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人际交往,我给儿子立了5个规矩

2024-12-19 00:00:00崖柏
现代家长 2024年12期

儿子小秋上小学那几年,我没有操心过他学习上的事,因为我妻子是小学数学老师,辅导功课比我在行。我的任务是培养小秋的综合素质,其中,针对人际交往,我给他立了5个规矩,对他融入集体甚至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讨好——“只有双向付出才是真正的友谊。单向付出超过三次就是讨好,而讨好是不公平的交往,不会有好结果,必须戒断。”

我妻子擅长烘焙,经常烤些小糕点,装在密封盒里,让小秋带到学校当零食。毕竟自己做的糕点比商店里卖的更安全。

小秋上小学三年级的一天,妻子对我说:“最近咱儿子的食量大增,带的糕点一天比一天多,我都快供应不上了。”

吃晚饭时,我半开玩笑地问小秋:“吃了那么多糕点,还有肚子干饭吗?”

小秋拘谨起来,搪塞道:“有。”

我感觉不对劲儿,追问:“带到学校的那些糕点,不是你一个人吃掉的吧?”

小秋脸红了,支支吾吾:“不是。同桌觉得好吃,我就跟他分享了一些。”

妻子怔了一下,继而大度地说:“分享是好事。我上学的时候,也经常跟同学分享零食。”

随着聊天的深入,我觉得事情不是分享零食那么简单。小秋的同桌喜欢踢足球,因为球技好,人称“小梅西”,班里课余组织球赛,大家都听小梅西的安排。小秋也喜欢踢足球,但体格瘦弱,算不上班里的主力,能不能上场全凭小梅西一句话。所以,小秋每天与小梅西分享零食,恐怕有讨好之嫌。

我问小秋:“如果你不与小梅西分享零食,还有上场的机会吗?”

“恐怕……”小秋表情委屈。

10岁左右的孩子都渴望融入集体,获得友谊和同龄人的认可,同时害怕被排斥,为了被集体接纳,有时会选择屈从别人。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取悦、讨好是一种本能的趋利避害行为,根源是害怕被排斥。然而,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长久、稳定的吸引,而不是奉承和单向付出。成年人如此,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一旦习惯于讨好别人,就会生活得非常小心,过分注重别人的态度,失去自我,性格也会变得自卑、懦弱。家长不想让孩子成为讨好别人的人,关键是要给足孩子安全感和无条件的爱。

睡前,我和妻子一起反省,认为小秋出现讨好行为,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我和妻子约定,以后不再要求小秋乖巧、懂事,不再用“你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威胁他。如果他犯了错,要少责备、多鼓励,让他感觉到家长的包容。只有感觉到家长的包容和保护,他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勇敢做自己。

第二天,针对人际交往,我给小秋立了第一个规矩:“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只有双向付出才是真正的友谊。单向付出超过三次就是讨好,而讨好是不公平的交往,不会有好结果,必须戒断。”

尊重别人——“你对别人不尊重,不仅伤害别人,而且会受到同等的伤害。每个人都有缺点,你不包容别人,别人怎么会包容你?”

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小秋总会说些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我会细心地听,不动声色地搜集与他有关的信息,揣摩他在班里的处境。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小秋的话语中出现了一个高频词“胖子”,于是问他“胖子”是谁。

“胖子就是王旭东啊!”小秋大大咧咧地回答,“其实他也不是很胖,只是有点胖,但是每个班都得有个胖子呀,于是就是他了!”

我问:“王旭东喜欢这个绰号吗?”

“谁会喜欢这破绰号?”小秋反问,“又不是什么好词儿,开始的时候他可讨厌别人叫他‘胖子’,但他拗不过大家,听着听着就顺耳了,后来就无所谓了,别人叫,他就答应。”

我收敛笑容,轻轻拍了一下桌子,对小秋说:“听着,儿子,以后不许叫他‘胖子’。叫他王旭东,或者旭东。”

小秋被镇住了:“爸爸,你怎么了?小事一桩嘛,怎么就恼了?”

我严肃地告诉小秋,不尊重别人不是小事。尊重别人,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礼貌,也是人的基本修养。所以,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不要嘲笑别人。这是我给小秋立的第二个规矩。

“喜欢嘲讽别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他必将受到别人同样的嘲讽。”我警告小秋,“每个人都是你的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人与人交往,都带有试探性,通过反馈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你对别人不尊重,不仅伤害别人,而且会受到同等的伤害。每个人都有缺点,你不包容别人,别人怎么会包容你?”

