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自信已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栋梁,文化自信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也关系到民族复兴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该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性,识别了当前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面临的问题,并从“深化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导向作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优化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环境”“打造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矩阵,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等维度提出解决策略,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传播矩阵;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20-05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LIU Jianfe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1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docum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maintaining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future pillars of the country,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personal growth, but also related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moder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improving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eepens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s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s the guiding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ivate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ptimizes the atmosphe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campus, creates a good cultural inheritance environment, and creates a new media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matrix. The solu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aiming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spread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student; A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pagation matrix; Strategy research
文化自信是指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自豪,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冲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受到诸多挑战。基于此背景下,在大学生中培养文化自信,成了教育领域与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也是构建现代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桥梁。因此,本研究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的角色,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作用价值,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以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历史责任感、文化自豪感,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1]。
1 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文化自信作为民族文化身份的核心体现,反映着个体与群体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认同。文化自信概念源于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强调文化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构建依托深层的文化认同,涵盖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对现实文化的肯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2]。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推动着个体和集体在全球文化多元竞争中保持文化自主,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还关系到国家的文化战略布局,是实现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的基石。因此,增强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层面的自觉,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价值[3]。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作用价值
2.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族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的认同与归属感,认同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通过语言、艺术、习俗等元素,构建了共享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些符号不仅传递着世代相承的智慧与价值观,也是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来源。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通过体验传统文化,能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增强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例如通过学习传统文学作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掌握传统艺术形式,大学生可获得与先辈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而增强对民族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如孝道、礼仪之训等,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导向起到积极作用。基于此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与思想观念的冲击,拥有坚定的民族认同感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外来文化,坚守传承民族传统文化[4]。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方面具有的独特价值,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2.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历史责任感是指个体对历史进程中民族、国家发展责任的认知,要求个体不仅要理解历史,还需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响应历史赋予的使命[5]。通过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洞察前人的智慧与力量,理解民族与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这种文化理解可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时代使命感,意识到自己在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责任。例如当大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时,不仅会对中国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有更深的认识,也会感受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与伟大事件能激发年轻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中,会考虑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历史责任感可作为大学生应对国际竞争与文化挑战的重要武器。通过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大学生成为具有历史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2.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自豪感是对本民族文化成就的认可,文化自豪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升个体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与独特性的认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丰富,包含书法、京剧、中医、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艺术与哲学思想,能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历史价值,从而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中华文化自豪感。例如,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不仅可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情境,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的认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舞台的传播,如国画、武术在国际上的展示,大学生更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与吸引力。全球认可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其成为推广民族文化的积极分子。文化自豪感不仅对个体的文化认同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形象的塑造提供支撑[6]。
2.4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能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繁荣十分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哲学思想可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与思维方式。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等,大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与价值观,也能培养大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例如掌握书法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专注力,学习古代哲学有助于形成系统的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产生了新的创新形态。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与推广,如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艺术能以符合现代社会审美与消费习惯的形式被接受。这种基于传统的创新不仅能保证文化的连续性,还能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还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能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勇于探索实践,将传统文化以新形式传递给下一代,确保文化的持续发展。
3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面临的问题
3.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浅薄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面临主要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浅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与认识不深。尽管大学生教育程度高,但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局限于教科书中的介绍,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价值意义的理解。此外,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过度重视对现代知识的传授,造成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上的断层。这种认知不仅影响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也削弱了大学生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3.2 多元文化冲击造成文化自信培育受阻
