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苏州大学历来重视阅读工作,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在阅读工作方面的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做法。
推行一项读书制度:苏州大学学生必读书制度
必读书制度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质,1995年秋季学期,苏州大学出台《苏州大学关于建立学生必读书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专业学习之外,还必须完成总量不少于70种书目的阅读。其中全校性必读书20种,学科或学科群必读书30种左右,专业必读书20种左右。每个学生均应在导师的帮助下制订必读书阅读计划,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文科本科生要求10篇以上,专科生5篇以上;理科本科生4篇以上。导师定时检查学生执行阅读计划的情况。学校每年统一组织全校性必读书考核,不合格或毕业时未能完成全部必读书的阅读,则不能获得相应必修学分。
必读书制度的调整。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学校有针对性地举办专家导读讲座、读书交流会、读书竞赛等。苏州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编印出版《苏州大学学生必读书导读手册》,1999年再版,2002年三版。在必读书制度出台后的10年间,对必读书制度几经修订,其中2004年对必读书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颁布了《苏州大学关于建立学生必读书制度的实施意见(修订稿)》,将全校性必读书目从20种降至16种;取消了必读书试题库和对学生读书笔记的篇数规定;删去了原来必须由导师签字证明已读完相应书目才可参加考核的要求以及导师检查与考核成绩各占50%的规定;调整了学校组织的全校性必读书考核次数,由原来的每年一次增加至每年两次。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新出版了《文化素质教育必读书导读》。
实践证明,必读书制度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帮助学生通过完成基础阅读量,提升了人文素养。这是阅读推广工作在高校校园的初步尝试,而这项制度的发起者便是时任我校教务处处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他以阅读推广为己任的,认为“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打造一个文化品牌:“苏州大学读书节”
在必读书制度的推动下,1997年起,苏州大学全力打造“苏州大学读书节”文化品牌项目,有力促进书香校园建设。28年来,“苏州大学读书节”不仅成了学校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也成为学生畅享读书之乐的有效途径,更为推动全民阅读作出了重要贡献。
奠定品牌基石,大师领航助力书香致远。每一届“苏州大学读书节”都紧密围绕“阅读与文化传承、阅读与互动交流、阅读与个人成长、阅读与时代精神”四大核心主题开展,先后吸引了余华、莫言、北岛、苏童、余秋雨、陈平原、李欧梵、宇文所安、王德威等近百位文坛巨匠、世界级知名学者以及10余万名苏大学子参与,真正展现了与经典同行、与书本为友。
以经典研读作牵引,提升读书吸引力。“苏州大学读书节”充分发扬崇学尚学精神,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开设世界文学、古文字学、史学、文化研究等众多学科讲座,带领学生走进《史记》《红楼梦》《围城》等经典作品,鼓励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学术灵感、培育丰厚学养,由传统被动式单向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究。同时,引导学生在经典著作中吸纳精神力量,探源历史根基,铸就文化自信。
以名家围谈寻共鸣,传递读书感染力。“苏州大学读书节”积极开展与知名作家的互动交流,补师生精神之钙,筑校园文化之基。围谈活动中,李洱、王尧、毕飞宇、格非、贾平凹、迟子建、阎连科等众多作家学者倾囊相授,讲述读书故事,分享阅读体验与学习经验,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与人生指导,以真情实感润泽学生,以人文关怀影响学生,用强大感染力助推校园文化繁荣。
以学术论坛汇群英,共筑读书生命力。“苏州大学读书节”邀请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将阅读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度合作、思想交流与观念碰撞,以持续拓宽平台,搭建学术承接载体。学生得以领略全球阅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认识到阅读在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文化的辐射带动,在赓续传统中推进文化创造。
孕育品牌特色,优化活动供给内容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不仅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苏州大学读书节”阅读推广工作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创新活动形式,激发阅读兴趣与参与热情。“苏州大学读书节“承文道赋新意。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融入新媒体技术,不断开拓读书的新样式、新内容。线下主题阅读快闪、即兴书评角、阅读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移动图书馆的巡回借阅等形式新颖的阅读活动贴近学生群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阅读更加生动有趣,使读书节成为校园内的热门话题。
增强品牌成效,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提质扩面。“苏州大学读书节”自1997年读书节启动以来,成功举办了逾1500场次的校内外阅读推广活动,线上线下累计覆盖超10万人次。在此期间,读书节积极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深化阅读推广的宣传工作。例如,定期发布经典文学阅读的网络媒体课程,促进实践活动效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苏州大学“名家阅读分享会”在超星平台全网直播,活动受各级各类主流媒体报道,有效提升了阅读推广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如今,“苏州大学读书节”已然成为苏州大学不可或缺的文化品牌。“苏州大学读书节”项目不仅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届特色展示项目及第二届示范项目,还荣获第八届苏州阅读节优秀活动奖、“阅读园区2022”新锐文化品牌。苏州大学获评第十届苏州阅读节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和苏州市优秀阅读推广组织等,为推动全民阅读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读书节”这一文化品牌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广阅读本身,更在于鼓励青年学生从典籍中阅读过去、从传承中走向未来。读书节不仅促进了阅读文化的繁荣发展,更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文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一项读书行动:“习经典·向未来”师生读书行动
2022年4月,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写道:“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苏州大学实施“习经典·向未来”师生读书行动,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阅读模式,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
多形式阅读,带领“全员”以书为友。苏州大学实施读书行动,既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2022年,苏州大学以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和推动学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将阅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以“师生共读”形式,开展“习经典·向未来”师生读书行动试点工作。推出“学习二十大·书香润青春”读书专题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师生共读一本经典、撰写读书笔记、分享读书心得,并制作读书音频,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引领全校师生同书共读、同学共进。