不斤斤计较——对小事耿耿于怀,不肯原谅别人的过失,仇恨就会加深,最后,仇恨会吞噬你;你不肯宽容别人,以后你做错了事,可能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

一天,小秋去老师办公室交作业,老师让他把一份演讲比赛的报名回执单带给同班女生许晓婷。出于慎重,老师把回执单装在一个信封里。

小秋回到教室时正好上课铃响起,他慌忙把信封交给许晓婷,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许晓婷不知道信封里是回执单,以为是小秋给她的表白信,于是快速把信封塞进书包,紧张地扫视四周。这一幕,正好被男生小雷看到。

第二天,同学们议论纷纷,猜测小秋向许晓婷求爱,许晓婷会答应还是会拒绝,似乎大家都在等待结果。

小秋获悉谣言是针对自己,非常生气,很快追查到小雷,于是当场对质,戳破了谣言。

对于小雷的诚恳道歉,小秋拒绝接受。小秋认为,小雷胡乱猜测,不仅给自己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还伤害到无辜的许晓婷,不是一句“对不起,我搞错了”就能抹平的。

我知道此事的时候,已是两周以后。小秋要在家办生日聚会,打算邀请班里9名男生。我听说没有他的好友小雷,一问,才知道小秋曾陷入绯闻风波。

小秋说:“事情已经过去,不提也罢。”

我认为事情没有过去,因为小秋还没有放下仇恨。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海格力斯是一位力大无穷的英雄。一天,他看到脚边一个袋子很丑陋,就厌恶地踩了一脚。奇怪的是,那个袋子膨胀起来,大了好几倍。海格力斯气坏了,拿起棍子就砸,那个袋子加倍膨胀,最后把路都堵死了。这时,一位圣人告诉海格力斯,那个丑陋的袋子叫作“仇恨袋”,你如果忽视它,它就会消失;你如果在意它、打它,它就会加倍膨胀,报复你的敌意。

我语重心长地对小秋说:“人际交往也是这个道理。对小事耿耿于怀,不肯原谅别人的过失,仇恨就会加深,最后,仇恨会吞噬你;你不肯宽容别人,以后你做错了事,可能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所以,‘冤仇宜解不宜结’。建议你大度一些,非原则问题,不必斤斤计较。”

这是我给小秋立的第三个规矩。

两天后,在小秋的生日聚会上,我看到了小雷。

远离损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后一定要勇敢地远离损友,如果被威胁,一定告诉我。”

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中间的那个暑假,小秋迷上了手机游戏。他和班里几个男生组队,天天在网上玩一款流行的游戏,玩得废寝忘食,大热天,居然三天顾不上洗澡。

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出面干预。

小秋告诉我,他是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和那几个男生混在一起的。开始的时候,小秋非常渴望加入他们,他们爱搭不理,勉强答应小秋入伙。后来,小秋见玩游戏耽误学习,想退出,他们又不答应,说大家要有团队精神,同进同退,不能散伙。

我问小秋,一起玩游戏的同学,学习成绩都怎么样,小秋说都不怎么样,他是里面的佼佼者。小秋还说,除了他,其他几个男生都吸烟,还说吸烟可以减压,劝小秋也吸,好在小秋有点理智,婉言谢绝了。

我对小秋说:“原来你交了一帮损友啊!你们在一起,就像竹篓里的几只螃蟹。”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螃蟹效应”,意思是说,渔民们发现,如果竹篓里只有一只螃蟹,它很容易就能爬出来,如果竹篓里有好几只螃蟹,就不用担心它们爬出来,因为螃蟹会互相扯后腿。

我当机立断,要求小秋立刻退出游戏团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后一定要勇敢地远离损友,如果被威胁,一定告诉我。”

这是我给小秋立的第4个规矩。

敢于拒绝——守好自己的底线,该拒绝时就拒绝,而且要干脆、果敢地拒绝,不必拖泥带水

小秋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学校对学习抓得很紧,如果学生一天不交作业,就要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

一天晚上10点半,小秋仍没有做完作业,我一问才知道,他做了两份作业,一份自己的,一份是同学马昊的。原来,马昊当晚要去上钢琴课,没时间做作业,请小秋帮忙。我没说什么,只叮嘱小秋早点睡觉。

接下来几天,我发现小秋天天替马昊做作业,觉得有必要过问一下。小秋告诉我,马昊学习成绩不好,作业经常出错,被老师当众批评。小秋第一次替他做作业,被老师评为优等。于是马昊提出,请小秋替他做作业,酬劳是每天10元钱。

我大惊:“你收他钱了?”

“没有!”小秋连连摆手,“帮忙而已,怎么能收钱。”

我问:“那你愿意当他的枪手吗?”

“不愿意,非常不愿意!”小秋低下头,“我现在觉得自己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像个小偷。可是我磨不开面子。”

我告诉小秋,拒绝做不喜欢的事,是每个人的权利,学会拒绝是成熟的标志,因为这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而且小秋帮别人做作业本身就不应该。

人性的弱点从来都是欺软怕硬,不懂拒绝的人,最后都会吃亏。

孩子不会拒绝,很容易被别人判定为懦弱、无能,会被当成弱者去利用。拒绝,不仅仅是自我保护的手段,也是勇气和底线。

“你不必为了别人的私利而委屈自己。”我一字一顿地对小秋说,“守好自己的底线,该拒绝时就拒绝,而且要干脆、果敢地拒绝,不必拖泥带水。”

这是我给小秋立的第5个规矩。

小秋现在已经上大学了,这5个规矩仍是他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