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禁区”哀牢山

2024-12-25 00:00:00马志飞
百科知识 2024年23期

国庆节期间,哀牢山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红网络。原本默默无闻的原始森林,因为一名博主的探险视频,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视频中,这位博主为了寻找一种罕见的浅蓝色矿物—异极矿,孤身闯入哀牢山深处,其惊险刺激的旅程让网友们大呼过瘾。哀牢山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和危险,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禁区”呢?

现实版“云南虫谷”

在《鬼吹灯》系列小说中,有一个虚构的神秘地方—云南虫谷。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深山老林之中,是古滇国献王墓的所在地。那里地势险峻,气候多变,瘴气弥漫,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和复杂的地下河道以及众多诡异生物和机关陷阱,都将云南虫谷变为一个危机四伏、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类禁区”。周边居民谈之色变,不敢轻易踏足,反倒是外地游客常来此寻宝,结果全都有去无回。

当哀牢山突然在国庆长假期间“火”起来之后,网友惊呼这就是现实版“云南虫谷”,纷纷前往这个新的网红打卡地拍写真、做直播,一度造成当地交通拥堵。其实,哀牢山并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道绵延500千米的巨大山脉,它位于云南省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不仅是云南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哀牢山群山各山峰的海拔多在1500~3000米,其中最高峰海拔3166米。

哀牢山地理区位示意图

单从名字看,“哀”和“牢”两个字可能会让人觉得这里是个不吉利的地方。实际上,它的名称来源于古哀牢国。史料记载,公元前5世纪,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以勐掌(今保山)为中心,存在一个名为哀牢的原始部落。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征服云南高原后,将这一地区称为哀牢国。如今的哀牢山正是当时哀牢国的东段界山,并因此而得名。还有的说法认为,哀牢山的称呼源自当地彝族人的语言,意思是“虎豹出没的地方”。《明史》中记载:“保山县,东有哀牢山,本名安乐,夷语哀牢。”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曾在《军中行路难》一诗中写道:“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哀牢山绵延千里、绝壁陡峭的地形地貌以及荒凉贫瘠、人迹罕至的环境特征。

或许骆宾王的诗句只是为了形容前往哀牢山的旅程之艰难,表达自己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而已,因为真实的哀牢山并非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元代学者袁桷在一首词中称:“哀牢夷,苍山叠翠云无梯。”明代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中也记载:“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即哀牢山也。”由此可见,哀牢山上不仅植被茂密,而且随着山势逐渐升高而呈现出层层叠叠的特点。生态学家调查发现,哀牢山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原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呈现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形成了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带。这里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发现高等植物1500多种、野生动物800多种,其中不乏绿孔雀、短尾猴、西黑冠长臂猿等珍稀物种。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跨云南3州(市)6县(市),即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普洱市的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玉溪市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总面积677平方千米。

危机四伏的地理环境

哀牢山被称为“人类禁区”,或许与它流传已久的各种离奇传说有关,但真正的原因则是这里有着极为复杂的地形、变化无常的天气以及浓度较高的有害气体。

哀牢山红河第一湾

哀牢山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带,从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至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地壳抬升,形成了如今这种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当地既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有深不见底的峡谷,还有蜿蜒曲折的河流和密不透风的森林。这种地形特征使得哀牢山的地质条件极不稳定,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此外,哀牢山地区还分布着多条断裂带,其中最大的一条是山体东部的红河断裂带(又称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沿着这条断裂带,山体下切较陡,相对高差大,山体西坡则较平缓。如果探险者闯入哀牢山,需要穿越密林、翻越峻岭、涉过溪流,每一步都面临着未知的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深渊或迷路。

哀牢山位于显著的季风气候区,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当地降雨充沛,云雾的生成与消散频繁而迅速,这里的垂直地带性特征,让山中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进一步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常常出现云来一阵雨、风去雾满山的情况,令人难以预测。而且,在雨雾天气下,哀牢山中的能见度极低,容易让人迷失方向。2021年11月13日,4名地质队员从云南普洱市镇沅县进入哀牢山腹地进行野外作业后失联,经过相关部门数日全力搜救,最终找到他们时,4人均已遇难。专家调查后认为,队员们遇难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爬山导致体力消耗过大,以及事发区域出现瞬时大风、气温骤降等原因造成人体失温。

