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校本实施

2024-12-19 00:00:00陈娴易骏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4年12期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校本实施应把握厘定素养目标、构建课程融合体系,搭建实践载体、优化课程融合路径,强化支撑要素、保障课程融合实施等三个向度,让两者的融合相得映彰,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践;课程融合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承载劳动教育职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根本目标的劳动课程,两者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共同指向丰富教学内容形式、提升教育内涵实效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开发的校内外资源,有助于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因此,我们可以从厘定素养目标、搭建实践载体、强化支撑要素等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体系融合、路径融合、实施融合。

一、厘定素养目标,构建课程融合体系

劳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技能的培训,更注重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将劳动素养培育有机嵌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这种整合既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又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机会,进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覆盖。

1.以日常生活劳动为抓手培育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进程中,价值体认的实现是确保劳动教育成效的核心所在。与此同时,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将劳动价值观融入价值体认目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其一,劳动价值观是价值体认目标的核心。这不仅是对劳动本身的尊重,也是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一环。其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是培养劳动责任、态度和习惯的关键。通过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助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和互助,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三,为实现价值体认目标,教师需利用综合实践这种动态的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习,这既是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又是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1]。

2.以服务性劳动为抓手塑造劳动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使命。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将劳动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使他们学会处理生活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这种意愿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责任担当教育过程中,劳动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将劳动作为责任,学生能增强劳动自觉,在劳动中学习成长。再者,服务性劳动教育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学会自我教育。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还能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学校的一员,更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这种认识能促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项活动[2]。

3.以生产性劳动为抓手培养劳动能力

问题解决的目标是学生能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新颖且深入的问题。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解决目标高度一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升劳动技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并强化团队协作精神,而劳动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首先,劳动教育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动脑创新的机会。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需面对各种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答案,只有通过思考、探索和尝试等方式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其次,劳动教育强调劳动与知识的对接运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劳动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方式能提升他们收集数据、分析信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素养。再者,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他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研究寻找答案。这种“研中学”和“做中研”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不断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3]。

4.以创新性劳动为抓手培养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承载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核心目标之一是塑造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推荐的152个活动主题中约有一半与劳动教育紧密相连,揭示了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主要包括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和特定岗位的劳动经历。这些经历可以是各类职业体验活动,如实习实训、模拟职场等,也可以是设计制作活动,如手工制作、科技创新、陶艺木工、家电使用和模型设计等。创意物化目标强调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创意物化目标引导下,学生以劳动教育为实践载体,学会操作和创新,并不断尝试改进,创造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制定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熟练地运用劳动技能,以工匠精神面对挑战,通过创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这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二、搭建实践载体,优化课程融合路径

为深化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融合,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如整合化内容设置、序列化项目开发以及统整化作业设计,构建一个完整的融合课程体系。

1.整合化内容设置,明晰内在关联

《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了精炼概括,将其划分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四种活动形式。这四种活动方式与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相匹配,相互之间形成了紧密关联的对应关系。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巧妙地融入考察探究的元素,通过设计实践项目、开展探究活动、创设情境模拟、引导反思总结等路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劳动的真谛,使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综合素养。

生产劳动教育的推进可以通过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途径得以实现。学生在亲身参与手工制作、科技创新、实习实训、技术培训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生产技能,更能深刻领悟劳动的深层价值,体验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

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途径得以深化。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会洞察他人和社会组织的需求,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这样做不仅考验学生的研究精神,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5]。

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这四种活动方式不仅超越了传统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和传统工具、工艺为核心的局限,更巧妙地将新型劳动形态融入其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推动劳动教育落地方面展现出了独到的优势,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全面成长的舞台,而且推动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培育。

2.序列化项目开发,推动课程落地

在劳动教育框架下,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等核心目标可以细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每个年段都有独特的培养重点。劳动项目的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种活动方式相对应,目标的设定紧扣新课标精神,既为学生的素养提升设定了明确的层次标准,又能使教师更精准地把握课程整合的方向,确保课程实施的系统性与连贯性[6]。

1~2年级,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自我服务技能,积极参与家庭劳动,以及为家庭成员提供帮助。为达成这一目标,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日常生活管理能力,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4年级,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要鼓励学生参与日常劳动,树立集体荣誉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者、环保宣传我能行等。通过参加上述多样化活动,学生在服务学校和社会的同时,能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5~6年级,随着教育内容逐步深化,学校应围绕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组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将其对职业体验、劳动精神的感悟融入每一次劳动实践,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3.统整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业设计通常呈现出长周期与开放性的特点。这些作业的周期时常跨越一个月,甚至更长,其设计初衷是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以便他们深入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致力于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以及劳动思维的全方位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尤为必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业设计恰好为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能够助力劳动教育持续发展。

