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视域下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4-12-26 00:00:00李敏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1期

摘要:随着文化“两创”理论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目标、新方向,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重要议题。该文以郑州市民俗艺术为研究对象,在文化“两创”视域下寻求其创新与发展的新路径,增强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影响力。该文按照艺术种类将郑州市的民俗艺术分为传统技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器乐4个类别,阐述它们的产生背景、艺术特色、制作程序等,展现郑州市民俗艺术的文化价值与深刻内涵。同时,结合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发展困境与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实现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两创”;民俗艺术;郑州民俗;传统技艺;发展困境;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070-05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Folk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wo Creations"

LI Minhui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4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the theory of "two creations" of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new goals and directions, and how to achieve creativh/siJNimTsgT3x5sePOA+Q==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This paper takes Zhengzhou folk ar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iming to seek a new path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wo creations",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Zhengzhou folk art.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folk art of Zhengzhou into four categories: traditional skills, folk dance, folk music, and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and expounds their production backgrou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procedures, so as to show the cultural value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Zhengzhou folk ar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Zhengzhou folk art, the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is give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folk art, and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two creations"; Folk art; Zhengzhou folk customs; Tradit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dilemma;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文化“两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论述,指的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因此,文化“两创”理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必要的发展方向。

“民俗艺术”产生于民俗生活,衍生于民俗文化,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支撑,具有传承性、传统性、风俗性和群体性的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民俗艺术中的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凝聚了一个地区最久远、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现代化建设重要标志。几千年来,郑州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特色与民俗习惯铸就了淳朴憨厚、坚强勤劳、与人为善的民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统的耕作方式,赋予了郑州人特有的历史烙印。郑州市民俗艺术保留着传统的仪式与习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独特内涵。进一步实现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展示城市形象、弘扬民俗文化、丰富文化底蕴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必然之路。

1 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分类

郑州市民俗艺术与郑州市的生产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时序节令民俗、家族民俗、礼仪民俗、耕种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等密切相关。按照艺术种类来划分,郑州市的民俗艺术主要分为传统技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及传统器乐。

1.1 传统技艺

1.1.1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术是登封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工艺,烧制技术成熟细腻,多为白瓷。瓷器的图案一是山虫水鸟的自然图案,如花团锦簇、山水画、鸳鸯、荷花等,表达文人墨客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精神内涵;二是以神鸟猛兽为主要内容,以求吉祥、平安之兆,如雕刻祥龙、双虎、猛兽、飞鸟,表达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及驱邪避恶的执着与坚守;三是展现历史故事,如雕刻僧人比武等,展现登封地区的文化特色与民间民俗生活。

1.1.2 新密花灯制作技艺

新密花灯分为龙灯、宫灯、走马灯等,造型各异、制作精美。龙灯亦称“舞龙”,前有龙首,身体蜿蜒节数不等,每节内燃蜡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龙时,由一人持龙头舞动,众人既随,配合锣鼓节奏。宫灯,原多为宫廷和官府制作,外部绘制庆祝节日的吉利题材,俏皮吉祥。宫灯造型精美,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最为常见。走马灯是花灯艺术中一类独特的观赏灯种,其声誉传遍海内外。

1.1.3 黄河澄泥砚

黄河冲击平原为黄河澄泥砚提供了天然采泥基地,经过选泥、粉碎、入水、打泥等多道工序,形成了质坚如石、温润细腻的黄河澄泥砚[2]。在内容上,黄河澄泥砚题材涉及四大类:一是传说故事类,主要展现民间传说故事;二是历史事实类,呈现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人精神;三是风景名胜类,展现了花鸟鱼虫、名胜古迹的壮美秀丽;四是新时代特色类,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记录社会主义发展的繁荣盛况。

1.1.4 新密葫芦烙刻

新密葫芦雕刻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刻画,展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历史人物或遒劲书法,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密葫芦雕刻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神话传说等联系密切,凝聚了民间艺术的文化积淀与技艺,代表了民间艺人独特的审美追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健康平安与吉祥美满的诉求。

