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餐饮”把脉难

2024-12-22 00:00:00王晴
中国品牌 2024年11期

然而近日,一批中药奶茶店却开始陷入倒闭潮。那些当初满怀信心的创业者,有不少无奈关门。与此同时,还有消费者反映,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食品饮品,价格较高。市面上,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售价普遍远超同品类商品。那么,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效果,还是一种营销噱头?

万物皆可入药

今年,一股“万物皆可入中药”的风潮在餐饮行业大火。当年轻人喜欢的食品饮品加入中药成分后,似乎增加了一重养生元素,因此大受欢迎,销售火爆。

记者在北京一家中药茶饮店看到,标有“药食同源”的展板清晰可见。店内背景墙上,透明玻璃相框里展示着葛根、人参、天麻、肉桂等中药材。在点餐区一侧,五六个大容量煮茶壶排成一列,不同种类的药材在壶内熬煮,药香四溢。多位年轻人坐在用餐区的椅子上,享用着手中的饮品。

该茶饮店饮品单显示,店内饮品主要分为奶茶、果茶、现煮茶三大类。据店员介绍,店内共有26款饮品,每款都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

在另一家饮品店,记者看到,店内除了有“晚安水”“元气水”等中药茶饮,还推出了“枸杞拿铁”“紫苏山楂美式”等含中药成分的草本咖啡,单价在20元至40元之间。“现在喝咖啡的消费者很多,热衷养生的年轻人也很多,因此我们将中药和咖啡进行了结合。”店员介绍道。

“我喜欢尝试新事物,中药奶茶算是中药和奶茶的跨界结合体。”一消费者告诉记者,这种新颖的组合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平日喜欢喝奶茶的她立刻下单,点了一杯店内销量最高、据称含有灵芝成分的饮品。“味道可以接受,有淡淡的草香气。”消费者说。

不仅是茶饮和咖啡,近两年,面包、火锅、冰淇淋等多种食品饮品中都出现了中药的身影。将中药和雪糕相结合打造的中医雪糕,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等养生系列面包……各种主打新中式草本概念的中药餐饮,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噱头大于功效

年轻人对养生的重视,是推动中药餐饮兴起的重要因素。《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

不过,对于中药餐饮是否真的有养生功效,又是否物有所值,不同消费者也有不同的体会。

当被问及对中药奶茶养生效果的看法时,有消费者表示:“我希望吃食材健康的东西,饮品名字里有灵芝两个字,听起来就很健康。至于是否真的有效我并不清楚,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

也有消费者对中药餐饮的功效抱有期待。刚工作不久的王女士是一位“面包控”。前段时间,她所在公司的附近新开了一家中药面包店,因为工作压力大,她每次都会买加入人参等食材的吐司,希望在大快朵颐的同时,自己的气血能足一点。

然而,吃了几次之后,王女士觉得身体上没有任何变化。至于以后是否会继续回购这款面包,她说,52元一个的价格让自己“浅尝辄止”。她表示:“甜度不高,价格却很高。偶尔吃几次还行,经常吃花销太大。”

“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医科医生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在养生防病方面很有优势。但对于中药餐饮,医生表示:“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医生认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

“目前来看,这些新兴的中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为主。”一位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多年的业内人士提醒,中药餐饮不等同于药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

中药茶饮店业绩单和交流群

火热赛道迎“凉秋”

在备受争议之中,加盟中医药奶茶的创业者们也迎来“凉秋”。

据媒体报道,河南郑州的周先生投资40万加盟了一家中药茶饮品牌。

开业前两周,每日能售出200多杯,可不到半年,销量就急剧下滑,有时一天仅卖出一两杯,日营业额跌至一两百元,每月亏损高达3万元,至今已累计亏损18万元。

就在周先生所在的加盟商群里,还有许多地方的加盟商也出现销量下滑的状况,在群里出售店内设备以弥补亏损的信息也不在少数。

除此之外,福建的龚先生在经营中发现,中药茶饮的功效和口感实在难以两全。

由于一些中药材的口感本身偏苦偏涩,熬出来有淡淡的药味儿,“和树根泡水的味道相似”,于是茶饮店在线下制作时,通常都会添加黄冰糖来改善气味和口感。

但有些药材的味道,连黄冰糖也“拯救”不了。

龚先生告诉记者,“106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里面真正适合做饮品的大概也就20种,大多数中药口感酸涩、气味不好闻,并不适合用来做茶饮”。

因此,市面上有不少品牌利用信息差来做噱头,“即使刚开始能推出几种产品,但是后续的搭配和创新难度很大,就又回到了水果茶和鲜奶茶的主流赛道”。

周先生也表示,自己一次性投资了40多万元加盟了某中药茶饮品牌。对方承诺,会提供由连锁中药店开具的茶饮配方,“根据一年四季不同,药包不断改进。”但周先生在开业后却迟迟等不到新配方。

“有一次好不容易提供了新品红枣枸杞茶,但没想到寄过来的材料竟然是红枣枸杞酱,这能叫中药奶茶吗?”周先生无奈地对记者说,“如果最后变成糖水,那消费者会想为什么不干脆在家泡一泡?”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中药茶饮店在宣传时会刻意避免强调其功效,“你只能说这里面的原材料,哪味中药有什么功效,但是你不能直接写用这味药调配的奶茶有什么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中药入饮必须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界定的“药食同源”成分,即只能选择“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原料。

因此,中药茶饮中的药材和药方都是“超市里就能买到的药材,比如枸杞、红枣、薏米,大家一看就知道有这个效果”。如此一来,产品的功效宣传既不用直接点明,也不会违规。

有律师认为,商家要诚信经营,不能只注重营销噱头,一味地将中药元素简单粗暴地加入产品中,更不能因为添加了中药成分就定价虚高。

他同时提醒,商家应注意药材的品质,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监管法规,更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易做难守的“中药+餐饮”

归根结底,中药餐饮这个赛道的爆火,无外乎是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养生需求,但问题在于绝大部分年轻人对于“养生”的态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就导致,中药餐饮赛道的各品类想要持续性发展,势必要解决年轻人尝鲜后的复购率问题,但无论是打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来吸引顾客,还是做好质价比薄利多销……想要跑通,都绝非是“短期风口”能承载的。

在店铺连续亏损几个月后,周先生决定闭店搬迁。“我准备换个门头,自创个品牌自己做,研究把菜单和产品都换一遍”,周先生告诉记者,他依然相信健康类型的茶饮会有自己的细分市场。

对此,医生表示,无论是养生茶还是中药茶,商家都需要深入了解“药食同源”目录下中药材的性味、功能、配伍禁忌、药性。即使是药食同源的中药,也要注意服用人群体质和剂量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普通市场上的中药材造假会比较多”,医生提示,和正规的医院药房相比,消费者和店主可能没办法辨别中药的真伪,而且很难控制中药的储存条件,“像是有一些药材,要避免阳光直射,如果发生霉变和变质,也会影响食品安全。”

医生建议,出于对消费者和品质负责的角度,商家还是应该请具有专业中药相关资质的人士评估一下药方,看看剂量配比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一些禁忌,同时商家自己也要具备中药相关的知识。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饮品结合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是可以继续探索尝试的”。专家还建议,应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将传统食疗配方与现代食品工程、智能制造相结合,加快布局药食同源创新链和产业链。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如药膳预制菜、功能性食品等既符合传统药食同源理念又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