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昌硕是著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书画同源论深入剖析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联,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昌硕的理论和实践对现代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吴昌硕书画理论在近现代批评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吴昌硕的书画艺术,接着从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和笔墨技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吴昌硕书画理论的核心内容,最后,以他的作品《杏花红映绿芭蕉》为例来分析其书画理论在近现代批评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吴昌硕;书画理论批评;近现代;书画同源
一、吴昌硕书画艺术概述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无论是在书法还是在绘画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画推到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并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书画界。
吴昌硕自幼跟随父亲读书,深受其影响14岁开始学习刻印,在22岁考取秀才。随后吴昌硕的父亲病逝,于是他开始了寻师访友之路。先是在杭州受到了古文学的熏陶,后又在湖州为陆心源做助手,还在上海结识了吴大澂,中年被丁葆元保举成了七品县令,不过仅仅任职一个月便罢官而去,这也成为吴昌硕一生仕途的终点。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吴昌硕从一个想走仕途的文人彻底变成了专业研究书画篆刻的艺术家。
吴昌硕在苏州时曾获得别人赠予他的石鼓文拓本,他将其视为珍宝并不断临习。吴昌硕常以草书的笔法来临写石鼓文,临气不临形,独树一帜,兼容并蓄。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将所见到的石鼓拓片反复对比进行研究,足可以见他对石鼓文的着迷。也正因为此,石鼓文影响了吴昌硕的绘画风格。他在23岁时学习书法,30岁左右开始学习绘艺。初学时吸收了海派前期名家的风格优点,40岁时拜任颐为师,与此同时,受到任伯年的影响,建议他用篆书笔法去画花卉,用草书笔法来画枝干。于是吴昌硕开始以书法之法入画,将诗文、书法与篆刻相结合,进而逐渐摆脱了明清以来传统文人软媚的画风,形成了特有的金石画风。
二、吴昌硕书画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书画同源论的阐释
通过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从古至今所保留下来的各类文物的研究,可以看出绘画与书法本身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而存在,书画本不同源。我国目前能够追溯到的最古老的绘画为仰韶时期的陶瓷上的花纹,这类花纹通常比较抽象,皆为图案,无法表现物体的本质。到了战国时期,可以在一些青铜器上发现其花纹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渐出现动物的纹样,能够明显地表现出物体的本质。文字的不同在于即使是最原始的象形字也能够表现物体的本质,如甲骨文,是那个时期的人们为了帮助自己记忆的一种手段,所以甲骨文能够表达东西的形状。如此对比来看,绘画最初起到的是装饰的作用,比较抽象,而文字一出现便有了实用的功能,这足以证明文字和绘画本是不同源的[1]。
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出现离不开草书书体的出现,这是由于草书在书写过程中十分具有艺术性,草书那行云流水的态势为文字与艺术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桥梁,实用性书法逐渐转变为艺术性书法。而恰好书法与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又都是笔墨纸砚,这更加使人们容易将书法与绘画密切联系起来。这种关联是二者在艺术性方面的联系,而并非历史发生状态中的根源关联。
吴昌硕的书画同源论是基于探究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而提出的,他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促进,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传达。他主张书画创作要注重锤炼笔墨技法,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质感,除此之外还要营造意境,精准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此来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以书入画的艺术实践
吴昌硕曾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独特的绘画风格也得益于其“以书入画”的艺术主张。关于以书入画,最初可以追溯到南唐时期,陆探徽开创了以书入画的先河,他首先将张芝的草书笔法运用在绘画上,随后有吴道子将张旭的草书笔法用在绘画上。以书入画在元明清时期的论断最多,许多文人画家都对此做出过或多或少的论述,以书入画成为他们所追求的艺术主张[2]。
