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及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金融体系定位,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历程中,以其灵活的制度安排,始终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新的历史背景下,信托业的发展又迎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近年来,由于严格的监管约束,传统的信托融资类业务受到限制,信托业已经处在加速回归业务本源、全面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信托业如何明确自身定位和功能,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信托公司在当前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结合实际业务经验,对信托公司在新三分类政策背景下,如何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增长,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信托公司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信托行业已走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一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显著的发展阶段。首先是探索扩张阶段(1979—2000年),以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为信托公司恢复经营的主要标志,这一阶段由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监管框架尚未形成,信托行业缺乏规范的快速扩张带来了行业发展乱象,也导致了五次大规模的行业整顿与清理行动。第二阶段为制度规范阶段(2001—2007年),以“新一法两规” 相继出台为标志,信托业法律基础框架得以全面构建,信托公司纷纷展开了对各种业务模式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深入探索与积极尝试。第三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7年),这是信托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年黄金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产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在2017年末达到巅峰,总计达到26.25万亿元(江龙,2022)。然而,在这迅猛增长的背后,信托功能定位的模糊性、顶层设计的缺失及业务边界的不清晰也为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第四阶段为转型调整阶段(2018年至今),随着资管新规的发布和信托三分类的出台,信托行业开始进入回归本源的转型发展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信托公司须逐步明确行业定位,开始进入回归本源、寻求新增长点的转型发展阶段。在当前信托业转型发展阶段,信托公司面临的新形势更加复杂也更具挑战。
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同时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更加明确,这对以经营风险为主的信托公司而言,增加了运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信托行业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信托行业内部亦存在诸多挑战。业务模式方面,传统以融资为主的业务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动力,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风险管理方面,尽管近年来信托行业在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在新兴业务领域如标品信托、服务信托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合规管理方面,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对信托公司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市场资管同业竞争加剧。当前大资管行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态势,信托公司与银行理财子公司、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在资管行业存在一定同质化。信托公司需要发掘差异化竞争策略,培育自身的特色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信托行业的监管日益严格。自资管新规下发以来,监管政策不断收紧,推动了信托业的转型进程。2023年《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信托三分类”)、《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等密集出台,都引导信托业走转型之路。
综上所述,信托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内部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的问题、合规经营的考验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信托行业需要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信托公司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
聚焦布局资产服务信托,重塑行业功能定位。2023年原银保监会发布了信托三分类,将信托业务划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别共计25种业务类型。其中,资产服务信托涵盖了财富管理服务、行政管理服务、资产证券化服务、风险处置服务和新兴资产服务五大领域,共计19个细分类型,占据了业务类型的75%以上。这一新的业务分类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引导信托公司回归本源、推动转型发展的核心思路和坚定信心。信托三分类的出台标志着信托行业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陈进,2023)。
在信托三分类中,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排位最前、覆盖类型最广、内涵最丰富,这表明财富管理将是未来信托业最具制度优势、最具发展前景的转型方向(李博,袁吉伟,2024),特别是将服务门槛降至100万元的家庭服务信托,更是金融工作“普惠性”“人民性” 的重要体现,引导信托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充分发挥其风险隔离的法理属性,和跨市场资产配置、账户管理的金融属性,以信托特有制度优势发挥其在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从服务信托创新实践来看,在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方面,家族信托及家庭服务信托规模增长十分迅速。近年来,我国家族信托业务创新不断推进,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我国家族信托的存续规模约为5500亿元,较上年增长34%,资产配置类别也更加多元化。此外,信托三分类发布以来,家庭服务信托作为“普惠版”的小家族信托,让专属信托账户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体,也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在风险处置服务信托方面,已落地的海航破产重整专项服务信托对信托业转型发展及风险处置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此类信托通过专业的风险评估和资产重组策略,聚焦于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的处置,有效解决了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问题,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助力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大力发展标品投资信托,助力经济结构调整。证券市场是信托业转型主战场,是资产管理时代金融机构进行资产配置布局的主要方向之一。证券市场标准化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等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参与,标品信托即以此类资产为主要配置方向。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培育金融市场投资能力并大力发展标品信托已在各家信托公司形成共识。信托公司参与证券市场是其业务多元化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并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选择。
