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笔记》出版价值深层探析

2024-12-20 00:00赵怡欣
新阅读 2024年10期

摘要:《洱海笔记》是云南大理白族青年作家北雁(本名王灿鑫)所著长篇日记体非虚构散文作品。北雁沿洱海徒步一周,以纪实手法对洱海进行深情抒写和细致描绘,真实展现了洱海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本文从作品的内容与主题、艺术手法与表现、个人感悟与文化认同、生态环保与社会责任、阅读体验与文化传播方面,对《洱海笔记》的出版价值进行深层探析,以期为该作品的进一步传播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洱海笔记》 北雁 洱海 生态文学 出版价值

《洱海笔记》是2022年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滇版精品出版工程资助项目。作品自2023年2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广泛关注:2023年3月21日,受邀参加由中国散文学会在北京主办的“大理散文作家研讨会”;同年3月29日,由云南省作家协会、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教育出版社主办的首发暨座谈会在大理大学古城校区举办;在2023昆明市全民阅读大会暨第十一届“书香昆明”全民阅读活动中,获“云南好书佳作奖”;2024年,获第十三届(2020—2023)“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内容与主题:全景式描写洱海的自然文学和环境忧思录

《洱海笔记》具有独特的地域创作背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考察时,提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大理州迅速启动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21年10月,COP15重要配套活动洱海论坛在大理市举行,洱海再次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洱海保护面临的困难,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作者北雁于2018年3月开始,围洱海徒步一周,深入洱海沿岸的所有村落及河流、山脉、古迹、名胜、岛屿、湖滨,从见证洱海的现状入手,寻访洱海的历史足迹,同时对当地民风民情及现今人民生存状况进行详尽的考察,历时一年,跨越四季,从而对当下的生态文明之路进行深刻反思。在洱海论坛结束后,北雁对洱海保护现状再次进行考察,最终完成《洱海笔记》的定稿工作,全程历时四年多。

《洱海笔记》全书分三篇:上篇“南岸的洱海”介绍写作的缘起,同时也是洱海南岸最美的诗意抒写;中篇“环湖之行”通过引古、述今、访谈、反思等多种方式,对洱海环湖一周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自然、民俗、民居建筑等进行深刻细致的描写,展现洱海的绚丽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人文、多彩的民俗风情,同时表现对洱海保护的忧与思;下篇“洱海清·大理兴”讲述洱海保护成果。该书既是一部关于洱海的田野调查和地情报告,也是第一部全景式描写洱海的自然文学和环境忧思录,还是一部契合当下绿色发展、关注自然重大主题的文学作品。

艺术手法与表现: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的交响画卷

北雁苦心孤诣,倾情从不同角度张扬洱海大美,力拔洱海无穷之魅。他如数家珍般赞美洱海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大屏:“支撑着这个屏幕的,还有那么多看不见的内涵事物,诸如苍山十八溪的清洁源流、旖旎多姿的湖岸风光、涵养湖水的防护林带、支持湖水净化的湿地与水生植物、洱海源头三江五湖源源不断注入的水流、西岸的田园风光、沉积数千年的白族风情和建筑艺术、多情动人的洱海历史传说、鱼水相栖的本土宗教和信仰文化、与湖水相生相息的水鸟鱼类,以及湖水之中较为平衡的生态系统”。

除去全景式描写洱海之美,作者还以若干细节、事例和见识,将洱海人文之美详尽展示:在人迹罕至处,洱海生机盎然的荒野之美;苍洱天地间迄今依然随处可见的传统农耕景象、绚丽的田园画卷和宁静怡人的田园风情;苍洱民族民间文化之繁荣(如白族民居建筑特色、扎染艺术、寓意丰美的白族服饰、慷慨大方又精致的饮食习俗、独特可爱的本主信仰、流传四方的民间动人传说、洞经音乐、戏曲歌舞等);崇文尚教的历史人文之盛(洱海不仅孕育了大理早期的人类文明,浮沉着汉武帝“汉习楼船”的壮志雄心和南诏、大理国的昔日辉煌,且不说“三大名碑”“四大名阁”铭刻和承载的厚重人文传奇,还养育了李元阳、桂楼先生、杨玉科、罗时、杨琼、周保中和张清龙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英雄儿女,以及无数的能工巧匠);洱海人民朴素的人性之美,以及世居洱海的农民为保护洱海作出的牺牲和奉献;等等。

