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胜任力,应对解决传统家长课程缺乏实际运用和方法练习,家长的主体性、参与性、体验感不足,师资团队专业化不足,课程连续性与系统性不足,以及课程组织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成都市新都区在区域范围内推广实施体验式家长课程,提出了“五策略”课程实施策略,强调在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讲师团队、课程组织实施、形成课程菜单及实施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有效提升了区域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
关键词:长课程;实施策略;体验式家长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6-0028-05
一、学校家长课程实施的背景
2015年,教育部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作出了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工作序列的重要决策,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指出应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1]。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同时指出,中小学校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2]。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家庭教育专门立法,准确定位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强调了学校和家庭配合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更胜以往,如何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胜任力,与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抑郁是青少年最为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交、学业等多方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报告中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报告中指出,住校、父母外出工作这样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3]。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有效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才能切实地提升家庭关系质量,预防和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家长课程实施的现状
罗嘉仪[4]指出,传统的家长学校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以讲授方式为主,缺乏家长参与、讨论与互动的环节。家长对学校的家庭教育活动参与意愿并不强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动机会减弱。杨利华[5]指出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家长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状态比较被动和表面化,同时,家校合作内容单一,仅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提升学习成绩。有研究表明,近半数的家长认为家长学校“搞形式”,家长参与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学校工作,而不是提高自身教育水平[6]。肖红球[7]指出家长学校课程具体实施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方式传统单一;分类指导不足;教学内容设置欠科学,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急需提高;缺乏严格的教学管理,成人因工作环境、生活节奏、教育水平、经济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家长学校多以家长自愿参与为原则,学校还没能做到严格考核家长的听课率和学习效果。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着家长学校的教学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家长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效果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内容设计局限。传统家长学校课程内容的设计普遍缺失针对性和实用性,未能紧密贴合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发展动态,整体在结构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往往以信息传递或知识观点讲授为主,缺乏方法练习,指导性和实操性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多元化的诉求[8]。
第二,教学模式陈旧。课程多采用单向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忽视了家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缺乏必要的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降低了家长的参与度与体验感[9]。
第三,家长互动支持不足。教师“一言堂”,资源和信息互换少,家长的有效资源和相互支持不足。对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共育的促进有限。
第四,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传统家长课程的师资通常以班主任为核心,但其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存在局限性,导致课程指导性和实效性不强[10]。
第五,课程组织管理相对薄弱。对家长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严重影响了家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导致家长的参与动机不强,课程连续性与系统性不足。
三、体验式家长课程实施的“五策略”
