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桂北地区为我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作为红色革命基地,其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文章通过对桂北地区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的分析,厘清该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并分析当前桂北地区红色文旅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强度、挖掘景区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开发多元产业链、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依托高校培养人才、完善产业管理、依托数智技术等措施,以促进桂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桂林的旅游业打开多元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桂北地区;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34-000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34.003
1引言
继2004年、2011年连续两次从国家层面发布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之后,2016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联合发布了《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制订和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2016年12月19日国家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广西桂林市有4个红色景点入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桂林的自然旅游多集中于桂林南部,因此桂北地区(以下简称“桂北”)的区域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在当下国家大力扶持红色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下,着力推进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的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进而构建协调均衡发展的红色旅游区内体系、合作互动的红色旅游省际体系,对于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意义重大。
2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
2.1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
旅游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开始发展,从此我国旅游业开始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征程。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与全国旅游业发展基本同步。参考赵书虹(2009)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划分,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
2.1.1萌芽期
此时期的桂北红色文旅处于形成阶段,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通常是以直接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核心的吸引物,也就是直接利用传统资源简单进行开发,设立为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地方会将当地距离较近的景点进行打包组合,以一个景点吸引游客连带到另一个景点旅游。游客数量增长较快,但是整体规模仍然较小。部分配套的当地小企业出现,但只能为游客提供比较简单的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服务的水平也不够高。由于外部企业和投资者未进入,当地企业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似度较高,缺乏吸引力。游客的旅游目的也比较单一,只是欣赏风景或者一睹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建筑等。由于外界经济社会条件不够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文旅活动。整个文旅产业生态系统尚未正式形成,系统主体规模小,不同主体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少,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和谐。
2.1.2发展期
此时期的桂北红色文旅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游客数量迅速增长。由于政府政策和社会资金支持开始介入,产业系统主体结构和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化,食宿、娱乐、购物等红色文旅产业生产主体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慢慢覆盖整个旅游目的地,大型旅游综合体、新型旅游方式开始出现,红色文化活动体验、红色主题民宿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质量也不断提升,红色文旅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桂北文旅开始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融合,而不再是单一的自然资源旅游和人文资源旅游。利用红色资源作为人文资源的主题,辅以古迹建筑与民俗文化,逐步树立起桂北的红色文旅形象。但同时,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也挤压了生态环境,部分自然资源被忽视甚至破坏。
2.1.3成熟期
此时期的桂北红色文旅从最初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个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主体已经逐渐成熟,系统各项要素开始优化,旅游的生态属性逐步增加。
在外部投资的影响下,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整体质量更高更好的游客群体;在政府等官方主体的支持下,产业内有了规范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深度开发的旅游资源等。生态系统主体之间对于“合作共生”越发重视,为了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主体间开始寻求协同发展。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至“全域旅游”的转变。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预示着桂北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桂北地区坚持“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思路,深入挖掘广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推动“以红带绿、以绿促红”融合发展。
同时,将红色旅游与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相融合,通过中心地的红色文旅产业辐射和影响周边区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乡镇和乡村发展,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打破各个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瓶颈,形成全域旅游景点。
