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声乐队现状及发展策略

2024-12-17 00:00:00梁绍峰
艺术大观 2024年31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现状分析高校

摘要:电声乐队是一种深受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表演形式。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它是增强其演唱演奏技能、实施美育与德育、提升其自信心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电声乐队,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相关文献研究,运用调查法、演绎法和文献法,对近年来高校电声乐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得出高校电声乐队的良好发展需要学校、相关教师、相关学生组织及参与电声乐队的学生共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高校;电声乐队;现状分析;发展策略

电声乐队是指以电声乐器为主要乐器、由多个分工不同的人组成的乐队形式。电声乐队在改革开放后由欧美传入国内,20世纪80年代国内最早的一批乐队成立,高校电声乐队在这时也生根发芽。2019年之后,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的热播使高校电声乐队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多的青年学生开始对电声乐队产生浓厚兴趣,加之各种音乐节的举办、相关互联网自媒体的宣传以及各大音乐平台对电声乐队歌曲的推送,使电声乐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生也成为电声乐队爱好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声乐队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乐器的演奏能力和歌曲演唱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实施美育的作用。通过在舞台上的表现,电声乐队可以展现青年学生的精神风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并培养团结协作能力[1]。总的来说,电声乐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与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结合高校电声乐队的现状,提出更好的方案,以便更有效地组建乐队并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一、高校电声乐队现状

电声乐队一般由一到两名主唱、主音吉他手、节奏吉他手、贝斯手、键盘手和鼓手组成,各个乐手的职能涵盖了音乐的旋律、和声与节奏,也有的乐队会加入小提琴、萨克斯、小号等特色乐器,以丰富配器的色彩。在高校中,电声乐队的人员配置有时会更加灵活,尤其是在开设音乐专业的高校中,往往会具有更加丰富的配置。在人员构成上,高校电声乐队的成员通常来自一个或多个学校,也基本覆盖了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也有的学生会参加校外人士所组建的电声乐队,由于这类乐队的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等方面与高校电声乐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不涉及这类乐队。

由于学生的毕业、实习等因素,高校的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因此高校乐队通常具有临时性,这使得高校乐队的组建与发展和校外的电声乐队有所区别。在学生的技术水平方面,参加乐队的学生大多数有多年乐器学习经验,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有过组建乐队的经历;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爱好相关的乐器而进入高校后才开始学习,这类学生演奏技术及乐理基础相较前者较差。

在组织形式上,高校往往会设有与电声乐队相关的社团或艺术团体,这类组织往往会为学生乐队提供活动场地,如排练室等,并由学生自主组织乐队活动。乐队的组建一般是学生加入相关组织后自行组队,或是由组织内的学生干部对新加入的学生进行组队,而后由组织中的老成员或有经验的学生带领新成员进行排练。学生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学生会部门性质,这类组织具有明确的工作纪律,学生加入需要经过面试,参与的学生通常有一定的相关基础;二是学生社团性质的组织,这类组织一般不需要面试,参与的学生可以是有相关专业基础或无相关基础的学生。

在活动形式上,高校电声乐队通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和演出活动。排练主要在学生组织的排练室或是学校周围的琴行进行;演出形式多样,包括晚会、路演、音乐节、各种仪式、livehouse等。近年来,高校的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越来越关注乐队这一形式,很多学校组织了校园音乐节,这对学校乃至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一些酒吧、饭店等场所也邀请高校电声乐队进行有偿演出,以促进消费。

在曲目排演方面,高校电声乐队的曲目多为翻唱作品,成员通过互联网上搜索现成的总谱,或是根据原唱进行扒谱,也有一些乐队会对现有的作品进行改编,或是创作自己的曲目。在排演风格方面,曲目风格一般包括民谣、摇滚、流行、爵士等,具体风格的选择往往与成员的风格喜好以及演唱或演奏的特长有关。

在使用的乐器方面,除架子鼓外,其他乐器多为学生自备。提供排练场地的学生组织一般会配备架子鼓、音响等设备。由于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学生自备的乐器大多为国产中高端乐器,或是国际大牌的入门款乐器。

二、高校电声乐队现存问题分析

(一)乐队成员之间的演唱演奏技术、音乐理论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乐队成员在组建之前的乐器学习背景和相关经历不同,乐队成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论水平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乐队的演奏并非单独演奏或演唱的形式,而是需要团队的协作。因此,当乐队成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时,作品的排演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这种差异往往表现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自己部分练习完成后,需要等待基础较差的学生练好自己的部分;而在舞台的实践中,一场表演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相当一部分电声乐队的解散都与此密切相关: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时会因为排练效率低、效果差而对乐队失去兴趣;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能因为跟不上进度而产生挫败感,最终导致对乐队的兴趣减退。

(二)电声乐队的组织形式有待完善

目前,各高校都设有与电声乐队相关的学生组织,不同高校的这类组织在乐队组建、成员培训、场地提供等方面的投入各不相同,且理念也有所相同。前文提到的两种组织类型也使不同学生组织的运作形式各异。然而,无论是哪种组织形式,基本都是由学生自行运作,因此相关组织的管理和运作常显得松散,尤其是社团类组织此问题更加严重。虽然一些组织设有指导老师,但这些老师往往缺乏电声乐队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难以为乐队提供有效的支持。

