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实践,通过分析市场的历史发展数据和不同市场的数据对比,从市场布局、交易规模、基础设施、经营主体、市场功能、信息体系六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从市场管理法律法规、人员业务素质、农产品标准化分级、交易手段和结算方式方面指出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流通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35-003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35.010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购统销体制为背景,经过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为引导逐步演变形成的。批发市场随着这一模式的形成而孕育发展起来,它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平衡供求、价值转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批发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是整个农产品产销体制改革过程的标志性产物。批发市场在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
1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980—1985年的启动阶段、1986—1991年的双轨制运行阶段、1992—1996年的全面改革阶段、1997—2003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的新型流通体制构建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批发市场的功能、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1批发市场布局日趋合理
从1986年开始,北京市成立了第一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京丰岳各庄批发市场。随后大钟寺、新发地批发市场也建立起来。而最初建立的批发市场大多是道边、河边市场,从1995年以来,结合建设首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北京市开始了“三边”(河边、墙边、路边)市场退路进厅工作,工商部门不再审批马路市场。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要求,三环路以内的批发市场退出以批发为主的经营模式,形成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批发市场的格局。二环路旁的左安门市场,三环路旁的大钟寺、鑫东郊、太阳宫等市场也都相继退市。
为提升首都农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和流通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构建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高效畅通、安全规范、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截至2022年,北京市共有17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覆盖了13个远郊区县,其中丰台区共建有以新发地为首的5家批发市场,其次是海淀区以锦绣大地为主的3家批发市场,其余区大都建有1~2家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的建立,在各地发挥了重要纽带作用,既解决了当地农民销售问题,又丰富了周边市民对农副产品的可选性。
目前,在全市已发展形成了丰台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京丰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顺义区北京顺鑫石门国际农产品批发市场集团有限公司、朝阳区北京大洋路农副产品市场有限公司、海淀区北京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昌平区北京水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州区八里桥市场7家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主的新型市场分布格局。2023年农业农村部开展定点市场复核,北京市积极按照部里要求,与各批发市场紧密配合,申请确定符合条件的市场成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目前,全市现有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7家,覆盖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和昌平区,占地面积共计243万平方米。
1.2批发市场交易规模总体稳定
近年来,北京市主要批发市场在交易规模上总体稳定,2020—2022年平均交易额比2015—2017年平均交易额增长3.4%。其中新发地和石门两家批发市场涨幅明显,分别增长了73.5%和40.3%,其他批发市场由于搬迁或功能疏解等原因交易额有所下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稳定发展,为稳定市场供应和促进产销对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3批发市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最初大部分是由自发形成的市场逐步演变而成的,在自发形成阶段,没有正规的场地、交易设施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十分混乱。自1990年蔬菜购销体制完全放开以来,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革。
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市场的升级改造工程,各市场也纷纷向其他地区学习好的市场管理和建设模式,所统计的17个批发市场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地面硬化、增加交易设施、转变经营方式和交易模式等方面的投资。
首先,在交易设施方面,原有露天式的交易在缩小,厅棚式、楼厦式等设施档次较高的市场明显增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过去设施简陋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如丰台新发地市场在建场之初占地仅为15亩,总资产15万元,近年来通过升级改造,建成了保鲜冷库、商户生活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市场监控中心、信息中心和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等,市场占地面积扩大到120万平方米,市场资产总额高达31.10亿元,2020—2022年年均交易额达1240亿元,成了北京市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大果盘子”和地方纳税大企业之一。朝阳大洋路市场经过投资建设,开展地面硬化、交易大棚建设、副食调料大厅、鲜肉、水果和水产电子结算、万吨保鲜库、增建海鲜市场、市场监控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基础建设,市场占地面积扩大到39万平方米。
其次,在生活服务设施方面,较大的批发市场都建有或正规划建设商户生活区、娱乐场所,小规模市场也能为商户提供临时住宿服务。如丰台新发地市场、朝阳大洋路市场就建有外地人公寓,还帮商户解决孩子的入托、入学等问题。这些服务设施为客户提供了很好的交易、生活环境,对提高市场声誉、稳定市场经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4批发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
