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精神内耗;表达性艺术;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6-0037-04
【活动背景】
精神内耗是指在自我精神世界中难以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从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无止境的自我攻击、无止境的纠结犹豫[1]。这种现象可引用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Baumeister)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即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个体的每一次选择、纠结和焦虑,都是在损耗心理能量,每消耗一点能量,执行能力和意志力都会下降[2]。我国学者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精神内耗”的原因是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未能实现课题分离、追求完美的“我”和消极的反刍思维,具体表现为自我怀疑、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完美主义、沉湎过去[3]。
笔者在日常个案辅导工作中发现,精神内耗现象在高中生群体(尤其高二年级学生)中并不少见。究其原因,高二年级的学生往往缺少了入学时的雄心壮志,又尚未拥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但处于这个“不上不下”时期的他们却更容易陷入茫然,在学习上表现为对高考既恐惧又期待,经常幻想未来,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自我怀疑,产生焦虑。在人际交往中难以5092da1a146411ba092d8cee51699b01做到客体分离,非常在意外界评价,经常因一些矛盾和摩擦而陷入猜疑、纠结、无助的局面,并为此感到疲惫。这些负性情绪体验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资源,妨碍他们的积极发展。
本课依据体验式学习理论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精神内耗及其消极影响,分析精神内耗形成的心理动因,各个击破,帮助他们卸下精神内耗的重压。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精神内耗及其消极影响,并了解精神内耗形成的原因。
2.情感目标: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到破解精神内耗的积极情感。
3.技能目标:转换视角,思考如何走出内耗、采取行动,掌握避免精神内耗的方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团体身体雕塑”中看到重塑应对方式的可能性,学会转换视角思考如何走出内耗,采取行动,掌握避免精神内耗的方法。
难点:对精神内耗的成因形成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寻求破解精神内耗的方法。
【活动方法】
认知法,操作法,讨论法。
【活动准备】
鹅卵石,“不由自主的内心戏”心理剧视频,“人体雕塑家”游戏示范视频,学习单,课件PPT,背景音乐,多媒体教具。
【活动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热身阶段:设置情境,启动体验
(一)体验活动:这块鹅卵石有多重
师:请同学们单手拿起桌面的鹅卵石,评估一下它有多重,放下后记录重量。然后,重新单手拿起这块鹅卵石,一直举着,等待老师发出“放下”的指令再放下。注意在举石头的过程中体察感受。
(二)小A同学的内心戏
师:老师在心语信箱收到一张求助小纸条,上面写——老师,我最近快被自己折磨疯了,明明是一件小事,但我总是忍不住想很多,可能别人只是随口说一句话,我心里面却会上演一场“大戏”……我是不是有问题啊?这位小A同学似乎被内心的“大戏”困住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想了什么?
播放学生饰演的“不由自主的内心戏”心理剧。
场景一:上课走神被老师点名时
背景:上课走神被老师当众批评了一句“小A,你神游到哪里去了,我刚刚讲的你听懂了吗?”
小A的内心戏: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上课时会走神啊,为什么老师只说我呢?老师是不是针对我?我的成绩不上不下的,平时也不积极,唉,老师肯定不喜欢我这样的“小透明”。
场景二:看到朋友在有说有笑时
背景:同学们有说有笑,小A就在他们旁边,但没人叫小A加入。
小A的内心戏:她们没叫上我,我要不要凑上去呢?凑上去的话她们会说我“自来熟”,不凑上去的话又说我“装高冷”了,好难,还是算了吧。
场景三:不小心说错话时
背景:体育课后和小B一起回教室,小B说“热死我了”,小A说“胖的人会觉得更热”,对方沉默了一下没搭理小A。
小A的内心戏:我那天真不该说错话,现在小B都不理我了,我怎么会说那样的话呢,如果我没说那句话该多好啊,那样小B就不会生我的气了。
场景四:听到体育课要跑800米时
背景:体育委员在班里宣布体育课要测试跑800米。
小A的内心戏:完了完了,800米,我肯定不行,到时候我肯定撑不住,倒数第一肯定是我了。
场景五:准备动手画黑板报时
背景:小A要负责画班里的黑板报
小A的内心戏:我是先写字呢,还是先画边框呢?先画边框吧,可是我画的画真的很一般,算了算了,还是先写字吧,可是我写字很容易写歪。要不还是算了,擦掉吧。
师:看完小A的内心戏,请问小A正在经历什么?
生:精神内耗。
(三)呈现精神内耗的概念并解释
所谓的精神内耗,是指在自我精神世界中难以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无止境的自我攻击、无止境的纠结犹豫。在这种状态下,人往往会有一种“心累”的感觉。
设计意图:以“评估鹅卵石的重量”活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呈现学生内心戏的心理短剧引入主题。
二、转换阶段:自我觉察,激活体验
(一)叙事回忆
师:同学们能精准地捕捉到小A的“问题”,说明精神内耗这一现象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你是否也体验过精神内耗?
生1:有时候我想去问老师问题,就会想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了,老师会不会以为我没认真学,进而对我有看法。往往没开口问就觉得好累,就会放弃。
生2: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就能“想入非非”,怀疑对方是不是在背后议论我。
(二)体验活动:现在手上的鹅卵石有多重?
