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以来,科技的加持使国产动画电影有效借助非遗元素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这既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内涵,又有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该文聚焦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通过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认为其在表现民间题材内容时,视觉方面汲取民间传统技艺和美工工艺等非遗元素,丰富了人物造型、场景道具等呈现设计;听觉方面汲取民乐、器乐和戏曲曲艺等非遗元素,丰富了音乐的呈现设计。在对非遗元素进行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融合传承中,国产动画电影深具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获得了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非遗元素;文化传承;创新表达;呈现类型;呈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J954;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a)-0049-06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in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in Recent Ten Years
CHEN Shijian, CHEN Bao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bless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have ushered in a new upsurge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effective us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which not only enrich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ilms, but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in the past decade. Through text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other methods, it believes that when displaying folk themes, they draw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such as traditional folk skills and art techniques, which enrich the presentation design of character modeling and scene props. In the aspect of hearing, it absorbs "intangible heritage" elements such as folk music, instrumental music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enriching the presentation design of music. In the innovative fus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domestic animated films have deep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ve gained the vitality and vitality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and spreading Chinese voic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Domestic animated film; "Intangible heritage" elem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Innovative expression; Presentation type; Presentation mode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国产动画电影创作较之过去取得了新的突破,进入一个更加繁荣的时期。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电影广泛撷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中的一些元素,从中获得诸多灵感和启发,不仅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感知与视觉享受,给其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而且将浓厚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融入当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在丰富国产动画电影创作艺术的同时,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纵观近百年中国动画电影史,典型人物的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在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该文聚焦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探讨其中非遗元素呈现的类型及方式,以期为国产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提供有益的借鉴。
1 非遗元素的呈现类型
2013—2023十年间国产动画电影作品数量很多,笔者通过对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TV和B站五大主流视频平台展开数据统计,发现该时期主要播放了330部知名国产动画电影,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基于此,笔者首先对这5大主流视频平台播放的330部知名国产动画电影进行题材分析,发现它们涵盖历史、爱情、奇幻、青春、喜剧、动作等多种题材。其中,不同程度借鉴了非遗元素的国产动画电影有54部。其次,笔者进一步对这54部国产动画电影中呈现的非遗元素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相关非遗元素的呈现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人物造型、场景道具、动作设计及音乐设计等方面,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1.1 在题材选择方面
国产动画电影多取材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并且在这长期的流传中不断发展的口头文学,包括了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和长诗等类型[2]。笔者统计分析的54部国产动画电影主要借鉴了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非遗元素,而且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将其改编成了符合现代价值与审美需求的中国故事。
