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中国传统雕塑和现当代雕塑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包括历史背景、文化思想等,但也有着很多共同点,如对雕塑美感的理解,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是大相径庭的。近些年,我国艺术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随着各类新兴艺术形式的涌现,雕塑家需要从多个方面深入理解新艺术的本质,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雕塑作品。对此,本研究着重对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表现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就近代以来几个艺术家的陶塑创作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了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对当代雕塑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古代雕塑;造型语言;艺术特征
经过多次技术革新,我国古代雕塑慢慢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雕塑文明享誉中外。随着工匠的传承与发展,并将西方先进理念及技能融入其中,我国古代雕塑得以迅速发展,并日益丰富。针对当地雕塑艺术来讲,为了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以传统雕塑为核心,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表现的艺术特征概述
(一)写意表现的造型语言特征
在古代美学中,“以形写神”“传神”是核心思想,旨在充分展现独特的内在美[1]。其中,写意是一种典型的表现方式。“以形写神”,通过深入挖掘客观对象,彰显其内在的精神与韵味。与生活中的形态有所不同,这里的“形”是艺术家基于自身体验所表现出的主观层面的“形”,不仅可以表达对象的神韵,还能对艺术家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对于传统雕塑造型而言,写意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即便是写实,也能看到写意的影子。所以,古代传统雕塑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及客观对象的深刻感知,将这种感受以纯粹而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我国古代传统雕塑中,汉代的《击鼓说唱俑》(见图1)有着明显的写意特征。在动势的表现上,艺术家深入挖掘对象的精神特质并进行细致刻画,使欣赏者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气息。《击鼓说唱俑》中的人物动态生动鲜活,如蹲坐的姿态、扬起的右腿、挟鼓的左臂以及作敲击状的右手等,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表演时的热烈场景。从精神层面刻画来看,人物面部呈现出的嬉笑与眉飞色舞,精准地传递出艺人的诙谐与乐观。这些细节使欣赏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深切感受到当时生活的风貌,也彰显出这件作品在传统雕塑写意方面的独特价值。
在对客观对象彰显的基本特征进行表现时,我国古代传统雕塑尤为重视神似[2]。具体而言,其在对客观对象进行表现的过程中,并未刻意注重形似,并不会过于看重真实比例是否精准无误;而是侧重于神似,确切来讲,重点在于凸显关键之处,对客观对象蕴含的神韵以及精神加以深度领悟。在这一点上,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野猪》极具典型性。艺术家并未刻意追求形方面的相似,而是在最大化运用石块的天然造型的同时,再运用“因势象形”的造型表现手法,稍微进行雕塑,将客观对象的神韵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保留石块本身的意趣,获得良好的写意效果[3]。“不追求形似,以神似为重”的这种艺术本质在中国古代传统雕塑的诸多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此才能触及人的灵魂。
(二)“线性”的造型语言特征
早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起,我国文人画家的地位有所提升。在古代传统雕塑中,中国画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前期创作中画家纷纷参与其中,部分画家同时也是雕塑家,如吴道子、杨惠之等。在古代中国,雕塑家在雕塑创作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是先完成线描稿的绘制,然后才开始塑造雕塑。毕竟,对于中国艺术来讲,线条是最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在古代优秀的雕塑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受中国画和东方美学的影响,这些优秀的传统雕塑作品展现出了与西方传统雕塑不同的线性美感。对于雕塑造型而言,线条至关重要,但这并非表示就不注重体块造型,相比西方雕塑,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雕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融合了线性造型和体块造型,还保留楚风那别具韵味的艺术风格。创作者选择在自然形态的原石上进行雕刻,造型朴素,但其恢宏气势使人联想到大汉王朝磅礴的气势。《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作品的创作者以天然石材为材料,用线刻画,最终刻画出了生动形象的作品。借助石块自身所具有的“势”,营造了一种充满力量感、自然浑朴、气势磅礴的艺术氛围。在汉代时,雕塑艺术家摒弃传统经验,从整体层面出发,采用“循石造形”的雕艺进行创作,这一手法善于借助石材的自然形态,找到表现对象的基本特质,再加以概括提炼,并通过极简且精准的手法表现出汉朝那极高的审美水平。相比之下,西方雕塑在造型表现上不太善于运用线条,这恰恰反映了不同民族在造型方面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三)装饰审美趣味的造型艺术特征