1.2 民间舞蹈

1.2.1 巩义狮舞

巩义狮舞最初伴随节庆庙会等民俗事项开展表演活动,现也用于婚庆、店庆、开业等商业活动。巩义小相村的舞狮有“文狮”“武狮”和“群狮”之分,“文狮”主要指在地面上、桌子上舞动的狮子;“武狮”指的是在高台或梅花桩上的武狮;而“群狮”则指在高达百米的顶天柱上表演武狮。在表演程式上,巩义狮舞洒脱大方、稳重细腻,引狮人手握绣球逗引狮子,领头狮子手举狮头,配合托举、翻滚、跳跃、打斗、扑卧等技术,展现狮子的灵动活泼与生机勃勃。

1.2.2 中牟“二鬼背跌”

中牟“二鬼背跌”也称“二鬼扳跌”“二鬼摔跤”,是由一个人背着数十斤的道具进行的民间舞蹈展演,一人饰演两个角色,此表演需要演员的技巧十分娴熟,用一人之力展现两鬼摔跤的画面,诙谐生动、妙趣横生。“二鬼背跌”的特色之处在于“二鬼”,它们面部狰狞、獠牙张狂,衣服颜色较为鲜亮,上半身是做好的木偶道具,下半身则依靠表演者的四肢进行支撑。“二鬼”相争采用丑角滑稽形象来展现,全程没有伴奏、歌词,全靠无声的民间舞蹈与滑稽的动作完成。“二鬼”实则是“正义”与“黑暗”的化身,在表演过程中,二鬼摔跤、相争不下,实则是中牟民间艺人通过舞蹈的方式来展现“邪不压正”的故事,展现了人们驱邪避恶、乐观开朗、追求光明的价值诉求。

1.2.3 新密开旸狮舞

开旸庙是全国唯一的“祈晴”庙宇,人们在庙中祈求天气晴朗、风调雨顺,表达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开旸舞狮同巩义舞狮一样,需要一人引舞,逗引狮头,热闹大气、诙谐灵动。不同的是,巩义舞狮为整个村子传习舞狮,多为家族宗亲传习;而新密开旸舞狮是以社区为组织单位,演出成员多为社区自愿参与的人员。在表演形式上,巩义舞狮保留着较为高难度的表演方式,即在高台或者百余米的木架上演出,具有较高的难度挑战与专业要求;而新密开旸舞狮多在平地上演出,配以锣、镲、大鼓,热闹非凡。

1.2.4 新密担经挑

为了祭祀神灵寿诞,新密产生一种民间自发的舞蹈——担经挑,它最初用于祭祀,又吸收、融合了民间舞蹈的动作。其表演形式灵活、稳重大方,具备平步挑担、换肩挑担、十字步、走三退一等,步履轻盈、舞姿优美。新密担经挑的伴奏较为简单,只用木鱼和碰铃,用于表演者跟随节拍,同时烘托表演的情绪与气氛。新密担经挑演奏者演唱的经歌既有传统的曲调,又有即兴的发挥;担经挑的经歌较为简单,旋律具有重复性,但唱词内容丰富,既是对神灵的崇敬纪念、虔诚敬拜,又是对自身生活的美好愿景。

1.3 民间音乐

1.3.1 新密超化吹歌

据记载,超化吹歌[3]最早起源于新密超化寺,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因此香火旺盛,后因告老还乡的密县学者前去超化寺参拜,将吹歌技艺传给寺人,因此形成了最早的超化吹歌。超化吹歌社一般由14人组成,所使用的乐器均为祖传,有笙、萧、鼓、笛、云锣、铙等乐器,乐队中一般有2支管子(高音、低音各1支),为全国仅有的个例。超化吹歌的曲牌大致有30余首,采用工尺谱记谱[4],在演奏过程中可以任意反复,形成独特风格,其演奏风格质朴明快、古典高雅,常用于节庆与娱乐。

1.3.2 荥阳民歌

荥阳人民伴随着社会生活创造出小调、黄河号子、叫卖歌曲、叙事歌等,在内容上也有表现男女爱情的歌曲,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荥阳民歌多采用方言,唱的是河南话,旋律悠扬、朗朗上口,具有中原文化特色。在荥阳的村落中,人们耕种劳作之余,通过民歌来娱乐、消遣,或是通过民歌为自己鼓劲打气,或是通过民歌传播民俗文化,证实了民歌在群众生活中的实用功能。