针对传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存在的实效性、主体性、体验性、专业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区域构建并实施体验式家长课程体系,其中,“体验式家长课”是指基于“学习金字塔”和“体验式学习”理论,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围绕家庭教育主题而开展的体验、成长、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家长在体验中领悟教育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能力,从而改变教育行为、实现家长的自我成长从而更有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主要采用体验式情境教学方法,如小组研讨、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练习反馈、问卷调查、静心冥想等。课程中,家长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入地探讨问题,习得方法,进而达成自我成长。“体验式家长课程体系”是指基于家庭教育指导需求,以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为基本目标、构建内容框架,搭建课程模式,探索实施路径,通过体验式的活动和团体辅导为形式,以心理教师为主体形成相应课程标准的系列课程。该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形式为体验式家长课程,并在课程内容开发及组织实施实践过程中持续优化策略方法,提出体验式家长课程实施五大策略,如图1所示。
(一)开发课程资源
第一,调查现状需求。为了解区域内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区域内四所学校为样本,采用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亲子沟通量表等三种量表对家庭的亲子互动情况做详细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的情绪教导能力低于常模,且母亲比父亲有更好的情绪教导理念,父亲比母亲有更多的情绪不干涉理念,区域内家庭亲密度较好,但家庭的适应性较低,母亲的表达倾听能力高于父亲。
第二,明确课程目标。基于区域亲子互动情况调查,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针对不同年龄段特点以及前期对家庭教育需求的调查,明确学校家长课程以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为基本目标,帮助家长拥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知识;掌握必备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技能。
第三,构建课程内容。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构建了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学习指导、生活适应、习惯养成、生涯规划等六大板块内容,如图2所示。同时,为保证每节课课程设计的结构性,避免随意性,按照激发兴趣、呈现情境、探究解决、方法应用等四个环节设计每一课题的课程内容。
(二)构建讲师团队
第一,招募讲师团队。黎颖桃[11]认为师资是家庭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先行保障。为了保证师资的专业性,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课程,采用广泛宣传、自愿报名、资质筛选的方式在区域内招募具有专业胜任力的讲师团队,目前该团队由33名优秀讲师构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具有较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经验。
第二,完善组织架构。构建讲师团队的组织架构。讲师参照“体验式家长课”菜单目录,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授课组,每组由组长,即该课题开发和实施者召集,组织成员参与该课题课程的观摩、演练,以及研讨和优化课程内容等。
第三,开展专业培训。在完善的组织架构基础上,为提升讲师团队专业性及胜任力,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了解亲子互动现状,讨论、优化家长体验式课程设计,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以及团辅、个辅能力提升的专题讲座等。在培训结束后,对讲师团成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体验式家长课授课任务,以确保课程质量。培训流程如图3所示。
(三)课程组织措施
第一,招募家长成员。体验式家长课程中,家长学员的招募是课程实施的第一步,也是直接面向家长的第一步。通过海报、微信群等渠道宣传推广,可采用给予有限名额作为奖励班级优秀家长的方法,也可以创造性地引入商业营销模式,采用自愿报名、微信抢票、班主任推荐、学校选拔等多种方式,吸引和招募有明确或潜在需求且愿意学习的家长,为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举行开班仪式。为了进一步激发家长的学习动机,课程实施前有必要举行隆重的开班仪式。在开班仪式中,要充分肯定家长的学习热情,介绍体验式家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帮助家长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增强家长对课程的了解,获得掌控感,介绍家长成员的招募方式及构成等,并颁发有学时登记的学员证书,以多种仪式化的方式推进课程实施,增强家长学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进一步提升家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构建学习团体。开班仪式后,正式组成以家长为主体的学习性团体。团体活动形式包括线下与线上。家长学员在体验式课程中学习、探讨,在以微信群为主的线上学习团体中,家长们积极分享自己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的所思所感,提出课程方法运用方面的困难及在教养过程中的疑惑,团体成员间相互分享解决方法,授课教师答疑解惑,同时,邀请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家长加入课程分享环节,通过家长自身的力量去影响更大范围的家长群体,形成具有成长性和可持续性的同伴互助团体。
(四)形成课程菜单
第一,聚焦团体需求。构建学习团体后,以问卷的形式了解不同的团体需求。结果发现,除沟通、情绪等共性需求外,处于不同阶段的孩子家长需求不同,如小学低段孩子的家长更关注拖延问题,小学高段孩子的家长对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电子产品的使用管理话题更感兴趣。同时,不同学校的家长需求也有所不同。
第二,构建个性菜单。针对不同的团体需求,构建个性化课程菜单。小学低段包括如何处理孩子拖延,幼小衔接问题,“守护校园零零欺”“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看见内在孩子的需求——情绪管理体验式家长课”等主题内容;小学高段包括“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沟通有方,亲密有爱”“调整我,看见你——手机使用体验式家长课”等主题内容。鉴于家长课程有成人教育性质,有自主学习和弱强制性特点,除了线下体验式家长课程及讲座外,还应补充线上的家长微课堂资源,以丰富课程内容和方便家长的自主学习。
第三,灵活参与。确定个性化菜单后,家长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参与。可以选择线上微课堂或者线下课程或讲座,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同时,为了鼓励家长持续参与课程学习,促进家长课程的效果,在学员证上打卡记录给予及时反馈,对完整参与课程的家长进行奖励表彰,激励家长更好地投入学习。
