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西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章旨在探讨民族节庆旅游的开发路径与策略。文章采用RMP分析模式,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维度对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做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西民族节庆旅游资源丰富,但市场推广和产品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文章为广西民族节庆旅游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策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广西民族节庆;昂普(RMP)分析;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34-001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34.004
1引言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拥有众多的民族节庆活动。根据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公开的信息,2012年统计,广西的民俗节庆有68个(数据来源:《广西节庆志》)。广西地方民族节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当地人民共同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1]。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或兴趣减弱,一些民族节庆存在被逐渐淡忘的风险。
为此,政府、社会组织和当地民众都在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节庆活动、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旅游开发等方式,以保护和传承民族节庆。广西民族节庆资源旅游开发助力地方旅游品牌打造和旅游经济发展已显成效。然而,已开发的民族节庆有限,大多数的民族节庆存在知名度小、旅游开发不充分和节庆传承困难等问题。对广西各地的民族节庆认识不够、对民族节庆旅游市场预测不足、缺乏对民族节庆旅游开发潜力和竞争力分析等,使得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不够充分[2]。
因此,文章运用rerource(资源)—market(市场)—product(产品)分析的流程路线,即RMP(昂普)分析方法[3],对广西民族节庆旅游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开发民族节庆旅游资源,满足市场需求,创新旅游产品,从而提升广西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广西乃至其他多民族地区的节庆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同时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新的思路。
2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民族节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民族节庆影响力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每个民族都对本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有强烈的感受,民族文化节庆具有推动多元社会—民族融合的巨大潜力,是可贵的社会资源[4]。民族节庆带来多元文化体验,为联结和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了机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性[5]。
第二,从节庆营销的角度进行研究。节庆活动的组织者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作为决策的依据。例如,音乐节情境下感知节日价值在满意度和体验之间起中介作用,参与者主要通过被动参与获得娱乐和美学体验。
因此,节日价值感知在体验某些维度与满意度之间的作用不可忽视。此外,审美、教育、娱乐和节日价值也是影响节庆满意度的重要因素[6]。
国内学者早期从民俗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对民族节庆进行研究[7]。近年来,有学者将民族节庆视为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挖掘和树立本民族文化自信等作用[8]。也有学者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在壮族文化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对壮族节庆进行旅游化市场开发、多管齐下、激励节庆文化产品开发、发挥科技优势、提高壮族节庆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等措施[9]。但是,现有广西民族节庆研究文献多集中于节庆体育和“壮族三月三”等大型民族节庆方面[10],其他广西民族节庆在文化传承、活动吸引力、资源整合、游客参与体验、旅游价值提升等方面尚未得到学界的关注。
3研究设计
3.1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学者吴必虎提出的昂普(RMP)分析模式,即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对区域旅游开发继续程式性论证,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理论框架。该分析模式认为,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依次做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并提出以产品为核心的、既体现地方资源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规划[11]。
3.2研究步骤
文章先后对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R性(资源)、M性(市场)、P性(产品)分析,找出现有开发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不同区域的节庆特色和旅游资源,提出四个方面的开发策略。
第一,关于资源分析部分,通过电子数据库和网络信息检索,对广西民族节庆进行资料收集和分类整理,再对不同民族节庆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
第二,关于市场分析部分,主要通过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获取信息。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展示近年来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以分析广西发展民族节庆旅游的外部环境。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广西民族节庆旅游的接触和了解情况,并发现现存不足。
第三,关于产品分析部分,通过关键词检索和网络资料搜索,收集有关民族节庆旅游产品的信息,再根据游客的参与程度,对民族节庆旅游产品进行分类研究。
第四,结合资源和市场分析的结果,对广西民族节庆旅游产品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4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开发RMP分析
4.1资源(R性)分析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和满、蒙古、朝鲜、白、藏等44个其他民族。多年来,广西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同时保留着各自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习俗。广西的节庆丰富多彩,有“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大歌节、毛南族分龙节等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节庆,也有代表民族共生、文化共融的宾阳炮龙节,这些节庆活动展示了各民族多样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形成了广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节庆资源。表1为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庆。