传统雕塑源自工艺美术,其核心要点在于视觉和形式美。无论是表现动物、人物,还是建筑、佛造像等艺术形式,这些特点都得到了充分体现[4]。这些特征主要包括图案处理的抽象化、造型的变形夸张、富有节奏的线性表现、造型的平面性和形式的均衡性等。以古代佛像为例,为了让佛像更加丰富,雕刻了不同的服装纹路和图像,部分图像呈对称坐姿,增强了形体的动感。通过浓厚的衣纹装饰感,佛像充分展现了宗教的肃穆和庄严气氛。汉代陵墓装饰雕塑主要包括石狮、石辟邪等,经过装饰化变形后,这些雕塑增强了装饰意味,进一步彰显了墓主人的权威和地位。
二、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对当代雕塑的影响
(一)对“写意”与“写实”关系的继承与发展
事实上,我国古代雕塑的艺术形式、类型、美感对现代艺术有着深远的启发,其中,写意与写实最为典型,二者紧密相连[5]。在写意性发挥方面,现代雕塑作家有效结合时代、文化和空间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雕塑的表现语言,如吴为山《南京大屠杀》系列深刻揭示了当时我国美好家园被侵略和破坏的历史。通过写意的方式,作品传达了国家对人民的深切愿望,激励我们要不断发愤图强,以避免悲剧的重演。其中,《家破人亡》部分以母爱为主题,雕刻了母亲怀抱孩子的绝望,揭示了侵略者对我国母爱的践踏。整个部分既让人感到义愤填膺,又充满同情。雕塑中的母亲象征着祖国,暗示着虽然国家遭受创伤但依然屹立不倒。在《逃难》部分,吴为山刻画了百姓被杀害的10个场景,如背负亲属逃难的少年、悲伤的百姓,躲藏中的柔弱民众等。虽然没有侵略者的形象,但却在无形中激起了人们对其残忍行径的强烈痛恨。《冤魂的呐喊》由一个被劈成两块的三角构成,左侧是一只饱经沧桑、伸向天空的巨手,代表着受难者在控诉苍天;右侧则是敌人刺刀下百姓的悲哀与仇怨。这些“光亮锋利”的刺刀象征着入侵家园的敌人。这组雕塑不仅是为了纪念受难同胞,并对人性光辉进行赞颂,同时也批判侵略者的暴行,警示国人。可以说,从视觉上,它们带给人们强烈的情感冲击[6]。
(二)对“线条”的延伸与拓展
在雕塑作品中,线条将灵活的流动感、独特的空间感体现了出来。不同的线条走向,传递着雕刻师的精神、愿景等,以《黄河母亲》(何鄂)为例,其运用线条塑造了两个形象,即“母亲”与“男婴”,给人以古朴稳重、温柔敦厚的感觉。何鄂基于对目前母亲的认知和理解,用大团面积+大气波浪线,不仅勾勒了饱满的母亲形象,也形象地展示了母亲优美的曲线、充满爱意的面容,同时在辅以形态可爱的婴儿,让雕刻充满生命力,给人非常印象的深刻。之所以说这个作品非常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创作者完美结合了线条与团块的表现形式。大体积的团块不仅体现了作品的厚重感,也使每个欣赏者感受到了母亲的奉献精神,而简洁的线条也完美地呈现了母亲慈祥、温和的形态。通过这个作品,我们能够看到雕塑家非常完美地运用了线性语言。
(三)对“装饰美化”的继承与发扬
在我国雕塑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装饰。以人物雕塑为例,为了让人物地位和风格得到充分体现,雕刻者对服装、器皿等进行了精致刻画,所以观赏者只需对人物的服饰、器物工具等进行仔细观察,便能够对人物所处时代做出准确判断,并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价值[7]。作为一种稳定的物质媒介,雕塑既具有沟通过去和当代的作用,又能够有效传承历史文化。古代雕刻家在塑造特殊形象时,为提升雕刻物的饱满度,会用一些装饰性的物品点缀雕刻主体,这样不仅能使雕刻对象更加丰满,还能提升其美感。以人物塑像为例,雕像上的袈裟图案纷繁复杂,纹理清晰,人物所佩戴的耳坠和项链工艺精湛,给人一种流光溢彩的感觉。同时,人物手中把玩的器物种类繁多,而这些小物件的装饰性也极强。通过一些辅助的器皿和装饰物,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在形态上更加有气质。再如,通过头饰和背景装饰的巧妙搭配,可以让佛像的神态更加鲜明。事实上,雕塑装饰的发展日益多元和丰富,不仅有效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形式,也结合了时代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创新了雕塑装饰的表现形式。
三、当代雕塑借鉴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传统与现代审美差异的挑战
1.审美观念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审美观念受到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呈现出追求简洁、直观、个性化与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特点。相比之下,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往往蕴含着含蓄、内敛、注重意境营造等审美特质,如古代佛像雕塑通过微妙的面部神态与衣纹线条展现出的宁静祥和、超凡脱俗之美,这种较为含蓄的审美表达与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直白的审美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使得当代观众在理解和欣赏借鉴古代造型语言的雕塑作品时可能产生隔阂。
