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注重科技、效能与质量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对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新发展理念的全新探索。它是基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伴随新一轮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加速演进,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调整与变革,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力量,只有社会能够较好地顺应每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才能获得较为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贯通、融合发展,是实现三者合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动力因素;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34-000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34.001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注重科技、效能与质量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对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新发展理念的全新探索。
1新质生产力的产生背景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以生产qhUTei8vb6wSSS+zIesoWQ==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及其跃升为基本内涵,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作用,从而推进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持久的动能。
伴随新一轮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加速演进,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调整与变革,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力量,只有社会能够较好地顺应每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才能获得较为有效的发展。当今时代正是处于“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期,从国际背景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
从国内背景来看,中国自身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这是助推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和根本的推动力,也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制胜点和制高地,尤其是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最终制胜的关键。
2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2.1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
中国近些年在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并在这些领域获得了较为有效的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日益完善,从而为进一步实现这些技术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新质生产力的作用的发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技术的产业化以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然而目前我国技术产业化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科技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与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传统产业中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使得科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变革的需要,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厘清与明确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科技创新是促进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的推动力,因而就需要明确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力在传统产业中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方向的确立显然是以实现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基础。这意味着要对传统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
传统产业大多数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为主,以产业链的中低端制造业为主,这意味着一方面传统产业要从高耗能、高污染向低碳环保实现绿色转型,这是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发展方向,也即促进与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跃迁,以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这两个方向需要传统产业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依托科技创新分类有序地推进转型升级。首要根据传统产业发展的实际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传统产业的分类情况来确定其转型方向。
2.2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领航主体: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如何有效地实现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有机结合,这首先需要厘清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科技创新对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然而对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而言,科技创新又不仅仅发挥助推作用,更为根本的是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核心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领航作用,从而使得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力量。因此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有效地实现科技创新的产业化。由于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同样的产业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因此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必须基于对二者规律性的准确把握。
一方面,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从而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并且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领域与范围得以不断地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如何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这就意味着科技创新必须适应并有机地融入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一旦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实现,那么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会对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不断地拓展与深化,从而为科技创新产业化开辟新空间、新赛道,以促进与实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促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各自实现良好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兴产业应该成为未来产业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因此在发挥科技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引领作用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先行先试的开拓者的作用,其中新兴产业中的那些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便可以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先锋和旗手。
2.3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创新探索,其核心内涵与目标中必然包含绿色生产力的发展。这意味着必须加快与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与绿色升级,以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如期高质量的实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促进与实现绿色低碳产业的高质量,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并不断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逐步打造出一批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基于科技创新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促进与实现绿色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然而,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通过节能减排以及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即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来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都需要依赖科技创新来更好地促进与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同时要将产业的绿色转型与绿色金融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生态绿色产业的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从而为生态绿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
基于中国目前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在产业绿色转型中发展得相对较好,然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微企业在产业绿色转型中发展的步伐却相对缓慢,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产业绿色转型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便是资金不足、技术发展相对薄弱,因而首先需要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产业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在产业绿色转型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在行业中形成良好的引领带动作用;其次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产业绿色转型,产业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在技术上,更好地帮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微企业,以促进中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的有效实现;最后,政府如何通过产业绿色转型优惠政策,向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微企业倾斜,来更好地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的有效帮扶,以促进中小微企业更好地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从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实现更加持续均衡的发展。当然产业绿色转型持续均衡发展的实现,其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动与实现的过程,因此在产业绿色转型的总布局下,必须分阶段展开并依据各个阶段产业发展的实际有序推动。
2.4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改革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和围绕着生产力的变革展开的,因此将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结合都是基于此。然而生产力变革的实现绝不是单向度的,生产力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相结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改革生产关系其目的是更好地适应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有效改革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便是当下的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意味着当下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紧紧地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与推进。其有效性必须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础之上。首先,要依据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要基于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最后,从经济体制改革来看,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这四大生产要素在市场中实现最优化高效的配置从而最有效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除了要强调不断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外,还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来逐步实现同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即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有效的对接,从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跟跑逐步向并跑甚至是领跑转变。因此,一方面要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最充分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就需要顺应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强自身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从而不断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对世界发展的前沿科技不断地进行突破,这不仅需要通过加强对世界前沿科技的自主研发,而且需要通过有效地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尖端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来实现。
3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通过以下论述可以充分说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然而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根本的助动力,需要依赖人才的支撑,然而人才资源培养需要依赖高质量的优质教育。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将科技创新、人才、教育进行一体化统筹和系统推进。当今时代,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第一资源,科技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促进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要一体化统筹和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的协同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的实现。当今时代正处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时代,科技创新尤其是关乎这一时代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前沿科技对于当今时代的发展尤其关键,然而科技创新的关键便是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人才,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一体化统筹和推进,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并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加高效与高质量的发展。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在一体化统筹和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劳动力是主体要素,人才要素是劳动力要素中推动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是实现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内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工具,在生产力中具有桥梁、变革与先锋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内在决定性的主体能动力量。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科技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桥梁、变革与先锋作用最重要的生产力。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始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以科技主动赢得发展主动……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因此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通过科技创新不断促进产业的创新与变革,以科技的发展作为助动力引领与带动产业实现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世界发展格局中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从而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以赢得发展的先机与主动权。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其以高效能、高质量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为了更加有效地适应当今时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的需要,以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作为引擎引领与带动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同时引导和培育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以促进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不断生成,从而持续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和活力。
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贯通、融合发展,便是实现三者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有效贯通与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新活力与主观能动性。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着力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造就更多的战略科学家队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储备队伍。逐步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水平的系统化工程师培养体系,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三者有机融合于一体统筹推进,创新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更加积极、开放与有效的人才政策,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从而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起创新发展的平台。
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合力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首先建立起适应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具有积极能动创造性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这必须依赖高质量的教育以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战略科学家队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储备队伍以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两者的有机结合,以促进与实现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通过不断地增强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的引才聚才平台功能。当今时代既要增强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也要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的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优质的人才资源,这就需要中国自身能够更加有效地与世界人才市场进行有效对接,通过逐步建立起更加积极、开放与有效的人才政策与人才制度,为全球各类人才在中国的发展搭建起人才发展平台,从而逐步形成并建立起更具吸引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韩喜平,马丽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4(4):4-11.
[2]肖巍.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发展新质生产力[J].思想理论教育,2024(4):12-19.
[3]张新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4):20-26.
[4]张三元.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4(4):27-34.
[5]管智超,付敏杰,杨巨声.新质生产力研究进展与进路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125-138.
[6]张开,高鹤鹏.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95-104.
[7]陈秀英,刘胜,沈鸿.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新质生产力[J].新疆社会科学,2024(2):41-45.
[8]金碚.论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经济学思维[J].西部论坛,2024,34(2):1-8.
[9]杨志恒,苏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溯源、内涵表现与实践路径[J].改革与战略,2024,40(3):14-23.
[10]徐政,张姣玉.新质生产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价值旨向、逻辑机理与重要举措[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2):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