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清音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社会生存压力加大、观众群体萎缩、传统形式和现代审美的碰撞等问题。为了对四川清音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采取建立完善的传承体系,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整合社会资源以及强化学术研究的策略来巩固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创新的指导下,从艺术形式的整合、表演内容的改编、传播渠道的扩展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为四川清音保护与开发注入新的动力。从非遗的角度来看,四川清音传承和创新既是一种文化延续,也是它融入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传承创新
四川清音是四川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因其旋律优美、表现力细腻、文化内涵丰富而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四川清音正面临着传承人断层、表演市场萎缩及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审美观念碰撞的诸多挑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得以保留的前提下如何创新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四川清音面临的保护挑战
(一)传承人断层问题
四川清音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而传统师徒模式则在历史的长河中保证了其艺术形式上的纯正性和连续性。但现代社会职业选择与生活方式多样化使乐于参与清音表演的人急剧减少,造成传承人断层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方面,传承人出现老龄化倾向,一些高龄艺术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带走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于清音的爱好也逐渐降低,因为收入不高,社会认可度不够,更有一些年轻人很难把清音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来看待。另外,新时期传统师徒传承模式面临着制度性缺失、培养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不到位等问题,使得技艺系统性教学难以为继。更严重的是,一些传承人对技艺传授创新意识不强,仍然沿用太过传统的模式,很难吸引下一代学生去学习高深的艺术技法[1]。
(二)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压力
在现代社会快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背景下,四川清音艺术家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清音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表演收入上和现代职业很不相称,很难维持正常生活开销。很多做清音的艺术家都必须兼职做别的事业,甚至彻底抛弃清音而去寻找其他收入。这一现象,使清音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动力大大减弱。与此同时,文化消费市场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清音艺术被边缘化的程度。在目前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环境下,清音这一要求受众具有高度艺术修养、专注力强的表演形式很难与快节奏现代文化产品抗衡。微薄的票房收入使清音表演市场价值渐趋边缘化。另外,社会对非遗保护经费投入的有限性,使得很多清音艺术家的创作与演出缺少稳定的经济支撑,清音演出场地、服饰、乐器等基础设施难以保证。
(三)观众群体缩小的困境
四川清音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受众。但它在最近几年受众范围明显萎缩,成为限制清音发展最主要的难题之一。一是清音受众群体多为中老年人,这一群体逐步老龄化、数量下降使清音艺术受众基础日益弱化,且青年受众因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清音艺术的关注度不高,形成了受众群体的代际断层。二是清音内容在表现形式上远远落后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清音具有曲调婉转、唱腔细腻等特点,但是对习惯快节奏、感官刺激的现代观众而言,节奏较慢,表演形式高度程式化是很难产生共鸣的。另外,清音的很多传统主题,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对现代观众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进一步导致了观众数量的减少。
(四)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审美的冲突
四川清音传统表演形式根植于我国古代戏曲与民间文化,在唱腔,旋律及表演风格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社会受众不断改变的审美需求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清音在表演形式上讲究慢板精致的旋律与繁复的唱腔技艺,而现代观众则偏好节奏轻快、节奏感更强的艺术形式,这使得清音的传统演出很难引起主流观众的关注。另一方面,清音在传统服饰、化妆以及舞台布景等方面往往比较单一,缺少现代艺术舞台所共有的视觉冲击力及动态效果,未能满足受众对审美多样性与创新性的需求,导致清音的形式吸引力逐渐减弱。同时,清音还具有叙事性和内容深刻等特征,然而在现代社会,受众更加青睐于剧情简练和娱乐性较强的文化产品,使得清音的传统内容呈现方式很难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习惯[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四川清音的保护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传承体系
鉴于四川清音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所以应该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化传承机制。一是有必要通过落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与确认机制,把技艺精湛的清音表演者列入名录并得到政策与经费扶持。例如,四川清音传承人梁梅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她在成都设立清音传承基地,为培养新生代表演者提供了平台。二是要建立分层次多渠道教育体系。在大学及中小学中设置与四川清音有关的课程,如四川师范大学已经设置清音课程并把清音技艺融入艺术教育中。另外,还可联合职业教育机构设立清音表演专业给产业带来职业化传承力量。与此同时,以清音工作站为载体的社区传承活动借助基层文化馆、乡村文化站等宣传清音的基本知识与技艺,从而吸引更多的普通人加入传承的行列。
(二)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针对四川清音保护问题,需要强化政策保障与资金投入,为清音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需要健全我国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地方政府可以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据制定四川清音专项保护规定,并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如四川省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的形式把四川清音作为重点保护项目并为之后的政策扶持提供法律依据。二是以财政支持为重点。政府需要在实践中建立专项资金来扶持清音传承与普及活动。举例来说,四川省文化厅每年都会拨出资金来支持如“非遗进校园”和“清音巡演”等多个项目,这不仅提升了清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其传承者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另外,还可尝试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方式,鼓励公司以赞助、公益基金的方式参与清音保护工作,并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2]。
(三)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参与机制
