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湛江海洋文化的创新转化提供了大好机遇。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推动海洋文化资源创新转化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也是撬动湛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湛江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技术应用、文化IP创新、传播效果和版权保护等方面面临挑战。须遵循数字技术能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数字技术能促进海洋IP创新性应用与发展、数字技术能加强海洋文化数字传播效应、数字技术能提升海洋文化数字版权保护效能的内在机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数字建设提供支撑,通过构建海洋文化人才引育机制为IP活化奠定基石,通过推动媒介融合确保文化传递安全高效,通过加强协同合作激发版权保护活力,以实现湛江海洋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数字赋能;海洋文化;文化资源;创新转化;内在机理;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05-05
Digital Empowermen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for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Marine Cultural Resources in Zhanjiang
FAN Xiujuan1, FAN Xiuli2
(1.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 Zha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00, China;
2. Guangxi Railway Culture and Tourism Group Co., Ltd., Nanning Guangxi, 5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provide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marine culture in Zhanjia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marine cultur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entrusted by the times and an important fulcrum to leverag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Zhanjiang's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Although Zhanjiang is rich in marine cultural resources, it faces challenges in aspects such as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ultural IP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copyright prot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digital empowerment to activat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promote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IP through digital empowerment, strengthen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marine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empowerment, and improve the digital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marine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empowerment.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ine cultural resources can be achieved by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to provide support for digital construction, building a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P activation, promoting media convergence to ensure safe and efficient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Key words: Digital empowerment; Marine culture; Cultural resources;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Internal mechanism; Realization path
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组成部分,而数字经济则是推动生产力革新的关键力量。通过促进海洋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有力执行,也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泉。湛江历史悠久,而且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海洋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湛江海洋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对激发湛江海洋文化资源的时代活力至关重要。
1 湛江海洋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现状分析
海洋文化资源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与海洋直接相关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还包括了人类在海洋环境中孕育出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根据资源的特性,海洋文化资源可分为三类[1]:物质形态海洋文化资源、精神形态海洋文化资源及信息形态海洋文化资源。物质形态海洋文化资源是指可通过物质形式观察到的海洋文化资源;精神形态海洋文化资源是指以意识形式存在的海洋文化资源;信息形态海洋文化资源是指以数据和知识形态存在的海洋文化资源[2]。
湛江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在物质形态海洋文化资源方面,认可度较高的公园,湛江就有11个,主要包括南国热带花园、寸金桥公园、瑞云湖公园、滨湖公园、中澳友谊花园、银帆公园、霞湖公园、儿童公园、海滨公园、渔港公园、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方面,湛江更是拥有“五岛一湾”的独特滨海景观,硇洲岛、特呈岛、南三岛、南屏岛屿及东海岛如五颗璀璨的明珠将湛江湾拥入怀中,此外还有湖光岩、鼎龙湾、金沙湾、南极村、霞山观海长廊等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文化场馆和海洋建筑方面,湛江有着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灯楼角、海湾大桥、军博园、天主教堂等代表性文化资源。生态上,湛江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在精神形态海洋文化资源方面,湛江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涵盖了传统文化、现代节庆及美食体验等多个方面。著名的民俗活动有年例、舞人龙、过火海、吴川飘色、遂溪醒狮、北坡游鱼、雷州傩舞、调顺网龙等。每年的开渔节也倍受瞩目,成千上万艘渔船从湛江各大港口出发,开赴深海,展现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湛江还被评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海鲜美食文化是湛江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湛江生蚝更是闻名遐迩。湛江的名人也是这座城市文化精神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雷州半岛曾是人迹罕至的“南蛮之地”,是历代进行贬谪不同政见者和处置罪犯之地。据史载,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如苏轼、苏辙等。此外,湛江历史上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粤西地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林召棠、近现代的军事学家李浴日,当代企业家陈生,当代跳水名将全红婵……众多的湛江名人,不仅为湛江增添了光彩,也激励着一代代湛江人不断前行,成为湛江海洋文化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信息形态海洋文化资源方面,湛江的海洋文化研究成果和海洋文献相当丰富,涵盖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传承以及海洋文化与旅游的整合等方面。此外,湛江还孕育出了一大批独特的文艺作品,如广东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的雷剧、音乐作品《独恋这湾海》、诗画音乐剧《红树木深处的灯塔》等,作为湛江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总体而言,湛江的海洋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样,它们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湛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面临许多现实困境。