1.2 在人物造型方面
国产动画电影多点缀民间传统技艺元素。其中,剪纸、雕塑、刺绣等手工艺,以及版画、年画、书法等书画艺术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现象,体现了中国美学精神和民族文化,将这方面元素融入动画电影的人物造型设计中,不仅增加了人物的美学色彩,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有特色。而曲牌体戏曲元素的借鉴则丰富了动画电影人物的造型。
1.3 在场景道具方面
国产动画电影多采用传统美术工艺,主要是水墨工艺。水墨元素的融入,一方面使电影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水墨美术技法的运用使电影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此外,其他绘画元素和建筑元素也在场景道具设计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电影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1.4 在动作设计方面
国产动画电影主要运用了非遗十大类型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这两类元素。其中,中国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相关元素的融入为故事情节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各种民间游戏、杂耍等游艺元素的融入,为故事情节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而各种高难度、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技巧元素的融入,则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紧张刺激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力。
1.5 在音乐设计方面
国产动画电影主要汲取了民乐、器乐、戏曲曲艺等传统音乐元素,这些非遗元素运用较为常见,除直接在电影情节中运用传统器乐演奏外,主题曲、插入曲和片尾曲中多有运用。其使用烘托了电影氛围,促进了剧情发展,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综合来看,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对以上各类非遗元素的呈现主要体现为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融合使用。在对其展开深入而具体分析时,笔者对以上非遗元素的呈现方式秉持的基本认知思路是,动画电影题材选择对非遗元素的呈现往往对电影主题有导向性影响,且对整部电影非遗元素的汲取具有统领作用。所以,非遗元素在人物造型、场景道具、人物动作、音乐背景等方面的设计呈现,则是围绕题材选择(或电影主题)展开,对其进行强化或烘托。因此,关于近十年国产电影中非遗元素的呈现将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2 非遗元素的视觉呈现
一部电影的好坏取决于该电影是否能在视觉上给现代观众带来冲击感,引起他们的共鸣,给他们带来一种独特的体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电影在视觉呈现方面做得精妙绝伦,可以说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但电影总体上反响平平无奇,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电影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美感,而没有深层的思想文化共鸣。因此,整部电影的视觉呈现是有技术、无内涵,没有特色可言,也就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国产动画电影对非遗元素的青睐一定程度解决了视觉呈现方面的内涵与特色难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调配使用非遗元素不仅使动画电影的画面充满美感和动感,而且使观众从中体味到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2.1 动画人物造型设计
真实、生动的人物造型设计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动画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首先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形象,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想象并理解电影角色,使其获得电影情节发展的沉浸式体验。其次,可以辅助表现角色性格,强化并推动电影情节发展。最后,可以借助细节营造电影氛围,引导观众感受角色性格和情节特点。
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人物造型中非遗元素的呈现主要体现在面部设计方面,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创新,使得整部电影既充满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色彩[3]。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人物造型设计吸收了年画中常用的红、黄、绿、黑等色彩,以及戏曲脸谱设计的一些元素,塑造出鲜明的民族形象。如孙悟空的造型设计不仅保持了戏曲面孔的传统形态,而且融入了当代抽象的形体,将“桃形脸”改为“马脸”,对人物形象进行了一次大突破。这种设计既能给人新鲜的观感,又能加强角色的个性特色。再如,大反派混沌大王的形象设计以黑色为主色调,辅以白色的面庞和配饰,这一设计采用的是中国传统京剧脸谱,京剧中白脸是奸邪小人的代表,这样的设计轻而易举地勾勒出了混沌大王严肃冷血、奸诈多疑的性格特征。
近两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再世妖王》,孙悟空的面部塑造同样也加入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其眉眼、印堂上有一种黑色物质,肩膀上有红绿撞色绣片,这很符合电影重点体现孙悟空少年精神成长的主题。这一电影形象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使观众了解孙悟空性情急躁,但疾恶如仇、机智善战的性格特征。
2.2 动画人物动作设计
人物动作设计是动画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精当的人物动作设计能够赋予角色以生命和个性,帮助电影塑造出不同性格、背景的角色形象,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给电影作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
