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2024-12-26 00:00:00王俊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1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这意味着在推进国家整体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与海洋强国战略相契合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将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海洋文化和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增强海洋保护意识,还能够促进海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我国的海洋利益。因此,构建与海洋强国战略相匹配的海洋文化和文化产业,对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海洋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掀起了蓝色的波澜,学术界各种与海洋相关的研究正在迅速增长,讨论国家和地区层面的海洋养殖发展和利用,产生了许多有见地的成果。该文综述了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文献,从海洋文化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组织研究,促进海洋事业发展。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养殖;宏观经济展望;微观地理视角;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060-04

The History and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time Culture

WANG Junxi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stablished the strategy of maritime power as one of the core strategi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which mean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culture and marine cultural industry in line with the strategy of maritime power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key rol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culture and industry will not only help to enhance th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ocean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marine protect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economy and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expand China's marine interest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marine culture and cultural industry that matches the strategy of a maritime power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marine industry.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ocean, the world has set off blue waves, various ocean-related studie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re multiplying, and researchers are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aquaculture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which has produced many insightful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marine culture in China, and organizes the research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of marine culture and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marine cult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cean.

Key words: Maritime culture; Marine aquaculture; Macroeconomic outlook; Microgeographic perspective; Bohai Rim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中国拥有着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中具有一席之地。1990年之后,“海洋文化”一词逐步进入海洋人文和社会科学之中,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在社会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中,海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正在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所以要求学术界坚持文化意识,深入海洋文化研究。

进入21世纪,人类的活动和视野不再局限于陆地,而是日益向广阔的海洋领域延伸,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了一个全面探索和利用海洋的新纪元。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背景下,海洋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中愈发显著,其对国家繁荣与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变得愈发不可估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了海洋的战略价值,多次强调海洋强国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我国要坚定地向海洋进军,不断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步伐,以海洋的广阔天地来助力国家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对海洋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坚定决心和宏伟蓝图。

1 海洋文化的深意及特质

1.1 海洋文化的深意

海洋文化是与海洋相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涵盖沿海地区居民在与海洋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偏好、艺术创作、风俗习惯。海洋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地域性。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受到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第二,开放性。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在历史上,我国沿海地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吸收了许多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第三,创新性。海洋文化具有创新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海洋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四,环保意识。海洋文化具有环保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第五,经济价值。海水养殖具有经济价值,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沿海地区的渔业、港口和旅游业等产业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第六,社会价值。海洋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强调团结协作、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海洋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居民在与海洋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1.2 海洋文化的特质

与内陆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海洋文化的独特内涵往往通过其固有的特质来展现。尽管众多学者在探讨海洋文化特征时都提及了“开放性”和“多元化”这两个核心要点,但他们的论述往往显得零散且缺乏系统性。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海洋文化的这些特征,曲金良教授以海洋养殖作为切入点,从这一产业的本质出发,对海洋文化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这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海洋文化,也为理解其深层含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一,从海水养殖的深层结构来看,它实际上是海洋本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海洋文化的基础要素。海洋文化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人与海”这一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正是在人类与海洋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着对海洋的认知、理解、发展与利用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人与海”的相互关系,是海洋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第二,海水养殖的商业化和效益。相对陆地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依赖海洋进行生产和维持生计。海上贸易、航运、远洋捕鱼等,是海洋文化的经济基础。

第三,海洋文化注重商业精神和贸易意识。海洋是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桥梁,海洋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形成了重视商业贸易、注重市场经济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海洋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海洋的广阔、深邃和神秘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独特的海洋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海洋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往往以海洋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第五,海洋文化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海洋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都与海洋密切相关。海洋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宏观视角的海洋文化

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了从开放交流到闭关自守,再到重新开发利用的历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经验和独特的海洋文明。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悠久的海洋文明受到殖民文化、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文化交流层面,更在中国海洋文明传统特质和表现形式上。面对这一挑战,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中国的海洋文化,确保它能够在新时代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意味着需要系统地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海洋发展需要的海洋文化和航海意识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未来的海洋探索和实践活动。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文化自信,还能为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考古学的发掘发现:人类最早涉足海洋渔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九千年前,这一发现揭示了早期人类与海洋之间深厚的联系和悠久的传统。从河姆渡文化时期航海史的开启[1],到春秋战国时期海上旅游、海洋崇拜等海洋文化符号标志显现[2],再到秦朝徐福东渡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繁荣[3]。郑和的“七次西行”标志着中国海洋文化大规模普及的开始,出现了当时中国开放兼容的海洋文化,如海上贸易、政治经济、航海技术、文化艺术等[4]。这些深厚的历史经验,是今日海洋文化繁荣与海洋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明清时期中国所采取的海上禁运政策,自郑和时代之后的海洋文化发展严重迟滞,原本繁荣的海运业也逐渐走向衰落,这无疑为中国海洋事业的进一步壮大带来了挑战。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重新定位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要务。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正式提出,中国将海洋的发展提升至战略层面的高度,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国家海洋发展及海洋科技政策文件,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示着繁荣的海洋时代即将到来。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省沿海城市纷纷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积极谋划建设大型海洋省市,旨在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和海洋文化的振兴。随着这些举措的推进,人们的海洋意识逐渐恢复,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助于重塑我国作为海洋强国的形象,也进一步推动了海洋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如今,海洋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发展和平海洋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海洋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作为海洋大国要将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和“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打造多元化、多路径的创新平台,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3 微观视角的海洋文化

