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2024-12-24 00:00:00徐如菊东方
湘潮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原子弹研制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2020年4月,他在给孙家栋、王希季等参加“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成功的贺电中指出,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提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中共中央将国防工业列为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之一,决定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步伐。在此基础上,1955年,中共中央、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提上了国防现代化的议事日程。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刘杰及钱三强的汇报,讨论了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

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为12项具有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同时部署了两个更大的项目:原子弹和导弹研制。3月,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4月13日,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导弹的研制工作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工作。同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5月,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聂荣臻提出的《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中央果断作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10月,中央决定成立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建设和发展工作。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开展研制

1957年,我国开始研制发展包括导弹、原子弹在内的尖端武器。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开始曾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这些援助,对中国原子弹、导弹研制的起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一开始,苏联的援助就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苏联除了援助他们已经淘汰的技术之外,一些核心技术却迟迟不肯给,比如,原子弹样品没有给,这样中国的科学家就不知道原子弹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又比如,苏联援建铀浓缩气体扩散厂,却不给扩散机上的分离膜。反正只要是核心技术,都拖着不给。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以苏联正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为理由,宣布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有关技术资料等项目。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外交部,决定撤走全部在华的专家。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不仅没有动摇中国人研制原子弹的决心,反而激励了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苏联撕毁合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防尖端科技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明确指示: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原子弹、导弹的研制进入了全面自力更生的新阶段。

原子弹的研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非常复杂,必须要动员全国的力量。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最精锐的力量迅速向原子弹工程聚集,集中攻克原子弹技术难关。从1960年初开始,党中央从中科院和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选调了100多名中高级科研人员加入攻克原子弹技术难关的队伍。同时,又将原子能研究所的一批高级研究人员调到核武器研究院。这些科研人员与先期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科技人员,构成了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骨干力量。当时正值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持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工作。

1961年7月16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加速我国原子能工业的建设,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援。”

为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相关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1962年11月17日,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正式成立,周恩来任主任。1965年,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改称中央专门委员会,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被统一纳入中央专门委员会的领导范围。

在中央专委的领导下,全国一盘棋,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大力协同,集中攻关,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程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等的努力下,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原子弹设计完成,原子弹可以生产了;这中间,王淦昌、郭永怀、程开甲等领导的试验工作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原子弹的关键部件、点火装置——点火中子源也在原子能研究所王方定的带领下制备出来了;兰州铀浓缩厂气体扩散机上的核心部件、被苏联视为绝密技术并被奉为“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的扩散分离膜也在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吴自良的带领下攻克了;有了扩散分离膜和原子能研究所黄昌庆制备的六氟化铀,兰州铀浓缩厂成功提炼出了铀235;在此基础上,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成功地加工出了原子弹实弹需要的铀部件;原子弹试验靶场的核试验测试工作,也在程开甲的领导下快速推进。在各部门和军队的大力支持下,青海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和新疆罗布泊核武器试验靶场,到1964年春已基本建好。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1964年4月1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八次会议,决定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采取塔爆方式,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做到“保响、保测、保安全,一次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结果表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水平和制造的先进程度,超过了美、苏、英、法四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水平。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被授权播发《新闻公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人民日报》为此刊印了号外。声明指出: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庄严承诺,是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巨大贡献。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毛泽东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周恩来指示二机部要就核武器发展问题作出全面规划。1964年10月,在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后,核武器研究所抽出三分之一的理论研究人员,全面开展氢弹的理论研究。1965年9月底,借助中科院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我国科研人员经过艰苦计算,分析摸索,找到了解决自持热核反应所需条件的关键,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制造氢弹的理论方案,这是氢弹研制中最关键的突破。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结果表明,新的理论方案切实可行,先进简便。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由我国当时最先进的轰-6甲型飞机空投的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制造技术的国家。

实现“两弹结合”

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后,中国的导弹研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中央强调,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要实现原子弹与导弹结合。

根据聂荣臻和钱学森关于“先仿制,后改进,再自行设计”的思路,中国导弹之路的第一步是仿制苏联P-2导弹,仿制型号命名为“1059”。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专家陆续撤离中国,原定完成仿制“1059”导弹的工作不得不延期。

