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通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新时代进行南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时代问题。南通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加强了红色地名保护,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南通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烈士生平信息研究不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大、群众参与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及宣传力度不够等。据此,该文提出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完善保护与利用法规、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宣传力度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南通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文化自信;制度建设;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100-05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Nantong
LAI Jinian, WANG Wenhui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China)
Abstract: Nanto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new era,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ntong'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the times. Nantong ha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red resources, strengthened the protection of red place names, fully utilized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bases and memorial halls, and inherited red cultur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Nantong'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mainly including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 life information of martyrs, weak enforcemen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low level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insufficient publicity efforts. Based on these, this article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improv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regulations,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ople,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efforts.
Key words: Nantong red culture; Red gene; Cultural confidenc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Utilize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红色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记录着党的奋斗进程。因此,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推进其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江苏南通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吴亚鲁、沈惠农、袁金生等无数革命先烈曾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广为传颂的英雄事迹。
相关资料显示,清明节前后,仅南通市烈士陵园就有500多批次,近7万人前来祭扫。每年有近10万社会各界人士来到这里,参加祭扫革命先烈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由此可见,红色遗址能够帮助广大群众了解革命历史,积极参与缅怀先烈的活动,延续红色基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肩负起民族大任。在新时代,如何加强南通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承好南通红色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1 南通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南通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入海口北翼,作为革命老区,素有“红色土地、英雄土地”之称。据统计,南通全市有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300多处,红色遗址数量居全省第二,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9个、被列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77个[2]。“红色地图”上有中国共产党南通独立支部纪念地、南通革命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南通市烈士陵园等70多处红色文化资源[3]。这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2 南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南通市政府采取诸多措施,加强对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2.1 全面普查,加强红色地名保护
根据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南通市老促会关于开展红色资源普查的要求,2021年底南通市老促会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市红色资源调研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并由市委办公室下发各地。南通各县(市、区)以强烈的政治责任全面部署,红色资源普查取得了成效。
红色地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辉煌,体现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南通市政府关注南通红色文化地名,加强红色文化地名的保护。如南通市如东县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先行保护、逐步恢复、视情命名、长效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统筹推进红色地名保护利用工作。如东县围绕“新时代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推动‘强富美高’新如东建设”专题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小组奔赴16个镇(区、街道),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文档、座谈了解等多种形式调研如东县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发展现状。如东县通过多种方式调查收集,建立全县红色地名基础数据库,不断完善红色地名名录和保护档案,通过挖掘保护红色资源、强化教育功能、共建共享数据,把红名地名建设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东新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东县人民政府还正式批复河口镇烈士陵村更名为景安村。景安曾经是如东县的一个镇,后来跟河口镇合并。为了纪念在耙齿凌战斗中牺牲的吴景安烈士,河口镇申请将烈士陵村更名为景安村。
2.2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南通市十分重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等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前文所述,南通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77个。南通革命纪念馆于2009年开馆,现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南通的多数纪念馆已经打通“线上+线下”双宣传渠道,全方位、全流程“活化”红色教材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南通革命纪念馆,围绕革命文物、英烈事迹、红色地标、红色家书,以短视频、专题片、快闪等传播形式,推出一批鲜活生动、导向鲜明的文化作品;设置“时光不语,镌刻永恒——打卡红色地标”专栏;还邀请群众共同打卡探寻南通“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寺街红十四军秘密联络点、中共南通独立党支部及刘瑞龙故居四处红色地标,充分发挥红色地标在增强红色精神的历史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中的教育功能。
3 南通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南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平原地区革命老区,是一座饱含红色基因的城市。在这片热土上,无数江海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赴汤蹈火,前仆后继,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南通市为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 烈士生平信息研究不足
南通市烈士陵园,四根巨柱组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纪念广场中央耸立,碑顶两只巨大的铜质花环是对英烈们永恒的怀念。园内的南通革命纪念馆,陈列了部分烈士的珍贵历史资料、照片和遗物,生动再现了南通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但是还有一大部分烈士身份信息长期无法核实,让烈士后代寻亲遭遇困难。
一些烈士虽然载入史册,但当地相关部门并不知其存在,就连同村人都未闻英烈之名,而且对烈士史料的研究不深、对其精神的弘扬不够深入。
3.2 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大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虽然江苏省于2024年1月12日颁布了《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但是当前南通市尚未颁布完善的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地方法规,而且在具体的执行和监管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甚至疏漏较多或者只是“纸上谈兵”,导致南通红色文化资源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同时,部分工作人员文物保护的意识不深,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间接导致了文化遗产的流失,造成南通红色文化资源缺乏良好地保存与传承。
3.3 群众参与程度较低
当地群众是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力量。然而,尽管南通市委党史办发布了“红色地图”,标注了70多处红色文化资源,并提供了线上线下的红色教育平台,如《南通市红色印迹导览》电子地图及网上红色展馆,这些举措旨在方便市民更便捷地了解和参与红色文化活动。但居民实际的参与度并不高,缺少市民自发组织保护、宣传红色文化的活动。
