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怎么劝说,儿子就是无动于衷:“我觉得活着毫无意义。如果你逼我上学,就是逼我去死。”
儿子从小聪明伶俐,上学后不负众望,小学期间成绩稳居班里前三,还担任了班干部,获得的奖项数不过来。
每次聚会,亲朋好友都夸我养了一个好儿子。另外,他们对我儿子小小年纪却在学习上如此自律感到好奇。我儿子回答:“因为我想让爸爸妈妈高兴。”大家又夸我儿子懂事,还拿他当榜样来教育自家孩子。每每这时,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儿子小学毕业,上了市重点初中。
这所学校汇聚了各小学的尖子生,竞争激烈。开学的摸底考试中,儿子的成绩仅名列班里第21名。我如临大敌,要求儿子刻苦学习,务必迎头赶上。同时,我时刻关注儿子的动态,一看他没学习,就督促他赶快学习。我反复叮嘱他:“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提升名次。要知道,亲朋好友都看着你呢!”
整个初一,儿子拼得很累,成绩缓慢进步。期末考试,他的成绩排名是班里第10名,但我觉得这样还不够。初一与初二之间的暑假,我做了规划,给他安排了不少补习课程,儿子抱怨比上学还累。没办法,大家都在拼,要领先,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我原本想,通过一假期的努力,初二开学儿子肯定能取得好成绩。没想到,儿子上了两周,居然不愿意上学了!他告诉我,他要休学,不想念书了。我震惊不已。等我明白儿子没开玩笑时,整个人如坠冰窟。
“不是学得挺好吗?为什么不念了?”
“你不上学,能干什么?你要是休学,亲戚朋友怎么看?我怎么跟别人说?”
儿子一脸厌倦:“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跟我没关系。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学习机器,你们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我太累了,不想学了!”
我很生气:“爸爸妈妈怎么不在意你的感受?我们对你还不够好吗?”
不管我怎么劝说,儿子就是无动于衷:“我觉得活着毫无意义。如果你逼我上学,就是逼我去死。”
万般无奈,我只好给他办了休学手续。儿子休学后,每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看玄幻小说、玩手机游戏。我慢慢意识到——我好像把儿子养废了!面对亲朋好友的疑问和关心,我无言以对。因为我也不知道,好好的孩子为什么突然不去上学了。
“空心病”,顾名思义,是整个人心是空的,对生活、对学习,失去了热爱和感觉。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情绪消极,丧失希望,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价值感匮乏,而且越优秀、成绩越好的孩子,越容易得“空心病”
这样下去不行啊!在儿子班主任的建议下,我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向心理老师请教我儿子到底怎么了。
接待我的王老师,详细询问了孩子的成长经历。他认为孩子突然不去上学,很可能是患上了“空心病”。
“空心病?”我很惊讶,“这是什么病?”
王老师解释,“空心病”是一种心理疾病,青少年居多。
“空心病”,顾名思义,是整个人心是空的,对生活、对学习,失去了热爱和感觉。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情绪消极,丧失希望,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价值感匮乏,而且越优秀、成绩越好的孩子,越容易得“空心病”。因为好学生从小活在家长和老师的期待里,真实的自我容易被压抑,时间久了,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无意义感。他们厌学看似突然,其实厌学的种子多年之前就已埋下。
“为什么这么说?”我仍然不解。
按照王老师的说法,儿子上学后,我包揽全部事务,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唯一要求就是“要好好学习”,结果儿子在享受无微不至照顾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他的世界被压缩得只有学习这一方小天地。
儿子很聪明,看到父母因他的考试成绩优异而喜悦时,就会明白:“原来,好成绩能让爸爸妈妈高兴。”他因此获得了好好学习的外部动力。可他缺乏内在动力,考出好成绩,是为了满足家长,而不是出于自己成长的需要。
孩子上小学时,因为年幼会天然地想获得父母的认可,于是把父母的期待内化成对自己的要求,追求卓越,当上学霸。到了初中,竞争激烈,孩子拼尽全力,也无法保持父母期望的出类拔萃,于是丧失自信,心情越来越压抑,最终绝望——不学了!