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在人物动作设计方面,首先融入了传统杂技技艺元素。如《阿凡提之奇缘历险》这部电影融入了“达瓦孜”这一传统杂技,“达瓦孜”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高空走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杂技表演,表演者利用自身具备很强的身体平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出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电影对其的展现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而且为塑造阿凡提这一机智人物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其次,展示传统游艺活动。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刻画英雄哪吒时,将其心路历程穿针引线到传统民族游艺“毽子”活动中。电影中出现两次哪吒踢毽子的画面,第一次展示的是哪吒在母亲的陪伴下,从刚开始的不分善恶到开始理解人世间的情感;第二次则是哪吒作为魔丸的载体开始体会并学习人的温柔等情感,其理性情感得到了升华。这也是哪吒从魔走向人的关键过渡时期,他真正实现了思想的转变,一个重情重义、舍己为人的哪吒形象由此立起来了。
最后,表现传统体育运动。电影《雄狮少年》中的人物动作设计主要围绕“舞狮”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展开,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主角阿娟开始舞狮时步伐沉重、动作迟缓,体现了其内向自卑的性格特征。随着剧情的展开,阿娟舞狮的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得非常有力量,特别是最后的舞狮大赛中,他的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感、节奏感,让观众既充分感受到了舞狮的魅力和震撼,也看到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阿娟形象。
2.3 动画场景道具设计
动画电影的场景道具是指人物经常使用的物件及陈列摆设的物件。根据道具在动画电影中的功能,一般可分为陈设道具、贴身道具等。其设计通常以真实世界作为参考,首要目的是创造出讲述电影故事的时空背景。
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特定场景道具的使用和布局,通常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首先,营造逼真、壮观的氛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电影《风语咒》在场景制作上,玖宫岭、孝阳岗等场景中单是建筑就有着上百个模型,每一栋房屋、每一件道具都是按照中式古代建筑和生活实景设计的。观众所见房屋是斗拱结构、榫卯结构等传统建筑方式,旧而不脏;两侧店铺旗幡招展,人来人往,店中伙计路边接待,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商业活动模式;斗笠、旗幡、灯笼、酒坛、屏风、篆刻印章、粗制大碗茶等古代特有中式物件的出现,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的呈现,处处彰显着浓郁的中国风。
其次,促进动画角色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性格、身份和能力。如在《大护法》中,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占据很大比重,大到花生镇的外观风貌、小到房间内的屏风勾画,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韵味。而水墨风格的背景设定,既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生动地描绘出来,也能够简单、清晰地将动画主题、场景勾勒出来[4],如花生镇的设计充盈着阴暗和压抑,与“花生人”们被剥削和压迫的命运相呼应。而主角大护法所在的反抗组织则位于一个明亮、宽敞的地方,象征着正义和希望。
再次,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期待和惊喜。如《白蛇:缘起》中的宝青坊是一处具有神秘色彩的场所,里面陈列着各种神奇的法器和道具,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魅力,还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其中,白蛇在宝青坊中获得了一件能够感知前世今生的法器,这件法器帮助她逐步揭开了自己与许仙的深厚缘分。可以说,宝青坊的存在不仅为电影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辅助解释故事情节,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剧情。如《雄狮少年》的开头巧妙地运用了水墨绘画的手法[5],为观众展现了舞狮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镜头中,一头鼻尖染红的狮子灵活地穿梭于水墨渲染的山林之间,当它踏入喧嚣繁华的闹市时,都市舞狮的场景随之跃然眼前。在震耳的鞭炮声中,水墨舞狮变换着各种动作,神态与动作栩栩如生。这段流畅自然的水墨舞狮动画令人赞叹不已。
3 非遗元素的听觉呈现
音乐是动画电影在内的绝大多数电影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为观众营造独特的情感体验与观影氛围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中,非遗元素的听觉呈现主要体现在音乐方面。
首先,具有非遗特色的音乐元素可为动画电影带来丰富的音乐风格。如民族音乐、民间歌曲等提供的独特旋律和节奏,使动画电影更具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其次,具有非遗特色的音乐元素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可以丰富动画电影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后,具有非遗特色的音乐元素为动画电影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与现代音乐手法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音乐背景。
依据动画电影音乐使用的角度,为了便于展开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中非遗元素的呈现分析,笔者主要从音乐出现的形式角度切入,将动画电影音乐分为表现性呈现和功能性呈现两种类型展开分析[6]。
3.1 动画音乐的表现性呈现
音乐的表现性呈现是指让观众能够完整地在电影画面的欣赏过程中,直接感受到具有“声音来源”的音乐,如电影中人物的直接歌唱、乐器的演奏、曲艺的表演等。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特别是当音乐与角色的动作和情感相匹配时。