吴昌硕以书入画的艺术实践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书法笔墨技巧在绘画中的运用,这种形式主要体现在他绘画作品中的线条与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相似度很高,如用草书来作树木的枝干,这样一来,绘画的线条和笔法会更具书法特质。二是书法的“意”和“势”在绘画中的体现,这其实是吴昌硕追求形式感和意境美,他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法技法,而应该将意境也一同渗透在画面结构中。
(三)笔墨技法的创新与突破
吴昌硕还主张传承与创新,这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他既追求传统,又要求创新,崇尚神韵而并非形似,致力于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求取平衡点。吴昌硕的传统观体现在他主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他在篆刻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古文物,于是从中汲取古意融会贯通到自己的美学实践中,这使得他的篆刻作品极具古典之美。吴昌硕对前人作品的临摹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而是吸收古人作品中的精髓,融入自己的情感,对前人作品中笔法、墨法等技巧的运用选择性继承。他是一个勇于求新求变的人,主张“活水源头寻得到”。
吴昌硕的创新主张主要体现在他对笔墨技法的创新与突破上,通过深入分析其作品可以看出,吴昌硕更加注重笔墨的干湿、浓淡与快慢的变化,在下笔时十分大胆,善于运用破笔、枯笔等技法,以此可以达到独具一格的画面效果。他在笔墨技法上的创新与突破,使得作品更具个性化和辨识度,与此同时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除此之外,他在绘画作品上的用色也很有新意,虽浓艳古厚,但又不失雅致。
三、以《杏花红映绿芭蕉》为例分析吴昌硕书画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一)作品创作背景及风格特点
这幅《杏花红映绿芭蕉》是吴昌硕的代表作之一,是其在晚年创作出来的作品。诞生于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艺术环境中,这一时期东西方艺术交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吴昌硕以其独特的艺术洞察力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作出了很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作品,《杏花红映绿芭蕉》便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充满生机与诗意,是一幅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相结合的作品。这幅绘画作品以杏花和芭蕉为题材,通过吴昌硕细腻的笔触,同时运用丰富且饱满的色彩,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从构图上来看,画面既严谨又有变化,线条流畅且富有张力,整幅画给人的感觉是古朴厚重且雄浑大气的,这十分符合吴昌硕一贯的绘画艺术风格[3]。
(二)作品对吴昌硕书画理论的体现
1.书画同源论的实践应用
这幅作品是吴昌硕书画同源论的实践应用之一,充分践行了他的艺术主张。在这样一幅绘画作品中,他运用书法的笔墨技法来描绘两个主体物,将杏花和芭蕉的形态与质感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一笔一画之间都充满了浓浓的书法韵律和节奏。这种实践形式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使得绘画更具艺术表现力,将书法融入绘画,深化了画面的文化内涵。
2.以书入画的技法展现
在作品《杏花红映绿芭蕉》中,能看到吴昌硕以书入画的技法展现。他巧妙地将书法的笔法、结构和节奏等元素融入绘画中,以此来塑造整幅画面的形象和气质。与此同时,吴昌硕运用书法的顿挫和转折等技法来表现杏花的娇媚和芭蕉的挺拔,也正因为此,整幅绘画作品更具生动性。这种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展现,足以体现出吴昌硕在绘画创作中的大胆创新,以及他对书画艺术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3.笔墨技法的创新与运用
这幅作品使得吴昌硕的笔墨技法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杏花红映绿芭蕉》中,他充分运用笔墨的干湿、浓淡、快慢等技法来营造画面的氛围,可以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吴昌硕用湿笔渲染的技法来描绘杏花,使杏花的花瓣呈现出娇嫩欲滴的质感,并且富有层次。而在表现芭蕉叶时,则是运用干笔皴擦的技法来表现出叶片的厚重感。足可以见,吴昌硕对笔墨技法的创新与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4]。
(三)作品在近现代批评语境下的反响与评价