北京市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主体比较复杂,由于历史的原因,工商部门曾经是市场经营的主要力量,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商部门从1995年4月开始进行市场的管办脱钩,将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可以独立承担责任的经营主体,政府开办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相应的,集体、企业开办市场的情况越来越多。目前,所统计的17个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可分为三种方式:①由乡、村开办的市场,如丰台新发地、朝阳大洋路为乡或村办企业,市场由乡、村直接管理;②合资或投资兴建的市场,如通州八里桥、岳各庄、大红门京深海鲜、锦绣大地等;③原工商脱钩的市场,如顺义石门、昌平水屯市场,由当地市场服务中心负责管理。
1.5批发市场功能逐步扩大
(1)成为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来自全国各地,以蔬菜为例,上市品种由原来的5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个,既有京郊本地菜,又有河北、山东、江苏、福建、上海、内蒙古、安徽、两湖、山西、河南、东北、内蒙古等地的中程菜,还有海南、两广、云南等地空运、挂车皮、汽运等的远程菜。除黄瓜、茄子、番茄、土豆、豆角、葱、姜、蒜等大路菜外,芥蓝、菜心、生菜、绿菜花、樱桃番茄、彩色大椒、抱子甘蓝等特菜、细菜、精品菜等逐年得到发展。反季节、名优特、有机、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蔬菜,进场交易量不断增大,一年四季鲜菜不断,市场供应充足。
(2)成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依然占据农产品交易绝大份额,目前全市批发市场的日蔬菜成交总量在2300万千克左右,基本可以满足全市各级企业、单位和零售的需求。目前除了零售市场的蔬菜等农副产品由批发市场供应外,部分超市也从批发市场进货。有的批发市场还开办了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向零售企业配送。各餐饮服务单位、学校、军队、机关单位除了少数依靠配送中心和副食基地外,购买农副产品还是集中在批发市场。由此可见,批发市场还是农副产品供应的主要渠道,而且根据市场的特点和农副产品自身特点,这种主导地位还将延续下去。
(3)成为农产品信息的采集中心。近几年各批发市场在市场信息建设方面均有所举措,取得了很大成效。所统计的17个市场基本都建有市场信息部门,配有联网计算机和信息员,每天向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工商局等单位报送行情信息。丰台新发地、岳各庄、朝阳大洋路、通州八里桥等农业农村部的定点市场每天还向农业农村部报送市场价格信息。这些信息均通过网络渠道面向社会发布,如丰台新发地每天都将即时的市场价格、市场动态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
(4)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屏障。多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从2002年6月起,开始实施“肉菜放心工程”,改革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管理办法,实行达标准入制度,大力推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并于7月开始执行《蔬菜安全卫生要求》强制性标准,涕灭威、氧化乐果、砒霜等41种农药严禁在蔬菜上使用。特别是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全市17家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室),制定了农产品进场交易检测制度,每天都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对市场内经营的蔬菜、水果、肉禽、水产品、粮油、调料等农产品进行自检,并将检测结果形成完整的记录信息,保留存档,对抽检不合格商品进行警告,严重的将不允许进入市场交易。目前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从事农产品检测人员共有90人,每日检测品种在600个左右,为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5)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场所。农产品批发市场通常占地面积比较大,ZFuRo3b7cLt6DhxUWaIDOQ==因此村民直接以土地、资金等入股,获得市场经营的收益,同时个人在市场中打工,或者作为商户在其中经营,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批发市场也是吸引大批外来人口就业和创业的主要场所之一,目前有些经营大户已经在北京安家。
1.6批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情况
(1)批发市场信息联网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已与17家批发市场和外省市场及农业部门开展信息共建与交流机制,每天采集蔬菜、粮油、水果、水产、肉禽蛋五大类农产品700多种,每日信息更新量达万条以上。目前共积累市场行情数据总量达到5000多万个,丰富了市场信息资源,强化了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基础。
(2)批发市场信息加工处理实现自动化。首先,建立农产品行情分析系统,实现了批发市场行情报送、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查询的自动化。其次,建立农产品行情预测系统,此系统以大量市场行情基础数据为依托,组建了差值分析、图形对比分析及马尔科夫链分析等数学模型,可针对不同农产品的行情变化进行初步预测。最后,建立蔬菜市场行情警情分析系统,实现对蔬菜行情变化的异常情况跟踪、监测。对蔬菜灾害性行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警,为领导的宏观决策、企业经营、农民生产趋利避害做好服务。
(3)研究建立北京市蔬菜批发价格指数。在积累了大量的批发市场蔬菜行情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蔬菜批发价格指数。通过连续观察指数的变化,掌握蔬菜批发价格总体走势。蔬菜批发价格指数的建立成为批发市场信息深入开发利用的标志,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蔬菜批发价格预测,为蔬菜产销提供更好的分析、决策依据。
(4)深入开展农产品行情的预测预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开展全市蔬菜、肉禽蛋、水产、水果、粮油等40多个品种的周、旬、月价格预测,通过应用农产品行情预测系统,并结合专家的经验修正,准确率平均保持在85%以上,有些品种预测准确率达到90%。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定期组织召开农产品行情会商,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农产品市场运行状况,并对下一时期走势作出分析预测。参加会商的单位除各大批发市场信息经理及信息分析员外,还包括肉禽生产企业负责人、协会负责人和农业局相关处室人员。
(5)开发建设了京冀蔬菜市场信息协同平台。平台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集蔬菜产销数据的采集、分析、预警、发布等多功能为一体,为畅通京冀蔬菜产销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率先建立了跨区域的蔬菜产销信息监测体系,为蔬菜产业整体布局、协同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率先把北京优势的信息服务资源对接到河北蔬菜主产县,探索实践了“协同发展,信息先行”的新模式;率先建立了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京冀蔬菜产销信息协同机制,为做好北京蔬菜市场应急保障提供了决策参考。平台在北京及周边蔬菜主产区开展市场信息应用和服务,2019年以来共覆盖蔬菜种植面积274.9万亩,蔬菜产量15.80亿千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8亿元。京冀两地依托平台为开展区域内蔬菜产销调度、优化蔬菜产销布局、服务蔬菜“稳产保供”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6)促进农产品信息发布渠道多元化。在抓好北京市农产品行情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同时,由政府组织,各批发市场建立了多种信息发布渠道,主要通过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电话、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展合作,定期发布市场信息。并通过微信和网站,全面开展社会化市场信息服务。
