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视域下网络迷因现象探析

2024-12-21 00:00:00陈曼莉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1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传播用户

摘要:社交媒体时代,以用户为创作主体的亚文化在网络空间兴起,而“梗”就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文章基于网络迷因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相关案例分析法深入探究“梗文化”这一独特的网络现象。在文献研究方面,广泛搜集并梳理国内众多与网络迷因、亚文化、“梗文化”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资料,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合,建立起对“梗文化”的理论认识框架。同时,通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梗”案例,从传播路径、受众反应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梗文化”的生成和传播遵循着特定的规律。在生成机制上,它往往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热点事件或者群体的共同兴趣。在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和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不同类型的“梗”在传播速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与“梗”本身的性质、目标受众群体以及其所借助的传播平台特点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社交媒体中网络迷因现象生成和传播的一般规律,为理解和引导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为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交媒体;网络迷因;“梗文化”;传播;用户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1-0100-04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使受众的主体地位提高,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受众向用户转变[1]。社交媒体中的用户是信息传播网络中的节点,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他们会因生活经历相似、爱好相同、思想价值观念相通而形成不同的社群。社群与社群之间因“社交货币”而形成的“群体狂欢”推动了社交媒体中网络迷因的发展[2]。

社交媒体时代,“梗文化”的传播就是社交媒体中网络迷因现象的重要体现。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凡尔赛”“我嘞个豆”“尊嘟假嘟”等“爆梗”就像是裂变的基因一样在互联网中扩散,以“社交货币”的形态沟通了用户与用户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增强了用户对互联网使用的黏性[3]。同时,“梗文化”在裂变传播过程中也会因“变异”而产生不同的版本。这种用户生产的亚文化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以其幽默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以网络中“梗文化”的传播为代表的网络迷因现象对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研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希夫曼首次提出迷因模型,认为形式、内容、立场是网络迷因的三个文化维度,它们很容易被识别与仿制,成为被大众所运用的互联网迷因符号。网络迷因又称为网络爆红,指某人或者某事一夕间在互联网上被大量传播的现象[4],尤其是一些幽默、令人好奇的事物。因此,网络迷因是依托于互联网,以衍生的方式复制相关符号的模仿传播行为。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所有传播都是自发的,是网民集体智慧的体现。以网络中“梗文化”的流行为例,网民通过“造梗”和“玩梗”,以“文化狂欢”的形式在网络中实现迷因效应。本文着眼于宏观的社会背景,以网络中“梗文化”的传播为例,研究网络迷因现象,剖析“梗文化”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所呈现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并以网络迷因下“梗文化”产生和传播的一般规律展望未来网络文化传播生态。

二、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梗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网民自发的集体智慧

社交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能动地位上升,社交媒体平台也因此成为大众虚拟性沟通互动的狂欢平台。在匿名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下,人们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结成不同的社群,并通过“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互动交流,以缓解现实生活中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生活的快节奏化使得社交媒体成为大众情绪宣泄的场所[5]。在这样一个情绪宣泄的场所中,人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观点、意见及情感的表达。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每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接收到形形色色的信息,而那些被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或流行文化则会被网民进行智慧加工,形成一些有趣的或者带有讽刺意味的“梗”[6]。由于互联网传播迅速且信息公开透明,“梗文化”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及精神世界,是网民自发性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以“YYDS”代表“永远的神”,用“密密麻麻是我的自尊”调侃“恋爱脑”,“鼠鼠文学”是对自己无权无势、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自嘲和调侃,“打工时放碎玉轩BGM挣碎银子”是打工人乐观面对生活的表现。

(二)规模传播的模仿复制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流量变现”催生了“网红经济”。网红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互联网用户,而“玩梗”最早也是由这些有影响力的网红发起的。互联网用户网状化的社交结构使各种“梗”在网络中像基因裂变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并引发网民纷纷效仿,参与其中。这种参与式文化推动了“梗文化”的规模性传播。如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个“梗”形成后,许多网红就会拍摄与“梗”相关的段子供网民娱乐。许多用户也会“玩梗”,拍摄类似的视频进行发布[7]。例如,有段时间比较火的“梗”就是《爸爸去哪儿》中天天生气跺脚的表情包,许多网民拍摄跺脚的视频并附上“我生气了我不说,让谁谁谁自己猜”的文案。再如之前“偷感很重”的视频模仿、“北京到底有谁在啊”的视频卡点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了一阵热潮。综合来看,网络中众多同质化内容的发布实际上就是“梗文化”规模性传播的模仿复制。

(三)群体狂欢的话语变异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需要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中完成,而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及网络主体的复杂性使我们不可能对网络空间中的个人进行深入了解。因此,要想在网络中建立起人际关系,需要在网络空间中构建身份认同,通过“社交货币”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以社交媒体平台的“梗文化”为例,当某个“梗”兴起时,“玩梗”就沟通了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你知晓这个“梗”,那我们就会有共通的话题,就可以成为“好朋友”。用户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表情包、段子等“玩梗”,从而实现全民参与的“群体狂欢”。在狂欢迅速裂变传播的过程当中,由于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出现了“梗”语言的创新与变异。如之前“打工人”的爆火,就衍生出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的话语[8]。再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出现后,也逐渐出现了“入冬四件套”“冬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现在还出现了把“好看”叫“好米”、把“情绪激动”叫“红温”等现象。“梗文化”语言符号上的变异显示出用户强大的文化再创造活力。

三、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梗文化”传播的原因

(一)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能动性增强

随着媒介技术发展及媒体融合纵深推进,媒体出现分化并逐渐向专业化转变。技术与媒介的发展使得传播权力下放,媒介接近权使自媒体涌现,普通受众被赋予了内容生产的权利,可在网络开放空间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为“梗文化”的产生与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匿名性”及“隐私化”使用户把社交媒体平台作为自己情感抒发的场所。网民通过对一定的语言、文字、符号和人物事件原型进行拼接、创作,来投射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心态,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调侃、娱乐,以获得工作学习以外休憩的目的[9]。

