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师;呵护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6-0075-03
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不少教师可能会发出这样一种感慨:“这是一个教师难为的时代”——“教育内卷”意味着教师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多面手的角色,比如,面对满满的教学任务和考试成绩排名压力;留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安排时间和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承担各式各样的非教学任务,等等。不少教师在感受到职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同时,感觉职业幸福感越来越低。
但凡事都有例外,即使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也有不少优秀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与学生相处,感受着浓浓的职业幸福感。撰写《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的作者王悦微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例外”的老师。虽然未曾与王老师谋面,但我从书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和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浓浓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仅来自王老师在工作中取得的教学成绩或教师荣誉,还来自于她在用心、用脑、用行动呵护孩子心灵的过程中,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尊敬。这让我明白,用心呵护学生心灵就是教师的幸福之事。
一、为什么用心呵护学生心灵是教师的幸福之事
(一)用心呵护学生心灵的过程,就是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的幸福过程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一定不仅仅发生在知识传递层面,还会发生在心灵层面。王老师书中的学生长大以后,他们也一定会记得曾经有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学老师,曾经用心、用情呵护过他们的心灵。作为老师,你也许会在若干年以后遇到长大成人,回来探望老师的学生。在那时他们可能早已不记得你传授给他们的具体知识,但他们依然会记得你曾经呵护过他心灵的温暖感觉。当你看到自己当年的用心呵护让学生至今记忆犹新,甚至如数家珍的时候,你一定也会感觉到作为教师的价值感。
(二)用心呵护学生心灵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幸福过程
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中,作者将心理治疗师比作树立在来访者面前的一面镜子,同时,来访者也是树立在心理治疗师面前的一面镜子。心理治疗就是一个双向“发现”的过程,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这两面镜子互相照见自己未曾觉察过的自己。这一比喻同样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关系之中,这也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教师在用心呵护学生心灵的过程中,她会照见学生们的真实、善良,同时也会被学生发现她自己的真实、善良;同样,如果她照见的是学生们的诸多不完美之处,那么她同时也会被学生们照见她自己的诸多不完美。在《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中王老师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的成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付出过真心、泪水,感受过无奈、痛苦,但也收到过很多很多来自孩子的爱”。
二、如何用心呵护学生心灵,成就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认知决定行为,即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具体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即教育学中提到的学生观,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支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本书中,王老师深深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是处于发展中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尽管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但是这些并不会影响王老师对他们“是好孩子”的认知。这种认知必须来自底层核心信念,而不是一种表面上的、肤浅的“认为”或者一种应对学生的策略。只有坚定认知,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做到用心呵护学生心灵。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再次品读本书的题目——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我们就可以理解王老师用两个“很好”背后所秉持的积极的学生观。
(二)用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个孩子
在教育理论中,教师们都知道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践行这种理论观念时困难重重:同一个班级中肯定会有表现优异并且惹人喜爱的学生,同时也会有问题行为多、惹人“讨厌”的学生,而在这两种情况之外,还有不少默默无闻、存在感较低的学生。老师们不可避免地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个人偏好。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王老师不仅在信念上坚定“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理解、包容孩子的实际行动,证明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真正地做到了知行合一。
比如书中的学霸男孩阿腾,他喜欢质疑教科书中的观点。面对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王老师不仅没有生气或是责备他,反而非常高兴地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表示欣赏,包容孩子的质疑。在接纳与肯定之外,王老师还很耐心地与他交流,沟通得出阿腾可以接受的观点。这让孩子非常钦佩她,乐于近亲她、跟她交流。接纳与耐心绝不只是王老师班级中学霸的“特权”,王老师对她的所有学生都细心而真诚:班里有位默默无闻的中等生行歌,她因为一些原因被检查出身高异常。这让她感到很自卑,对未来也失去了希望。王老师了解情况后不断激励她,还帮助她联系到同样身材矮小但是活出精彩人生的北风老师,并促成了两者的见面。这让学生备受鼓舞,并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此外,书中还提到叛逆而淘气的转学生小壮,这位“捣蛋的学困生”不认真听课、不爱写作业、给女孩子写情书,还传小纸条抱怨:“学校真不是人呆的地方,想炸掉学校”。面对这样令老师头疼的学生,王老师没有简单地将学生的“罪状”告知家长,而是利用语文课堂朗读课文和课下写作文的契机赞赏孩子,拉近跟孩子的关系,最后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推动孩子改善了行为。
不论是对于表现突出的学优生、还是默默无闻的中等生、抑或是问题多多的学困生,王老师都能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们——王老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阅读完整本书,我尝试总结出自己的答案,我首先想到:这一切都源于王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然而这一答案过于笼统,说服力不足。于是我继续认真阅读本书,终于得出了两个更具体的原因。其一是王老师从心理学叙事疗法中得到了启发,那就是“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她以此将学生和问题分开,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她和孩子共同面对的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孩子本身,所以,教师不应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打击、批判孩子,而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其二来自于王老师自身的实际经历:她也曾经被自己的老师包容和接纳。她在书中提及她自己的老师曾经说过:“小孩子犯错,连上帝都会原谅,何况是我呢?”