根据现实条件和已有基础,国防部五院迅速调整导弹研制计划,形成了我国导弹研制“三步棋”原则,即在仿制的基础上,分三步走,分别发展近程700千米、中程1200千米、中远程2400千米导弹。

1960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用国产推进剂发射第一颗导弹,为此成立了首次导弹试验委员会。9月,第一枚导弹总装完成;10月17日,采用国产推进剂进行的发动机90秒点火试车获得成功;10月27日,导弹安全运抵发射场。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成功。12月,酒泉基地又发射了两枚导弹,都获得了成功。后来,“1059”导弹更名为“东风一号”导弹。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在飞行十几分钟之后,准确击中1200千米外的目标,导弹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导弹有了,原子弹有了,发展核导弹,实现“两弹”结合,成为历史必然。

早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前,钱学森就提出了“两弹”结合的构想。1964年9月1日,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决定由二机部和国防部五院共同组织“两弹结合”方案的论证小组,着手进行核导弹的研究设计,钱学森担任总负责人。研制核导弹有两个关键:一是原子弹必须小型化,以便安装在火箭上;二是要加大火箭的推力,加强安全可靠性,尤其是要求制导系统提高命中率。

在进行了一系列地面测试之后,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我国在酒泉导弹发射基地发射了第一颗全当量核导弹,9分钟之后,核弹头在新疆罗布泊569米的高空实现核爆炸,首次核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标志着中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战略核导弹。

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苏联和美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之后,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这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拨出专款,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代号为“581”任务。

人造卫星的研制也经过了艰苦的过程。先是“鉴于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的薄弱状况,发射人造卫星的条件尚不成熟”,“581”工程被叫停,转为“先研究探空火箭”。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机电设计院在钱学森、王希季的领导下,在探空火箭研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人造地球卫星计划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技术基础。1964年,“东风二号”导弹和第一颗原子弹相继成功,极大地振奋了人心,也增强了我国发展尖端技术的信心,研制人造卫星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1965年,中央专委原则批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人造卫星任务进入“651”阶段。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发射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1966年12月,中央专委决定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任务由国防科委全面负责。1968年2月,国防科委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中科院从事人造卫星研制的部门划归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全面负责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

在卫星的研制方面,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工作的孙家栋带领科技人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卫星“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展开工作。“上得去”是指发射成功,“抓得住”是指准确入轨,这是发射人造卫星最起码的要求。孙家栋带领科技人员通过在火箭第三级上设置直径达3米的反光材料制成的“观测球”的方式,解决了卫星在地球上“看得见”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科技人员最后采用电子线路产生的复合音模拟铝板琴演奏乐曲《东方红》,以高稳定度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序控制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音源振荡器发音,解决了用收音机“听得到”的问题。

在运载火箭的研制方面,钱学森提出,在当时研制成功的“东风四号”导弹的基础上,加上探空火箭的经验,设计制造用于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不必另起炉灶。后来的实践证明,钱学森的这一建议大大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

鉴于测控系统的重要性,国防科委批准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由陈芳允担任技术负责人,负责地面观测系统的设计、台站的选址与建设等工作。经多方权衡,并报国防科委批准,最终决定建设喀什、湘西、南宁、昆明、海南、胶东六个地面观测站。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基地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火箭技术的突破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为我国的航天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勇攀科技高峰的一个空前壮举。邓小平后来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高度评价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伟大成就,热情赞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历程中,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前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

“两弹一星”研制者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攻破了几千个重大的技术难关,制造了几十万台(件)设备、仪器、仪表。他们知难而进,奋力求新,不仅使研制工作在较短时期内连续取得重大成功,而且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独立地掌握国防和航天的尖端技术。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作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广大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以及有关部门的干部、职工都为这一伟大事业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验”“技术民主”和“冷试验”的科研理论和方法,广泛运用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矩阵式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设计、实验、工程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创新攻关;领导干部身体力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都为这项伟大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进力量。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原子弹研制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学会(2022年8期)2022-08-17 10:03:38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运载历程
文史春秋(2020年1期)2020-03-16 13:13:34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徒手“撕开”原子弹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广西电力(2016年5期)2016-07-10 09:16:44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警察技术(2015年6期)2015-02-27 15:38:24
137Cs稳谱源的研制
同位素(2014年2期)2014-04-16 04: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