1.4 传统器乐

1.4.1 中牟箜篌

郑州中牟东南部的古城村村前河水环绕,桥上立有“古城桥”石碑,是流传至今的“箜篌村”。相传,师延是上古时期宫廷司乐之首,掌管朝廷宫廷音乐,为了纪念他的音乐成就,便将他的家乡建成“箜篌城”“箜篌村”。中牟建设了首座遗址类生态文化公园——箜篌城(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以箜篌文化广场、箜篌文化长廊、师延像等展示箜篌文化。

箜篌的演奏技法吸收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采用坐姿,将琴身置于胸口,以便于双手弹拨两侧的琴弦,产生和弦的共鸣。在演奏技巧上,右手运用大幅度揉、滑、压、颤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多种手法,展现出我国民族乐器的韵味。

1.4.2 荥阳唢呐

荥阳作为河南的传统农业耕种地区,以农作物生产为主。农忙之后,村中会吹唢呐的民间艺人便开始自娱自乐,或参加一些唢呐演出活动,以此谋生,代代相传。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8个孔,左右手分别按孔以控制音高。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音域广泛、声音高亢,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唢呐的音域。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吐气控制音量,音高、音色变化灵活,是乡村艺术民俗乐器中的翘楚。在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唢呐在村落的民俗事项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吹响了华北平原的热烈,表达了独特的民间诉求,诉说着人们最诚挚的祈祷与夙愿。

2 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发展困境

郑州市的民俗艺术丰富多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发展面临困境,亟待解决。

2.1 小范围传播,地域受限较大

随郑州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俗艺术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目前,郑州市的民俗艺术多存在于郑州城郊地区,小规模发展,多为小户分散经营,在村落或者小舞台闲散演出,收入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例如,新密开旸狮舞外出演出,一般是两个老师傅带着两三个学徒,多在新密及其周边地区演出;新密靳寨唢呐也是小户经营,存在着经济效益低下、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传承困难。

郑州市民俗艺术的规模较小,集聚效应差,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小。很多传统工艺品行业是家族内部传承,多为私营和家庭作坊式的小型经营,整体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不高,导致现有的传统工艺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率低、品质良莠不齐。

2.2 内容较陈旧,创新动力不足

民俗艺术起源于民间生活与劳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而民俗艺术大都保留着传统内容,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存在着脱离现代大众生活的现象。随着科技迅速发展,许多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频繁,新产品层出不穷,传统手工艺品发展缓慢,面临巨大挑战[5]。郑州市的部分传统民俗艺术品、工艺品逐渐丧失群众基础,脱离现代生活,缺乏时代精神,市场竞争力差,对大众的吸引力减弱。

纵观郑州民俗艺术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一些市场上的民俗艺术作品的内涵建设不足,其创意设计能力普遍欠缺,创新型技术滞后,缺乏独特性。再加上郑州市部分艺术文化产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缺乏独具特色的文化企业与品牌形象。

2.3 与信息技术融合不够,难以规模发展

民俗艺术的发展需要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数字化、网络化已成必然发展趋势。郑州市民俗艺术与产业结合比重较低,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文化的支撑,信息产业和艺术文化产业未能完美融合。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艺术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支撑,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但是,郑州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民俗艺术的结合还有待提升,存在着普及范围不够、与新媒体结合不够的问题。

郑州市的文化底蕴及其地理位置使其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但早期对民俗艺术产品的开发缺乏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民俗艺术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同时存在着文化品牌雷同、缺少新意等问题,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发展需要加强创新转化,结合新技术赋予新时代内涵。

3 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结合民俗节日,打造文化品牌

民俗节日是民俗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内容可分为祭祖、节庆、嫁娶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仪式。结合重大民俗节日展示民俗艺术表演与民俗作品,有利于进一步塑造文化品牌,增强社会效应与经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6]。民俗节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参与度高、普及性强的特点,结合民俗节日打造高质量的民俗艺术活动,能够增强民俗艺术的文化影响力,真正做到“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