中国以其辽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被誉为海洋大国。其漫长的海岸线和富饶的海岸带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体而言,中国大陆的海岸线长18 400 km,岛屿岸线则伸展至14 247 km,二者相加,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 600 km,这一距离跨越了广阔的22个纬度带。

从海岸基线向海洋延伸10 km,同时从海岸线向海洋深处伸展至10 km等深线时,这片广袤的海岸带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这一比例充分显示了其重要性。更令人瞩目的是,全国约40%的人口和高达60%的国民生产总值都集中在这片富饶的海岸带地区。这不仅彰显了海岸带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核心地位,也体现了海洋资源对国家繁荣和人民福祉的深远影响。

3.1 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研究概貌

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繁荣的地理区域,涵盖了渤海全部及黄海部分沿岸的广大地域。这一区域的经济活力源自其内部各地之间的紧密合作、横向联合与优势互补,为整个区域创造了无限的发展可能。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环渤海地区被明确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旨在加速其开发与开放进程。同时,国家有关部门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并为之制定了专门的区域规划,以确保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中国的海洋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其中东海文化和蓬莱文化等便是其璀璨瑰宝,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精髓,更为山东地区的海洋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为今天继续发展和传承海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灵感。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在海洋文化研究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岛地理位置和文化上都优越,因此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教文化、水上运动等企业蓬勃发展[5],蓝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王赛时的《山东海疆文化研究》全面呈现了山东省海洋文化的历史,构建了海洋文化区域研究的立体框架[6],为山东等地海洋养殖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

3.2 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文化探索概览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洋文化,乃是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独特海洋传统的汇聚之地。这一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西与长江相连,南北则与京杭大运河相接,使得来自北方与南方的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加之城市开放包容的特质,引进了多种西方元素,中西文化的交织融合,赋予了长三角海洋文化独特的魅力和风貌。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长三角地区的海洋文化内涵,也使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引进了“滨海港发达文化”,具有“沿海地方文化融合以及现代中外文化并存”[7]的特征。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璀璨明珠,以其非凡的活力、开放的胸怀和卓越的创新力,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地,更是全方位开放格局中的核心引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更是为了加强经济集聚、促进区域间的紧密连接,以及提升政策协同的效率。这一举措对引领全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言,具有无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长三角地区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这种不均衡性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海洋文化发展的差异,以及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不平衡。这既是一种挑战,也为长三角地区海洋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机遇。李立鑫、瞿群臻强调,海洋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生态文明认知度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足等问题,倡导走“科技+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提出建立创新与产业发展联合体系的政策建议[8]。

4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探索方向

综上所述,近些年我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但是海洋文化的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化。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两者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海洋文化也不是简单的海洋加文化[9]。现有研究大多数基于这种对立方法,而忽略了海洋文化的完整性。此外,海洋文化研究还分为海洋史、对外贸易、中国外交关系等。由于当前学术界的学科界限明确,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不足,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态势。这导致我国亟须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以整合不同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而全面深入地探索海洋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尽管中国沿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但在实际利用上却存在诸多挑战。目前,海洋文化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组织节庆活动、文化娱乐和体育赛事等形式,而缺乏将海洋文化优势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或服务的能力。这反映出我国在海洋文化和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薄弱,亟须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以推动海洋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化发展[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海上力量建设的重要性,这与海洋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海水养殖等海洋领域的研究兴趣愈发浓厚,旨在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回顾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种主要文明形式的演变: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徐福东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的“七次西航”,都是中国海洋文化深厚历史底蕴的生动体现。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彰显了中国人对海洋的勇敢探索,也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坚定地走在了发展的道路上,这条道路与海洋紧密相连[11]。海洋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地理优势,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已经从一个地理上的海上强国逐渐转变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上强国。

面对未来,中国有着更高的目标——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须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等。我国还需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面对全球海洋环境日益严峻的问题,中国海洋文化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使命。要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海洋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海洋环保意识。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海洋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徐晓望.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J].学术研究,1998(3):93-97.

[2] 陈智勇.试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海洋文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27-131.

[3] 李惠生.中华海洋文化的历史及其辉煌成就:从远古时代至公元1433 年的考察及评价[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57-60.

[4] 马志荣,薛三让.后郑和时代: 中国海洋文化由开放走向内敛的现代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21-125.

[5] 刘丽,袁书琪.中国海洋文化区域特征与区域旅游开发[C]//国家海洋局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314-419.

[6] 曲金良,徐娜娜.区域海洋文化立体研究的范例:读王赛时《山东海疆文化研究》[J].东岳论丛,2008(1):208.

[7] 王苧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3(10):187-190.

[8] 李立鑫,瞿群臻.长三角区域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6):219-223.

[9] 刘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再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5):73-77.

[10]韩兴勇.利用上海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4):635-640.

[11]祝丽云,何枫,李维国.基于SWOT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河北秦皇岛为例[J].资源开发与管理,2014(5):59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