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可塑的、稳定的人格特质和非认知因素,坚毅对青少年学业、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行为具有积极正向的预测作用。班级关系坚毅具有“灌输”与“塑造”功能,既能为青少年营造强有力的模仿场域与规范的环境场域,也能塑造青少年群体凝聚力和积极的班级氛围。青少年班级关系坚毅的培育需要为学生提供“友爱”的班级环境、“友趣”的班级活动和“友益”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坚毅;班级环境;班级活动;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6-0072-03
坚毅作为一种非认知的人格特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班级组织作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班级中的同伴、老师等重要他人为青少年坚毅品质的培养提供了长久的环境氛围。因此,深入探讨坚毅品质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梳理班级关系对坚毅的功能及其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毅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心理学家达克沃斯(Duckworth)经过对各行各业成就较高的个体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成就个体具有一个共同品质,即对某一目标长期的坚持和热情,并将其定义为坚毅[1]。此后,坚毅作为一种非认知的、稳定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特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深化发展。其一,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坚毅被认为是对目标保持持久热情、持久耐力以及付出专注不懈的努力,涵盖了毅力、专注、自我控制、勤勉、韧性等多个语义元素[2]。其二,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坚毅是个体针对长期目标追求过程中即使面临重大障碍依旧所持有的兴趣和坚持[3],也是个体应对生活压力的重要心理资源[4]。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坚毅是一种不惜代价全力以赴,以实现伟大目标的能力,同时将坚毅与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结合起来进行解释,认为坚毅是在逆境情境中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5]。 无论作为一种非认知的人格特质,还是自我调节的心理资源,抑或是应对困难挫折的适应能力,坚毅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群体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在青少年身心发展方面,坚毅品质被认为是可教、可塑的非认知特质,对青少年学业成就、心理健康、问题行为以及生活幸福感等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学业方面,有研究指出坚毅可以正向预测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且坚毅性高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以及学校归属感更强[6]。针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坚毅也被证实能够对青少年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进行有效调节,能够减少大学生过度消费、网络成瘾、烟酒使用和赌博行为[7],此外,在心理健康方面,坚毅被认为是一种促进个体心理弹性,应对风险危机的保护性因子。大量研究证明坚毅能够有效缓解孤独感[8],减轻抑郁[9],降低青少年自杀意念等风险[10]。
二、关系坚毅及其功能
保罗·G.史托兹(Paul G.Stoltz)在《坚毅力:打造自驱型奋斗的内核》一书中将坚毅与逆商相结合,认为坚毅是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情感、精神、身体和心理相互作用,积极应对,以实现伟大目标的能力,包括成长性、抗逆力、直觉力和坚韧性四个维度。他强调,坚毅力不仅仅只是个体非认知特质,更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正面强大感染力的集体化力量,他由此提出了坚毅力阶梯模型,该模型将坚毅力分为个人坚毅、关系坚毅、团队坚毅、组织坚毅以及社会坚毅力五个层级,其中个人坚毅是基础,而关系坚毅是个体坚毅与其他更高级别坚毅的桥梁与纽带。他特别指出,关系坚毅具有“灌输”和“塑造”两个主要功能。一方面,坚毅的“灌输”功能体现在个体坚毅能够影响他人的坚毅,且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进入他人的思维,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坚毅能够“塑造”人际关系的本质、质量、体验和持续时间,并决定个体最关心、最重要的因素,诸如尊重、信任、合作、爱等,为个体持久、幸福的人际关系营造和建构积极的环境场域[5]。
教育的实质就是关系,包含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关系。而班级是一群未经磨砺的、有潜力的年轻人的集体、情境或场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重要的教育文化资源。因此班级也是个体与他人关系的集合,班级关系的建立、改善与塑造,是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社会化的关键。班级中个体的坚毅会感染身边其他人,当个体与他人的坚毅进行交互作用,就会将“我”的坚毅提升为“我们”的坚毅,从这个层面上讲,班级关系坚毅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班级关系坚毅对于群体动力的影响方面,即利用班级群体中模仿与流行、舆论与规范、群体凝聚力与班级气氛等无形的力量,发挥关系坚毅的“灌输”与“塑造”功能,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11]。
对青少年而言,班级关系坚毅一方面能够为其营造强有力的模仿与规范的环境场域,在榜样的影响下,班级学生间会相互模仿,对他人的行为方式、姿态、行动等形成趋同,演进出某些稳定的班级精神文化价值,进而以共同的思想、兴趣、倾向性和行为风格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力,并以班级成员间相互作用下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班级关系坚毅能够塑造青少年群体凝聚力和积极的班级氛围。正如每个群体都有自身的特征、文化和氛围,每个组织也具有自身的坚毅品质。青少年班级关系坚毅是基于班级成员个人坚毅凝聚而成,是个体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共同体现,并以积极向上班级文化引领、以丰富有趣的班级社交活动为纽带,营造恬静活跃、热烈深沉、宽松严谨相协调的积极班级氛围,进而提升青少年对集体的荣誉感和忠诚度,促进个人成长与班级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班级关系坚毅培育
坚毅是一个集群的文化变量,坚毅品质的培育离不开环境的支持[12]。班级关系坚毅是班级主体成员的坚毅品质在长时间深入交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特性,是个体坚毅的有机集合,其培育也离不开个体与集体之间良性交互环境的支持。
首先,班级关系坚毅的培育需要给学生提供“友爱”的班级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班级关系坚毅形成的基础。因此,一方面教师要以生为本,尊重关爱学生,不仅让学生听到,也要让学生看到、感受到自己的爱与关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支持,建构具有开放性、关爱性、依存性、独立性和互惠性的良好师生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感知教师自主支持满足的学生会表现出更高质量的坚毅品质,从而会具有更高自尊、更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13]。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集体背景下,同学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感知到同伴支持与认同的个体,也具有更高水平的坚毅[14]。同伴关系是青少年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吸引和排斥、竞争与合作是班级同伴关系的主要特征,而一个充满敌意、猜忌、盲目攀比氛围的班级,只会让学生苦恼和焦虑,因此,给班级同学营造相互吸引、合作共赢的友爱氛围,增强彼此支持与认同,对构建积极互助的同伴间成长型人际关系十分必要。