《洱海笔记》以其独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将洱海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巧妙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幅幅既生动又富含哲理的画卷。作者凭借其博学多才和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地把历史典故、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学元素与洱海的自然美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卷。

此外,《洱海笔记》还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将洱海比作“一池大砚”:“两千多年来,洱海可以被无数古今大师写入唐诗、元诗、明诗和清诗,可以被一代代文人墨客快意吟诵,也可以被现今中外的文学大家百般状写。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洱海;一千个人笔下,也必定会有一千种修辞和赞誉。我想它不仅是个湖,确切地说它应该是汇聚所有苍洱人文的一池大砚!”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比喻,将洱海的文化价值充分凸显出来,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视野去理解和欣赏洱海,感受其独有的魅力与内涵,并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增添诗意与深刻的哲学思考。

个人感悟与文化认同:心灵归宿与文化认同的悠长咏叹

《洱海笔记》不仅是对洱海自然美景的礼赞,也是北雁对洱海深情与眷恋的抒发。在作品中,北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洱海的无比热爱和眷恋之情。

他在书中回忆道:“我出生在洱海之源,后来又到洱海之畔的城市下关读书。那时我的枕头就与洱海仅只一路之隔,每当坐在5楼的教室里,窗外的洱海就在眼底画卷一般跃然呈现。那一派开朗明净的画境,何其壮丽!总是蓝汪汪的洱海,倒映着蓝汪汪的天;或者是蓝汪汪的天,映衬着蓝汪汪的洱海。每天早晨,我们都是面对洱海迎来日出;日将落去,我们面对洱海送走夕阳;当夜幕降临,我们枕着洱海的浪波悄然入睡。从学校毕业十年后,我又回到洱海之畔的这座小城,每天早起晚睡面对洱海。洱海不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我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场域。”

作者自洱海之源而来,求学于洱海之畔,与洱海结下不解之缘,其壮丽景致如画卷般铺展于眼前,日升月落,皆以洱海为伴。十年后重返故地,洱海不仅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更深深镌刻于心,成为他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归宿。他更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常常这样想:洱海是我们的洱海,更是全世界的洱海,是唯一的不可复制也无法替代的洱海,和我们每个人、每一段草木和每一片树叶一样绝无仅有。世间可以有许多湖,但它们都不叫洱海;或者即便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也叫洱海的湖,但它依然不是我们的洱海。”

在作者眼中,尽管浩渺宇宙间湖泊星罗棋布,然每一泊洱海皆如稀世珍宝,独一无二,既无法摹其形,亦难以复其神。它不仅是自然之手精心雕琢的杰作,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记忆与细腻情感纽带的灵魂栖息地,与世间每一缕生命——无论是人、草木还是树叶——共同织就了宇宙间一幅幅不可复制的奇迹画卷。这份深情厚谊,充分展现了北雁对洱海难以割舍的爱恋与对其自然魅力的深深敬仰,就如同洱海已成为他心灵深处永恒的旋律,颂扬着大自然的无垠赞歌。

生态环保与社会责任:北雁笔下的洱海之痛与守护之行

在对洱海长达一年的深入探索与游历中,北雁的心中充满了对这片水域无尽的思绪与情感。他风雨无阻,坚持每周的周末踏上探访村落的征途,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眼睛捕捉每一处风景,用心灵感受每一份情感。

北雁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深情,誓要将洱海的现实与真实呈现给世人。《洱海笔记》第二篇《从葶溟溪至下末村口》,记录了他与家人于夕阳西下时分,在洱滨村外湖边的漫步。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然而,当他行至葶溟溪入海口,却痛心地发现,这条溪流与阳南溪一样,已经断流长达11个月,干涸的河床诉说着无尽的哀伤。洱海环湖共有117条大小河道,其中苍山十八溪是最重要的清洁补给水源,然而,如今却有12条变成了季节性河流,这怎能不让人痛惜!