之所以如此,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代快生活的节奏影响着当下的文化氛围,唤起大众保护红色文化的热情和动力难度较大;二是自发保护红色文化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而目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推动人民参与保护工作;三是一些红色文化遗产所在地收取门票费用,不但增加了游览成本,影响群众前来参观的积极性,也影响游客的参与度。
3.4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修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小的、不太知名的红色遗址,缺乏足够的专业维护和修复人员。现代各个领域都需要人才引领,倘若不能为该领域的人才提供良好的薪酬和发展前景,会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还会影响到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进而影响红色文化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质量。
由于南通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但目前对于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手段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数字化技术在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推广[4]。
3.5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南通市政府积极进行红色文化宣传,但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还未充分覆盖到所有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红色文化与年轻一代的现实生活融合不够紧密,且学习成本较高导致年轻人难以触及。虽然有网上红色展馆等创新形式,但还需要更多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教育方式来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参与。
除此之外,南通市红色文化宣传场所、宣传形式相对较少且相对传统。当前红色文化教育的场所多为学校,相关教材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与深度,对于红色文化的介绍和阐述也较为简略,从而使学生对相关方面的原因、意义了解不足,缺失文化认同感。红色文化信息发布渠道相对单一,传统的宣传方式如宣讲会、读书报告、场馆参观等难以引起青少年群体的兴趣,更难以满足广大市民对红色文化知识和情感多样化的需求。
4 南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为南通市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针对上述现状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
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工作,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完善烈士的生平事迹,确保革命历史事迹的真实性,将最真实的历史呈现给人民。
4.2 完善保护与利用法规
《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于2024年3月1日实施,该条例填补了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别是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领域的法规空白[5]。
一是,要在《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南通的实际情况,完善地方法规,构建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组织多领域专家参与研究,广泛争取政府部门、法学界、党史部门的意见,研究高校等科研院所的成果。二是,要完善释法配套文件,如红色资源相关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相关机构出台细化文件,制定保护制度。三是,要落实效,明确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边界,提升管理效率,避免权力的滥用。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情况的督查评估机制和“双随机”抽查机制[6]。四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牢固树立保护文物的价值理念,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实保护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南通市各地区应建立革命文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上级组织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带头领导基层干部,坚持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基层组织严格执行地方法律法规,互相监督,积极宣传红色文化及文物保护相关理念。
4.3 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
人民群众是做好南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键群体。可以通过推广奖励机制,调动人们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激励和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7]。也可以加强合作意识,以政府为主体,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各级社会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发展红色文化建设、挖掘红色资源中的主动性,形成合力,提高公众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的能力和动力。
南通市政府也可以加大在旅游市场的调节力度,合理减少门票的费用,整顿旅游景区内的商店价格,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卫生间、餐厅、安全设施等,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环境。
4.4 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一方面,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为学生和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化的红色文物保护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依托校内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把需要修复的真实文物作为实训载体,实践教学直接走进考古工地[8]。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出一些激励政策,以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地对红色文物进行针对性的修缮,延长文物寿命。同时,结合申报科研项目,拓展文化传播途径,获取更多优质资源。
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促进数字科技与文物保护的结合,能够熟练使用数字科技管理、模拟、展示文物。建立数字化管理数据资源库,可实现共享文物信息资源、详细记录文物信息及对文物的有效管理。借助数字化展示方式,给予部分文物有效保护,提高文物利用率,突破了文物的地域限制,让全国各地人民都可以欣赏文物。
4.5 加强宣传力度
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应用较为广泛。对于红色资源的宣传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相关App与公众号等,发布文物信息。公众线上观赏拉近与文物的距离,提高利用率[9]。构建多种渠道宣传,以当地红色革命故事、先进历史人物为范本,采用互联网推广,结合音乐、美术、电影,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更新展示形式,用光、影营造震撼的视听效果,将红色故事、革命文物以动态形式在眼前展示,提升参与性、交互性、沉浸性,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参与其中。
对于幼儿,可以组织孩子们看一些动画片,如《长征先锋》,通过动画的方式将红色思想、价值观以简单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给予其价值观引导。对于青少年,调动学校的组织能力,建立青年理论学习社,开展多项趣味活动,组织青少年积极参与活动,将学生生活与南通红色文化相结合,增添趣味性、多样性、互动性,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还可以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多部门协作教育模式,打造融媒体宣传学习平台[10]。对于中老年人群,可以通过故事征集的形式,结合其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重温南通红色历史,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5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南通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重要成果。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现实,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展现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心。
南通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南通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南通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传承南通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增强了人民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南通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各个部门要重视改进。但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群众的配合。新时代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民众应承担起这份社会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南通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中,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1.
[2] 卢兆欣,王颖.让红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N].南通日报,2024-03-05(1).
[3] 朱剑.南通“红色地图”发布[N].南通日报,2021-04-20(1).
[4] 周晶.以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N].光明日报,2023-11-29(6)
[5] 沈雨燕.泰州地区红色资源开发现状与保护利用探寻[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14):43-47.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7-30(1).
[7] 赖继年,徐凌飞.扬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5):129-133.
[8] 田国垒,陈国欣.定向培养能否治好文物全科人才缺乏“顽症”?[N].工人日报,2024-08-04(2).
[9] 胡卫国.让博物馆馆藏文物“活”起来[J].文化产业,2024(21):73-75.
[10]何刚.川西红色文化融合高校音乐美育教学的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3(2):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