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

2024-12-19 00:00:00李孝燕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12期

摘 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新人教版《英语》以不同形式呈现了一系列文化元素,教师应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提出从三方面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价值,即适点链接多元资源,丰厚文化内涵;适切开展探究活动,提升文化认同;适时创设体验情境,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促使学生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认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

关 键 词 英语教材;传统文化;文化意识;小学英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培育文化意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1-3]。因此,英语教师在落实课程育人目标时把握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教学中,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借助英语学科的天然优势,让学生在学习用英文表达优秀中华文化内容的过程中,既基于全球文明视野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学习如何向世界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4]。

人教版《英语》各册教材中以不同形式融入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开展文化教学的有利资源。但在以往的实践中,部分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文化教学明显不足;对文化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提炼;蜻蜓点水式和走过场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以新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围绕“适点、适切、适时”三方面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优化利用策略,以期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适点链接多元资源,丰厚文化内涵

“点”指教材中文化知识的留白点、薄弱点和对比点。文化信息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于教材之中,需要教师以文化视角研读文本,拓展蕴含在语篇之中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背景图片、符号信息、文字细节等内容,进行文化资源的挖掘、补充和延伸,以丰厚文化知识内涵,助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1.捕捉留白点,深挖文化信息

《课标》指出: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较多文化信息和线索,但也存在着一些空白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留白点,适当地提炼和挖掘,围绕单元主题拓展传统文化知识,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新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每个单元都围绕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学习,尽管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的中华文化信息,但碍于篇幅和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介绍都不够具体。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敏锐捕捉其中的留白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有效渗透和补充(见表1)。

基于不同的单元主题,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可以渗透和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空白点,将现有的英语课程资源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巧妙融合,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其用英语介绍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2.关注薄弱点,补充文化要素

当教材内容单薄,或教材有关某些方面的知识不够丰富时,教师应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6]。基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华文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此薄弱处进行补充和渗透,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他们学习和表达的欲望,为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Unit 2 Different families的开篇页就呈现了一个中国家庭过春节时其乐融融的景象。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感受传统文化的契机,也能让学生自然地从“团圆、关爱、感恩”等角度思考“家庭”的内涵。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能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但如何用英语来交流为什么人们聚在一起,学生显得力不从心。教师可以在此薄弱处引入中国传统节日——Spring Festival的介绍,运用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动画视频呈现,丰富其知识积累。尤其是当看到世界各地也会庆祝春节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了解更多传统节日的英文介绍,将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材文化信息的薄弱点适时地进行资源的补充,让学生在接触英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探寻主题背后深层次的意义,能够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3.善用对比点,渗透文化异同

《课标》在文化知识的一级内容要求中指出,了解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饮食习惯等异同[7]。理解、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国际视野和人类共同体意识,是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呈现的中外文化对比点,引导学生围绕相关话题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使学生在对比英语国家文化与本国文化中感知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涵”[8]。

例如,在Unit 6 Useful numbers Part B Start to read 部分呈现了外国家庭过生日时的情景。依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吃蛋糕的方式庆祝生日众所周知,然而有些学生对于吃“长寿面”的习俗却了解不多。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交流“What do our Chinese often eat on birthdays?”进而引入“Longevity noodles means long life”的介绍,帮助学生体验中外饮食文化特点。由此可见,抓住教材中的文化信息点,进行中外文化的对比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在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二、适切开展探究活动,提升文化认同

“切”即契合和切入,特指教师设计与素养目标对接的多样化活动。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应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培育学生学思、学用、学创结合,将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和方式,不断树立学生的价值取向,体现文化育人”[9]。

1.在学习理解中了解文化知识

教师应立足文化视角解读文本,提炼教学主线,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和引导。因此,教师应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为其铺垫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助力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从语篇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10]。

例如,在Unit 6的Part B Start to read 板块(以下简称本课)教学时,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框架下,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与主题相关的旧知识,随后以问题为引导,自然过渡到语篇阅读阶段。学生借助图文并茂的教材,迅速理解了故事中生日庆祝的情境与活动,包括制作沙拉、切生日蛋糕、唱生日歌等。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深入了解了英语国家的生日文化,同时也为后续交流中国的生日习俗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理解阶段,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信息,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提炼线索,设计推动学生思考的识记类、理解类问题,引导学生在梳理信息、建构知识结构的同时,加深文化理解。

2.在应用实践中内化文化素养

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语篇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建构和理解,此时就要设计有助于他们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的活动,达成初步应用,并积极 “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和寓意,获得文化体验,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11]。