2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阶段,但是,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旧的管理体制的束缚,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批发市场的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2.1批发市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北京市缺少相应法规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管理,致使批发市场的市场准入与运作不规范。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造成批发市场在管理上、政策上不统一,当市场需要解决问题时,谁都不能一管到底。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市场法律法规的约束,致使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造成市场内缺斤短两、混等混级、秩序混乱等现象屡有发生,甚至发生掺杂使假、腐烂变质的商品混杂,难以杜绝不符合卫生检疫标准的肉食品、水产品、有害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果菜等商品进入市场,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2批发市场人员业务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很多市场是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的,所以市场的管理人员以当地人员为主,工作人员知识水平偏低,管理层经营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人员结构比较复杂,对现代流通模式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了解不多,难以依托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经营管理。虽然一些市场也在积极引进人才,但受体制、环境影响,进程较慢,不利于市场发展。
2.3批发市场农产品标准化分级比较初级
目前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除少数品牌、包装化的商品外,基本上是不分等级,质量无统一标准,这也是批发市场交易难于规范,难以走上电子商务道路的症结所在。虽然一些大型批发市场也在筹划建立农产品加工配送体系,树立市场无公害安全产品品牌,但面对首都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巨型消费城市,单凭一己之力是难于支撑的,必须从生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抓好,在全市批发市场推广品牌化、包装化和标准化农产品加工销售,促进农产品交易行为趋于规范、交易效率不断提高。
2.4批发市场交易手段和结算方式比较原始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手段基本以一对一的谈判成交和现金对手交易的方式为主,很少使用电子结算方式,造成农产品交易效率低下,好的和差的农产品处于同一交易环境,根本形成不了竞争价格。这与国际上先进的拍卖交易、代理交易以及市场统一电子结算相比,在市场交易运行机制、保护买卖双方利益等方面落后许多。
3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在经营模式、管理观念方面也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只有积极进行市场管理机制、组织形式、交易和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等创新,完善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引导等功能,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才能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发挥批发市场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3.1推动批发市场法律法规建设
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已影响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在调研和借鉴国外有关法律法规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有关法规。通过立法来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开办目的、市场规划、市场准入、交易规则、从业人员职责、政府管理机构设置与职能、行政处罚等事项。另外,北京市各级市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批发市场的监督和指导,根据市场自身特点逐步完善消防、安全、人口、租赁、财务、质量安全、环境卫生、值班等各项管理制度,形成规范性文本。
3.2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
随着批发市场经营规模的扩大,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应该随之得到同步的提高,各市场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对现有人员开展岗位业务培训与考评,激励在岗职工爱岗敬业,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阶段全市批发市场急需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才的竞争占有相当的重量,在批发市场领域中也不例外。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单独依靠市场内部人员是远远不能满足的,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进管理型人才,依靠新鲜血液的注入来改善批发市场的管理。
3.3引导商户分级包装意识,建立农产品商务展示交易区
由于市场交易品种千差万别,造成产品价格的可参考性下降,实现网上交易尚需一段时间。为适应当前农产品市场交易现状,相关部门应在大型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商务展示交易区,引导市场经营规模大的商户实行分级包装,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通过统一的标准分级和包装。根据市场情况,对同一类型商品制定统一的价格,通过网上交易和对手交易进行销售。
3.4探索和推广智慧农产品批发市场
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超越,为发挥市场的信息、结算和价格形成功能,部分市场已经建立科学、及时、便捷的电子结算系统,能够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交易信息,有利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后期批发市场要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管理为手段,实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交易等环节全链条的标准化、数字化和智慧化。
参考文献:
[1]赵丹.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化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2021(9).
[2]王威.农贸批发市场信息化转型之路[J].中国国情国力,2020(6).
[3]梁瑞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字化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23(6).
[4]杨入一,孔繁涛.数字化发展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进步[J].中国流通经济,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