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笔高情

2024-12-25 00:00:00石厉
山西文学 2024年12期

今年孟夏时节经诗人孔令剑介绍,请我为王利民先生即将出版的一部旧体诗集作序,说是时间宽裕,半年之内完成即可。当时我就爽然答应。之所以没有拒绝,还在于承蒙抬举,别人敬我,我亦当敬人。辛稼轩有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物与人如是,更何况人与人岂非如是?再者我也颇能体会著书者请人写序的心情。然后添加微信,微信中王利民先生寄来他自选的四十多首诗,彼此客气一番,我也未急于阅读,我忙我的,这件事就这样暂时搁置了下来。

大概过了一阵儿,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邀请我参加由他牵头、《香港商报》组织的“中国作家看山西”采风团,目的地是五台山一带。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佛教和旅游界声名显赫,我从未去过五台山,自然爽快答应。快出发时,突然接到王利民私信,说他看到我的名字列在这个采风团名单中,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忻州市。我赶快了解山西行政区划,才知道我们这次采风活动范围应是山西省地级市忻州,五台山属忻州市下辖。而王利民正是忻州市文联主席。据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就这样,机缘巧合,冥冥中还有事先不经意的铺垫,一切迹象都表明,我要与王利民先生即将见面。

我和小说家徐贵祥先生同乘一趟列车抵达忻州。王利民来接站,这才对王利民有了初步印象。利民先生是忻州市代县雁门关附近蒙王村人,父母曾经都是教书匠,无疑出身读书世家。蒙王村据说是秦将蒙恬罹难地,蒙王村之王原本为亡,为避讳改之。据利民先生说,代县至今还有扶苏庙、杀子河等遗迹,关于蒙恬将军和扶苏太子的传说,一直在雁门关一带流传。从类似地名能一直得以延续来看,雁门关人民内心质朴良善,同情弱者,怜悯失利者,数千年来都为他们的死亡抱打不平,且哀悼追念不已。古人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历史源远流长,一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抑或更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入侵,建立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驻守雁门,使匈奴不敢犯赵。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平定河套,将匈奴人赶到阴山以北,并修筑万里长城。汉以降,王昭君从雁门出塞和亲;北宋杨家将以此为守,成为抗辽据点;当然也是后来宋代钦徽二帝被金人北掳所经之地。可以想见,历史的烟云一直荡涤着雁门关的一草一木,也在王利民的胸中萦绕。

唐朝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道:“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关的胭脂花所形成的“夜紫”色,那仿佛是战鼓、鸣金与冷风、飞霜凝成的颜色,剺面的花朵和悲壮而坚挺的草木,都仿佛关墙和金戈般铁骨铮铮。但它们在表面上是内敛的、谦逊的,甚至给自己蒙上一层夜色般黯然的深色,完全与雁门水土和谐融洽,是山川的造化。草木如此,人亦如此。这一点,我从利民先生的身上似乎可以看到。利民先生话不多,与人交往不卑不亢,依然操持一口当地的土语。至于你能不能听得懂,他好像不大在意。他在主持采风活动开幕式的时候,总是试图接近普通话的发音,怎料却比他私下交流时的方言更难懂。坐在台下,一帮外来的作家认真倾听,最后有人终于听懂了他的两个有意思的意思。一个是,他在介绍女嘉宾时,将所有女嘉宾都统称为“先生”,譬如他称呼女作家葛水平为“葛水平先生”,称呼散文家素素女士为“素素先生”,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唯独称呼他夫人,也是他的主管领导、副市长的时候,却是“xxx女士”,另外还将她夫人的职位副市长说成副县长。一时刘醒龙、晓东和我等,以此作为和利民套近乎、开玩笑的噱头,有时还夸张一下,利民则脸上毫无表情,好像在听别人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一直在忻州市范围内,不是沿着方圆数百公里的五台山转悠,就是在黄河几字湾沿岸长途奔袭了一个礼拜,利民先生一直陪伴左右,他始终平顺沉默,从不浪费言辞,好像沉默真可含金。除非你与他主动说话,不然他很少主动与你过话。但这并不让人感到与他有什么隔阂,反而让人感到他就像是一位相识、相知几十年的老朋友。从忻州返回后,想起他,就像一个谜,让我感到新奇。一种怀有试图进一步了解他、探索他的冲动油然而生。

那就读他的诗吧。

他是书法家,先赏读他写自己最倾心最熟悉题材的诗歌,可能也是一条不二捷径。

《观徐文达先生书法艺术回顾展》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共25联,50句,平水韵中先韵一韵押到底。诗作主人公徐文达生于1922年,卒于2000年,字敬山,笔名岩樵,别号泥翁,河北省顺平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徐先生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研究会;1981年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担任山西省书协第一副主席。曾任山西省政协常委。2020年9月30日至10月30日,“徐文达先生书法展”在太原美术馆隆重展出。作为书法家的王利民先生,在这首诗中,并非泛泛抒写观展感受,而是对徐先生的书法风格做了细致的描写,其中佳句频出,可谓妙语连珠、璧坐玑驰不为过也。譬如他形容其墨色如凝铁愁云,如耸巅积雨,其用笔如出水蛟龙,如飞鸿来天外、老翅舞蹁跹,如疾风电驰,亦如崩石裂帛,如香篆莫测,如茶烟古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作者没有深厚的笔墨修养,就不会对书法表现有如此深入而逸兴遄飞的体会及描摹。这首诗的特点还不止于此,作者在浩渺神思中,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畅游仙界,看见泥翁(徐先生)与真山(傅山)对弈的情景,诗人赶忙叩首请教玄机,结局却是:

