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助力下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探索

2024-12-25 00:00:00漆光紫黄文静张彩萍周敏庞雅琴梁建成蒙明虑李有幸韦俊宏谭盛葵
高教学刊 2024年35期

摘 要: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背景,以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为契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贯彻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双向协同联合的人才培养、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实施阶段性教学法和实施多层级多维度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积极开展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我国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和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175-04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drop of the "Global Health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Healthy China 2030" initiative, leveraging the opportunity of building high-standard public health schools,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people's health at the center" an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health and hygiene. This involves updating the philosophy of talent cultivation, engaging in bidirectional and collaborative joint training, establishing a "four-in-one" curriculum and practical system, implementing phased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conducting multi-level, multi-dimensional,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Through these efforts, we actively explore practical training models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professionals, aiming t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schools in Chin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talents.

Keywords: Healthy China; public health; preventive medicine;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reform

为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和《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提出经过10年左右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目标之一是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1]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战型公共卫生人才[2-3]。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因此主动对标《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范式,改革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广西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 新形势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快、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和身体健康问题日趋突出,人民的健康观念已在发生改变;而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时出现及应对的不足,也暴露了我们仍紧缺临床鉴别能力强、依法报告意识强和即时风险研判能力强的专家队伍,也缺少用得上、能调查、懂规律的现场流行病学人才,更是缺少能一锤定音的疾病预防控制专家[4-5]。因此,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是解决人才实战能力不足等问题或短板的关键。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有促进健康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6-7],包括获取并分析信息的能力、应急处置能力、风险研判与评估能力等;《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也强调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协同育人机制更加有效,医防融合更加高效,学科交叉更加深入,培养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人才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培养基于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能力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必须从公共卫生事业对专业人员知识结构、核心能力和职业精神的需求出发[8-9]。为了适应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点应着力于优化育人模式、课程设置和提升专业实用技能等。但一些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痛点,如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10-11];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展现不足[12];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薄弱环节[13];相关课程设置缺失,专项应急演练不足[14-15];教学实践基地质量参差不齐[16];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陈旧;缺乏有效的双向协同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理念更新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从原来的以治疗为主,扩展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包括预防、治疗和健康养老的需求,突出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意义[17-18],这要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注重大健康理念。而且实践证明,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前,社会急需的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公共卫生与预防专业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实战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应该是强调应用与实战能力的培养,需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公共卫生事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强调素质能力培养与专业内容拓展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实战锤炼的相结合。在培养模式上,实施高校、医院、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同育人,将仿真演练、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培养质量评价相结合;专业教育、社会实践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合格的实战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三 人才培养思路与措施

(一) 构建双向协同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条块分割式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协同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尽早接触专业相关行业的工作内容,以此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9]。因此,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依托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学校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织起来,强化医教协同、医防融合、校地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优势,实施双向协同育人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具体而言,学校负责必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管理、社会与行为科学等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20]。医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为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一年级至五年级不间断)提供社会实践。其中,医院负责让学生参与医院内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和耳鼻喉科等基本科室中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让学生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老年人体检和计划免疫宣传等工作[21];卫生监督所负责让学生参与依法开展的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等监督管理工作,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等监督管理工作,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管理,以及参与相关案例的现场调查、现场采样、监督记录和依法取证等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让学生参与疾病监测、检验检测、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传染病防控与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以及参与相关案例的现场调查,特别是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等工作,如图1所示。

图1 双向协同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 构建精品实验、仿真演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构建精品实验、仿真演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等一体化的课程实践体系,为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五年级设定不同目标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并采取由基础到综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分阶段递进式开展实践技能训练[22]。

精品实验强调实验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教师可以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实验,让学生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中亲手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实验内容可涵盖预防医学的各个领域,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实践训练。仿真演练即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其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流程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带给学生真实感受的教学形式[23]。例如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应急响应和处置。仿真演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真实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加从容应对。开展校内实训时可以依托学校不同实验教学中心或实训基地(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实践训练。这些实训可以模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开展现场调查(处理)或实验检测的工作环境来开展。它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流程和要求,掌握相关的工作技能和方法。校外实践是将学生派往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社区等进行见习或实习,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工作的实际场景和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9]。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精品实验、校内实训在大一至大四阶段可根据不同课程均可设置,如大一可设置病原学等与基础医学有关的精品实验、校内实训;通常情况下,大三时学生会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可设置仿真演练,如开展食物中毒、腹泻、流感等救治演练。大四时学生会进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该阶段更不可缺少仿真演练,是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技能极为重要的阶段,如模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食物中毒和职业性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大五时,学生需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实习,接触专业工作,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接轨,才能学以致用。