2023年初,教育部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将“着力打造书香校园”作为年度工作要点。苏州大学以此为指引和目标,将“习经典·向未来”师生读书行动面向全校全面铺开,加强“校—院”两级联动,激发全员阅读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丰富形式,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增加“教授荐读”“学者领读”“朋辈伴读”等形式,带领“全员”以书为友,切实推进全民阅读。
构建书香校园,离不开优质阅读内容的供给。在“教授荐读”形式的推动下,苏州大学教授们每学期为学生推荐内容涵盖文学、哲学、心理、历史、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经典著作。既有如《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展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纪实性专题文集,又有像《习近平讲故事》这样生动讲述为人、为家、为国深刻哲理的作品;既有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等展现科学家精神传承、深化学科思想认同的专业书籍,又有《青春之歌》这样记录革命热血青年成长历程的优秀长篇小说;既有似《词学与词心》这样将唐宋诗词文化和人文精神娓娓道来的传统名作,又有《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简史》这类深度剖析新媒体技术对当代社交媒介影响的现代著作。书籍种类丰富,包罗万象,内容健康,富有价值,既满足了学生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又保证了学生所阅读的内容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构建书香校园,离不开高质量阅读技能的指引。在“学者领读”形式的作用下,苏州大学各学院(部)积极动员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到“习经典·向未来”师生读书行动中来,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在他们的带领下,2023年学校举办了百场“学者领读”活动,近8千名学生深度参与。专家学者的加入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与专家学者互动式探讨交流的过程,帮助学生提升了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深入思考,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欣赏品读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领略阅读的魅力、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热爱经典、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持续提升,让学生更好地爱书、惜书、品书,不断增强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精神动力。
构建书香校园,离不开全员阅读的落实和推广。以高质量陪伴为主的“师生共读”与“朋辈伴读”形式,在苏州大学校园内营造了“人人都是读书之人、处处都是读书之处、时时都是读书之时”的喜人局面。全校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与学生开展“师生共读”,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朋辈伴读”,这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共读好书、共享书香、共获成长的阅读模式掀起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高潮,切实提升了育人实效。
一体化推进,融入教育“全过程”。“习经典·向未来”师生读书行动在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的统筹谋划下,以形式、阵地、实践与成效为抓手,通过“个人乐读”“教师品读”“实践行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不断增强学生对读书行动的认同感,推动读书行动融入教育“全过程”。
设置多节点的读书契机,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苏州大学以世界读书日、国庆、端午、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策划特色鲜明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延伸持续性的阅读时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知识开展阅读推广与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的同时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陶冶情操、拓宽视野。通过设置线上阅读打卡,引导学生自觉制订阅读计划,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律阅读习惯。
制订差异化的读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苏州大学针对不同学段设计不同的阅读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一新生阶段,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提升人文素养;大二、大三阶段,根据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特点,推荐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提升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到了大四阶段,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与系统研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全学段差异化的设计,将阅读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知信行统一,构建“全方位”阅读体系。苏州大学秉持“既读有字之书,亦读无字之书”的理念,全方位构建阅读体系,积极推行“实践行读”形式,引导学生“问书本要答案、向实践求真知”,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注重读书形式多元化,丰富阅读体验与知识视野。“习经典·向未来”师生读书行动除了“教授荐读”“学者领读”“师生共读”“朋辈伴读”“实践行读”五种读书模式外,还鼓励结合学科特色,发挥专业优势,将读书与学术沙龙、观影体验、音乐会等活动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全方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实现知识与兴趣的双重提升。
注重读书阵地多样态,打造时尚阅读新空间。苏州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420余万册,数据库种类达160个,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计200余万册等供学生阅读。为保证学生阅读不受空间的限制,苏州大学除了利用好图书馆这一传统阅读空间外,还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立读书角、图书漂流屋,将学生生活场域打造成读书社区;建设云中书屋,举办线上读书节,为学生提供线上阅读空间;此外,苏州大学鼓励学生“既读有字之书,亦读无字之书”,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
注重读书成效展示多维度,实现书香充盈校园。苏州大学通过举办经典诵读、主题讲座、征文比赛、读书沙龙及阅读笔记评比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阅读数量、内容理解及读书感悟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考查学生自主思考和拓展能力的同时,检验学生对读书细节的关注度,全方位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内生动力,让学生爱上读书,让校园飘满书香。
结语
苏州大学通过顶层设计、创新形式、拓展载体、搭建平台,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阅读模式,充分发挥阅读的价值,让学生从“被动读书”转向“要读书”再到“会读书”,切实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拓宽专业知识、消除思想困惑、纾解心理压力、锻炼实践能力、收获人生感悟。阅读与思政引领相结合、阅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阅读与生涯规划相结合、阅读与成长陪伴相结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新阅读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