在近现代的批评语境下,《杏花红映绿芭蕉》这幅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高的评价。批评家一致认为,这幅画不仅体现了吴昌硕书画理论的核心内容,还推动了近现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这幅作品是对传统书画艺术的突破和创新,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人们常常被画面中的杏花和芭蕉所吸引,折服于吴昌硕对笔墨技法的运用。在批评家看来,这幅画不仅继承了传统书画艺术中的精髓,还对书法的技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突破,足可以见吴昌硕对传统书画艺术的理解之深刻,有效推动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现代转型。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吴昌硕书画理论在近现代批评语境下价值与意义的具体体现,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吴昌硕书画艺术赏析
(一)艺术风格与特点
在绘画方面,吴昌硕是典型的大写意风格,他以花卉为主,中间偶尔穿插山水,如在花卉作品中的梅花、石头、荷花以及水仙等都体现了大写意风格。与此同时,他参用赵之谦画法,并吸取徐渭、八大、石涛、扬州八怪诸家之长,还兼用篆书、隶书、狂草笔意入画,表现出色酣墨饱、雄健古拙、亦创新貌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书法和绘画的融合,他在作画时讲究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并且各方面配合适宜。吴昌硕的绘画风格比较侧重整体效果,注重绘画气势的表现,他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所以他的绘画富有金石气。他以“草篆书”入画,所画状物不求写实,讲究意境之美,故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我们纵观他所作的绘画就可以看出,画中的笔触具有朴拙、苍茫和老辣的艺术特征,所画之处极具浑圆和雄强的力量感,这也代表了他个人的一种为人特征,沉着而有力量、坚定而有气魄,他的绘画作品被历史公认为具有“重、拙、大”的特征,“重”正所谓用笔沉着有力,并且毫无浮华轻飘之意;“拙”就是指自然之美,所谓自然却无斧凿之痕,稚气洋溢、天真一派,看似“笨拙”,实则精美绝伦;“大”主要表现在浑然大家之处,绘画表现出气势磅礴之势,则为大。吴昌硕在绘画构图方面,接近书印的章法白布,表现出“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的特征,并且他的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在书法方面,吴昌硕精通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在篆书方面,吴昌硕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他的石鼓篆书风格较为独特,流动感较强,笔墨厚重,遒劲老辣,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风格,豪放而不浮华,他在书法艺术中仍然追求“金石气”的风格,他的石鼓文“临气不临形”,他注重艺术的赏析和追求,这使得他的书法在当时与众不同;在隶书方面,他主要创作于晚年时期,隶书书法的特点是用笔雄厚、饱满、取纵势,其中还具有篆书的痕迹,他将篆书与隶书的特征融为一体,并形成独特的面貌;在行书方面,他糅合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多体的运笔结体精髓,给人一种一气贯通的体验,有排山倒海之势,他的行书风格还受到书法家王铎、黄庭坚的影响,具有大起大落、遒润峻险的风格,他还“强抱篆隶作狂草”,更是大胆地将各种书法整合与嫁接起来;在楷书方面,他的风格是栩栩如生,每一个字都充满活力,并有一种倾斜的美感,他在墨色深浅对比上,仍然浓淡对比较为明显,很大一部分使用淡墨书写,有一种清爽之感,在某种程度上,他将古典小楷的笔法融会贯通。
(二)艺术成就与影响
吴昌硕在艺术成就方面,他集“诗、书、画”为一体,融金石书画为一炉,不管在书法还是绘画艺术上都是旗帜性的人物,在诗文方面也有着较高的造诣。因此,他的书画艺术风格对后来的画家和书法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近现代,他的风格被借鉴的意义极大,他的作品还被视为花鸟画和篆刻的经典,为以后的艺术家提供了学习资料,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五、结束语
吴昌硕对艺术上的追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他启示我们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勇于求变,做到“崇古”而不“复古”。因此,对吴昌硕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在现代仍然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仅是对吴昌硕的艺术理论做了十分浅显的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借此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深入研究和思考吴昌硕的艺术主张。
参考文献:
[1]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梅墨生.中国名画家全集·吴昌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建春.从吴昌硕题跋、诗文画论管窥其书法艺术思想[J].中国书法,2008,(02):120-122+107.
[4]岳鸣宇.发挥“枫桥经验”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24,38(01):20-23.
作者简介:岳鸣宇(2002-),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从事美术学、书画与文物鉴定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