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要求,以《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检测》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在对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秉持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模式探索,最终确定以岗课赛证为课程基础,虚数实三者结合为教学手段,显性、隐性评价为综合评价量化基准,对《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检测》课程进行改革,培养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汽车专业人。以此取得的改革成效,为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基础,同时为开展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改革思路。
关键词:岗课赛证;数字化;显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收稿日期:2023-12-18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12.039
1 前言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制造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绿色环保六类产业。另外教育部以培养未来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支撑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1],这要求高校教育培养除了基础理论教学,更要结合岗位能力要求与时代发展的趋势,同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
本研究对接汽车行业新技术新要求,依托笔者所在学校国家级双高专业群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对《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检测》课程内容。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突破、教学评价增值中,打破传统教育中“灌输式”“填鸭式”的讲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培养与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
2 课程教学改革需求
2.1 行业现状
从行业发展来看,汽车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重庆市两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型的汽车人才,对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招生就业工作来看,许多高中毕业学生对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等汽车领域的期望值很高。从就业角度来分析,基于毕业生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较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2.2 学生和考核制度现状
a.生源多元化,学生认知基础与学习能力不一。
目前学校学习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课程的班级中,2022级新能源汽车专业1班共计37人,其中17人来自普高,20人来自职高。调研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与认知能力,两者表现不同。
b.职业认可度与劳动精神欠佳。
本专业人员多从事于汽车行业,对接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学生对该岗位认识较为片面,相当同学认为维修工人的文化水平低、维修知识和操作技能较低,并且只需跟师傅学习修车,凭经验进行修车即可,工作替代性强,职业认可度低,维我思想严重。
c.思考与创新力不足。
学生习惯于填鸭式教育方式,不愿动脑思考,创新意识和动力不够,机械的学习,举一反三与学以致用的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意识作为思想层面的一种素养,其培养和考核均有很大难度。
d.考核评价片面。
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大多数学校教学评价多为学校教师自主评价,教师根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评价方案进行评价,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很少,或是参与度不高,不具有参考性。二是评价内容单一,往往只注重知识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或者综合技能、人文素质方面很少,无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目标。三是评价方式单调,多数学校仍然以期中、期末测试分值为代表,将学生进行分类。学生每一步都值得被记录,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突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独立性、不可替代性。四是评价手段不科学。
2.3 教学现状
a.“岗课赛证”融合表面,难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素养是企业考核的核心,在往年的教学中学校、教师已深刻认识到“岗课赛证”融通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将课程体系及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岗位需求相结合,同时课证融通,课赛结合辅助教学课程的开发,从多角度丰富课堂,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岗课赛证”融通不深刻不彻底,比如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不够透彻,实践教学与培养目标不协调等问题,使教学效果与预期有距离[3]。
b.数字化和虚拟资源浪费,未向实践教学提供有效辅助。
学校在数字化资源开发与虚拟软件购买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未借助线上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生态环境。
c.课程思政融入表面,未形成主线逐渐融入思政元素。
在大局势下,各专业老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未形成体系与主线,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未做到润物无声。
d.评价考量方式传统,未关注学生个人综合成长。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以来,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国家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有了很大进步,但评价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落实度不够,忽略学生过程进步和综合成长。
因此,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教学应立足人才服务社会能力需求,结合课程特点与本专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学情基础情况,打破传统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4],以《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检测》课程为例展示教学改革过程与效果。
3 改革实践措施
3.1 改革思路
