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快速发展的先进技术与日趋多元化的文化理念改变了艺术工作者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对更多创新性舞蹈编创形式的延伸,促进各艺术门类以交叉融合方式同步发展,丰富了舞蹈编创内容并逐渐满足人们对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思考,简要分析了电影与戏剧的关联,提出了电影与戏剧元素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措施,旨在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影;戏剧元素;舞蹈编创
舞蹈需要将人体作为载体,用于抒发艺术情感,而在舞蹈编创时,编导应该借助不同的素材表达不同作品的思想感情。电影与戏剧元素都属于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若应用于舞蹈编创活动中不仅能够为舞蹈赋能,更能增强人们对舞蹈艺术作品的认同感。因此,将电影与戏剧元素应用于舞蹈编创活动中,能够让优美舞蹈与新颖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展现电影与戏剧元素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价值。
一、电影与戏剧的关联
电影与戏剧都在表演艺术范畴内,二者是具有相同基本规律的。因为无论是电影表演,还是戏剧表演都需要通过演员进行角色扮演,表现作品情节,所以二者在表演方式上能够保持一致[1]。同时,电影就是戏剧的一部分,早期电影表演者为舞台中的戏剧演员,在电影未大规模拍摄前,电影仍是以舞台戏剧手法进行拍摄的。
然而,电影与戏剧在观众体验、表现形式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会借助摄影机,实现对演员表演的捕捉,后者则是通过直面观众的方式,借助舞台为观众表现[2]。此类差异,则造成了电影与戏剧在表演技巧方面的差异。其中,戏剧演员需要接受更为严苛的形体训练,具备唱念做打能力,现场表演更佳;电影演员需要依赖摄影机以及后期制作,如特效、剪辑等丰富观众视觉效果。因此,为进一步实现舞蹈编创,则需要将电影与戏剧元素进行结合,既可以创新舞蹈作品艺术形式,又能够让传统艺术形式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观看舞蹈作品,潜移默化地传承国粹。借助即时摄影、多媒体摄影、云视频等技术,使戏剧边界被打破,让戏剧表现形式变得多样化,提升观众体验感。
二、电影与戏剧元素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措施
(一)综合舞蹈叙事手法
在舞蹈编创期间,可以将电影与戏剧的叙事手法相互结合,依靠场景变换、舞蹈动作以及音乐节奏等,实现对完整故事情节的构建。以综合叙事手法,借助电影与戏剧元素之间的相同元素,利用声音、形象等元素,塑造作品中的美感并融入听觉元素、视觉元素,通过剪辑、镜头等,传递作品中的情感。
一是为逐步展现叙事性舞蹈情节,编创者可以借助动作、排列、舞步等,实现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3]。塑造角色并表达本作品的中心主题,以增强对作品艺术表达深度以及感染力的影响。二是可以顺利安排作品中的每一个画面,提升观众的视觉愉悦感,传达编创者的创作意图并研究舞蹈画面结构,借鉴电影中的拍摄方式,为编创者提供广阔的思路[4]。其中,若从角度入手,可以采用俯角、鸟瞰角度以及仰角等,渲染表演者与观众的情绪,展现舞蹈编创时角度的重要意义。如若表演氛围压抑、低沉,可以通过俯视角度营造气氛;若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则需注意舞台全貌的展现,通过鸟瞰角度展示整个舞台画面,让观众了解作品全貌;若作品中需要表现表演者英姿飒爽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仰角营造气氛。
例如,由刘小荷编导的经典作品《我欲乘风飞去》中,编创者是以俯角进行拍摄的,其为体现表演者飞翔筑梦过程,增加了表演者翻腾跳跃动作,借助俯身向下等动作,生动且形象地展现飞翔姿态,让观众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有如同处于九霄的感受,能够如梦境一般感受表演者是如何借助舞蹈实现自由飞翔的。这样,编创者可以通过舞台装置,以俯角为舞蹈作品增添美感,并且,可以加强后期剪辑以及摄影机拍摄,保证在任何时间以及地点进行拍摄时,都能够借助镜头以及视角,呈现具有美感的画面,让编创者运用蒙太奇手法,实现对更有新意舞蹈作品的创作。
(二)善用光与色
在舞蹈编创期间,光作为拍摄舞蹈作品的基础,编创者需要借助它所具备的特征,实现对故事情节的描写与事物的刻画,并在光的辅助下,让表演者可以将作品隐含的情感进行表达。而色彩则是编创者手中的利器,其可以通过色彩赋予作品不同的情感,使作品内容得以呼应和连接,实现对全局的统领。色彩的运用使作品的美学诉求得以渗透,激发观众的思考与联想。