(三)运用不同方法对待不同的孩子
王老师在书中写道:“说爱很容易,但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有耐心,也要有智慧。”新一代的孩子们所处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较之前大不相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专家陈默老师曾经撰文指出,现在的孩子一方面“知识面宽广”“非常善良”,但另一方面他们“对话语权要求很高”“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现实感非常弱”。这些对新时代孩子的特征总结,在王老师的学生身上都有生动体现。因此新时代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孩子。
王老师在教育学生中的诸多教育智慧,来源于她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活学活用。比如,王老师坚持并笃行心理学中的“关系大于教育”观点,注重运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对于喜欢吃零食的潇潇同学,王老师就经常跟她分享一些好吃的东西;对于学霸阿腾,王老师和他探讨他感兴趣的话题;对于自卑敏感的行歌,王老师通过她的周记与她书面留言、沟通;对于有问题行为的阿凯,王老师通过支持他竞选班长与他建立关系。
再比如,王老师理解并运用心理学中提到的“我们喜欢我们佩服的人”现象,先让孩子佩服自己,再开展教学。在一次暑假社区组织的临时课堂中,王老师遇到了一位“课堂炸弹”式男生。面对该生在课上的不配合行为,她没有直接批评制止,而是采用“读心”的方式,指出他内心的想法,让男生觉得“王老师很厉害”,进而愿意配合老师上课。
还比如,王老师理解发展心理学中提到的:孩子会在小学时代对异性同学产生朦胧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不能草率地打上“早恋”的标签。她在处理青春早期小学生写情书的问题上也很有智慧:既没有刻意地回避问题,也没有简单粗暴地禁止,而是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写出一封很美的情书”,并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王小波和李银河合著的情书集《爱你就像爱生命》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觉察心中这份朦胧美好的感受,启发学生将其转化为对未来的希望和进一步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动力。
(四)允许自己犯错误并及时改正
想做好孩子心灵的呵护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老师并非十全十美,她也会犯错误,但是让学生、也让我敬佩的是,王老师在犯错以后,能够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的PPT有时候会出现错字或者增字、漏字,常常当堂被学生指出错误。为了督促自己减少疏漏,王老师在学生面前立下军令状:如果学生发现一处错误,王老师就自罚抄课文一遍。有一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讲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被学生在课件中发现了她的两处错误:一处把逗号打成句号,另外一处把“独在异乡为异客”打成“人在异乡为异客”。对于第一处错误,王老师爽快承认,但是对于第二处错误,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古代诗文有不同的版本”为理由为自己辩解。下课后,王老师反思自己的做法,主动将这首诗抄写了三遍,前两遍是针对自己课件上的错误,第三遍是针对自己“为错误辩解”的错误。学生十分钦佩王老师作为师长,勇于承认错误的举动。
再比如在教育过程中,王老师也曾在气头上做出一些伤害孩子心灵的举动:在“初夏里为少年流过的泪”一章中,王老师在教室巡堂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小黄在偷偷折纸,而多次提醒后,该生依旧我行我素。王老师就借用他没有做完试卷这件事狠狠地批评了他,并且在言语对峙中愤怒地将小黄用纸折的指甲套抢来扔进垃圾桶。后来,王老师从其他学生那里了解到自己错怪了小黄,学生早已将要完成的试卷做完。对此,王老师立马将垃圾桶中的指甲套还给学生,没想到学生也很生气,并不买账,而是扬言要撕掉语文卷,这句话再次激怒了王老师,矛盾再一次升级,王老师真的气愤地撕掉了小黄的语文卷子,小黄拎着书包,做出一副要退学的样子。王老师努力冷静下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带着小黄单独去图书馆二楼和他谈心,并且真诚地跟小黄道歉,而小黄仍旧在气恼中,表现得很冷漠。不过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在第二天送给王老师两罐小零食,真诚地与老师沟通。
“教育内卷”不是我们体验不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由,从王老师教育学生的真实故事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身处在教育内卷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用心、用脑、用行动去呵护孩子的心灵,增加自己职业幸福感。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注:本文获“读而不辍 学识有成”第二届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征文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