(三) 实施“生活实例→知识技能→合作学习→内化应用→公共卫生案例”五阶段教学法

在课程学习中实施“生活实例→知识技能→合作学习→内化应用→公共卫生案例”五阶段教学法,旨在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掌握知识技能,并通过合作学习和内化应用,最终能够解决公共卫生领域的实际问题(图2)。具体而言,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能增强学生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在传授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阶段,旨在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如开展数据收集与分析,要指导学生做好调查设计、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识别健康趋势和风险因素;在学生能力培养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为他们未来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卫生大健康的落地需要通过内化应用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预防医学的理念、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个体的内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如正确理解“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善于将三级预防策略内化为个体的健康维护行为,并感染到他人,等等。最后,学生学习成效如何则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因此,通过公共卫生具体案例开展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典型公共卫生案例作为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如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群体性食物中毒应急处置等,并要围绕案例设定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公共卫生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此外,研究表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因此需要在五阶段教学法注意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以全面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统一的校内教学外,让学生进行多种相关专业岗位的毕业实践必不可少[24]。

图2 五阶段教学法

(四) 多层级多维度多元化地开展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为了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质量,应形成行业、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及其各群体共同参与的内外联动的动态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提高行业、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评价参与率,并形成监控有序、监督有力、激励合理的静态监控和动态监控的联合质量监控体系[25]。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层级教育质量监督评价制度和机制(如建立健全评教评学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在实践教学基地应实施教学同质化管理;应为行业专家、社会人士(家长)、学生提供渠道(如设立网络平台、邮箱、信息员,以及组织行业专家、学生家长参加教师课堂随机听课等),以便及时接收他们对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在对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应结合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从知识掌握、技能实践、综合素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包括现场工作能力、疾病防控技能、健康教育与促进能力等,以体现实战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此外,在评估中,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实地考察等)、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等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 结束语

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引领下,本文对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构建起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未来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教育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师们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和实践项目合作,不断改进评估和反馈机制,为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持,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战型人才,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促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15/content_554 3609.htm.

[2] 何纳.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思考与浅见[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4):373-375.

[3] 李立明,叶冬青.为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而努力奋斗[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3):249-250.

[4] 任涛,吕筠,余灿清,等.疫情后时代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5):457-464.

[5] 闻德亮.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引发的医学教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0(5):43-47,77.

[6] 肖方竹,黄波,唐艳,等.基于学生应急型创新能力培养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279-280.

[7] 赵宏,刘媛洁.《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21-22.

[8] 吴添舒,孔璐.新冠疫情下公共卫生实践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22(1):50-53.

[9] 余巧利,雷春萍,谢家鑫.论公共卫生医师职业精神的养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4):467-468.

[10] 玉崧成,冯寅花,张昕阳,等.基于专业认同感提升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6):923-927.

[11] 刘璐,向家瑞,董阳,等.专业学生社团建设在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中的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4):50-54.

[12] 段志光.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0(4):33-36.

[13] 刘宝英,杨双凤,林晓颖,等.某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基本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21,27(1):15-17.

[14] 高晓凤,段云,杨涵,等.西部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22,33(4):267-270.

[15] 张彩萍,欧怡君,庞雅琴,等.基于学生需求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3,45(6):949-953.

[16] 袁媛,王刚,王高阳,等.“健康中国2030”高质量公共卫生实践基地建设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23,25(5):424-427.

[17] 韩锐,魏琳,周鹭.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思想精髓及重大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6):663-667.

[18] 高忠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9,30(5):5-10.

[19] 李明杰,林李顺,杨菊,等.校-警-企联合培养法医学专业人才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89-91.

[20] 葛杰,祁艳波,白丽等.中美公共卫生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139-144.

[21] 吴建军,张艳,宋志靖,等.“医教协同”背景下预防医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6):490-493.

[22] 高娜,汤乃军,谢娟,等.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3,9(4):430-434.

[23] 潘磊磊,祁瑞瑞,肖水凤,等.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在海军职业卫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10):81-84.

[24] 周继昌,姚梦迪,马苗苗,等.我院首届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实践情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5):90-93.

[25] 杨勇,蒋馨岚.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领导科学论坛,2022(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