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票房电影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2024-12-21 00:00:00张韧马晓雷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1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语料库

摘要: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电影对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大片的国内票房高涨,但海外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为探究国产大片对外传播实际效果,本研究以美国主流电影评论网站上发布的针对中国高票房电影的专业影评和观众评论为研究对象,将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作为分析框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方法,对两类语料的主题语义域、主题词、搭配、索引行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发现美国影评人及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点和态度有何共同点和差异。研究发现,美国主流电影评论网站上的专业影评和观众评论都习惯基于自身文化背景来理解中国大片,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侧重于挖掘电影背后的观念和意识形态,而后者更关注电影给人带来的直观视听感受。两类影评大多数对中国电影持正面态度,认为中国电影工业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大片的主要优势在于场面宏大、特效逼真、整体制作质量上乘等。同时,有小部分负面评论认为中国电影的主要问题在于宣传目的过于明显,细节方面也存在不少瑕疵。较中立的评论则指出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具有不同的精神内核,展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以外的新视角。

关键词:国产高票房电影;对外传播;专业影评;观众评论;语料库;态度系统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1-0259-04

一、引言

电影既具有商业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不仅可以在对外宣传中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能够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念,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电影工业发展和国产电影的对外传播。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支持下,凭借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体系,《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影片都成功走向海外。然而,不可否认,尽管中国电影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产大片的海外影响力仍不尽如人意。以《战狼2》为例,尽管该片挤进了当年的全球票房TOP100,但海外票房仅占总票房收入的0.52%[2]。

针对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效果问题,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其中既包含关于策略、途径的理论探讨[3],也不乏建立在海量数据基础之上的实证分析。黄会林等自2011年起针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情况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网络数据挖掘、因子分析等方法,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观众。例如,以欧洲观众为对象,围绕“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认知”这一命题探究中国电影在欧洲的传播情况[4];以日韩观众为对象,围绕“电影接触与偏好对日韩观众认知中国的影响”这一命题探讨中国电影在日韩地区的传播情况[5]。

有学者立足传播学视角,对国外网络影评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国产电影对中国海外形象的影响力。例如,李珍晖、刘静怡选取IMDb中收录的2016—2020年上映的18部中国新主流电影作为研究对象,抓取IMDb用户评价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海外观众从中国新主流电影中感知到综合国力强盛、国民爱国情绪高涨等中国国家品牌形象[6]。也有少数学者采用情感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如刘玲玉、邓燕燕基于中美德三国对《流浪地球》网络影评的自建语料库,运用Python情感分析技术从宏观层面对观众的情感态度和关注主题进行量化分析,在微观层面从批评隐喻视角对影片形象的构建进行质性分析[7]。

与情感分析和内容分析相比,话语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反映态度的更多细节,并且关注态度的语言实现方式,是对目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效果研究的有益补充。因此,本研究以美国主流电影评论网站上针对中国高票房电影的英文影评和观众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方法并借助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来分析美国影评人和观众对中国大片的关注点和看法,以了解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的框架,对影评语料进行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揭示语篇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如何为之服务[8]。福勒曾指出批评话语分析文本数量过少,缺乏代表性,对话语的解释缺少客观性和系统性[9]。而语料库语言学以真实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分析大量语言事实,从中寻找语言的使用规律[10]。斯塔布斯认为,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弥补其缺乏大量实证的缺陷[11]。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应用于批评话语分析。例如,贝克等运用语料库方法考察了英国媒体对难民的话语建构[12]。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研究文本数量较少以及主观性较强的局限性。

评价理论着眼于语言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填补了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赋值语义研究上的空白[13]。该理论将语言中的评价资源分为三大子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态度与人们的感受有关,包括情感反应、对行为的评判和对事物的鉴赏;介入是指态度的来源和话语中的声音和观点;级差是指语言中的分级资源[14]35-37。

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包含三个子类:情感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作出的情感反应;评判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按照伦理/道德对某人或其行为作出的道德评判;鉴赏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的美学欣赏[14]42-43。态度不仅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的,其表达方式也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其中隐性态度主要通过句子的概念意义来表达。

三、研究设计

笔者通过百度百科搜索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获得截至2023年中旬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大片的基本数据(《长津湖》《战狼2》《你好,李焕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满江红》《唐人街探案3》《长津湖之水门桥》《流浪地球2》《红海行动》)。为了考察这些电影的对外传播情况和影响力,本研究将美国主流影评网站“RottenTomatoes”(烂番茄网)作为主要的语料来源,在该网站下载这10部中国高票房电影的专业影评和观众评论,并自建影评语料库,其中包含两个子语料库,即专业影评语料库(形符数78546)和观众评论语料库(形符数49180)。然后使用在线语料库分析工具Wmatrix5对语料进行分析[15]。

四、影评人及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关注点和态度

为获知影评的关注点,将影评语料库整体作为目标语料库,将Wmatrix自带的AmE06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获得主题语义域列表,并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类主题语义域,即与地名相关的语义域以及与电影制作质量相关的语义域。对这些主题语义域中出现的具体主题词、常见搭配和所在索引行的态度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主题词、搭配及索引行的态度分析:与地名相关的主题词

涉及地名的主题词出现频率较高的有“China/Chinese”(中国/中国的)、“Hollywood”(好莱坞)、“American”(美国的)等。观察包含这些主题词的索引行,可以发现其中包含较多针对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中国以及美国电影的态度资源。分析这些态度资源可以发现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具有一系列相似的立场。