四川清音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对四川清音的保护要超越政府单一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以及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合作的参与机制。一是企业参与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文化企业投资与市场化运作能够促进清音创新传播。比如,由四川本土企业“五粮液”主办的清音主题跨界音乐会在扩大清音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吸引着青年观众群体。二是社会组织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非遗保护协会及民间文化组织可以采取组织清音讲座、公益活动及艺术节的方式来激发大众的参与积极性。如成都清音文化协会曾多次举办四川清音进社区活动,让传统艺术走进居民生活,提高清音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及群众参与度。另外,乡村振兴战略给清音的保护带来新机遇,通过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清音纳入当地旅游、节庆活动中,让清音在乡村振兴中能有一个全新的空间。广泛的公众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网络平台召集清音保护志愿者以吸引有志于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加入传承。如以专题为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账号等,都在通过互动活动普及四川清音相关知识。
(四)加强学术研究,提高理论支撑
目前,以四川清音为对象的系统性研究还显欠缺,亟待从多学科视角加大研究力度并建构综合理论体系。一是要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四川大学等院校近年牵头开展了许多清音田野调查课题,对老一代清音艺人表演技巧及剧目进行了系统的记录,为下文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二是学术研究需要从历史、艺术与文化传播等维度进行。通过对清音历史渊源及艺术特征的梳理,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清音文化内涵。如四川艺术研究院推出的《四川清音艺术史研究》一书,对清代至民国时期清音的沿革进行系统论述,以期对近代清音的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历史借鉴作用。另外,我们需要结合现代审美来研究怎样把清音融入当代的音乐、戏剧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中,从而在理论上进行指导和创新[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四川清音创新发展方向
(一)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
在保留传统艺术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将现代艺术形式融入其中,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审美需求。如四川清音融入交响乐已经初见成效。2018年成都交响乐团携手四川清音传人梁梅推出交响乐版本清音演出——《清音新韵》。该剧融合了传统清音轻柔的旋律和交响乐恢宏的音效,在扩大清音表现力的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另外,清音等地方戏曲及现代表演形式跨界的尝试值得提倡。如川剧与清音在舞台剧《川音传奇》的艺术融合上取得成功。川剧动感的肢体表演和清音精致的唱腔相得益彰,表现出浓郁的视听效果。通过多种艺术门类有机融合,四川清音可以突破传统表演限制,纳入更多元化艺术表达体系。创新融合也可扩展到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中。通过融入世界音乐元素,清音表现形式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并提升国际传播力。
(二)表演内容的现代化改编
传统四川清音内容多为叙事性民间故事和历史题材,而现代社会这些主题很难产生广泛的反响。在此背景下,现代化改编就成了清音在内容创新上的一个重要取向。第一,可在清音作品中加入现代生活题材。如成都清音艺术团创作的《幸福新生活》,将清音和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相结合,以轻松诙谐的唱词、接地气的剧情拉近听众与清音之间的关系,获得极好的声誉。第二,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与再演绎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如将传统清音曲目《三国演义·草船借箭》改编为比较符合当代舞台需要的短篇清音剧后,去繁化简,情节设计使观众更注重唱腔的艺术表达,提高作品可传播性。另外,还可尝试把清音的内容同当代社会的热点相结合,如环保、公益等题材,让清音作品除了娱乐以外还能产生教育意义以及社会影响力。现代化改编也需要关注清音语言更新问题。因四川清音多用方言传唱,流传到全国各地有语言理解障碍。适当增加普通话唱段或者利用字幕形式强化受众理解能力有助于清音打破语言壁垒[4]。
(三)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拓展
传播渠道多元化拓展,是清音向更大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革新方向。近年来,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清音传播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比如,四川清音的传人在抖音、B站这些短视频平台推出清音表演的视频,其中部分热门视频的播放量高达上百万,引起众多年轻观众的关注。这一数字化传播形式在提高清音关注度的同时,还推动清音跨区域传播。与此同时,清音还能借助文旅融合进行场景化传播。四川多地尝试把清音表演纳入旅游项目,如在都江堰风景区内,游客可在实景舞台上欣赏清音表演,文化体验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清音表演已融入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音乐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中,并以其他艺术形式的联合展示来扩大传播的影响力[5]。
(四)数字化技术在保护和传播中的应用
从保护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技术能够对清音表演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与归档。以成都清音数字化保护中心为例,它采用高精度录音设备以及3D成像技术对清音唱腔、乐器演奏以及表演场景等进行完整保留,从而为后世的学习与研究提供翔实的素材。同时,对数字化档案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找出清音艺术潜在的规律,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帮助。在传播的领域中,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技术,观众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清音表演的魅力。比如,四川某企业研发出清音VR体验方案,让观众在清音演出场景中通过穿戴器材体验传统艺术蕴含的韵味。这一技术手段在增强受众兴趣的同时,为清音教育与普及提供了一种全新可能。
四、结束语
四川清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面临现代社会带来的诸多影响。通过完善传承体系,强化社会资源整合以及促进学术研究等措施,可使四川清音保护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同时,创新性地融入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也会给它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保护和开发四川清音,既尊重传统文化,又守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中华文化不断繁荣。
参考文献:
[1]韩丝雨,路艳.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艺术课程的意义及实践路径——以四川清音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29):23-26.
[2]彭云思,秦羽.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四川戏剧,2020,(10):189-192.
[3]温志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传承人肖顺瑜[J].曲艺,2020,(07):28-31.
[4]刘晴.“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清音”在重庆市沙坪坝儿童艺术学校的传承现状[D].重庆大学,2020.
[5]邓敏,杨小维.四川清音传承模式探索——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J].北方音乐,2019,39(01):34-35.
作者简介:邹筱丹(1979-),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教授,从事民族声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