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钨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江西南部是钨砂主要产区,号称“世界钨都”。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和临时中央政府就高度重视钨砂的开采和利用。钨砂开采及利用在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增加苏区财政收入、换取红军急需物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巩固红色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
高度重视发展钨矿业
在红军开辟中央苏区以前,赣南的钨矿业已蓬勃发展、名声大噪,钨砂成为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在中国激烈争夺的军工原材料。当时,钨砂的生产、收购、运输和贸易大多被大资本家、买办、地方军阀控制。随着中央苏区的发展和红军队伍的逐步壮大,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受到极大威胁,加紧对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持续的消耗战和经济封锁使中央苏区人力、物力、财力几近枯竭,对外贸易几乎完全断绝,苏区财政极度紧张,食盐、布匹、药品等日常必需品奇缺。当时已被排挤出中央决策层的毛泽东据理力争,坚决纠正单纯军事主义错误倾向,提出必须加强经济建设,关心群众生活,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指出:“大家要努力去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多造农具,多产石灰,使明年的收获增多,恢复钨砂、木头、樟脑、纸张、烟叶、夏布、香菇、薄荷油特产过去的产量,并把它们大批地输出到白区去。”他大力号召军民发展工农业生产,挖钨砂、造土纸、种烟叶,与白区进行贸易,换取生活必需品。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正式开启。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规定:“为保障完全独立的苏维埃政府,将操在帝国主义手中的一切经济命脉,实行国有(租界、银行、海关、铁路、航业、矿山、工厂等等)。”1932年8月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颁布《矿产开采出租办法》规定:“一切矿产的所有权与开采权都属于国家,但现为增加矿产生产及发展社会经济起见,国家准将各种矿产开采之权出租与私人资本投资开采。”这些规定的出台,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了中央苏区所在区域钨矿石的所有权和开采权,同时留有政策余地,允许私人资本投资开采,为日后钨矿石的开采利用提供了保障。
开办钨矿公司提高财政收入
中央苏区的钨矿石开采主要集中在盘古山、铁山垅等矿区。盘古山又名仁风山,位于江西于都、安远、会昌三县交界地带,早期矿工以拾捡风化剥落的钨砂出售为生。铁山垅钨矿位于江西于都县南部的铁山垅镇,钨矿埋藏浅,开采历史早,钨矿品位很高。根据成矿条件,两个矿区当时多为露天开采,工人在坑洞中以人挖肩挑、钢钎铁锤打眼、乌硝(即黑火药)起爆的方式作业,采掘作业难度很大,生产效率不高。
1931年初,中央红军开始进驻铁山垅开采钨砂,铁山垅钨矿成为中央苏区首家公营钨矿企业。同年10月,为推动钨砂生产的全面恢复,毛泽东派其弟毛泽民到盘古山等钨矿进行调研,详细了解钨砂生产和矿工生活情况。为统筹苏区钨砂的开采、加工、收购,1932年春,经临时中央政府同意,在公营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华钨矿公司,胡克功为首任总经理。后因胡克功利用职权大肆贪污、管理蛮横,被撤销总经理职位,由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兼任。毛泽民上任后,倾注了大量心血,三次到盘古山调研指导钨砂生产。他大力招募工人,提高管理水平,对矿工队伍进行调整,提升矿工待遇、奖励扩大生产,开设医院解决矿工及附近群众的看病问题,组织合作社统一收购钨砂。《红色中华》报曾号召大力发展工业生产,鼓动要“准备几千几万人去开钨砂矿”,并刊登了钨矿公司各生产中队的竞赛条约。为生产品质更优的钨精矿,中华钨矿公司创建成立白鹅洗砂厂,通过运输队把各矿区开采、收购的毛钨砂集中先运送到白鹅洗砂厂,再组织工人淘洗精选,加工成钨精矿后出口白区。在毛泽民的领导下,中华钨矿公司在成立当年即产钨砂648吨,1933年产量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800吨。
抓住机遇开展赣闽贸易
正当钨砂产量逐年增长、苏区财政水涨船高时,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重兵,精心策划和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策略下,对苏区外围设置封锁区,建立保甲制度,实行“连坐法”,同时广修碉堡,施行严密的经济、交通封锁,企图使苏区陷入“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的绝境。广东军阀陈济棠原本是苏区钨砂的主要秘密收购者,被蒋介石委任为“围剿”的南路军总司令。在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下,陈济棠迫不得已暂停了与苏区的通商关系,导致苏区钨砂滞销,价格暴跌,中华钨矿公司流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苏区财政形势迅速恶化。
1933年10月26日,国民党十九路军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密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协定内容共10条,其中第2条明确:“双方恢复输出输入之商品贸易,并采取互助合作原则。”随后,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州通电反蒋,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面对这一难得的机遇,毛泽民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将积压的钨砂运送到指定交货地点,由十九路军贴上“国防物资”封条,通过水运护送至福建龙岩,再向漳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出口,同时运回苏区需要的各类物资,缓解经济封锁带来的危机。1934年9月底,随着松毛岭失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准备长征。在白色恐怖下,钨矿山先后停业,来不及卖掉的钨砂由留守人员负责转移或者就地掩埋。至此,中央苏区的钨矿开采落下帷幕。
钨砂作为中央苏区仅次于粮食的重要出口品,因其独有性,利润丰厚,地位重要。据不完全统计,中华钨矿公司自成立至1934年10月,职工发展到近5000人,共生产钨砂4193吨,累计出口总值400多万银圆,换回了大量布匹、食盐、西药、武器弹药等紧缺物资,成为新生红色政权的一大财政支柱和经济命脉。中央苏区钨砂的生产、收购、运输、销售工作是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和交通封锁,为革命战争提供了战略物资保障。中华钨矿公司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家国有企业、中央苏区第一家重工业企业,谱写了红色政权建设进程中国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