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避免婚姻问题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024-12-18 00:00:00王世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36期

摘要:父母在夫妻关系中因难以承受婚姻问题中的痛苦而将孩子牵扯进争执中时,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产生情绪、行为等问题。分析家长以迫使孩子选边站队、转移问题焦点、形成对孩子的扭曲期待、忽视孩子的糟糕感受的方式将孩子牵涉进父母婚姻问题及其危害,给出了培育爱情基石、明确责任边界、真诚沟通问题等建议,避免因父母的婚姻问题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婚姻关系;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6-0078-03

父母在夫妻关系中,因相处模式或生活琐事而产生矛盾、冲突等是正常现象,并不一定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但当父母一方或双方因难以承受婚姻问题中的痛苦、失望、无助等压力,把孩子牵扯进父母的婚姻关系中时,婚姻问题就极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孩子产生情绪、行为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部分父母常有意或无意地用一些方式把孩子牵扯进父母的婚姻问题中,使孩子深受其苦。

一、将孩子卷入父母婚姻问题的几种方式

(一)迫使孩子选边站队

争吵、冷战在小A的父母间如同家常便饭,小A像饮食、呼吸一样吸纳着父母婚姻问题中的负向情绪,尤其是妈妈的哀怨与忧伤。小A因心疼妈妈,会不自觉地对爸爸的提醒和教导心生抗拒。而在小A上高中后,父母不再争吵,转而互相冷淡得像陌路人,而在爸爸整夜不归家时,妈妈依旧会痛苦地啜泣。小A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猜到爸爸有了外遇。她和爸爸争吵,给爸爸写信,企图用劝诫、恳求等方式把爸爸“拉”回家,但孩子所有的努力就像扔到深渊里的小石子,激不起任何回响。小A的情绪越来越糟糕,她抑郁、不想上学,甚至企图自杀。

小A的父母把婚姻问题完全暴露在小A面前,这实际上间接地“邀请”小A卷入他们婚姻漩涡中。小A夹在父母中间,身不由己,选择在情感和理智上支持妈妈。她想要帮助妈妈拉回心已离家的爸爸,结果不但没有拯救妈妈的婚姻,反而还搭进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在生活中,也有部分父母通过在孩子面前指责、谩骂配偶,直接拉拢孩子与自己结盟,以孤立、打击另一半。当孩子接受了父母间接或直接的“选边站队”邀请,就会在实质上卷入父母的婚姻问题,把所有的心思、情感、渴望等放置在父母的婚姻关系中,没有余力探索、走好自己的成长之路。

(二)转移问题焦点

在上初二的时候,小B的父母把一直以来朝向对方的指责、抱怨、失望等情绪转向了小B。当小B的班主任反映小B上课睡觉、不认真写作业、学习成绩下降时,小B的父母如临大敌。妈妈没收了小B的手机,每天坐在旁边看着小B写作业。爸爸紧盯小B,对他的每一个懒散、拖沓行为进行教导。而当夫妻这种紧迫盯人、齐抓共管不起效果时,两人又开始相互抱怨、指责。小B爸爸埋怨小B妈妈过去对孩子太放任、太溺爱;小B妈妈则指责小B爸爸总是“不顾家”、对孩子管教得太少。

父母的管控和争吵让小B感觉如坐牢笼。过去,在父母吵架时,小B可以逃离家庭,自己在互联网上和伙伴们玩耍,而现在他被父母紧盯着,感觉憋闷、喘不过气。小B无法忍受,努力和父母抗争。而父母感觉小B又哭又闹地要手机是上网成瘾,于是两人又走上了齐心治疗小B网瘾的道路。

小B看似是家庭中“有问题”的那个人,其实他的问题是父母婚姻关系深层问题在症状上的表现。小B的父母把关注焦点从自己的婚姻问题转移到了小B身上,以此缓解婚姻问题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压力,这种做法也把他们在婚姻关系中累积的负向情绪发泄在管教小B的过程中,让两人自认为自己的负向情绪反应合情合理。小B父母就这样无意识地“使用着”小B的问题,把彼此拴在两方都不满意却又很“稳定”的婚姻中。