从债券市场来看,我国信用债市场约150万亿元的市场容量,且标准化债权资产兼具流动性、收益性、多元性,不同期限、产业、信用等级、收益率等,可满足各类型委托人的资产配置需求;从权益市场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健全,除了重视债券投资外,部分信托公司积极探索股票市场、股权市场投资,丰富标品信托产品投资策略,在当前金融供给侧改革及降杠杆的背景下,为直接融资市场提供了长期限资金支持。
从标品信托创新实践来看,投向证券市场、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占比持续提升。根据信托业协会披露数据,2023年4季度末,资金信托总规模17.38万亿元中投向证券市场规模合计为6.6万亿元,占比38%,较3季度末增长14.85%,上升3个百分点;与2022年4季度末相比,增长51.52%,占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可见,信托公司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布局证券市场力度空前,作为机构投资者主动把握金融市场投资机遇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培育专业化的资产管理能力(陈友平,仲崇岚,2023)。
积极探索产业投资信托,适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随着经济逐步适应新常态,传统的投融资模式在应对市场多元化和精细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时已难见成效。信托公司积极涉足产业投资或产业基金投资,不仅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还有效推进了资源配置。在服务“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发挥了效能,推动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践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外,对于重点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信托公司可充分发挥灵活的制度优势,发挥好信托在信用风险管理、交易结构设计和非标债权、股权、债券、基金等领域的投资经验,通过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资金支持方式,或基金投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金融产品,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新迭代传统信托业务,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适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从产业投资信托创新实践来看,信托公司正在逐步从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过渡到权益融资方式,目前信托公司参与的产业基金类型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区域城建基金、专项产业基金及综合产业基金(谷晓明,2018)。已有信托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进行产业基金管理和资金募集,助力当地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发展,实现资源和信用的共享。
也有信托公司与PE投资机构或具有产业背景的上市公司合作,发挥各自在资产获取、资金募集和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
推动信托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重塑业务经营模式。信托三分类实施以来,已引导信托公司经营结构加快调整,由传统以“影子银行” 为主的融资类展业模式进入主要依靠专业化服务拓展市场的新阶段。政策引导已初现成效,2023年“三分类” 中占比最大的资产服务信托成为各家信托公司的集中发力点,当年下半年全行业新成立的信托产品中资产服务信托占比已超过57%,推动了信托业务的创新和多元化,也为信托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但从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信托公司财报数据来看,信托公司营业收入及盈利均呈现下降态势。因此,面对新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信托业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经营理念,重塑一整套符合信托功能定位特点的经营模式,把信托制度禀赋优势真正转化为信托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优势,重点提升服务内涵和价值,培育形成可复制的盈利模式,把规模增长转变为质效提升。
优化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信托公司在业务转型的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应不断完善“三会一层”治理体系建设、“三道防线”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实现“标准、评估、纠偏、调整”的闭环管理流程,强化风险管控力度,最大限度发挥特定领域风险管理的专业化、集约化管控优势。优化信托公司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机制,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信托公司在策略制定、风险防控、内部治理、合规文化建设及应急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在业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风控工作系统性、前瞻性,从风险的识别、监测、预警等各方面,形成覆盖业务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能力。
打造财富管理能力体系。信托公司财富管理的核心在于其利用横跨多市场、多空间、长时限的制度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管理的专业性和效率。搭建以“资产配置+受托服务”为核心的能力新体系,提升产品设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托公司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语
我国信托行业在四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信托公司应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适应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及产业升级需要,推动业务、产品及服务的转型创新。同时,在遵循政策导向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以适应新时代的金融环境和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江龙.以服务为抓手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J]. 金融博览,2022,(13):50-52.
[ 2 ]陈进.家庭服务信托发展展望[J ].中国外汇,2023,(18): 66-69.
[3]李博,袁吉伟.家庭服务信托的特点及模式[J]. 中国金融,2024,(7):63-64.
[4]陈友平,仲崇岚.新时代信托公司转型探索—— 兼谈信托公司标准化投资[J ].中国银行业,2023,(12):58-60,79.
[5]谷晓明.信托公司转型试水产业基金[J].理财,2018,(5):62-63.
(作者单位: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控制部)9766392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