(二)社交媒体下海量信息规模传播

由于技术的加持,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的遍在性和低门槛性使互联网信息的受众覆盖范围扩大。再加上互联网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当网民群体生成了某一个“梗”,随之有了网络中“意见领袖”的模仿与转发的加持,这个“梗”就会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又由于网民在网络中的节点化生存,其巨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使得这个“梗”在各个不同的平台进行广泛传播[10]。综上,在此迷因效应之下而成为“爆梗”。

(三)“文化狂欢”下群体归属与身份认同

社交媒体为人类开辟了除现实生活的第二人际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虚拟环境下,我们不可能对对方进行深入的了解,只能将“共通的意义空间”作为交往的标准。所以,在互联网中群体归属与身份认同显得尤为重要。以“梗文化”为例,当我们对这个“梗”感兴趣时,就会使用与此相关的表情包,发表类似的段子、观点等,而这也就充当了我们网络中的“社交货币”。通过此“社交货币”,我们与网络中的他人有了共同的话题,在“玩梗”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狂欢”,并获得群体归属与身份认同[11]。

四、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梗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拉近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开拓了人类世界新的交往平台。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并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实现互动。“梗”的兴起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和交往习惯,网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玩梗”,实现“梗”作为“社交货币”的价值,沟通与其他用户“共通的意义空间”,增进关系,进而营造平台和谐稳定的氛围[12]。同时,关于社会正能量的“梗文化”可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保证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二)丰富精神世界,缓解生活压力

当前人们处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当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紧张的工作氛围使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休憩的“后台”。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中的娱乐信息和开放活跃的思想氛围调动了人们工作之余的积极性。“玩梗”使用户成为“梗文化”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人们针对当前某一热点话题通过各种符号、段子、表情包等形式以“玩梗”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狂欢”。在此过程中,人们实现了虚拟空间的交往互动,缓解了工作压力、释放了生活的负面情绪。同时,人们在接收与互动“梗文化”的过程中,满足了精神需求,实现了心理平衡与精神舒缓,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和社会的文化生态具有深刻意义[13]。

(三)形成不良价值取向,败坏社会风气

网络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使媒介使用权下放,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使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情绪宣泄的平台。如今,媒介的商业化运作使众多媒介用户吸引流量、博取眼球、追求“流量变现”。在利益驱动的环境下,网络空间涌现出大量传递不良风气的“烂梗”,类似“你这个老六”等“烂梗”被众多孩子效仿[14]。部分学生还将这些“烂梗”应用于作文、日记中,无形中影响了自己的思维。除此之外,对于严肃性的社会新闻,网民也会据此创造“新梗”,通过抨击当事人消解新闻的严肃性,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对抗社会主流价值观、有着不良价值取向的梗。这些低俗、恶毒、无聊、无道德的表达方式,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只会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扭曲人的“三观”,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15]。

五、结语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强调全民参与的平等与自由,“梗文化”的传播是全民集体智慧的体现。在这一网络环境之下,年轻一代习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狂欢”式的言语对事件进行戏谑的解读,在娱乐精神的驱使下使“梗文化”在传播、裂变的过程中产生迷因效应,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共同形成趣味性的话语偏好。但是,“梗文化”的盛行使有些人乐在其中,使有些人不知所措,亚文化圈层中的话语鸿沟未必能使人真正理解和共情。同时,“娱乐至死”下的“玩梗”所带来的文字本身意义的消解使当代青年的语言越来越匮乏。因此,要对互联网上的“梗文化”进行积极的引导、丰富和创新。作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上以“玩梗”作为消遣的同时,要遵守社会伦理道德,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关部门对通过博取流量牟取暴利而刻意制造恶俗“烂梗”的综艺节目、网络主播等,应予以整治。宣扬健康文化、坚决抵制恶俗文化、共同维护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参考文献:

[1]赵轶鑫.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向用户的转变[J].传媒论坛,2021,4(11):163-164.

[2]朱明月.狂欢理论视域网络梗文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3.

[3]尹文娟.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梗”的传播问题浅析[J].声屏世界,2023(3):104-106.

[4]熊江武.迷因理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及传播机制研究[J].现代视听,2019(7):45-48.

[5]谭曦.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多元化利弊分析[J].传媒论坛,2020,3(5):48.

[6]王艺铎,马冬.B站“梗”文化的特点与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9):11-13.

[7]林爱珺.网络玩梗背后的表达失语与价值观消解[J].人民论坛,2022(4):95-97.

[8]杨娟,梁锋,刘依.迷因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爆梗”传播:以“打工人”为例[J].青年记者,2021(24):50-52.

[9]徐敏.新媒体时代流行语的产生及传播机制[J].新闻战线,2016(14):111-112.

[10]伍冠宇.网络社会中“刷梗”的裂变式传播及其影响[J].新媒体研究,2020,6(18):75-77.

[11]范明,赵乐平.群体心理推动网络语言的传播[J].东南传播,2016(6):28-30.

[12]郑富锐.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抖音“梗文化”的传播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1,7(13):83-85.

[13]王思淼,刘庆华.青年群体“梗”文化传播中的情绪价值研究[J].全媒体探索,2024(6):147-150.

[14]刘晓庆.别让网络烂梗毒害孩子[N].浙江日报,2023-07-19(7).

[15]张雨.我们为什么反对“网络烂梗”?[N].四川日报,2023-03-13(11).

作者简介陈曼莉,研究方向: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情绪传播、网络文化。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传播用户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04:21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19:16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