(五)实施课程教学
第一,注重体验参与。“体验式家长课”强调“体验”,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此活动中,主体在认知事物时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产生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课程设计环节,活动的设计要注重体验、参与性,以促使家长情感卷入,进而深刻地领悟知识和习得技能;授课过程中,也要注重家长的体验参与,如果发现有家长游离在外,可适当采取联结、追随、扫视、具体化等团体辅导的技术增强其参与度。
第二,及时反馈调整。每堂课程实施后,根据现场的效果形成课程反思,在讲师团小组内讨论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及时反馈调整。
第三,有效评估优化。为了解课程实施效果,构建体验式家长课三维动态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维度,设计体验式家长课程有关学生、家长、教师的评价量表;从评价方式维度采用定性、定量两种方式:一是定量评价,利用亲子互动问卷,量化家长的学习成果和满意度。二是定性评价,收集家长和学生的口头反馈、书面报告、观察记录等,剖析家长在课程中的体验及其教育观念、行为模式的变化;从评价目的维度,采用总结性、形成性评价,一是单个课例后采用问卷星问卷及时收集家长的反馈。二是课程结束后对到课率较高的家长及学生的进行口头反馈、书面报告等数据的收集。这样三维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便于有效优化课程内容,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四、经验和反思
(一)体验式情景教学提升了家长课程的主体性、参与性
体验式家长课为家长提供一个互动和支持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情感交流。激发了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体会到了全身心投入带来的乐趣,提升了家长课程的主体性、体验性、参与性,变家长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增强了家长参与课程的动力。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框架的构建利于实现课程的针对性、系统性
基于家庭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参考政策和文献,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利于实现课程的针对性。按照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学习指导、生活适应、习惯养成、生涯规划六大板块构建课程体系,提升了课程的针对性、系统性。
(三)课程环节和内容设置有利于提升课程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在整体课程体系下,以激发兴趣、呈现情景、探究解决、方法应用四环节来设计单个课题内容,内容设计强调基于家庭教育具体情境下的问题探究解决和方法演练,并在团体中整合运用家长成员的资源予以探讨解决,以帮助家长拓展思路、借鉴方法,而提升了课程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四)细化课程实施的组织策略利于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
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课程形式的创新与课程内容的开发同样重要,是实现课程最终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专业师资搭建是课程实施专业化的重要保障,课程实施环节的课程宣讲、学员招募、开班仪式、学习互助团体的构建,及效果反馈等关键环节的有序组织,对课程效果实现有显著促进作用。
(五)后续需加强课程覆盖面和连续性
体验式家长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能够让家长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课程效果实效性高,但也有其局限,一是因其课程形式为体验式情景教学,单次活动参与人数有限;二是体验式家长课程授课师资为专职心理教师,虽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人数有限,会影响课程覆盖面;三是由于家庭教育本身有成人教育的性质,尽管优化了课程实施和管理,家长参与的连续性也难以保障。因此,目前体验式家长课程实施还存在覆盖面和连续性不足的问题。这有待区域进一步地整合资源,包括引进师资,整合区域内高校、医疗、专业机构等社会资源,或吸纳优秀的B证或C证心理辅导员,加大师资培训,扩充讲师团师人数,开展更多场次的培训,满足家长灵活参训需求。也可补充体验式家长课讲座和线上视频课的形式,以满足广大家长的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多样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moe.gov.cn/srcsite/Ao6/s7053/201510/t20151020_21436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https://www. 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j-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中国人大网,2021-10-23.
[3]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4]罗嘉仪.《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下高中家长学校课程开发与实践[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4):31-34.
[5]杨利华. 家长体验式课程:谱写家校关系新篇章[J]. 江苏教育,2017(71):65-66.
[6]李玥璇. 高中家长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家庭教育促进法》为背景[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66-68.
[7]肖红球. 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设计研究[D]. 深圳:深圳大学,2018.
[8]支林. 天津市小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9]毛利丹. 中小学家长学校课堂建设的转型:家长的视角[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23(4):14-28.
[10]夏德琴. 打破常规,创新家长学校课程[J]. 教育家,2017(42):46-47.
[11]黎颖桃. 学校家庭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施——以广州市荔湾区合兴苑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实践为例[J]. 当代家庭教育,2023(17):1-3.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