王老师的这番分析让我陷入沉思。
我想起儿子刚上初中时曾问我:“妈妈,我要是做不了学霸,您会失望吗?我觉得很累,不知道人活着到底为什么。”
当时,我回应他:“每个人活着都不轻松,你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上高中后会更累,你要有更强的抗压性才行。”
现在想想,儿子的“空心病”早有端倪,只是被我忽视了。
事已至此,我怎么做才能帮儿子走出困境呢?
王老师说:“就做一件事,带他接触真实的世界,把生活的自主权还给他。”
试想,一个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决定权的孩子,怎会对人生有热情?痛定思痛,我决定把生活的自主权还给儿子,并引导他对生活重新热爱起来
按照王老师的指导,我做了两件事。
1.把生活的自主权还给儿子,激发他的内在动力
当学霸的妈妈多年,我已分不清渴望儿子优秀的愿望中,有多少是为了儿子,有多少是为了我自己。
为了让周围人羡慕我有个好儿子,我一直以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儿子的人生,希望他门门功课拿第一。我以“为他好”的名义,干涉他的生活,让他成了一个考试机器,而失去了生活中其他事情的决定权。
试想,一个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决定权的孩子,怎会对人生有热情?痛定思痛,我决定把生活的自主权还给儿子,并引导他对生活重新热爱起来。
我仔细回想儿子的过去,从中寻找他曾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我零零碎碎想起不少,他喜欢汉服、簪花,还喜欢看和历史有关的课外书。
为了让儿子从玄幻小说和手机游戏中走出来,我让他在网上给自己挑选几套喜欢的汉服,并告诉他:“你过去学得太苦太累,现在就当给自己放假。既然咱请假了,不如趁假期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儿子吃惊之余,很快高兴起来。他在网上看了看,觉得没有想要的。于是,我带他去实体店买汉服。儿子很犹豫,但抵不过汉服的诱惑,终于愿意出门。
在选购的过程中,他的话多起来。他告诉我,他喜欢汉服,是因为喜欢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所以他学语文、历史不费力就能学好。
我很高兴,对儿子说:“以后你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就跟妈妈说,只要不过分,妈妈都会满足你。”
买完汉服,我让儿子换上,带他去公园拍照。一路上,儿子白衣飘飘,不断有人跑来跟他搭话、合影。儿子的情绪不错。
回去后,我鼓励儿子发展他喜欢历史的兴趣爱好。当我把生活的自主权还给儿子后,他好像被唤醒了,一点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说:“以前我只知道学习,人是虚的、浮的,如今才感觉走进了生活,有了真实感、参与感。”
2.放下焦虑,不再逼孩子优秀,让他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不优秀好像成了一种罪过。以前我害怕孩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所以非常焦虑,逼迫孩子奔跑,一切为学习让道。一旦孩子有了松懈的苗头,我就制造紧张气氛:“考不上重点高中,你就完了。”日积月累,孩子被我的焦虑感染,不敢停下脚步,疲惫不堪。儿子一方面被我“只有学习好,才有价值”的认知洗脑,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心智日渐成熟,开始不甘心只用学习来证明自身价值。结果,内在冲突激烈,身体内耗严重,最后连学也不愿意上了。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放下焦虑——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优秀与否应该是他发自内心的追求,而不是为了我的面子。
转变心态后,我变得平和、松弛,整天跟儿子聊明星和八卦,就是不聊学习和成绩。儿子跟我讲了很多我不知道的趣事,也跟我讲了他的困惑:“我从小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当个辛苦打工人吗?人生为什么要过得那么累,躺平不好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其实,我也在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是你先找到了,记得告诉我。”
半个月后,儿子突然对我说,他觉得生命就是一场体验,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感受,所以活着的时候,要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天,我跟他聊了很多。他讲了自己的打算,要做什么、积累什么、储备什么,眼里有了光彩。
我没有催促儿子上学,只是每天陪他聊天,没想到,两个月后他主动提出要去上学。他说,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他对生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以后想走的路,他以后会好好学习,但不会被分数绑架。
返校后,儿子自己定计划补习落下的功课。他的学习状态超好,成绩不断提升。
我和班主任都大喜过望。
我还把儿子的情况告诉了王老师。王老师说,应该是这段休整的日子让孩子摆脱了“必须优秀”的枷锁,在找回生活的自主权后,他的内在动力被真正激发出来了。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