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阻碍表现在几个具体的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同质化现象。文化全球化推进使西方文化通过电影、电视、音乐、网络等媒介传播到中国,西方文化内容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追随,造成部分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西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淡化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例如情人节、圣诞节在部分大学生中的庆祝活动远超过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校园发展受阻,反映了文化冲击的问题。在大学课程中,西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课程的引入,压缩着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发展空间与校园影响力,使得学生难以从系统教育过程中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与文化自信。此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加深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但也带来了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基于此环境,当大学生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就可能在文化认同上出现摇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
3.3 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环境不佳
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环境不佳是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不足、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有限,如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深度不够,教学设施缺乏,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造成学生在校园内难以获得全面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高校校园内传统文化活动主要局限传统节日庆典,缺乏深度的文化体验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参与感。例如部分高校会举办书法展览、传统节日活动,但活动多为形式展示,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意义的深入探讨。三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兴趣普遍不高,部分原因是现代教育过于强调职业技能与现代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对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缺乏动力。这种校园文化环境的不足,不仅阻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限制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8]。
3.4 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单一
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单一性是阻碍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过于依赖传统教育机构与线下活动传播,忽视了新媒体的利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获取主要来源于网络平台,但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书籍、电视节目、学校课程来传播,这些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冲突,造成传统文化内容难以深入人心。此外,传统文化展示主要依靠线下文化活动,部分高校传统文化的展示方式缺乏将传统文化以动态、互动、视觉吸引的形式,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内容时会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9]。因此,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单一问题,不仅削弱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也限制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文化传承的效果。
4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策略
4.1 深化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
为强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高校需深化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高校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任务。高校可在课程设置上融入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高校可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涵盖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使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10]。例如高校可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有的课程,如思政课、语文课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其次,为强化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效果,高校需加强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与进修,提升文化教学能力与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如案例分析、互动讨论、项目研究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力与文化自信力。例如高校可聘请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研究经验的教师,通过高质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自豪感。最后,学生作为高校文化自信培养的对象,高校需制定多元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高校可组织文化研讨会、传统节日活动、历史遗迹参观等,鼓励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例如高校可建立相关的文化社团,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再如高校可加强与博物馆、文化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合作,开展实地学习项目,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文化展览,提供传统文化实践操作与体验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直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措施,能强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4.2 强化传统文化价值导向作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
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首先,高校需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高校可制定具体的政策与行动计划,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可通过建设文化长廊、文化主题公园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视觉化,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理解,如家国情怀、敬老尊贤、诚信友爱等。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体现出来,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3]。最后,高校可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项目中,如参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记录、保护活动。通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能直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作出贡献,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豪感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大学生能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4.3 优化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环境,高校需优化校园传统文化氛围。首先,高校需从物理环境入手。高校可通过校园建筑的设计与装饰,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在校园中设置传统文化雕塑、壁画、仿古建筑,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还可利用学校的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布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或文化长廊,展示传统艺术作品、历史名人事迹、经典文学片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次,高校可在文化活动组织上做出创新,定期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文化体验、传统体育竞技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可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例如在春节期间举办传统灯会,在端午节组织赛龙舟活动,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再如教师可定期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工艺品制作比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高校需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社团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可在课堂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讨论或专题研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学科视角理解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则可通过组织讲座、工作坊、文化沙龙等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高校管理层需为文化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场地、经费、宣传渠道,确保文化活动的顺利prcDp6lWpn9/hFim0GyCXw==进行,以此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4.4 打造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矩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影响力
为解决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单一问题,增强传统文化传播影响力,高校需打造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矩阵。首先,高校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高校可建立官方新媒体账号,定期推送传统文化知识、历史故事、经典作品赏析等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关注。例如可制作短视频、动漫、图文并茂的推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其次,高校可联合文化专家、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员,共同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字化内容,如虚拟现实(VR)体验、增强现实(AR)互动展示等,让学生通过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可开发基于传统节日的AR应用,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体验节日习俗,新颖的传播方式可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最后,高校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社交化传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见解,形成互动讨论的氛围。例如教师可组织传统文化主题的创意比赛,如短视频制作大赛、传统文化主题摄影比赛等,鼓励学生运用创意与科技手段表达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优秀作品可在校内外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以此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5 结束语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通过深化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优化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矩阵等策略实施,高校可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校园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玫.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策略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1):25-29.
[2] 丁岑,翟思睿.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策略[J].人生与伴侣,2023(35):36-38.
[3] 罗时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J].文化学刊,2022(2):185-188.
[4] 张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1(23):118-119.
[5] 王巧,韩冰.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6):75-78.
[6] 王晓静.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2):68-72.
[7] 熊燕华.文化强国视域下文化自信的内涵、价值及实践路向[J].湖南社会科学,2023(2):36-41.
[8] 肖淑华.福建“文化强省”建设视域下大学生“在闽文化”感知与文化自信研究:将在地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1):27-29.
[9] 张亚席.文化强国视域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70-72.
[10]史小倩.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