2.2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作为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旅游企业利用红色文旅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外部资源投入去开发红色文旅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对于红色旅游的需求。人们向旅游企业支付报酬,以体验其提供的红色文旅产品和服务。在这个供需过程中,不论是旅游企业开发红色文旅产品,还是人们消费红色文旅产品,“红色文旅副产品”都会随之产生。“红色文旅副产品”指的是在红色文旅过程中,由于企业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者游客环保意识薄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环保企业在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此外,有效的市场机制、政策机制和制度机制对于维持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平衡也非常重要。红色文旅产业的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供求机制能及时反映供求双方的变化,调节红色文旅市场的供求平衡;价格机制是红色文旅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是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竞争机制的核心是旅游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夺游客,与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当地政府针对红色文旅产业制定的宏观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引性和规范性,能保障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
3当前桂北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桂北作为重要的革命战斗指挥阵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桂北位于云贵高原附近,主要是丘陵、山地地形,著名的百色战役纪念地就在此处。“桂北”的狭义定义特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北部地区的五个县,即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资源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桂北的红色旅游开发从兴安县的“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起步,这座由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的纪念碑园于1993年开始修建,199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此后桂北地区多处红色景点陆续建成,近几年具有市场意义的桂北红色旅游开始初现雏形。2018年9月底,由兴安县倡议,桂北五县(兴安、全州、灌阳、资源、龙胜)达成了“桂北红色旅游联合体”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推动以湘江战役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打造桂北红色旅游圈。但是作为红色革命基地,其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当前桂北红色文旅产业存在以下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3.1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
桂北地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中革军委临时会议旧址油榨坪公堂、红军楼、审敌堂、红军桥、红军岩等红色遗迹。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桂北地区其他县城的红色文旅景点并不如兴安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一样受到大众关注。加上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宣传方案,桂北红色文旅项目的影响范围以区内为主,在全国的影响力仍然较小,部分地区游客并不了解桂北的红色文旅景点,无法与井冈山等全国闻名红色景区媲美。
3.2红色景区同质化严重
由于桂北红色旅游景区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比较类似,景区之间的感官差异并不明显。加之区内建筑文化较一致,景区新建的仿古建筑也同质化严重。游客在游览桂北片区红色景点的时候,旅游兴趣会被削弱。游客会产生“游一当十”的心理,并将此经历告知旁人。长此以往,桂北红色文旅产业会受到不良影响,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
3.3红色文旅资源整合度不高
桂北红色文旅资源较多,但许多红色景点仍然未能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相结合,旅游体系较为松散,形成红色旅游、自然观光、民俗体验各自为政的局面,整体旅游经济价值未能发挥最大效用。由于自然资源有限,虽然红色景点名声较大,但缺乏秀美山水等自然景观,除了当地人之外,外地游客不愿跋山涉水前往参观,吸引力不足。此外,地域分割也使得桂北地区的红色资源较难整合,红色旅游景区独立发展导致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之捆绑,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红色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对红色文旅的目的地聚集效应造成影响。
3.4红色旅游景区功能较单一
目前桂北地区或简单地将红色景区当作思想教育基地,或将其当作遗址风光旅游地,功能单一,红色文化内容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展示方式静态单调,展示内容以宣传栏文字图片介绍为主,展示物品零散且缺乏关联性。游客即使全程参与了旅程,也是走马观花,并未留下深刻的记忆点。加之缺少政府对产业整体的扶持和核心主导旅游经营实体的引领示范,在旅游企业所设置的旅游线路中,红色景点基本都是搭售或者赠送的产品,并未得到旅游行业的重视。
3.5红色旅游导游素质不高
红色旅游属于新兴产业,之前尚未有过此领域的专业人员,因此,红色旅游的导游多是由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担任,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导游未接受过党史和讲解的专业训练,缺乏党史基本知识储备和必要的解说技巧,讲解枯燥乏味,无法给予游客良好的红色旅游体验。游客很难产生强烈的参观欲望,也不想长时间逗留,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更无从谈起。
3.6产业经营机制尚未明晰
由于红色旅游景区的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经营主体却是众多的民营旅游企业,产业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缺少合法合规的关联机制,因此,一些运营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如红色景点能否收费、如何收费等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此外,在红色旅游景点的经营上,大部分都存在重前期开发、轻后期管理的现象,因此,在后续的管理中往往无法跟上实际经营的需要。较多红色景点简单地委托当地村民代管,或者甚至没有管理人员。同时还有许多纳入旅游线路的红色景点经营不规范,服务水平较差。
3.7产业缺乏规范化管理
民营企业作为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的经营主体,通常的经营方式是各行其是,因此整个产业的经营缺乏规范化管理,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经营机制。同时,“红色产品副产品”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置,给目前的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产业生态很难朝一体化的方向和谐发展,甚至陷入恶性循环,并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导致产业生态系统的最终崩坏。