二老拈花开颜笑,示我心传口不传。

澄心虚怀照万景,仙家芳名或得诠。

泥翁妙根自山野,岩樵拾光亦参禅。

五色光怪迷人眼,读山可知真山圆。

将徐文达先生与明末清初的山西籍大诗人、大书法家傅山并列,可见徐文达在王利民心目中的位置非常崇高。他躬身向二位升入天界的仙人问道,但天机不可泄露,成仙者看地上凡人大概与凡人看成仙者一样,都是那样深奥而难测,因此互相之间只能心照不宣,不可能用语言交流。此时诗人只能从他们的名号中去参悟。“泥翁、岩樵”是徐文达字号,“真山”则是傅山名号,也许他们艺术与生涯的真谛就藏在他们的名号之中,这大概也是中国传统名学的启示。圣人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刑法不就也。诗歌的自圆蒂落莫过于此。这首诗既是对徐文达先生书法艺术的精彩描摹与书法境界的极致领悟,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古体长诗比较娴熟的驾驭能力。

王利民古诗中大开大合、突兀奇崛的表现风格,相较他平实朴素的外表,洵属华丽转身。他外在的平淡,似乎为他内在不平淡的艺术表现埋下了伏笔。这一点几乎让人辣眼与惊悚。就中国传统诗歌创作,古诗的写作相对比较自由,除了踩着韵脚,基本没有过多的束缚,那么让我们再看看利民先生的近体诗写作状态。

王利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山西忻州城,古称秀容,是元遗山的故乡。在他的诗集中,有很多关于秀容的诗作,秀容书院廖天阁、秀容古城的冬天、春日登元遗山读书山……秀容的四季、秀容的风景,秀容的文韵,都被他一一写进诗作。如《遗山艺苑》:

三棵青槐筛日月,一廊玄石映斑驳。

琴音滴漏杏花惊,疑是遗山回旧幄。

该诗押仄声觉韵,是一首近体诗,亦称格律诗。遗山艺苑坐落在忻州古城秀容书院上院,是忻州市文联的文化交流场所。五月,遗山艺苑内的三棵青槐随风摇动,把日光、月光筛落院内,南廊的石碑布满遗山先生的诗篇,与日光月影相映生辉。在屋檐下雨水发出琴音和滴漏般悦耳的声音中,一阵杏花惊落,恍惚间,遗山先生重新回访这旧时曾经来过的地方,并吟哦着他的杏花诗句。元遗山《临江仙》词:“一生心事杏花诗”,利民先生可谓熟知元遗山诗词。

利民先生还有一首《登竹帛口长城》,也是一首近体诗,押萧韵:

镝楼高耸插云霄,往事沉浮变土焦。

故垒含腥催寸草,残碑戴雪辨前朝。

横眉啐唾奸佞巧,执辔折腰壮士骄。

饮马濯缨寒水窟,融融赤日映孤樵。

竹帛口长城位于山西繁峙县境内,是茨沟营长城的一部分,战国时赵国修筑,隋代重修,明嘉靖三十三年,外包砌砖并加高加宽。作者曾在繁峙县任职,对这一段长城的历史典故烂熟于心,随手拈来。颔联尤其写得好。故垒,《晋书·李矩传》:“刘聪遣从弟畅步骑三万讨矩,屯于韩王故垒。”故垒周边曾遍染鲜血至今含腥的土地,生长着死生轮回的寸草,戴雪的残碑依稀可以分辨前朝的痕迹。硬语盘空,辞藻深沉准确,上下句对仗工整。其他句中“濯缨”等用典自然贴切,不妄生圭角,整首诗歌起承转合,颇有怀古的内涵与苍茫气势,与他的古体诗歌一脉相承,风格统一。但该诗从格律的标准看,颈联稍有瑕疵,“佞”为仄声字,“折”为入声字,古人将入声字亦当仄声字使用,另外“啐唾”与“折腰”似不能严对。当然以宋代诗人的看法,一首格律诗中偶有拗句,反因生硬而独特,这都丝毫不妨碍诗意的显现,在诗人黄山谷那里反而是得分的项目。

无论汉语古诗、格律诗还是新诗,其实要表现的诗意在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所衍示的语言表现系统不同,一种是书面古汉语,一种是现当代口语。古诗及格律诗需要像古人那样炼句,需要受到声韵及格律的规范和限制,创作者得以在方寸之间收获抒情与创造的自由。而对今人而言,古代诗人其实也不愿接受格律的束缚,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许多人都是有意出律,对今人的创作,就更不应该苛求。

王利民平素以书法家享誉忻州乃至山西,是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诗歌写作只是王利民作为书法家的一种修养。但从我的观察,他的旧体诗修养及创作同样非常优秀。利民先生的故乡是代州,那里有被称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他对故乡充满深厚的感情,他的诗作中,有《过雁门关》《登代州边靖楼》。他在文学与书法方面皆有颇深的修养和造诣。他还创作有悼念蒙恬将军的长诗《清明节归故里悼笔祖蒙恬将军》,叙事、抒情、写景浑然一体,诗心、诗性、诗情高度融合,既有李白诗的平白爽朗,生动自然,又有杜诗的沉郁顿挫,苍劲雄厚。最为欣慰的,还有《观曹霸<羸马图>》《题<寒禽图>》《再谒兰亭》,利民先生以诗人的情怀不断诠释他对书画的审美与追求。文学与书画,都是一生的事,愿利民先生文思泉涌,操觚染翰,笔耕不辍,助益与繁荣秀容书界与文坛。

【作者简介】石厉,原名武砺旺,1965年生于甘肃兰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主要作品有诗歌集《幻象集》《走向彼岸》《天倪》等,学术专著有《中国远古诗歌思想》《先秦人文精神史纲》《中华五千年史演义》《春秋公羊家思想考略》《诗学的范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