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素养导向下的结构化学习以课程内容结构化为切入点,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知识向素养的转化,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教育目标的三重关系;构建了以素养评价为导向的实践模型,强调教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突出了结构化学习在连贯思考、整体设计、关联实施和持续评估中的实施路径;旨在通过整合课程内容、系统设计学习过程、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实践,以促进成人与成事。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结构化学习;内容结构化;过程结构化;评价结构化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构化学习以课程内容结构化为切入点,深化课程价值整体性认识,促使学生能动地学习;以学习方式改进为着力点,努力化知识为素养,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进行科学学习;以知识迁移与应用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与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着力于建构一个系统、形成一个结构。促使学生将展开后的知识整体关联地“融通融合”起来,形成可以迁移的结构化素养[1],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
一、结构化学习理念模式:素养导向下三重关系的教育理解
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结构化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知识建构与社会实践,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1.以学生为中心:在人与人的关系结构中确立学习主体
结构化学习应确立“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的理念,突出数学认知和思维的结构融通,重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内涵思想,注重知识的过程性创造[2]。教师要以学生生活与学习经验为逻辑起点,发挥经验情境及其先行组织功能,激发好奇心、唤醒求知欲;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在课程内容优化、工具技术创造、路径策略制定、效果评价标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学习空间、方式与方法;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从“学知识”到“创知识”,学会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理解、迁移与创新,塑造适应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
2.化知识为素养:在人与知识的关系结构中生成教学过程
结构化学习通过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统整学理、学情、学材、学程与学评,建构“连续—关联—循环”的学习模型,凸显知识间的联系与迁移,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新知识,并将其带回到生活与学科实践中,进行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与创新,实现教与学的整体理解。结构化学习涉及元认知与认知轨迹、任务群学习与组织管理方式的融合创新,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科素养、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促成事与成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实现教育目标
学习即原有知识的运用,知识只能通过运用、迁移才能被深度理解,知识的要义在于知识的运用[3]。教师应努力优化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的真实情境问题与模拟想象问题,使其成为学习的核心问题。面对真问题的学习,教师要转换角色,整体理解课程的育人价值,再通过学科的理解与实践,在正确做事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让他们在成事中成人。同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与课程精神对话的空间,面对可能与不可能,经历体悟与内省,乐观面向未来。结构化学习重视提高学生单元视角下的教材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课标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突出真问题的科学设计,有效改进学习方式;重视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培养,统整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改革教学评价。
二、结构化学习实践模型:素养导向下三个现实的教学jQisx6JJWB4L0RINWDR0hw==改造
结构化学习实践模型是在把握知识体系及其发生机制的基础上,紧贴学生经验、学科本质、学习目标,聚焦教学内容,实现情感与认知的结合,使核心素养发展看得见、可观察、可评价,突显整体性、关联性和发展性,以适应多元化教育需求(如图1)。
1.整体性:着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解
单元是知识结构化的重要表现[4]。结构化学习基于知识整体单元的发生与发展,凸显知识元素间的沟通与联系,是将教材的学科结构高效率地转变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学习,是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知识发展规律相融合的学习[5]。结构化学习要求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结构和认知过程结构,理解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结构性,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6]。因此,教师要基于大概念的统摄作用,提炼大概念中的核心元素,搭建认知序列[7],从单元整体高度俯瞰学科知识体系,将教材分散的知识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整体。知识体系是整体的,学习过程是一体的,学习是全员参与的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具有整体意义的“单元”房子,通过大任务、大主题推动单元整体教学,使学生快乐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自觉体悟到自己的潜能,并自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关联性:着力“学会发展”的教学实践
关联学习是人与知识学习、人与人学习、人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结构化学习重视将学习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引擎,将学习评价与学习目标关联设计,把学习方式与思维发展关联起来,综合运用学科学习方法习得知识。教师不能仅仅限于学科内部的理解联结,还应涵盖跨学科的迁移应用,拓展学习的多元价值,发展学生的他者意识与立场,强调知识与认知、情感与态度、现在与未来的关联,将认知结构转化为自我教育与成长结构,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规划能力。结构化学习利用关联驱动,把握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知识,强调概念的组织结构,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主题内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以揭示知识的内在逻辑。
3.发展性:着重“适合发展”的学习创造
学以致用与学用结合成为素养发展的必要途径,真实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必然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8]。在结构化学习中,教师要将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育人价值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习工具的利用、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学习评价的匹配,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生成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从学科大概念出发,以核心知识为线索设计思维进阶的学习地图,把事实性知识提升至概念性知识,实现知识学习与思想方法的结构化[9];并通过项目化、主题式以及创新实验等方式,在复杂环境中落实具体行动方案,实现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进阶。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与合作的能力、生活与实践的能力、创新与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在结构化学习过程中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实践自己、发展自己。
三、结构化学习创新实践:素养导向下三个方面的科学突破
