少年儿童的发展,家长需努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因此,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通过家庭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家长需要主动尽到乡土文化传承的责任,积极引导少年儿童参与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在一些传统节日及习俗中习得乡土文化知识。

此外,家长教育观念对于乡村少年儿童学习和认识乡土文化具有极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新理念指导教育乡村少年儿童。乡土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地方特有的,通过实践的方式让乡村少年儿童体验真正的乡土生活。家长还可以将乡土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带领乡村少年儿童到农场、果园等特色场域,增强乡村少年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全方面助力乡村少年儿童发展。乡村少年儿童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拓宽见识、发展自我,家庭和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形成合力,对外来文化形成影响,进而提升乡村少年儿童的乡土文化自信。

5 结束语

乡村少年儿童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自信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积累下来的,乡土文化自信的程度是通过他者的镜像反映出来的,内生强健的乡土文化自信会以乡村独有的文化方式适应社会的现代性。乡村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合力向乡村少年儿童呈现乡村的过去和现在,以乡村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依托,从乡村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乡村教师情怀等方面入手,加之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加深乡村少年儿童的乡土情怀,提升乡村少年儿童的乡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丁学森,邬志辉,夏博书.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意蕴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5):22-27.

[2] 王红,邬志辉.国外乡村教育生态转型的在地化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9(9):98-105.

[3] 邬志辉,张培.农村学校校长在地化教育领导力的逻辑旨归[J].教育研究,2020(11):126-134.

[4] 陈时见,刘雨田.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5):75-80.

[5] 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38.

[6] 朱秀红,刘善槐.乡村青年教师的流动意愿与稳定政策研究: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20):37-46.

[7] 王伟.论乡土文化传承教育的民生转向与人文关怀[J].教育科学研究,2020(6):24-29.

[8] 李新.乡土教材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21(1):29-34.

[9] 苏日古嘎,郝振君.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高质量发展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4(3):16-24.

[10]顾明远.现代家庭需要学学家政学[N].中国教育报,2021-0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