在众多的民族节庆中,根据活动性质,可以进行分类。
第一类为原真性少数民族节庆。例如,瑶族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是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的民族盛典。节日仪式、习俗反映了瑶族同胞不断迁徙的游耕生活,丰富的神话传说,简单而复杂的社会结构,独特的语言和宗教仪式,多彩的民间艺术。又如苗族芦笙斗马节,是融水县苗族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庆祝的传统文化节庆,现已演变为年节坡会的重要赛事。在节庆期间,斗马比赛、芦笙舞活动、民族服饰和民族美食等节庆活动都展现了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第二类是反映民族共生文化融合的民族节庆。随着时代发展,广西民族节庆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延伸到体现民族融合、旅游融合的综合性大型节庆。例如,南宁宾阳炮龙节,是汉族和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宾阳炮龙节已从古时单独的舞炮龙发展成游彩架、灯会和舞炮龙等多种表演形式融合的大型活动。它不仅满足了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也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独特研究价值。
第三类是得到政府有效旅游开发和推广的民族节庆。例如“三月三歌节”,从少数民族节日,已经被成功打造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旅消费品牌活动,推动了民族文化、体育、商贸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可见,丰富的民族节庆,为广西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4.2市场(M性)分析
4.2.1广西旅游业收入分析
广西旅游业近年来在民族节庆活动的推动下实现了显著增长。近年来,广西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民族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侗族大歌节、毛南族分龙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旅游收入的稳步提升。尽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广西旅游业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统计,2023年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4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81.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211.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0.0%。2024年一季度全区接待国内游客2.37亿人次,同比增长20.2%;国内旅游花费2581.76亿元,同比增长23.9%。由此可见,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广西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潜力挖掘,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产品供给,为旅游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合来看,广西旅游业在民族节庆的带动下,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2.2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市场分析
为了解广西民族节庆旅游的市场情况,文章在“壮族三月三”假期期间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游客来源、游客类型、节庆活动偏好、旅游产品消费意向等,以发现广西民族节庆旅游的市场需求。问卷随机发放,共发放200份,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85份,问卷有效率92.5%。
从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女性占67.8%,远远超过男性(32.2%)。在年龄方面,受访者年龄在18~25岁占24.9%,26~35岁占28.1%,36~45岁占18.9%,46~55岁占22.7%,56~65岁占5.4%。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2.1%,大专学历占39.5%,本科学历占35.7%,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7%。在家庭月平均收入方面,大多数(44.4%)的受访者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下,33.5%的受访者家庭收入在10001元至20000元,15.1%的受访者家庭收入在20001元至30000元,5.4%的受访者家庭收入在30001元至40000元,1.6%的受访者家庭收入在40001元以上。受访者的职业各不相同,其中主要有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私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广西民族节庆活动吸引的游客群体是多元化的,有民族文化体验型、旅游消费型、家庭亲子游游客,也有专业节庆活动的研究者。
受访者对民族节庆旅游有很高的参与意愿,有91.4%的受访者表示会再次参与民族节庆活动。但是,有41.6%的受访者对“壮族三月三”以外的民族节庆知之甚少,有58.4%的受访者没有参与过“壮族三月三”以外的广西民族节庆活动。由此可见,“壮族三月三”这一民族节庆品牌打造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广西其他民族节庆旅游的开发和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受访者对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偏好和消费意愿方面的调查发现,受访者偏好节庆期间的民俗表演、民族工艺展示、民族文化体验等活动,大部分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但是68.6%的受访者认为民族节庆商业化比较严重,旅游纪念品的特色不足。
综合调查结果,游客对民族节庆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市场潜力大,但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程度不高,已开发民族节庆的商业化、民族特色不足和原真性弱化,恐怕会对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市场发展壮大带来消极影响。
4.3产品(P性)分析
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节庆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物质基础。但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依据市场需求才有助于持续发展。根据民族节庆活动特征进行分类,广西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可以分为节庆观赏活动(如民族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剧曲艺、节庆景观等),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民族服饰穿戴体验等),美食体验(如地方特色美食品尝和制作),民族体育和竞技活动体验,民族特色纪念品和手工艺品,特产和手信,民族特色民宿民居体验,民族历史和文化学习之旅等。
目前,已开发的民族节庆旅游有较高的参与度,但是从调研中发现,广西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已开发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在文化展示方面存在表层化问题,未能充分深入挖掘和传达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产品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足,未能提供足够的机制让游客深刻体验和参与到节庆的核心文化中。产品创新性也相对缺乏,无法满足游客对新颖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同时,节庆旅游产品的季节性强,缺少全年度吸引力的持续性体验,导致在非节庆期间难以吸引游客。