师:看来大家或多或少都尝过内耗的滋味。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回手中的这块鹅卵石上,举着这块鹅卵石累吗?此刻,你觉得手上的鹅卵石有多重?
生3:很累,感觉比刚才重多了。
生4:简直是千斤重。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石头放下来,写下这一刻你对石头重量的估计。看来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举这块石头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觉得越重。精神内耗就像这块越举越重的石头,一直在消耗我们的身心能量,让我们感觉心累,身也累。
(三)个人觉察与思考
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精神内耗这块“大石头”一直放不下来,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生5:会变得疑神疑鬼,怀疑自己,不自信。
生6:会越来越拖延,想得多,做得少。
生7:长期内耗可能还会导致抑郁症,危害心理健康。
生8:精神内耗会让自己觉得很心累,没心情做其他事情,降低学习效率。
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简单归纳精神内耗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情绪:感到疲惫、厌倦、情绪低落、热情消失,危害心理健康;(2)想法:专注度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做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事情;(3)行动:行动力下降,想了很多,但最后什么都没做,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评估鹅卵石的重量”激活体验,使学生在“越举越重的石头”中感悟到长时间的精神内耗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工作阶段:理性分析,反思体验
(一)重温心理剧“不由自主的内心戏”
再次播放视频,呈现心理剧的五个桥段:
(1)上课走神被老师点名时;(2)看到朋友在有说有笑时;(3)不小心说错话时;(4)听到体育课要跑800米时;(5)准备动手画黑板报时。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拿起石头,一起来重温“不由自主的内心戏”,请你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分析小A的内心戏,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桥段,讨论哪些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或者其他原因让小A难以放下精神内耗这块越举越重的“石头”?小组讨论后,把原因写在学习单上。
(二)学生分享与生成
师:你们小组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1:小A太敏感了,可能老师只是刚好看到她走神就提醒了一下,根本没有针对她的意思,是她自己想多了。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小A唯唯诺诺的原因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用别人的眼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出发。
小组3:小A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耿耿于怀,我们也觉得她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还喜欢不断回味自己做过的事,这些习惯都挺内耗的。
小组4:小A一听到要考自己的弱项就觉得自己是倒数第一,这种想法太消极了,心态不够乐观。
小组5:我们小组一致认为小A是那种完美主义的性格,过于追求完美,还没开始做就否定自己。
教师在学生分享中引导、总结、提炼,并板书至黑板上(见图1)。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发头脑风暴,从感性体验过渡到理性思考,尝试分析精神内耗形成的原因。
四、结束阶段:身心联动,践行体验
(一)戏剧活动:团体身体雕塑
师:精神内耗让我们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限制了视野和思维,从而难以想到有效的应对办法。今天,我们就向他人借力,让别人提示新的应对方式,站在他人的视角去寻找另外的可能。
师:接下来大家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刚刚各组找到的精神内耗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用身体雕塑把它们表达出来,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自由走动,完成任务。
播放“人体雕塑家”游戏示范视频。
讲解团体身体雕塑规则:(1)小组派出两名同学,一名站立,充当模特,另一名充当雕塑家,在小组的指引下,雕塑家负责将模特创作成任意雕塑;(2)过程中,雕塑家与模特不能进行语言交流,创作完成后雕塑家进行塑像讲解。
(二)小组同台展示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雕塑作品,雕塑完成后请雕塑家对雕像进行讲解。
小组1:我们抱着双手放在胸口上,这个酷酷的姿势代表着自信,意思是相信自己也是很好的,不要总是怀疑自己。
小组2:我们小组一只手放在心上,一只手往外推,意思是要保护好自己,适当拒绝别人的看法,不要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伤害自己。
小组3:我们把两只手按在头的两侧,想要表达的是“按下头脑的暂停键”,不要想那么多。
小组4:我们小组的比较简单,站着双手一摊,有点像“摆烂”,其实说的是,就算倒数第一那又怎样?心态完胜。
小组5:我们小组是拿着粉笔一直在画,代表着要行动起来,不要还没开始做就否定自己,完美是做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提炼成板书,写在黑板上(见图2)。
(三)升华总结
师小结:如果我们尝试了这些方法,精神内耗这块“石头”还是放不下来,怎么办?
请记得对自己仁慈一点,那就允许它待一会,因为这些负面的情绪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接纳”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应对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团体身体雕塑”的艺术化表达,启发学生要学会借助他人的力量和身体力行的行动帮助自己走出内耗。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亮点:首先是“这块鹅卵石有多重?”的体验活动,其次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心理剧“不由自主的内心戏”,以及艺术化表达的“团体身体雕塑”。课堂活动的形式新颖,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强。活动的结构合理,有节奏感,在前面两个环节,学生能轻易识别精神内耗这种状态,以及了解它的消极影响。随着课堂不断深入,在挖掘精神内耗成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较发散,不够聚焦,需要教师用易于理解的话语引导,再提炼成概念,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这个环节考验教师对课题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引导能力,该环节的引导是否得当,关系到后续应对策略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王乐乐,李伟. 纠结与治愈:青年精神内耗的表征、根源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23(3):40-47.
[2]谭树华,许燕,王芳等.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715-725.
[3]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 “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J]. 教育家,2022(41):11-13.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