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对庆祝生日有了具体的认知,并且对Sarah和Sam姐弟两个孝敬长辈的行为有了价值认同之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帮助他们达成初步应用和理解性输出,实现知识和文化内涵的自主内化。教师设计了Let’s look and say的复述活动,将前两个课时的内容加以串联,并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任务支架,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选择。学生能够在支架的引导下进行故事的复述,有些学生能够根据各自的能力水平自主增加一些语言表达。教师为学生设计应用实践的活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回顾了故事情节,巩固了语言知识,也再次感受了全家人为妈妈庆祝生日的欢乐氛围,强化他们“做一个孝顺能干的小主人”的价值认知。

3.在迁移创新中践行文化价值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加以运用,才能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在此阶段中,教师需要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层次递进的迁移创新性活动,使学生在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中进一步强化学习体验,增强思辨能力,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文化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引导的文化探究活动,理解了故事语篇,体验了英语国家的生日文化,并认同了中外孝老爱亲的共通价值观。随后,教师通过“Think and Say”活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生日习俗,并拓展介绍中国民间祝寿文化。通过对比中外庆祝方式,学生领悟到其背后的美好寓意与亲情相通8773b860b9cbb0401400d7d0c79c5e5ed2e8b22d05d84963919a842825321a3d。接着,教师布置“Show My Love”任务,鼓励学生为家人策划生日庆祝计划并分享,从而深化学习体验,增强思辨能力,内化文化价值,并激发创造力和家庭责任感。

三、适时创设体验情境,增强文化自信

“时”指时机和时下,即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创设适应时下学习主题、时令节气、时代发展的学习情境,拓宽学用渠道,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把握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内化为个人自觉品行的同时,进一步坚定其传播中华文化的决心。

1.开展主题阅读,拓展文化视野

为小学生提供与他们英语语言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设定相应学习目标,既有助于他们达成英语语言能力目标,也有助于深化文化理解,达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12]。故事阅读是学生喜欢的形式,教师在为学生推荐文化阅读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精心挑选适合其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材料,以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因此,基于教材语篇学习,开展课内外融合的主题性拓展阅读,能较好地充实学生学习需求,拓展其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积累。

例如,在Unit 6的Part C Reading time板块,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数字“6”在不同文化中的多样表达,如阿拉伯数字、英文、罗马数字、汉字及甲骨文,初步感受了全球数字文化的差异性。特别是甲骨文的简要介绍,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适时补充了甲骨文及汉字发展视频,深化学生对中华汉字文化的认识。同时,推荐《仓颉造字》英语绘本,通过多样阅读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总之,教师应围绕主题,挖掘文化信息,拓展课外资源,以拓宽学生视野,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2.依托具身参与,增进文化传承

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只靠某种单一方式和途径获得,教师和学校只有多渠道、全方位地创造条件,统整各种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全身心参与活动中获得文化体验,才能更好地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一言堂的枯燥讲解,应当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学习主题巧妙结合,让他们既学习运用语言知识,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拓展性课程开展中华文化的学习和中外文化的对比。

以三年级为例,教师可以将各学科学习主题和时令节气等相结合,开设各类文化体验课程,例如“英”诵节日文化、古诗“英”唱、传统文化绘本读与演等,增加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和机会,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 以“英”诵节日文化为例,笔者结合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按照学期时间顺序开展拓展学习(见表2)。学生在具身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体验,提升民族自豪感,为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奠基。

3.结合本土特色,促进文化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承,而是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喜好,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13]。学生身边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优化利用,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建立关联,让学生在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Unit 4 Plants around us之后,学生掌握了很多有关水果的知识,对于单元主题意义“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有了较好的理解。教师可适时拓展平湖本土文化资源中“西瓜灯节”的学习材料,该节日的由来即与平湖本地盛产西瓜有关,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又与每年九月的“农民丰收节”相结合举办。通过视频引入,师生共同走进Watermelon Latern Festival,了解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给学生设置了“西瓜灯节文化宣传大使”的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调查,了解更多有关该节日的知识,最后以设计宣传海报、制作PPT、拍摄宣讲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之后在班级中开展交流,评选出最佳宣讲员推荐给当年度的“西瓜灯节”组委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是时代赋予英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面对改版的新教材,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补充文化信息,适切设计探究活动,适时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在课内外融合实践中形成并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认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为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2][3][5][7][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5,72,24,50

[4][12] 鲁子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3(12):1-6.

[6] 余贝贝.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2(08):13-18.

[8] 倪红娟.从文化知识视角解读小学英语教材文本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2(09):15-20.

[9] 张摄圆.互鉴共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4(1-2):35-37.

[11] 王蔷,钱小芳,吴昊.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内涵、架构、优势、学理基础及实践初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07):1-6.

[13] 纪德奎,张永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蕴、困境与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