《大鱼海棠》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人们沉浸在京剧演绎情境中,被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精湛绝伦的表演所吸引,周围一群小朋友在嬉戏打闹,玩着躲猫猫的游戏。此时,京剧演绎渲染的是安静宁和的画面,而嬉戏打闹渲染的是即将发生的危机,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京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民族特色,而且与电影的情节相互呼应,烘托了剧情的发展。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充满热血与感动的动画电影,其中,哪吒的出生以及三岁生辰宴上的民乐队演奏场景为影片增色不少。在哪吒出生的场景中,民乐演奏的乐器主要由古琴、排笛、萧、笙、小鼓和钲组成,这些乐器的音色各具特色,古琴深沉悠扬,排笛清脆悦耳,萧带着一丝忧郁,笙悠扬高亢,小鼓欢快活泼,钲则庄重肃穆。这些乐器的组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世界。而在哪吒的三岁生辰宴上,民乐队再次奏响了欢快的乐曲。与出生场景中的乐曲相比,这次的乐曲更加活泼欢快,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与宴会的热闹场景相得益彰。然而,这种欢乐的氛围却与即将发生的不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影片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电影中的场景音乐呈现与画面、情感相互呼应,成为影片情感表达的重要部分。这种通过民乐队演奏来展现中国民乐多变性的手法,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视听体验,也为影片的情感表达增色不少,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动画电影。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音乐无疑为电影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深度。特别是在混沌妖王献祭的剧情中,妖王戴着巾帽,在祭祀时演唱的地道昆曲《祭天化颜歌》,不仅旋律幽怨婉转,而且充满古韵。这种音乐风格的选择,使妖王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为情节发展增添了神秘和紧张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妖王在演唱时的身段配合,更是将昆曲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联想到京剧中的姜派小生,既有优雅的风度,又不失内在的激情。这种独特的风格让观众既在视觉上得到了享受,也在听觉上获得了满足。
3.2 动画音乐的功能性呈现
音乐的功能性呈现是指观众不直接从电影画面中获得音乐来源的感受,而是在电影插曲、片头曲、片尾曲等侧面的烘托中感受电影氛围。这种呈现方式的运用比较常见,它能很好地融合电影剧情,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在插曲设计方面擅长将民间非遗器乐和戏曲音乐元素相融合。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了渲染主题而使用的插曲中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箫的轻灵、唢呐的悠扬、二胡的悲伤[8],它们相互配合,将人物、动作、语言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独具特色。通过对插曲的巧妙安排,用音乐节奏体现了哪吒戏剧性的经历,使整部电影的场景音乐与电影情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音乐的感召下,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哪吒的情绪变化。又如,《豆福传》巧妙地运用了民间乐器和戏曲音乐配合电影的情节发展和场景变化[9],增强氛围烘托效果。影片开篇即以中国鼓乐为背景音乐,瞬间引领观众沉浸于浓郁的中国风情之中。随后,在介绍背景时,除了鼓声,影片还融入了笛子和长号的演奏,营造出一种波澜壮阔、气贯长虹的氛围,与情节相得益彰。而在后续的打斗场景中,京剧打击乐的运用更是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打斗的紧张与压迫感。
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在片头、片尾曲设计方面擅长融合多种民间非遗器乐音乐。如《白蛇:缘起》为了丰富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在片头曲中融入了古琴、竹板和笛子等传统乐器[10],古琴的音色深邃古朴,它时而低沉深厚、时而又清亮高亢。竹板的音色清脆而富有节奏感,为整首曲子增添了生动的韵律感。笛子的音色悠扬飘逸,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柔和细腻。这些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既有古时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激情,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片头曲的旋律也融入了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曲调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配合其他片头曲的运用时,不仅丰富了影片的音乐元素,更增添了影片的文化内涵色彩。
《雄狮少年》则在片尾曲设计中运用了同样的方式,其片尾曲仿佛一幅精美的广东民俗文化画卷,短暂的几分钟旋律内,让观众领略了广东地区独有的醒狮鼓乐。鼓声震天,激昂热烈,仿佛一群雄狮在旷野中奔腾,展现出无比的活力与激情,充分体现了影片的地域特色。此外,民间小调也巧妙地融入其中,悠扬动听,旋律优美,仿佛带领观众走进广东的乡村田野,感受到那浓厚的乡土气息。可以说,《醒狮少年》呈现的古老又时尚的非遗元素升华了影片的文化内涵,使其具观赏性。
4 结束语
将非遗元素融入电影的模式早在20世纪就初现端倪,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获得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助力非遗元素在国产电影中动态传承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态势。笔者着眼近十年国产动画电影中的非遗元素,在统计分析其呈现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具体的呈现方式,认为非遗元素和动画电影的结合不仅是继承和发展非遗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且能使国产动画电影更具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发挥着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松,黄小希.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J].智慧中国,2018(8):6-9.
[2] 陈淑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36.
[3] 李珊.《大圣归来》:传统美学与现代性的融合[J].电影文学,2016(12):121-123.
[4] 夏明扬.探析中国风动画写意艺术特点:以动画电影《大护法》为例[J].戏剧之家,2019(22):105,107.
[5] 高湘琳.中国动画电影中的非遗元素表达[J].视听,2022(5):99-101.
[6] 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7] 胡永强.电影《大鱼海棠》中民族音乐的应用[J].四川戏剧,2020(9):75-77.
[8] 徐婉婷,王晨.国漫电影音乐的内在属性探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为例[J].艺术教育,2021(11):102-105.
[9] 王潇琳.浅谈动画电影《豆福传》中配乐特点[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8):43,42.
[10]万雯昕,李令春.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国产动画电影的音乐建构[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5(2):64-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