第一,编创者应该结合具体的画面,通过色彩构造的方式,让观众能够理解抽象的艺术美感[5]。通过光线以及色彩的配合,根据具体情节让作品中表演者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比如,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先生编创的歌舞电影《黑天鹅》中,女主角分别扮演了黑天鹅及白天鹅的形象,更是借助舞蹈与色彩,将内心的两面性进行展现。其中,在黑天鹅片段则是通过低沉、压抑氛围的塑造,借助蓝光、白光等冷色调灯光的使用,塑造出黑天鹅的形象,而在化身白天鹅时则是增加了暖色调灯光,通过白光与黄光的配合,让舞台氛围对比不会过于强烈,通过打造温馨画面的方式,让观众掌握当前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烘托情节氛围。第二,编创者可以通过硬调画面,借助舞台背景的打造,运用有规律的光束,通过光线照射在表演者身上,为观众提供既视感。比如,在由著名编导家张继钢执导的《侗寨人家》中,编创者通过昏暗灯光的运用,利用几束强光以对角线的方式打在表演者身上,从而在表演者身上形成浮雕感,塑造出如同油画一般的凝重氛围。通过这种画意手法,展现了侗族人的劳动及日常生活场景等。由此可见,光与色的巧妙运用,可以改变以往舞台上的画面构成方式,使观众借助色彩及灯光,能够获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三)实现负空间构图
对于舞蹈编创而言,编创者通过负空间构图,能够通过在主角周围留白的方式,让作品主体更加突出,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画面意境,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运用这一构图方式,创编者能够通过减法思维突破瓶颈,解放思想,迈向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一是优先明确舞蹈主题以及作品所需表达的核心元素,使观众能够将视线集中在核心内容上。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从而让舞蹈主题更加鲜明地呈现。二是通过创造意境,编创者可以运用负空间构图,创造空旷宁静的舞台氛围,使舞蹈作品是更具浪漫情怀和诗意。在这种意境下,舞蹈作品的审美层次及艺术价值得以更深刻的展现。三是可以通过引导情感,编创者巧妙地运用负空间构图,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舞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及思想。
例如,在张继钢执导的《千手观音》中,编创者通过灵动巧妙的负空间构图,实现对作品的编创。该作品通过竖线构成的一面千手,利用表演者手部动作的千变万化,突出了舞蹈的主题及核心元素,并通过留白的构图调整,改变了留白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状,突出表现了“只要心中有爱,就会以千手助人”这一思想感情。同时,在舞蹈编创时,编创者更是通过动作、造型与负空间构图方式的结合,运用表演者的动作及造型,实现对留白区域的填充,从而展现了舞蹈作品的动态美以及更深的层次感。
(四)合理运用外在语汇
因为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肢体动作、表演者面部表情、舞蹈道具、音乐元素等外在因素都会影响作品的表现,所以,编创者应更加关注这些元素的运用,以为舞蹈作品增添活力与生机。
1.肢体动作
电影与戏剧元素中肢体动作是表演者更具表现力且最直接的一种表演形式,其通过自身的姿态与动作,能够将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以及故事后续的情节,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并通过自身对肢体动作、速度、力度、节奏等方面的调整,使表演者能够塑造契合作品人物的角色形象,以更好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
比如,表演者可以通过肢体的起伏变化,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让观众理解舞蹈剧情,并通过肢体动作的组合与节奏调整,帮助观众在心中勾勒出更加生动的场景。观众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舞台表演中,与表演者一起体验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进而为舞蹈作品增添生命力及活力。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电影与戏剧中的关键外在语汇。在舞蹈编创中,观众通过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了解其所传达的情感。通过观察表演者眼神的流转,嘴唇的下垂或微笑以及眉毛的舒展等细微的表情变化,我们可以洞察角色内心的世界。尽管面部表情看似微小,却能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表演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配合,营造出良好的舞台氛围,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及其情感和心理变化。这样一来,编创者则可进一步解读角色形象,并使表演者通过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的相辅相成,塑造出更具深意的舞台作品。