2.受众审美接受度问题。当代大众在长期接触现代艺术风格及流行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偏好。对于融入大量古代雕塑造型语言的作品,可能因其风格的古朴、造型手法的传统韵味而一时难以接受。例如,一些运用古代写意手法创作的当代雕塑,造型上相对抽象、夸张,与大众习惯的具象写实作品有所不同,导致作品在传播和获得认可方面面临一定困难。
(二)技术与工艺更新换代带来的挑战
1.创作方式的巨大变化
古代雕塑主要依赖手工技艺,从选材、构思到雕琢、塑造,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精湛的手工功夫,如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石雕的凿刻技法等,都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和操作流程。而当代雕塑创作则大量引入了数字化技术、机械加工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科学等,创作方式更加多样化、高效化。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实现复杂的造型结构,数控雕刻能够精准地完成预设的雕刻任务。这使得习惯传统手工创作的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在融入当代雕塑创作时,面临着如何与现代技术工艺相适配的问题。
2.传统工艺传承困境
一方面,掌握古代雕塑传统工艺的手艺人日益减少,许多精湛的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导致当代雕塑家在借鉴古代造型语言时难以深入领悟其工艺精髓,影响了传统造型语言原汁原味的呈现。另一方面,即便部分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但由于其手工操作的局限性,在面对大规模、高效率的现代创作需求时,很难完全满足,制约了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在当代更广泛的应用。
(三)加强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播
1.学校教育中的雕塑艺术普及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应增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相关课程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实地参观博物馆、开展雕塑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古代雕塑的历史发展、造型特点以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造型语言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其从小就能够领略古代雕塑之美,为未来理解和欣赏借鉴古代造型语言的当代雕塑作品奠定基础。
2.社会文化活动的推动作用
举办各类以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为主题的展览、讲座、研讨会等社会文化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同时鼓励艺术家现场展示创作过程,增强大众与古代雕塑艺术的互动体验。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古代雕塑文化知识,通过短视频、线上展览等形式,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营造全社会重视、喜爱传统雕塑文化的良好氛围,提高大众对借鉴古代造型语言的当代雕塑作品的接受度。
四、结束语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时代,促使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当代雕塑艺术家在进行雕刻创作时,应注意平衡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物质—精神、经济—文化、艺术—情感以及人类—自然。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雕塑艺术家还需强化自身生态价值观念,兼顾城市生态文明与精神文化,从而为人民群众雕塑出美好空间,确保人类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让中国雕塑艺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童.中国传统雕塑造像观的独特性[J].天工,2022,(07):86-89.
[2]盛静.传统雕塑造型观念的再探讨[J].雕塑,2021,(06):93-94.
[3]张怡.中国古代雕塑善用“物象”描述造型特征的原因探微[J].名家名作,2019,(04):39.
[4]朱珩.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以线造型的互通性研究[J].雕塑,2017,(03):52-53.
[5]袁越.中国古代动物雕塑造型的表现方式[J].艺术品鉴,2017,(06):474-475.
[6]李一平.浅谈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艺术魅力[J].艺术品鉴,2017,(04):430.
[7]王平胜.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价值[J].艺术教育,2015,(04):226.
作者简介:陈松林(1987-),男,湖南邵阳人,本科,从事雕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