一是可以做好作业的周期学程规划。该规划既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劳动技能,又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与价值观念。首先,将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设计为连贯的学习过程,并以21天习惯养成的周期为基准,将学习进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学生需在这个周期内持续打卡实践,以此作为完成阶段任务的标志。其次,完整的劳动过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深远,这不仅是一次技能的习得,更是一次付出与坚持的深刻体验。此外,长周期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自律、耐心与毅力等品质。

二是可以打造实景场、联动场、体验场三位一体的作业推进模式。课堂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景场,为学生提供了模拟与实操的平台,可以培养他们初步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和端正劳动态度。但真正的劳动实践场域远不止于此,作为涵盖家庭日常家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资源的联动场,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广阔空间。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通过精心谋划、设计思维、沟通交流、反思总结和实操演练等环节步骤,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进行无缝对接。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缩短了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周期内熟练掌握劳动技能,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7]。

三是可以策划并实施劳动周作业实践活动。首先,确立富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周主题。每学期或每学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以及学校的特色,选定如环保除虫、传统工匠等主题,确保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其次,组织多样化的劳动周活动。学校可举办全校性的劳动活动,如校园绿化、社区志愿服务等,并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如整理收纳、烹饪帮厨等,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再次,引入专业指导与支持。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劳动任务顺利完成。然后,记录与展示劳动成果。鼓励学生记录劳动的全过程,制作劳动周日志或相册,通过学校网站、广播、橱窗等多种渠道,分享喜悦收获。最后,进行评价与反思。劳动周结束后,组织学生反思劳动经历,对其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此外,可以将劳动周实践活动融入日常教学,如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实践所学。同时,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持续参与劳动,以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实现劳动教育的持续影响。

三、强化支撑要素,保障课程融合实施

在推进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校主体活力是提升教育实践质量的关键,整合资源场地、师资力量是确保教育实践发展的基础,完善校本实施推进策略是确保课程融合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1.彰显校本特色,丰富实践样态

在推动学校特色化教育发展进程中,尊重和保障学校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自主性至关重要。为此,要为学校预留充足的课时空间,同时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深刻体验劳动的价值,习得实践技能,强化公民意识。通过规范课程内容、赋予学校自主空间、提供个性化指导、举办课程设计大赛以及推动多样化的实践路径等方式,不仅能提升融合校本课程体系的整体质量,更能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支撑,让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实践样态[8]。

2.统整资源场域,凝聚育人合力

为实现劳动教育全面覆盖,学校要从校内、家庭和校外三个层面规划劳动教育内容,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具体而言,其一,校内劳动教育既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中,又要包括班级保洁、公共场所清洁以及校园绿化美化等班级和校园日常维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劳动的机会。其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应设置相应家务劳动活动主题,并制定家务劳动清单。通过家校合作,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不仅提升了劳动技能,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其三,学校还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服务活动和职业体验类主题与校外劳动相结合,根据已有的研学实践基地等校外场域资源,按照年级设计不同的社会劳动项目,既可以是农业劳动,也可以是工业劳动,还可以是服务性劳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深刻体验劳动价值,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3.培养师资队伍,夯实团队建设

首先,为有效推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协同发展,必须统整课程师资力量,构建统一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展研训活动。团队建设要求教师既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核心内涵,又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日常教研活动中,要根据专兼职教师的特点和研究主题,将教师分成多个教研小组开展研究活动。针对教师的教学需求,学校应精心策划培训内容,邀请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再次,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教学比赛,通过以赛促练、集体观课议课的方式,磨砺推动教师成长。最后,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作用。这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多种劳动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经过对劳动观念的深刻理解和劳动技能的深入学习,自身既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又是劳动精神的倡导者实践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能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上述培养计划,能够为两者的融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9]。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平台,更是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和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它在未来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也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凌雁.意义·目标·路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0(13):10-16.

[2] 张丽华,葛海丰.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的区域探索[J].中小学管理,2023(03):23-26.

[3] 陆云,盘金利,仲文.无边界实践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01):64-67.

[4] 冯新瑞,罗华.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社会服务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22(03):64-70.

[5] 李铁安,刘琴,包昊罡,等.2023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J].人民教育,2024(Z1):49-102.

[6] 林克松.新时代劳动课程实施的底层逻辑重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1):176-183.

[7] 陈琼,柳友荣.新时代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1):3-8.

[8] 谭天美,魏凤银.变与应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目标”流变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23(07):77-84.

[9] 施美珠.综合实践活动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统整实施的价值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