一是技术应用未能满足需求。当前的建设情况显示,技术应用依然面临固有限制,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仍需克服不少技术难题。二是文化IP创新力度不够。2022年起,随着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湛江的海洋文化创意产品数量有所增加,设计和开发团队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然而,总体而言,湛江的海洋文创产品在多样性和市场吸引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上对高品质、内涵丰富的文创产品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能够结合美学、文化深度、实用性和时尚元素的海洋主题文创产品尚未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传播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从传播方式的角度审视,湛江海洋文化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厚度与数字媒体时代的趣味性、分散性及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导致了在传播方式上呈现过于单一现象。除了一些海洋主题的艺术作品外,目前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头讲述、实体活动和展览场馆等传统方式,虽然也开始尝试新媒体渠道,但大多仍局限于旅游景点的宣传,侧重于传统的讲解和历史背景介绍。四是版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版权归属存在不确定性,来源多样;另一方面,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海洋文化资源在创作和传播上更为复杂,涉及多个媒介和参与主体,这增加了数字内容遭受侵权和失真的可能性。
2 数字赋能海洋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内在机理
2.1 运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资源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生,“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散布于广袤大地的遗迹、记录于古籍中的文字”得以转变为文化资产,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3]。对于那些持续演变且被传承的海洋音乐、舞蹈、戏剧等动态文化资产,采用2D和3D数字动画、全息摄影和知识建模等技术,全面、立体、清晰地记录其表演过程,并将其存储于数字硬盘、光盘等物理媒介上;对于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名人等抽象文化资源,通过传承者的口头叙述和历史文献的双重记载手段,开展文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加以详细注释,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海洋文化精髓。运用现代技术如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三维扫描等,对海洋文献、历史建筑、音乐舞蹈等进行数字化修复与创新性艺术创作;通过5G、AR、全息投影等技术,将静态文献转化为动态作品,构建三维模型数据库,复原文化遗产;同时,利用VR、AR技术,将抽象文化资产以多样化形式展现,如虚拟角色、现场表演等,以传达海洋文化的深层价值;通过创建集中的海洋文化数字资源库,利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音视频编码技术,对各类资源数据进行有序的整理、归档,以提升存储保存的快捷性和持久性[4]。
2.2 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海洋IP创新性应用与发展
一是数字技术加速文旅融合,催生文旅新业态。海洋文旅是将海洋IP进行创造性转变的基础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进步,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三维(3D)影像等工具的使用日益普及,催生了依托数字技术的新型海洋文化展示形式,为游客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和文化遗址体验[5]。如数字化海洋博物馆、在线海洋文化展览馆、虚拟在线展览和沉浸式表演等。通过扫描二维码,游客可以在线游览海洋文化景点;通过观看3D电影,可以亲身体验海洋文化故事;通过佩戴VR眼罩,可以享受沉浸式的海洋文化体验……这些新兴的数字化文旅形式逐年增加,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多维度、沉浸式的探索体验。
二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创意,开发海洋文创产品。在国内,数字文化创意领域的探索已经开始,尤其是云游戏这一新兴形式,因其便捷性和新颖体验,已经赢得了年轻用户群体的广泛青睐。选取特定的海洋文化元素、特征、角色、背景等进行再创作,并整合进游戏之中,通过海洋主题的数字游戏将海洋传说深度嵌入,玩家得以在构建的虚拟现实(VR)环境中,深入体验历史波涛中的震撼与激动。
三是数字技术加持文艺创作,拓展海洋文化深层价值。紧跟时代脉搏,深挖海洋文化的内在特质,并借助数字化手段,融合电影、电视节目、动画、短片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采用“跨领域+文化”的策略,将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核巧妙融入影视作品、动漫、综艺的叙事之中,以期达到传递文化价值和塑造主流价值导向的目的。例如,可以将雷剧与音乐、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相融合,打造出跨界的艺术创作,同时开发具有互动性的应用程序,使观众能够参与雷剧的创作之中,进行角色定制或剧情改编等。
2.3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海洋文化数字版权保护效能
一是数字技术提升版权确权效率。海洋文化资产的创新性重塑涉及以新颖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些文化资源,这一创新实践需取得资产所有者或管理者同意。确立文化资产权属对版权生成、授权和交易至关重要。传统的版权登记方式,流程复杂,登记时间成本高。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传统版权管理的不足,在区块链平台上,版权登记变得迅速且成本低廉,作品一发布即可获得版权证明,极大提高了版权确权的效率,大大缩短了创作到价值实现的周期[6]。
二是数字技术提升版权交易安全性。数字经济时代,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以其透明性和可追溯性,为构建数字资源版权监控系统提供了有力工具,以保障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资源版权交易的安全性。“时间戳+动态链接”追踪技术,实时监控版权信息,保护数字文化资产版权安全,预防信息篡改或丢失。区块链技术,还可实现跨平台、跨地区、跨媒介的综合性数字版权交易平台构建。将数字海洋文化版权交易纳入此平台,交易过程公开而透明,大大提升了版权交易的便捷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是数字技术提升侵权处理效率。区块链技术为数字版权提供了电子存证的新方案,版权人可把整个创作过程的重要信息上传到区块链,这些信息会被存储在作品的头部区块信息中,通过再次留痕减少了日后举证难题。当出现版权侵权行为时,区块链还可以结合传统的数字保护技术,为数字版权保护提供更综合的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合约还能够迅速在全网范围内自动捕捉并固定侵权证据,及时向版权所有者反馈侵权相关情况[7]。有了数字技术赋能,侵权事件的处理更加高效。