(三)扭曲地期待孩子的成长

小C乖巧懂事、品学兼优。小C的妈妈把小C当成了自己不幸婚姻中唯一的安慰,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幸福都寄托在小C身上。因此,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小C的生活起居,高标准、严要求地鞭策小C好好学习。而小C则在妈妈伤心、生气、难过时安慰她、陪伴她。对此,小C妈妈常回应小C:“只要你学习好,我怎么辛苦,怎么受你爸爸的气,我都值了!你可别像你爸那样没出息!还不知好歹!”

小C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学校里预备考入清华、北大的好苗子。可是,进入高三不久,小C每逢重要考试就会发高烧、头痛欲裂,考试成绩明显下滑。心理老师在和小C的交流中发现小C对自己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每逢遇到作业难题或考试成绩不如意时,小C就会用“真烂!差劲!没出息!”等话语暗自痛骂自己,用难以描述的黑暗未来恐吓自己。

小C在接受妈妈的辛苦付出和爱的同时,也接受了妈妈附加的条件:“你必须学习好!你不能失败!你成功了,妈妈的人生才会快乐幸福!”小C承担着超过她的年龄和角色所能承担的责任。她如同背着妈妈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害怕自己的一点闪失、错误会毁了妈妈的人生。这样负重前行、心事重重的小C自然没有青年人热爱生活、勇往直前的朝气蓬勃和胆量,自然会在遇到困难、挑战时过分地紧张焦虑、缩手缩脚。小C的妈妈自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孩子好,却没有觉察到自己在用对孩子扭曲的期待拯救不幸婚姻中的自己。

(四)忽视孩子的糟糕感受

小D的父母离婚时自认为夫妻俩的吵吵闹闹、分分合合并未给小D带来任何负面影响。他们认为:“我们安排了保姆,把小D的生活照顾得很好。我们告诉小D,爸爸妈妈的事与他无关,他只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从表面上看,小D好似真的做到了。在他小时候,父母吵架,他就在一旁安静地玩乐高玩具;等他长大些,父母吵架,他照常写作业、上网玩游戏。

除了父母不和之外,小D的成长似乎一帆风顺,他考上了重点高中,让父母很是满意。可是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小D内心有许多难以解答的疑惑:为什么同学们喜欢交流,他却觉得交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为什么有的同学愿意当班干部,他觉得无偿干活毫无意义……小D想要玩伴,但他不愿意和同学们有(他所认为的)无意义交流。小D觉得他不需要友谊,也不会结婚,更不会在生活中为一个人额外做那么多事情。他觉得父母离婚给他带来的影响就是,离婚以前他过生日只收到一份礼物,而离婚之后他会收到两份。

小D看似置身于父母的婚姻问题之外,其实是在用隔离情感的方式屏蔽父母的婚姻问题带给自己的糟糕感受。小D的父母忽视了小D需要安全感、温暖、爱等情感需求;无视小D在面对父母婚姻冲突时的感受、想法。不被关注、关爱的小D为了免于遭受情感需求无法满足的痛苦,为了避免遭受父母婚姻冲突带来的伤痛,学会了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隔离情感,只用理智;不指望来自于别人的帮助和关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这样的小D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他好似感觉不到父母离婚而产生的痛苦,但内心也充满了疑惑、混乱和孤寂。

夫妻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如果家庭是一座大厦,夫妻关系就是地基。父母为了自身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用以下方式建设好夫妻关系、预防父母的婚姻问题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二、建设夫妻关系,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培育爱情基石