为助力汽车产业升级发展,依托学校省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岗课赛证融合,充分挖掘服务企业立足社会的能力,重构《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检测》课程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和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构建“乐学、探学、创学”三维教学模式,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建立“校企协同、虚数实融合”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主体展开角度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反馈及时化等显隐性评价,促成学生能力可视化评价;以此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建立体系,充分利用资源,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落地落实。图1为改革三层次图。
3.2 具体措施
a.聚焦汽车技术服务市场,岗课赛证融通,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检测》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依据汽车机电维修工、新能源汽车电机性能测试岗位能力要求,对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国家教学标准、汽车维修工和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职业资格技术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历年世界技能大赛以及中国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竞赛标准,融入创新创业精神要求,深度嵌入合作企业人才等级认证标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融入“1+X”考核内容[5],充分进行课程内容重构。
知识框架的建立:从电机的基本原理着手,磁基础-电基础-磁电结合-电机类型-电机系统-应用。重构内容分为8个项目分别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基础知识、基本高压电路与高压连接件、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磁基础项目、驱动电机结构与原理、驱动电机控制器结构与原理、驱动电机的测试与检修、驱动电机控制器的测试与检修和动力驱动系统的故障与检修。
b.校企共建资源,实现虚数实三融合,丰富教学生态。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企业案例库、微课视频库及虚拟仿真与动画资源、共同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育教学团队,校内教师进入企业并获取人才认证证书,企业导师进入校内进行教学指导。将企业新标准、新要求带入校内,实现企业用人定制,促进学生提前适应岗位要求,促进教师与新工艺、新方法进行对接,打造全新教学生态。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维修手册、网络、视频等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雨课堂等媒介丰富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学习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虚拟资源比如仿真软件、班级优化大师、微助教、故障诊断小程序、性能测试小程序;数字化手段比如自主开发的游戏、动画案例库等;实战资源比如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电机驱动测试平台等。虚数实相融合,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积极效果。
c.建立思政主线,挖掘思政融入元素,促进教学整改。
实施课程思政,要把握学科专业特点,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以仁爱思政主线立志、以增值评价手段励志,凝练“爱国爱民、爱岗爱研、爱人爱己”的课程思政主脉络。整个课程在这个思政脉络中展开,挖掘思政具体元素,利用案例、理论、实操环节、企业导师、榜样人物、积极事件、新闻报道等方式,在合适的位置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思政融入自然,无声。图2所示为课程思政案例。
d.紧扣教学目标,开展显隐性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诊改。
围绕教学目标,以学校、教师为主要评价主体,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元协同主体,多方互动展开评价,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平台、仿真实训平台,结合教师和企业导师点评、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全过程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形成智能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过程评价,刻画学生个性画像,进行教与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将“过程性考核成绩30% +终结性考核成绩70%”调整为将“过程性考核成绩 40%+终结性考核成绩60%”,过程性考核基本要求如表1;课程综合性知识、技能要点及职业素养的理论考核。表1展示了部分考核的内容。
e.大数据全程记录,准确实时做改进。
利用信息化评价平台对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及素质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实现学生团队写作能力、规范操作能力等具体可视化评价。运用学习通、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故障检测小程序做数据记录,平台对学生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精准分析班级平均成绩、学生成绩波动等,精确找出班级成绩变化及进步与退步学生,为下一步教学策略做基础,也对这节课学生的评价做参考。
4 改革成效
同样的教学改革措施应用在学校其他课程,有积极的引领效果,取得以下成效:
a.“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开展汽车维修工“1+X”证书(中级)模块培训367人,345人获取证书,“1+X”证书通过率94%。
b.获奖情况。近3年来,课程团队指导学生竞赛获市级国家级奖项10余项,教师在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上有所突破,获取重庆市一等奖的成绩。
c.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评价。
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实施考核、考试、竞赛为社会服务等第三方评价;每年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竞赛获奖比例和人数上升。
5 结语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成长,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专业有温度的大学生是我们的宗旨。从岗位优先、能力为本、技能引领、优化评价等重要出发点落实新措施,逐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检测》这门课程去实践与探索,在落实改革的过程中解决了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面临的行业现状和教学现状中提到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Z].2021-03-12.
[2]汪宇玲,陆玲,谌洪茂,等.培养新工科生自主学习力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92-396.
[3]谷守印.基于“1+X”证书制度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1.
[4]张群利,蔡华,徐卫东,等.“基础工程”课程案例式教学改革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7-91.
[5]李维新,以赛促教助力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汽车教育,2021(2):41-42.
作者简介:
王静,女,1992年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