5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开发策略
5.1挖掘民族节庆文化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广西民族节庆文化资源丰富,其中“壮族三月三”已成功打造为文化旅游的亮点,而毛南族分龙节、苗族苗年和侗族侗年等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同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挖掘各民族的文化资源,深入研究和记录每个节庆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意义,包括对民族音乐、舞蹈、服饰、手工艺、美食以及相关节日仪式等进行详细整理和保护,进而创新性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如毛南族的农耕文化体验、苗族的工艺美学展示和侗族的和谐社区生活体验。再通过创新手段将这些文化元素转化为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如节日体验活动、文化工作坊和主题旅游路线,以增强游客的文化沉浸感[12]。
在实现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节庆活动的市场化运作,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节庆活动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服务,鼓励社区参与和地方合作,确保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当地居民,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增长。同时,广西的民族节庆文化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还能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2丰富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旅游市场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持续的调整和创新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并占据市场份额,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也不例外。丰富广西民族节庆的旅游产品关键在于深入挖掘每个民族节庆的独特文化特色,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
针对多元的游客群体,如文化体验型游客、家庭亲子游游客、年轻游客等,开发不同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确保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实现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例如,通过开发以民族节庆为核心的文化体验产品,如苗族苗年的银饰工艺、瑶族传统医药知识与养生体验、侗族大歌和京族独弦琴学习体验等,可以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此外,广西的民族节庆活动遍布全区县市乃至村镇,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旅游潜力,改善交通和住宿等基础设施至关重要,以提高游客的可达性,优化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
5.3鼓励社区参与,共创民族节庆旅游价值
鼓励社区参与和价值共创是广西民族节庆旅游发展的重要策略,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且通过提供深度和真实的旅游体验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通过确保当地居民在民族节庆旅游中的关键角色,以及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可以激发社区的活力。培训和提升居民在文化传承和旅游服务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针对不同的民族节庆,尤其是开发程度较低的节庆,设计并实施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有机会亲身参与并体验当地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
此外,通过强化宣传和营销,提高节庆活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特色民宿、餐饮、导游讲解等旅游服务,进一步丰富游客的体验,增加民族节庆的吸引力。
5.4优化节庆营销,提升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影响力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目的地将节庆作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利用3d162a60414ec489aacb23fe2741f20bb608344d7ade06aaf56ff52b9bd47a3d数字技术,搭建民族节庆营销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展示和传播民族节庆文化。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通过线上设计大赛和线下体验区,如在瑶族盘王节中体验传统手工艺,让游客更深入地参与到节庆活动中。
同时,为每个民族节庆活动设计独特的品牌形象,强化品牌识别。广西的民族节庆旅游将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将广西打造成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方昌敢.广西节事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市场论坛,2020(9):40-45,50.
[2]黎自勤.基于文化资本论视角下的民族节庆旅游模式研究——以桂林“红衣节”为例[J].当代经济,2021(5):126-128.
[3]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1):103-110.
[4]IKWUMEZIEA,ALUGBUOCC,IGBOJIEKWEP.Diversityideology:culturalfestivalsandfusionofdiversesocio-ethnicconstruct,interestandethniccooper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neconomics,financ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2020,2(12):48-58.
[5]MCCLINCHEYKA.Contributionstosocialsustainabilitythroughthesensuousmulticulturalismandeverydayplace-makingofmulti-ethnicfestivals[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20(1):1-20.
[6]TOSUNC,DEDEOGˇLUBB,FYALLA.Destinationservicequality,affectiveimageandrevisitintention:themoderatingroleofpastexperience[J].Journalofdestinationmarketingandmanagement,2015,4(4):222-234.
[7]陈晓功.宝鸡地区节庆旅游及其发展对策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6(2):33-34.
[8][JP+1]罗来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6):179-183.
[9]李沛新.壮族节庆文化开发路径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2):62-66.
[10]逯小龙,王坤,王柯.广西民族节庆体育的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3):151-153.
[11]孟子敏.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旅游开发——基于RMP分析[J].社会科学家,2022(1):78-85.
[12]任旭彬.“壮族三月三”节庆创新研究[J].桂海论丛,2020,36(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