目前,郑州市民俗艺术已经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品牌,如新密刘寨镇推出的“山海经春灯游园会”活动,结合元宵佳节将花灯与集市、美食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特色,形成炫彩灯组、梦幻主题花灯秀等多个主题,设立了30多个民俗演出点,举办了近百场演出,不仅活跃了元宵佳节气氛,还形成了品牌效应,提高了新密的知名度,促进新密花灯的传承与发展。郑州市民俗艺术种类多样,要进一步更新文化发展理念,挖掘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与时代内涵,结合民俗节日,建立起多品牌的战略规划,从而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产品的“抱团”效应[7],以实现品牌的多元化内涵发展,增强民俗艺术的文化影响力。

3.2 结合新媒体技术,促进创造性转化

实现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必须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引领,以先进完备的技术为支撑[8]。新媒体技术以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和跨时空性的特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它可以将抽象的传统技艺进行直观呈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制作工艺与制作过程,这种多维度的可视化展示成为创造性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州市民俗艺术要结合新技术来创造新的艺术文化资源,通过与科技结合,实现传统工艺与技术的保留,促进观众从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维度理解传统工艺的魅力。例如,新密花灯制作技艺可结合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技术分解花灯每个环节的制作过程,并使观众参与虚拟仿真的实践环节,促进新时代观众以新媒体为媒介,自觉加入民俗艺术的制作与创作环节。还可结合AI绘图技术,以郑州市民俗艺术为原型,生成较有特色的文创图案,促进民俗艺术转化为带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例如,开旸狮舞可结合可视化技术,制作生动的动画短片,深度还原舞狮的色彩与神态,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形象,不仅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激发了郑州市民俗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活力。

3.3 坚持改编创作,推进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只有结合现代生活才能促进民俗艺术长远发展[9]。改编与创作要紧紧结合郑州城市文化与精神面貌,打造赋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民俗艺术内容的创新并不是一味追求现代审美而舍去传统,如用来敬神祈愿的担经挑,仍要保留其传统形式。郑州民俗艺术多数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如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新密花灯制作技艺、新密葫芦烙刻、荥阳民歌、中牟箜篌、荥阳唢呐等,可以结合时代生活进行创作,展现时代精神。目前,中牟已经有箜篌的创作作品——《箜篌引》,是近年来创编的新曲子,但仍需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发挥箜篌的文化活力。在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新密花灯制作技艺、新密葫芦烙刻方面,可结合“红色文化”“郑州乡村振兴”“郑州市城市风光”“郑州市名人轶事”等进行创作。在荥阳民歌、荥阳唢呐方面,可结合日常生活内容进行编创,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词与旋律,丰富郑州市民俗艺术的表现力。

此外,在郑州市旅游文创作品中加入郑州市民俗艺术的文化符号,将传统技艺、民间故事、民间乐器等元素作为创作动机。一方面展现郑州民俗艺术的文化魅力,增强创新力度;另一方面打造旅游产业的亮点[10],吸引游客,促进郑州市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影响。在展演方式上,不仅要深化民俗仪式的文化内涵,还要结合“艺术文化节”“民俗艺术进校园”,以及市、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的“主题活动”[11],让民俗艺术真正走进人民生活,增强郑州市民俗艺术的文化影响力。郑州民俗艺术还可与大中小学教育平台结合,形成可传承、长延续的发展生态。

4 结束语

文化“两创”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指南针”。郑州市民俗艺术中的传统技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器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挖掘郑州市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坚持守正创新,结合新媒体、新技术赋予时代精神,打造文化品牌,实现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郑州市民俗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7.

[2] 耿建蕾.黄河澄泥砚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研究:评《黄河文化概说》[J].人民黄河,2022,44(5):165-166.

[3] 师玉丽,范梦茜.“场域—惯习”视角下超化吹歌的社会功能探究[J].四川戏剧,2020(2):129-131.

[4] 刘璐.“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超化吹歌考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6):181-184.

[5] 崔馨茹,张春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面临的障碍及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6):63-67.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 (21):4-35.

[7] 唐甜,钟蕾.民俗艺术在当代文化创意产品中的价值诉求[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2(6):99-101.

[8] 金泽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113-116.

[9] 曹庆华,吕忠山.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以彩调剧《新刘三姐》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3(3):146-151.

[10]张颖.民间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粤语童谣为例[J].戏剧之家,2021(34):81-82.

[11]迟燕琼,熊妮.红河流域传统舞蹈传承与发展的“两创”路径[J].民族音乐,2023(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