其次,班级关系坚毅的培育需要给学生提供“友趣”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班级关系的载体,是促进班集体建设的中介,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桥梁。班级活动的本质是人际交往活动,也是教育的延伸。因此,符合青少年特质与身心发展的且富有教育性的班级活动对于班级关系坚毅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乐趣,参与班级活动是青少年学生在正式课堂学习之外丰富课余生活、探索自身兴趣、展示自我的主要途径之一,班级活动要充分开展具有开放性、建设性、多样性与实用性的活动,营造轻松、活泼、有趣的班级气氛,才能够有效拉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关系坚毅的培育营造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班级活动要有共同的志趣,如果说有足够乐趣是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基础,那么有共同志趣就是班级活动能够持久开展的深层动因。班级活动的开展要将解决思想困惑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班级活动,将个人的目标与班级目标高度统一,从而使个体对班级活动有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将个人坚毅提升为班级坚毅。
最后,班级关系坚毅的培育需要给学生提供“友益”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关系坚毅的培育需要“友益”的文化,一方面,班级要以多种形式,诸如班名、班歌、班徽、班级墙报等显著的具体物化标识,渲染班级氛围,引领班级成员言行倾向,凝聚班级力量,明确班级目标;另一方面,班级要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在全体表决的基础上,制定符合自发展的班级制度文化,将坚毅理念融入诸如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之中,注重班级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的约束规范和调节激励作用,让坚毅这种非认知因素和“软品质”与班级文化紧密结合,由内而外地激励青少年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心理品质,继而推动班级关系坚毅的巩固提升。
参考文献
[1]Duckworth A L,Peterson C,Matthews M D,et al.Grit:perseverance and passion for long-term goal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6) :1087-1101.
[2]Duckworth A L,Kirby T A,Tsukayama E,et al.Deliberate practice spells success:Why grittier competitors triumph at the national spelling bee[J].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1(2):174-181.
[3]谢娜,王臻,赵金龙. 12 项坚毅量表(12--Itern Grit Scale) 的中文修订[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6):893-896.
[4]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caravans and engaged setting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1,84(1):116-122.
[5]保罗·G·史托兹著. 坚毅力:打造自驱型奋斗的内核[M]. 贾汇源,李慕轼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6]Eskreis-Winkler Lauren,Shulman Elizabeth P,Duckworth Angela L. Survivor mission:Do those who survive have a drive to thrive at work?[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4,9(3):209-218.
[7]Salvatore Richard Maddi,Lynne M.Erwin,Carrie L. Carmody,et al. Relationship of hardiness,grit,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o internet addiction,excessive consumer spending,and gambling[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3,8(2):128-134.
[8]Magdalena Mosanya. Buffering Academic Stres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Related Social Isolation:Grit and Growth Mindset as Protective Factors against the Impact of Loneli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2020,6(2):159-174.
[9]陈楚芳,郭菲,陈祉妍.父亲共同养育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母亲心理控制和青少年坚毅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4):734-738.
[10]Clement Déjà N,Wingate LaRicka R,Cole Ashley B,O'Keefe Victoria M,et al. The Common Factors of Grit,Hope,and Optimism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 Suicide Resil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24):88-95.
[11]程晋宽. 班级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2]黎晓娜,李晓华,王璇,等. 初中生班级关系对其坚毅品质养成的影响: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1):92-96.
[13]Sheldon K M,Abad N,Ferguson Y,et al. Persistent pursuit of need-satisfying goals leads to increased happiness:A 6-month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study[J]. Motivation & Emotion,2010,34 (1):39-48.
[14]Datu J A D,Yuen M,Chen G.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riarchic Model of Grit Scale (TMGS):Evidence from Filipino undergraduate stud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14:198-205.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注:本文系长江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2023053),长江大学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重大项目)(2022cxya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