素养导向下的结构化学习创新实践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教学过程,旨在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学习过程的系统设计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深化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
1.内容结构化:拓展自主性理解的学习空间
核心概念可以把主题内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10]。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建立“核心知识结构图”,以教材内容体系为形,以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关系结构为体,从自然单元入手梳理分析全册、小学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相关内容,基于课标不同领域相关知识,寻找跨领域连接,形成全域长程视野;其次要溯源知识的产生,提取共同要素,厘清体现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寻找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知识节点,确定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概念体系;再次要围绕核心概念,识别出概念中相关联的“概念元素”,梳理关键性的概念、原理、方法,界定元素间的进阶层级,建立各核心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一个主线明确、联系通畅的网状结构,在整体理解纵向融通与横向融合的知识结构网的基础上,找到学习重点。教师应对照课标,分析学科教育的关键能力与次关键能力,对学习目标、任务、活动与评价进行一体化科学设计与实施,从进阶的视角科学地理解学科本质,寻找跨领域的迁移联结与跨学科转化应用途径,重塑单元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
2.过程结构化:创造性实践的学习经历
结构化学习基于育人目标、知识内容及人的发展特征等要素间的关系,创设劣构的真实问题情境,设计任务群活动,从物化、动态和科创三个维度开发支撑性学习工具,融通知识内在关联,多元表征学习方式,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结构化学习过程(见表1)。
学习者的思维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确定性的、带有自身运行模式和一致性的理解结构,只有新知识符合自身规则运行或与其存在潜在关系时,才会被组织、纳入思维结构[11]。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问卷、访谈或测评等调查方式,了解知识在哪里、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学习,实现教育目标的精准把握。
在连续环节中,教师要围绕“知识在哪里?是什么?知识是什么样子?”把主题零散的内容联系起来,以认知冲突作为学习起点,将知识引入与生活有联系的实践中,以生活应用与实践探究作为学习中心,依据“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学习搭建梯子。在“看一看与想一想”中,感知新问题中的新知存在以及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体验解决劣构问题所需新结构的意义价值。在知识的理解应用中凸显知识与生活、学习与实践的价值,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真实问题,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自然连续。
在关联环节中,教师要围绕“知识是什么?知识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展开项目化学习,设计问题探究与解决的任务群,运用结构化学材支持知识的学习,多角度揭示知识产生与发生的背景。认知活动要突出认识过程与表征方式的自觉组合[12],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图示具象—表象表征—本质抽象—问题场境”的认知过程,经历问题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的连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中获得实践智慧,改进学习方式,融合方法与情境要素,在“做一做与议一议”中,以任务群的方式探究知识模型的建构,沟通跨领域与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专注实践,在打开与打通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学习与认知技能的统一。
在循环环节中,教师要聚焦学科核心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回到知识体系里、回到生活实践中,“打开窗户”设计具有社会生活与实践背景的评价活动,沟通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在知识迁移应用、创生知识方法中实践,在跨领域理解中迁移、跨学科实践中应用,让知识与科技、生活、社会融合,提升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实用性与创新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评价结构化:支持多元化发展的学习可能
教师要基于结构化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依托“四基”与“四能”的共同作用,在学理与学情的基础上,考察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过程,科学设计并实施评价任务,协同评价主体与评价过程,针对性设定教学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包含对知识学习的评价、关键能力的评价、品格与价值观的评价,离开知识学习的评价去谈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是在建造空中楼阁[13]。单元视角下的结构化学习课时评价设计,是基于课程的视角,以目标达成为导向,选择学习内容,并使之结构化、层级化[14]。在连续环节中,教师要关注任务问题的认知连续性,凸显认知经验与学习唤醒,融入现实生活情境,强调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过程,让学习像生活一样生动有趣。在关联环节中,教师要聚焦认知过程,注重多元化评价,设置层级性任务群,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思考与解决问题,学会像专家一样学习。在循环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素养提升,让他们自我监控学习质量,自我调节学习过程,诠释“成事与成人”的教育发展观。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不可剥离,学科关键能力生成的本源是学科知识[15]。学科知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评价。首先,知识的理解应用。设计真实情境性习题,加深对知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运用多元思维方法,加深对陈述性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其次,知识的迁移应用。设计注重知识内在关联的迁移性习题,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品格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内在关联和结构相似性,支持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程序性知识的自动化。再次,知识的创新应用。设计超越学科边界的创新性习题,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融合跨学科知识,解决开放性问题。这样三个层次的评价设计体现了从知识理解到技能应用,再到品格培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递进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玉国.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实践综述[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1.
[2][12] 万兆荣,吴玉国.小学数学结构化学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18(32):44-46.
[3] 张良,靳玉乐.知识运用与素养生成——探讨素养发展的知识路径[J].教育学报,2019,15(05):45-52.
[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万兆荣.结构化学习:数学教育的自然样态[J].江苏教育,2017(01):32-33.
[7]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88.
[8][9] 吴玉国,万兆荣.基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教学理解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3(29):46-48.
[10][11] 马云鹏.聚焦核心概念,落实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结构化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6):35-44.
[13] 喻平.核心素养指向的数学学习评价设计[J].数学通报,2022,61(06):1-8.
[14] 毛文波.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课时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20):64-68.
[15] 喻平.学科关键能力的生成与评价[J].教育学报,2018,14(02):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