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最近太会察言观色了——我不高兴,他就立马噤若寒蝉,像‘变色龙’一样,他这样需不需要做心理辅导啊?”同事忧心忡忡地咨询我。我简单了解了来龙去脉,安抚了他的担忧并对他说明: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是个体在环境中学会并慢慢形成本能的一种生存本领。
孩子为什么会“察言观色”,对家长的情绪这么敏感?20世纪70年代,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和他的研究小组做了一组名为“静止脸”的实验。实验者邀请了一位母亲和她一岁多的宝宝,起初,实验者请母亲和孩子正常互动,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自然而积极的回应。接着,实验者要求妈妈不带任何表情地看着孩子,停止对孩子的行为做回应。在自然状态下,孩子与母亲相处得十分放松快乐,但当母亲对对孩子“冷漠相待”,孩子很快就注意到了她的变化,开始试图用各种方式吸引妈妈的注意,扭动着想把原来的妈妈“找回来”。就这样,面对始终都毫无回应的母亲,孩子很快就在不知所措中崩溃了,大哭、挣扎……最后在母亲的安抚下才恢复了平静。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对主要照顾者(尤其是母亲)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同时也让人直观地看到:父母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进而在长时间中影响孩子的成长。
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学家温尼科特通过大量婴儿观察实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作出了优美的表述:婴儿仰望妈妈,在妈妈的眼中看到了自己;妈妈犹如孩子的一面“镜子”,当孩子看到这面镜子的时候,或许看到妈妈面部表情僵化,满脸不耐烦;也或许能看到妈妈满脸微笑,温和慈祥,爱意满满。
毋庸置疑,婴儿看到的这两面不同的“镜子”照出来的自己也截然不同——前者看到的自己是惹人厌烦的、不受欢迎的、“来添麻烦”的;后者看到的自己是可爱的、深受宠爱的。
父母虽然清楚“我的不快和孩子无关”,但孩子却不这样想。孩子的自我认知及评价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外在的指标来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当家长对孩子态度和蔼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好的;相反,孩子就会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由此可见,父母的一举一动足以成为孩子内心的晴雨表。
孩子的心思其实很细腻也很敏感。对孩子来说,父母是联结自己和外界的桥梁,他们会通过家长去感知世界。如果他们看到父母是厌弃冷漠的,自己的世界就是天寒地冻的;看到父母的情绪是烦躁暴戾的,自己的世界就是炙烤干涸的;看到父母的情绪是阴郁抱怨的,自己的世界就是雾霾弥漫的。相反,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安宁愉快的,自己的世界就是阳光明媚的;如果父母的态度是慈祥温暖的,自己的世界就是鸟语花香的。长此以往,孩子会通过父母的情绪和态度为世界“着色”,父母的情绪和态度会影响孩子,慢慢地“浸染”孩子的性格。可以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再深,都比不过父母脸色对孩子的影响,因为那是孩子最无法回避的环境。
父母的“脸色”会慢慢成为孩子人格的底色。作为父母,不妨多留点耐心给孩子,为他的人生底色渲染积极、幸福的色调。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