北雁深刻指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人类的过度索取,民居扩张、农业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商家生产用水、建造电站以及钻取地下水等行为,无异于涸泽而渔。他感叹:“我们在追求生活优化的同时,却牺牲了生态。”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揭露问题,他更在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他选取了一些村落的用水公约作为参考,认为通过道德伦理来规范人们的用水行为,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清洁水源的使用效益,从而保护洱海水质。

《洱海笔记》中,作者的环保意识与忧患意识贯穿始终。这是他的创作主旨与初衷。他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揭示了洱海的沧桑巨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商业化的迅猛推进以及城市化的无情碾压,洱海的地理空间遭受了强力挤压并迅速萎缩。同时,无论是生态环境、地理气候还是民俗民风、人文景观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北雁对那些浅薄浮躁、为富不仁的年轻人感到悲哀和忧虑,他们的过度开发与无序开发给洱海生态带来了空前灾难。

北雁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状,他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推动洱海生态建设良性发展。为了唤醒下一代的生态环保意识,他每次出行考察都带上妻子和女儿,让她们亲眼见证洱海所遭受的“戕害”,从而深刻认识到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在北雁的笔下,洱海不仅是一片美丽的湖泊,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记忆与情感纽带的灵魂栖息地。他用文字记录着洱海的变迁与现状,用情感诉说着对洱海的眷恋与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洱海、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之心。

阅读体验与文化传播:一场心灵与自然和谐共鸣的洱海探索之旅

《洱海笔记》对于初次接触洱海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次丰富而深刻的探索之旅。这本书如同一把开启洱海神秘之门的钥匙,引领读者步入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地方民俗与生态环保的多维世界。

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上,《洱海笔记》呈现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卷,从洱海的四季更迭到日升月落的壮丽景致,从山川湖水的壮阔到细微之处的灵动,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体验着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书中细腻地刻画了洱海的独特自然之美,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震撼。

同时,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从大理古城的沧桑变迁到白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从古代文献的记载到现代生态保护的故事,这些内容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洱海形象,激发了读者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思考。

在生态环保方面,《洱海笔记》通过北雁的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揭示了洱海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以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让读者对洱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每个人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洱海笔记》还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情感的共鸣与思考的启示,使读者在领略洱海之美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上的滋养与启迪。

更为重要的是,《洱海笔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探索了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哲学议题——关于人生、时间与变化的本质。洱海上演的一个个故事,实际上映射出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旅程。洱海的潮起潮落,如同人生旅途中的起伏;洱海四季变换的景色,则象征着人生不同阶段的体验;洱海的宁静与喧嚣,又仿佛是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洱海这面镜子,读者得以窥见自己的影子,思考生命的意义,体会时间的价值,感悟变化的必然。

因此,《洱海笔记》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旅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它教会我们以更加宽广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学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珍惜每一刻的当下,同时对未来充满希望。这种从自然景观到人生哲理的升华,正是《洱海笔记》最吸引人的独特之处,也是它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界限,触动每一个读者心灵的原因所在。

作者系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编审

参考文献

[1]凌之鹤.北雁《洱海笔记》:万顷碧波如初见,美丽乡愁日月长[EB/OL].[2023-09-15].https://mp.weixin.qq.com/s/9N4JsNGS7gnZ-7c_D2mJEg.

[2]钟媛.自然与诗性:自然文学之一瞥[EB/OL].[2022-11-05].https://mp.weixin.qq.com/s/MlE982hoqgoifPBKUrvqnQ.

[3]夏文成.骏马奖丨北雁散文《洱海笔记》评论[EB/OL].[2024-08-01]. https://mp.weixin.qq.com/s/qe1F5K2xvQLVS0qAyJs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