首先,当评价对象是中国电影时,态度资源以正面鉴赏为主,此外也有少量情感资源(即描述观看影片后的情感反应)。代表性的正面看法认为某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整体水平或者某种类型片取得了突破和进步,常用的态度性词包括“breakthrough”(突破)、“milestone”(里程碑)等。而典型的负面观点频繁使用“propaganda”(宣传)等词,认为中国电影不仅仅在于娱乐大众。此外也有评论指出电影在制作方面的具体缺点和不足,如故事乏味、表演夸张等。其次,当评价对象是中国电影工业和中国时,态度资源以正面评判为主。正面评判的语义维度主要围绕“capacity”(能力或才干)。代表性的正面看法认为中国电影工业正在快速崛起,中国电影科技迅猛发展,中国科幻电影表现尤其突出。而负面评判的语义维度主要涉及“propriety”(社会行为的正当性)。典型的负面观点指责中国把电影当作政府的喉舌和宣传机器,给中国和中国电影都打上“communist”(共产主义)的标签。这些评论者认为中国大片的创作以及所传达的思想都受到官方的引导或指示,因此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手段。最后,当评价对象是美国电影时,态度资源以负面鉴赏为主。代表性的看法认为美国电影过度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套路陈旧且与现实脱节。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美国电影除了作为评价对象以外,也经常被当作评价中国电影的参考标准。这说明海外网络受众在理解中国电影时,倾向于通过本土情景去消化理解中国电影,从而内化为本土化的观影认知与评价。

(二)主题词、搭配及索引行的态度分析:与电影制作相关的主题词

除对中国电影做出整体性评价以外,影评人和观众还对影响中国电影质量的五个具体方面给出了更为细节化的评价,即故事情节和剧本、人物塑造和演员表演、场面和特效、字幕和配音以及电影整体制作。比较态度资源的出现频率可以发现,影评人和观众对场面和特效以及整体制作质量的评价均以正面为主,认为中国电影的优势在于场面宏大、特效逼真、整体制作质量上乘;对人物塑造和演员表演以及字幕和配音的评价均以负面为主,认为人物塑造扁平化、演员表现欠佳、字幕和配音存在翻译问题等。在故事情节和剧本方面,影评人和观众的态度出现了明显差异,影评人的评价以负面为主,而观众的评价以正面为主。这可能是由于影评人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剧本情节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要求高于普通观众。

除此之外,观众和影评人也觉察到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隐含元素,即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在语料库中搜索“culture”(文化)、“values”(价值观)、“collectivism”(集体主义)等词并分析索引行可以发现,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没有对此表达明确的正面或负面立场,只是指出中国电影价值观与美国电影的不同。分析索引行可以发现,“different”(不同的)一词在某些语境中受到周围态度性词汇的影响,也具备了隐性的正面态度意义,如“veryrefreshinglydifferentculturalperspective”(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不同文化视角)。

与普通观众相比,影评人对电影反映的意识形态更为敏感。不少影评人认为中国大片中充斥着“flag-wavingpatriotism”(狂热的爱国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反映了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

五、增强对外传播效果的策略

基于语料库分析,本研究认为中国高票房电影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应当精心打磨电影剧本,力求创作出易于被西方观众接纳、能够引发其情感共鸣的精品故事。在故事中应巧妙融入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同时还应注重影片的国际化表达,使其更具全球吸引力。其次,在大片的制作细节上应当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度、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拍摄技术的专业水准,力求将每一部作品都打造成为真正的经典之作。最后,还应高度重视字幕翻译和配音的质量,确保西方观众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电影中的台词内容,避免因语言障碍而削弱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六、结语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法,深入剖析了美国主流电影评论网站的专业影评和观众评论对中国大片的关注点和态度。研究发现,两类评论对中国电影的总体态度以正面为主,但是往往无法摆脱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中国电影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从电影制作的具体方面来看,两类评论都认为中国高票房电影的优势在于场面宏大、特效逼真、整体制作质量上乘,而不足之处在于人物塑造扁平化、演员表现欠佳、字幕和配音存在翻译问题等。因此,中国大片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从这些细节上下功夫,同时还应注重影片的国际化表达。

参考文献:

[1]刘磊.“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影重塑现代国家形象[J].新闻爱好者,2021(3):76-78.

[2]丁亮.北美外语片市场中的华语电影分析[J].电影文学,2019(14):7-13.

[3]战迪.观念、身份、结构:当代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建构主义机制与路径[J].当代电影,2019(2):78-84.

[4]黄会林,杨歆迪,王欣,等.中国电影对中国文化欧洲传播的影响研究:2018年度中国电影欧洲地区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1-6.

[5]黄会林,李慧研,杨卓凡.日韩观众电影接触与偏好对其认知中国的影响:2019年度中国电影日韩地区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17-23.

[6]李珍晖,刘静怡.文化共性与价值共通:新主流电影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品牌塑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11):64-73.

[7]刘玲玉,邓燕燕.基于Python情感分析和批评隐喻的网络话语分析: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美德影评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76-88.

[8]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1-5,16.

[9]福勒,N.论批评语言学[C]//文本与实践:批评话语分析读本.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1996:3-14.

[10]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

[11]斯塔布斯,M.沃尔夫的后继者:对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批判性评论[C]//语言演化模型.克利夫登: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协会与多语种事务有限公司,1997:100-116.

[12]贝克,P.,加布里埃拉托斯,C.,霍斯拉维尼克,M.等.一种有用的方法协同?结合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来考察英国媒体中关于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的话语[J].话语与社会,2008,19(3):273-306.

[13]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3-20.

[14]马丁,J.R.,怀特,P.R.R.评价的语言:英语中的评价系统[M].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2005:35-37,42-43.

[15]雷森,P.从关键词到关键语义域[J].国际语料库语言学杂志,2008(4):519-549.

作者简介张韧,讲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马晓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军事外语教育。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7:40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中国记者(2016年4期)2016-12-20 09:54:37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29:14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3:26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