3.舞蹈道具
在舞蹈编创活动中,将电影和戏剧元素融入作品时,舞蹈道具、舞台布景以及服装设计等元素的至关重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舞美道具,可以构建出完整的作品。一是在作品编创时,编创者应合理运用道具和布景,以塑造舞蹈场景,让观众以直观的方式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与角色产生共鸣。同时,精美服装的设计方式赋予角色更加鲜明和生动的外在特征,有效增强作品想要表达的视觉效果。这不仅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还能使舞美道具更好地融入剧情中,增强舞蹈作品的美观性和舞台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朱梓宁老师所执导的《俏红娘》作品中,道具的选择和角色塑造紧密相关。表演者手持刀具,通过扇子的运用展现红娘柔情温婉的一面。扇子的开合与旋转,使舞者能够更细腻地传达红娘内心的变化,同时引导观众进入特定情节,有效促进剧情的发展。通过舞美道具与表演者的相辅相成,让观众感受到更立体的舞台世界,使角色形象更加真实,从而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体验。
4.音乐元素
音乐是舞台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编创者通常会根据作品的需求增添音乐元素,以帮助观众通过音乐旋律和节奏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质,使舞蹈动作与音乐相互衬托、呼应。在这一过程中,编创者需要从舞蹈的起源入手,确认音乐的和声、音高、调式等要素,并确定音区,以传达舞蹈的情感,塑造更具整体性的舞台作品。
例如,由舞蹈学院教师袁媛、冯江海和陈倩编创的《走祥云》,以人民为中心,运用交响编舞的方式,塑造更加鲜活的艺术形象,并结合音乐体现作品中的连绵山脉,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该舞蹈中,男女主角以双人领舞的方式,在山坳处增加音乐强点,搭配蓝色和暖色灯光,以诠释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此外,通过舞蹈音乐的运用,观众能够结合音乐的起伏,领悟到舞蹈作品所表达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思想感情。由此,丰富了舞蹈的编创形式。
(五)注重内在肌理
编创者若需将电影与戏剧元素应用于舞蹈编创活动中,也应注重舞蹈的内在肌理,通过主旨和情感的深入刻画,改变以往舞蹈作品的创作方式。编创者可以增加对人类生活和文化深度的思考,注重时间及空间的流动性,传达作品的主旨及角色的情感,进而让观众获得心灵的慰藉。
其一,编创者可以控制舞台表演时长,采用压缩、拉长以及停滞等方式,保证观众能够进一步地感受故事情节,了解角色此时的心理变化。通过善用舞台空间,如灯光效果、舞台布景以及改变表演者的位置等手段,可以将舞台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情境,使观众置身于更加立体的舞蹈世界。其二,编创者应关注舞蹈作品的内在特征,根据作品所具备的情感内核,为表演者编排动作,并通过表情演绎等方式,使观众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舞蹈作品想要传达的主旨及情感,从发引发与表演者的情感共鸣。其三,编创者还可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段,深入探索舞蹈主题中所蕴含的人生、社会、文化等深层次内容,使观众在观看作品时获得心灵上的感悟。通过以上方式,创编者能够确保电影与戏剧元素顺利应用于舞台编创环节,使舞蹈作品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
三、结束语
编创者为提高舞蹈编创作品的质量,应融入电影与戏剧元素,明确二者之间的关联,才能营造出更具表现力的舞蹈情境。同时,通过采用综合舞蹈叙事手法、善用光与色、实现负空间构图、合理运用外在语汇、注重内在肌理等方式,为舞蹈艺术表演注入活力,有效推动戏剧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为艺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桉卉.音乐剧中的舞蹈编创[J].文化产业,2024,(24):64-66.
[2]江慧.经典音乐剧《Newsies》的舞蹈编创分析[J].戏剧之家,2024,(23):33-36.
[3]吴昊.角色代入在舞蹈编创中的功能与实施策略研究[J].艺术品鉴,2024,(21):99-102.
[4]韩千禧.文学修辞手法在叙事性舞蹈作品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5]梁嘉琦.蒙太奇手法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及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赵帅(1993-),女,四川成都人,博士在读,讲师,从事民族民间舞教学、舞蹈编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