3 数字赋能湛江海洋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首先,要迅速构建和普及包括大型数据中心、物联网平台等在内的先进基础设施,确保它们能够实现游客在文化景点和场馆里的体验升级。其次,地方政府可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提供财政补助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保障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地区平等分享数字经济带来的收益[8]。最后,需要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及文化和博物馆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涵盖技术研究、资源交流、知识产权授权和统一管理的互利协作体系,以推动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3.2 构建海洋文化人才引育机制
一是革新海洋文化人才引进方式。湛江应充分利用其资源和地理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人才吸引机制。首先,更新人才引进理念,寻求灵活的人才吸纳机制,即“不追求所有权,而追求使用权;不追求长期驻留,而追求频繁参与”,以吸引专业海洋文化人才加入本行业或从其他行业跨界而来[9]。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海洋文化人才引进策略,通过项目申请、合作计划等手段吸引外部优秀海洋文化人才。同时,通过情感纽带吸引银龄海洋文化人才重返岗位,并定期举办网络研讨会,以推动海洋文化人才互动和知识互通。最后,优化引才政策,减少对学历、职称、年龄等传统衡量标准的严格依赖,转而更加重视海洋文化人才的潜力和实际贡献。
二是建立全面的海洋文化人才培育系统。首先,构建一个综合的内部教育框架,制定包括年度计划和临时计划在内的全面、科学的海洋文化人才培养策略,对相关海洋文化人才进行有目的、有序的培训。其次,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文化研究机构、文化传承中心和创新文化企业的协作,创建一个持久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海洋文化人才。同时,组建专注于海洋文化资源创新的研究机构,利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培育专业海洋文化人才。最后,鼓励跨领域专业团队之间的协作,打破不同组织间的界限,促进博物馆、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海洋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为海洋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和长期繁荣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3 推动传统与新兴传播渠道的融合
结合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新媒体的多样化优势,赋予海洋文化新的表现形式。首先,主流媒体与地方媒体应建立互助合作的机制,共同构建一个全面覆盖的海洋文化宣传网络。主流媒体要坚守其权威性,利用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系统,为公众提供准确、全面、有深度的海洋文化信息。同时,鼓励民间传播者更新传播理念,通过参与讨论和分享热点,积极参与海洋文化的传播中。其次,线上与线下的传播应实现无缝对接,创建一个多维度的海洋文化展示体系。在线下,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再现,为参与者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传播效果[10]。在线上,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新闻网站、移动应用等多种渠道,实时分享和更新海洋文化相关内容,并设置互动区,鼓励公众参与讨论;利用网络直播、名人效应、深度访谈等形式,跨平台推广海洋文化。
3.4 加强协同合作激发版权保护活力
一是制定版权注册和管理规范。采用区块链间的交叉验证机制,防止版权信息被非法篡改,有效缓解湛江海洋文化版权确认的难题。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版权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还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了版权管理和保护的复杂性和成本,为海洋文化资源的版权保护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
二是完善版权监管的程序链。具体来说,将新型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相结合,能够实现对海洋文化资源的版权归属、交易和流转等行为的实时监控和自动调整,确保数字资源版权的确认、交易和流转过程得到持续的动态监管。
三是完善版权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首先,修订和完善关于海洋文化资源的法律框架,确保包括产权、交易和分配在内的各方面法律与时俱进,并针对数字化、活化、传播及交易过程制定具体的版权保护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需扩展其保护范围,覆盖短视频、在线文学作品、数字文化创新产物等,为海洋文化资源的网络化转型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提供明确的法规指导。其次,构建版权侵权的赔偿体系,确立侵权责任判定、证据要求、赔偿标准和补救措施,提高法律对侵权行为的制裁力度,确保创作者和版权持有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最后,文化机构应实施版权保护策略,比如,雇佣专业法律团队,从版权获取、管理、交易到风险控制等全方位防范潜在的侵权问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湛江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海洋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鉴于海洋文化资源所具有的历史深度和复杂性,以及当前国际与国内经济循环的双重影响,湛江在海洋文化创新方面尚未完全跟上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面临着数字差距和技术挑战等多重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海洋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对于激发湛江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至关重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的创新为湛江海洋文化创新发展创造大好时机。近年来,数字应用广泛落地于湛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这为数字技术赋能湛江海洋文化提供了硬件支撑,海洋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湛江此时下大力度推进海洋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正当时。
参考文献
[1] GB/T18972-2017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23.
[2] 张泰城.论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10(4):137-144.
[3] 郭艳.数字赋能文化创意产业的机理、现实及实现路径[J].海南开放大学学报,2024(1):37-43.
[4] 金青梅,刘琴,苏卉.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逻辑机理与路径选择[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1):55-64.
[5] 叶紫青.文旅资源产业化的现状、困境与数字化路径:以甘肃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4(3):76-82.
[6] 宋露燕.区块链赋能版权局数字版权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23.
[7] 赵楷,胡煜环,闫俊桥,等.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保护研究综述[J/OL].计算机工程,2024(6).https://doi.org/10.19678/j.issn.1000-3428.0069147.
[8] 沈费伟,方颖峰.社会资本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J].电子政务,2024(7):60-72.
[9] 刘振春.省域“候鸟型”海洋文化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的构建:以海南省为例[J].行政论坛,2022(4):147-154.
[10]邵明华.数字技术何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基于文化产业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7):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