3.8产业智能化程度较低,创新性不强
桂北红色文旅产业以传统旅游和教培作为载体,与互联网结合程度较低,没有充分利用如今的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进行改良和完善,无法跟上当今游客的旅游习惯,给予足够的新鲜感。同时,桂北红色文创产品虽然种类较多,但多是手榴弹、冲锋号等红色元素造型的书签、蒲扇、酒瓶等产品,未能赋予产品桂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创新性不强。加上生产此类文创产品的成本较低,市面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游客的购买体验。
4桂北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桂北红旅品牌
坚持红色基调,突出文化灵魂,通过挖掘区域红色人文内涵,展现地域历史文化脉络,将桂北红色旅游恰当融入民俗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当中,精心设计高附加值的复合性旅游产品;推出全系列可量身订制的订单式旅游产品,突出旅游产品差异化,针对目标客户精准投放推送;强调融参观学习与实境体验于一体,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大幅提升游客的体验度,走精品发展的道路,逐步树立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实现桂北红色旅游的可持续高速发展。
4.2挖掘景区特点,突出桂北红旅特色
桂北地区尽管主要以“湘江战役”作为红色文旅主题,但五个县城都具有各自的景区特色:兴安县红色遗址最多,可打造为红色研学中心;全州县文化产业出色,可重点开展红色文创设计活动;灌阳县红色旧址位于村落,可推出红色乡村体验项目;资源县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可打造红色历史博物馆;龙胜梯田自然风光迷人,可开发成红色观光胜地。结合各地景区和自然、人文资源,通过准确的文化定位挖掘不同文化内涵,在整合桂北红色文旅资源的同时突出各地特色,避免各地红旅项目同质化。
4.3加强区域合作,整合桂北红旅资源
明确桂北革命区的历史文化定位,构建起桂北片区红色文旅体系,通过桂北红色旅游联合体联合桂北五县发展,以强带弱、以老带新,推动全州、资源、龙胜这些起步较晚的区域发展。进而扩大范围,加强与整个桂林市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打破区域壁垒,实现桂北片区乃至桂林地区的文旅资源共享,“红+绿”协调发展,以红带绿、以绿促红。如桂北红旅路线可以与阳朔山水路线相结合,通过兴安灵渠进行对接,融合“两江”旅游业(湘江+漓江),做好做强桂林全域旅游。此外,利用桂北的地理优势构建合作双赢的省际旅游体系,与贵州、云南形成“黔桂湘”红旅金三角,依靠红色文旅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4.4开发多元产业链,充分调动桂北红旅资源
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多角度开发一体化红色文旅产业链。根据桂北各地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将红色旅游产业和古镇产业、乡村绿色产业、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农产品产业、文创产品产业等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多元化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在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同时,打造独特的桂北红色文旅产业链,丰富红色文旅生态系统。
4.5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桂北红旅基础设施
因红色遗址多位于城郊或者村落,经济相对不发达,当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做好交通项目建设,对接区内及国内各大高速公路。同时完善桂北地区县际公路建设,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公路等级,全面构建红色旅游交通网络。此外,红色文旅路线的沿线综合配套设施如餐厅、酒店、购物中心等需进一步完善丰富,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满足游客需求。
4.6依托高校教育,培养桂北红旅人才
利用好红色革命老区的区位优势,依托桂林本地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政府设立补助金,建立红色文旅专家团队,组建红色文化教育机构,与高校、旅游企业合作,培养服务桂北的红色文旅人才。利用人才反哺红色文旅产业,强化红色旅游教化功能,突出大教育大培训特色,打造探寻红色足迹(研)、感悟红军精神(学)、学习现代知识(教)的深度体验旅游活动,实现“研—学—教”三位一体,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精神,推进老区旅游发展。
4.7完善产业管理,设立桂北红旅专营企业
加强政府对红色文旅产业的引导角色和管理作用,根据实际设定红色旅游的准入门槛,推行红色旅游市场许可证制度,全面提升红色文旅产业的服务水平和监管水平。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组建红色文旅产业专营企业,探索实行“国有+民营”的混合所有制经营新模式,规范经营管理机制,提升桂北红色文旅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同时通过治理环境、回收废弃物等方式,妥善处置“红色文旅副产品”,将其转化成可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维持红色文旅产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
4.8依托数智技术,打开桂北红旅新局面
与各大旅游平台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旅游人群进行分类,精准推送桂北红色文旅资源,并根据不同年龄、地区的游客提供定制化旅游路线和旅游方案,帮助游客轻松出行。运营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提升桂北红色文旅品牌知名度,扩大桂北红色文旅的影响力。同时,在红色旅游景区融入数字化技术,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使游客更深刻地体验红色精神。在红色文旅产品的开发上,充分发掘桂北的红色文化内涵,有效提取文创元素运用于产品本身,生产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红色旅游产品,进而构建完整的文创产业价值链体系。
5结语
桂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域旅游”的提出对桂北红色文旅产业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机会。桂北的红色文化为桂林这座历史悠久的山水名城增添了文化内涵,桂北可充分发挥红色文旅的优势,完善产业生态系统,补全桂林旅游业的短板。通过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促进桂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桂林的旅游业打开多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曹福豪,邓国骅,杨丰旭,等.桂北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切入点[J].旅游与摄影,2023(3):79-81.
[2]李希扬,向婷.龙胜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漫旅,2021(6):9-12.
[3]孙浩杰,李贺,陈亮.文旅融合背景下桂林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2(7):98-100.
[4]肖立章.桂北红色旅游发展优势与策略探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5(8):126,128.
[5]肖志龙,潘立威.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策[J].大众科技,2020,22(6):138-140.
[6]许孝君,孙康璐,王晓丽.价值共创视角下河北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88-96.
[7]赵书虹.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演化[J].统计与决策,2009(2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