关于“11·13镇沅哀牢山失联事件”,也有专家认为,这4人或因山中不明气体中毒而致遇难。古人把南方山林间的湿热空气称为瘴气,也有人称之为瘴烟、烟瘴、蛮烟等,并认为瘴气是传染疾病、瘟疫的病源,即“瘴疠”,内病为瘴,外病为疠。例如,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就有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为避开瘴气而特意选择在五月渡泸水的精彩故事。从科学的角度看,瘴气并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有毒气体,而是原始森林中自然形成的水汽、死水和沼泽中腐烂的动植物产生的气体混合物,其成分主要包括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这些气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于挥发和聚集,从而形成所谓的瘴气。在热带原始森林或低洼地区,由于气流不畅和死水沼泽的存在,瘴气可能更严重。尤其是夜晚,浓雾密闭的环境里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人一旦长时间在这样的山林中行走,很有可能因为缺氧而失去意识,最终造成失温甚至离世。

迷雾重重的异常现象

网络上传言,哀牢山还有一种神秘现象—大地磁场强度异常。有专家指出,如果山体出露的岩石中含有磁铁矿等大量带磁性的矿物,有可能造成区域磁场强度异常,即所谓的“指南针失灵”,这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也是地质工作者寻找磁性矿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地质专家调查发现,哀牢山确实存在着一条巨大的磁性异常带,它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并略向南弯曲,长达500千米以上,宽约10~30千米。不仅如此,哀牢山中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山体主要由砂页岩、石灰岩及各类变质岩构成,其中蕴藏着铁、铜、锰、金、锡等多种金属矿,磁性矿物的不均匀分布也会导致局部磁异常,使得人们无法依靠地质罗盘来确定方向,从而大大增加了探险者在山中迷路的风险。

至于网上热议的哀牢山可能存在蛟、蟒蛇等体形庞大的生物,真相尚不得而知。早在元朝时,一位名叫方回的诗人就曾这样写过哀牢山:“雾毒飞鸢堕,风腥巨蟒过。”意思是,哀牢山中不仅有毒性强烈的瘴气,而且存在令人恐惧的巨蟒。近些年来,常有探险者和当地居民声称,在哀牢山地区见到过诡异的生物或听到过奇怪的叫声,上述传闻虽未经证实,但无疑增加了哀牢山的神秘感和危险性。前不久,一位网红博主发布的两段独自进入哀牢山的视频显示,森林深处不时显现的朦胧影像疑似某种凶兽,让观众们浮想联翩,但该博主解释说这些影像实际上是手机拍摄画质不佳造成的光影效果而已。另有一段源自哀牢山里的监控设备拍到的视频显示,在连续16个小时的监控中,相继有白腹锦鸡、赤麂、黄喉貂、食蟹獴、野兔、豹猫、豪猪、果子狸、黑熊等多种动物出现在镜头中。由此可见,哀牢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确实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甚至包括一些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也可能存在一些由于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或生活习性特殊而难以被人类发现和了解的动物。

“人类禁区”变“网红景区”

尽管哀牢山充满了危险和神秘气息,但并非完全不能涉足。历史上,一条以茶叶和马匹交易为主、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商品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就穿越了哀牢山腹地。

哀牢山中长满青苔的茶马古道

据历史学家考证,茶马古道主要分为三条主线: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同时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其中,滇藏道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经过大理、丽江等地,进入西藏,直达拉萨。哀牢山就是滇藏道主线穿过的重要路段之一,古称迤南大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繁盛于明清时期,历史上,每天都有大量骡马和商人经过,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商贸通道,被誉为古代南方的“丝绸之路”。

迄今为止,哀牢山茶马古道还完整地保存着长约8千米的遗址,其中包括“马踏石穿”“千家寨”“炼铁炉”等历史遗迹。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哀牢山茶马古道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了南恩瀑布、陇西世族庄园、石门峡、大磨岩峰、大雪锅山等旅游景点。游客在茶马古道上徒步,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可以欣赏到绝美的自然风光。

南恩瀑布

此外,哀牢山还开发了较为成熟的金山原始森林景区、杜鹃湖景区等,但当地的大部分区域依然属于“禁区”。随着哀牢山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保护区进行探险活动。特别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哀牢山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原本人烟稀少的“禁区”竟然变成了人满为患的“景区”。为此,有关部门发布安全提醒,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开展科学考察、登山探险、穿越、游憩、拍摄等人为活动。如果盲目跟随网红攻略擅闯禁区,不仅会破坏保护区的环境和资源,干扰野生动物生存,而且很有可能让“仙境”变成“险境”。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