在乐队组建方面,相关组织的学生招募通常存在参与意向与电声乐队配置不符的情况。例如,主唱与吉他手的数量往往远多于贝斯手、鼓手和键盘手,导致出现三种问题:一是有些学生加入了相关学生组织,却未能参与到乐队的组建中;二是有些乐队出现了超编制的情况,即同一乐队的同一位置由多名学生轮流担任,这种状况下,不同学生之间在技术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排练中出现参与度不同、作品完成质量不一致等问题;三是同一学生同时加入多个乐队,这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在时间安排上可能引发不同乐队之间的冲突。

在人员培训方面,由于学生组织中负责管理的学生的演唱或演奏能力不同、音乐理论知识的储备不同,且学生组织在换届和人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乐队成员难以得到长期且有效的培训。

在场地提供方面,学生组织往往受到经费的限制,因此,不同学生组织为乐队提供的排练场地条件差异较大。经费充足的学生组织能够提供专门的乐队排练室、专业的音响设备和架子鼓等设施,而经费不足的学生组织则可能与其他组织共用排练室,甚至要求学生自备音箱、话筒、架子鼓等设备,只提供有限的场地支持。这些不理想的排练条件不利于电声乐队的建设与发展。

(三)部分乐队成员自身专业课程学习观念不强

高校电声乐队的成员为高校学生,学生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学习专业课程,电声乐队作为课外活动,不应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然而,部分学生为了乐队的组建和活动,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过度关注乐队的排练和演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导致在学业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减少,甚至有学生因排练而旷课,进而影响了考试成绩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四)“摇滚精神”与立品育德的价值碰撞

选择加入电声乐队的学生,往往是因为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乐队表演(尤其是摇滚乐)的形式,并被“摇滚精神”所吸引。所谓“摇滚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与摇滚乐共同诞生的亚文化[2]。这种文化通常表现为对主流文化和社会规则的反叛。虽然在当代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极端、激进的反叛亚文化几乎没有出现的可能[3],但这种亚文化的价值观依然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冲突。有些学生未对摇滚乐所传达的价值观进行深入思考和判断而盲目崇拜摇滚文化,从而使电声乐队在德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这种价值观冲突通表现在排演曲目的选择上。一些歌曲传达的价值观可能不符合德育的要求,但部分学生会崇拜“摇滚精神”而选择这类歌曲进行排演,这也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违背。

三、高校电声乐队发展策略

(一)高校对于电声乐队方面师资力量的加强

高校可以通过引进或聘请认真负责且具有丰富相关音乐理论知识和电声乐队实践经历的教师,来加强电声乐队的指导。如果相关专业师资缺乏,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当地知名乐队的乐手兼职担任指导老师。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思想引领。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摇滚精神”中积极的方面,如展现自我、情感抒发和文化融合,避免消极的反叛和对抗情绪,从而实现立品育德的目标。第二,技术和理论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理论知识指导,确保乐队成员的培训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演奏水平。第三,审美引导。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和学习各种电声乐队的演出,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从而实现美育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高校对于电声乐队相关活动举办的重视

如前文所述,电声乐队的一些活动形式,如晚会、路演和音乐节一般由学校主办,并且在所有活动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关注度。高校应持续重视此类活动的举办,并注重提高演出质量和引导演出内容。活动举办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为校内电声乐队提供了展示舞台,使乐队成员能在舞蹈上展现才华,提升自信心、团队荣誉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它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并体验到电声乐队现场演出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此外,提高演出质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能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同时,演出内容的引导尤为重要。通过电声乐队的表演,学校应弘扬积极的价值观,展现青春活力与正能量,传递优秀的品质,规避“摇滚精神”中反叛与对抗的消极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德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电声乐队相关学生组织建设的加强

目前,各高校电声乐队相关学生组织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相关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学生组织应致力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以彰显群体愿景、规约成员行为、提升成员能力、激发创造能力[4]。各组织还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成员的行为进行明确规范。通过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营造互帮互助、以老带新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电声乐队建设中的作用,进而推动高校电声乐队的良性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此外,相关学生组织应选拔工作能力强、具有领导力的学生来担任负责人,确保负责人能够胜任组织的管理工作,确保组织的良好运行态势。

(四)高校电声乐队成员思想意识的增强

高校电声乐队成员应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表演内容的价值判断,二是对自身专业课程学习与乐队活动时间精力安排的价值判断。

关于表演内容,学生应在相关指导教师的思想引领下,自觉选择传播高尚情操的歌曲进行排演,并在排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进而通过演出影响观众。关于专业课程学习与乐队活动的时间安排,学生应明确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专业课程,乐队活动应作为课外活动来丰富个人生活。若因乐队活动而耽误了学业,则是舍本逐末。学生应学会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时间与精力,平衡学业和兴趣爱好,以实现学业与个人发展双丰收。

四、结束语

高校电声乐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建设与良性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组织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在高校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学生组织的建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下,高校电声乐队将在学生的演唱演奏技能、美育以及德育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泽丹,电声乐队在高校教学建设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35(05):175-177.

[2]张晗,网络社群中摇滚乐迷的身份认同研究——以豆瓣小组为例[D].黑龙江大学,2023.

[3]孙禹辰,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现代媒介对中国摇滚乐的传播影响研究[J].声屏世界,2023,(07):73-77.

[4]张东方,组织文化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1,(11):147-151.

作者简介:梁绍峰(2001-),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现状分析高校
基于IPv6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探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6:40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16:17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2:08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5:40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09:12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