爱情是把夫妻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夫妻需要用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等持续呵护和培育爱情。培育好爱情基石、建设幸福的婚姻关系能让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但哪怕拥有再浓烈的爱情、再一致的价值观、再匹配的性格,夫妻都会不可避免地在生活中发生摩擦、产生问题。当夫妻间发生冲突、问题时,往往并不存在明确的对错之分,不存在单一线性的因果关系,而往往是循环因果关系在起作用。比如,并不是“妻子太唠叨是因为丈夫晚回家”或者“丈夫晚回家是因为妻子太唠叨”;而是“妻子太唠叨”和“丈夫晚回家”互为因果,相互加强,循环往复。丈夫晚回家导致妻子越发唠叨,妻子越唠叨,丈夫就越晚回家,周而复始。

对此,夫妻需要从改善自身的行为开始,带动夫妻关系朝向良性循环的方向运转。如果夫妻总想改变对方,想要战胜对方,想让对方听自己的,那么,轻蔑、冲突升级、疏离冷战等情况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夫妻关系中,彼此的婚姻不免会在恶性循环中走向解体。

(二)明确责任边界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安全基地、避风港。父母的责任是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比如安全感、爱、肯定、欣赏和信任;并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给予孩子理解、宽慰和鼓励。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发展成熟,既能独立自主地承担起面对学习、人际交往等成长议题的责任,又能与父母保持亲密的联结。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生活难题变相转移到孩子身上,用孩子弥补自己人生的缺失,比如:要孩子用听话懂事来抚慰自己婚姻中的伤痛,要孩子用学业成绩优秀弥补自己对配偶事业发展的失望——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和责任就会混淆,纠缠在一起,失去边界。父母和孩子越俎代庖,承担对方应承担的责任,却忘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例如,孩子为拯救父母焦头烂额的婚姻而抑郁、厌食,父母为了让抑郁的孩子情绪好转、能吃下饭,忙前忙后,疲惫不堪,却无视自身的婚姻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所根植的土壤。

父母需要明确自己和孩子在角色、责任方面的边界。父母能为自己的婚姻关系负责,承担起建设好婚姻、解决婚姻问题、自我关爱等责任,才更有力量滋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真诚沟通问题

夫妻间的矛盾、问题会在夫妻互动中通过话语、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令孩子感到疑惑、困扰,甚至痛苦。夫妻相互共情理解、真诚沟通、化解问题会解开孩子的心结,也会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父母在磨合、适应彼此过程中的相互体谅和恩爱。当夫妻间的问题难以解决、面临离婚时,孩子的内心世界会受到巨大冲击,父母需要真诚地与孩子沟通父母的婚姻问题。

当孩子面对父母离婚的可能或事实时,他们会有许多想法,他们可能对父母关系的和解抱有幻想,可能担心自己未来的归宿……父母需要耐心、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回应他们的困惑、期待、需求。父母需要让孩子了解、明白:父母双方虽然经过努力,但婚姻还是没办法持续下去;父母的夫妻情感虽然消亡了,但作为孩子父母的朋友之谊还在,父母会相互支持,友好合作,陪伴孩子顺利成长。父母尤其要向孩子交代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安排,并倾听孩子对安排的感受和想法,并最大可能地做出符合孩子心意的调整。

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家庭解体和破碎。面对如此重大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现实,孩子的内心必然会经历缺乏安全感、焦虑、怨恨、愤怒、自我封闭、忧伤、痛苦等状态。父母给予孩子真诚的沟通、周到的生活安排、温暖的陪伴能帮助孩子走过这一段艰难的时光,助力孩子重新走上生活正轨。

总之,当父母的婚姻出现问题时,父母需要自己对婚姻问题负责,不把孩子卷入婚姻问题中。无论是婚姻继续还是解体,父母始终需要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角色和责任,建设好亲子关系。如此,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能够承受住父母婚姻问题给孩子带来的冲击和阵痛,能够有热情和力量承担起自己成长的责任,开拓自己的成长之路。而当父母把孩子卷入夫妻婚姻问题中,孩子不仅当下成长受阻,举步维艰,还很可能会学习、传承父母解决婚姻问题的不恰当态度和方式,并可能在未来的恋爱、家庭关系里复制、重演父母婚姻的不幸。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